如何管理高速发展的公司_第1页
如何管理高速发展的公司_第2页
如何管理高速发展的公司_第3页
如何管理高速发展的公司_第4页
如何管理高速发展的公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管理高速发展的公司 波导的历史只有十年,而摩托罗拉已经近八十年了。十分有意思的是,正当波导雄心 勃勃地计划美好未来的时候,摩托罗拉却在除中国外的市场困境中苦苦挣扎。2001 年摩托 罗拉以 313 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取代了连续九年名列榜首的上海大众,成为在华外商投资 企业的“新科状元” ,与此同时,美国摩托罗拉总部却再次宣布裁员,使得摩托罗拉公司在 过去 16 个月内的累计裁员人数达到原先员工总数的 13。按摩托罗拉自己的预期,电信 客户大幅削减开支将导致 2002 年营收较 2001 年减少 5至 10,但产业分析家称这还是 一个乐观的估计。 与此同时,波导计划 2002 年的销量要达到 500 万,比上年翻一番,2003 年销量将达 到 800 万台,2004 年将是 1000 万台,成为国产手机业的老大。据波导自己宣称, 和这两种手机的生产线都已在新厂区安装好,只等大展鸿图。另一方面,波导与 韩国合资成立了杭州波导永友通信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并不生产手机或手机配件,而是 准备投资基站等无线通信设备。这似乎表明,在手机上踌躇满志的波导并不满足于做“手机 大王”,而是要做“ 电信大王”。 然而,眼前的繁荣并不等于永恒的增长,眼前的困境也并不意味着永远的挣扎。如果 你分别与摩托罗拉和波导的员工交谈,也许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处于困境中的摩托罗拉 员工也许会依然相信十年后摩托罗拉的辉煌,而繁荣中的波导员工却无法足够自信地回答 十年后的波导会是什么样子。 这就是一家只有十年历史的“高速发展公司”波导,与一家有近八十年历史的“世界 级企业”摩托罗拉的差别所在,对这种差别的领悟,也许需要波导这样的公司花上很多年 才能真正懂得,而在我看来,这种领悟才是真正的战略思考。 用什么凝聚人心: 摩托罗拉商业化的大家庭 遵守职业及商业道德是摩托罗拉工作标准中最基本的一条,再好的领导,再好的经 理,再好的员工,不遵守职业及商业道德,就不合格。 在摩托罗拉,一个领导者首要的责任并不是去作决定或者指挥,而是要去创造和保 持一种催化环境,要去为其他人提供可以学习的“遗产” ,并通过摩托罗拉的制度系统鼓励 对这种遗产进行再创造。 1928 年,保尔高尔文( )在芝加哥创建了高尔文制造公司, 产品是汽车收音机。1947 年,保尔高尔文将其改名为。他的儿子鲍 伯高尔文( )在 1964 年成为摩托罗拉。鲍伯 高尔文是一个 正直而平易近人的人,这使得他的领导风格带有浓烈的人性化色彩,他将自己的角色定义 为“制度领导者: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他总是去关注那些被高级经理们忽视了的雇员,就 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力图让每个员工在摩托罗拉都受到平等的对待。 鲍伯高尔文这种家庭式的管理风格,深深体现在摩托罗拉的制度与文化系统中。 1970 年,他带领摩托罗拉开发了一套名为“参与管理项目( ) ”的系统,这一系统将员工分为若干小 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与存在的问题,然后每个小组推举一个代表去汇报 他们的成果,优秀的小组将会受到特别的奖励。如果一个人在摩托罗拉工作十年以上,那 么未经鲍伯高尔文的亲自批准,就不可能被解雇。摩托罗拉对自己最自豪的称谓是“大 家庭” (这也是摩托罗拉内部报纸的名字) ,摩托罗拉奉为“宗旨”的两条行为准则也体现 了非常高的道德要求:“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地尊重” ( ) 。在摩托罗拉,遵守职业及商业道德是工作标准中最基本的一条,再 好的一个领导,再好的一个经理,再好的一个员工,不遵守职业及商业道德,也是不合格 的,摩托罗拉每年都会对员工进行职业及商业道德培训。 这种人文导向的文化如何商业化?鲍伯高尔文强调,在摩托罗拉,一个领导者首要 的责任并不是去作决定或者指挥,而是要去创造和保持一种催化环境,激发出一种目标导 向的参与气氛,保持目标清晰,畅所欲言,能够为其他人提供可以学习的“遗产” ,并通过 摩托罗拉的制度系统鼓励对这种遗产进行再创造。 而对个人来说,摩托罗拉则强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融合, “我建议( ) ”系统是摩托罗拉“参与管理项目() ”在 90 年代的翻版 这 一系统鼓励员工参与到制度问题的改进之中,从工厂生产过程到客户服务系统,从管理效 率到产品开发,员工都有权提出自己的建议,有效果的将会受到奖励。 1999 年摩托罗拉开发出了一套“个人承诺( ) ”系统,来代替原来的个人发展计划系统。这一系统所界定的两个 目标是:第一,创造一个无偏见的环境鼓励摩托罗拉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第二,采 取行动来优化企业制度系统和个人发展系统。这一系统要求员工在每年年初要明确自己的 目标、工作中的合作者以及职责要求,然后在每个季度列出检查点进行对照检查,最后年 底进行总结。整个过程的关键点是员工与其主管、人力资源部门之间的充分沟通。 我在研究摩托罗拉的时候,花了很大精力去探讨一个三角关系:拥有绝对权力的家族 总裁或,流动的高层职业经理人与永远的员工。大家知道,美国公司文化的主流是 职业经理人对股东负责,职业经理人与股东之间既制约又合作的关系,就是我们所谓的现 代企业制度。家族公司很大一个问题,就是我常说的“能力腐败”由于企业是自己的, 即使有能力也会由于过分狂妄而做出与无能的人同样的事,把大好河山葬送。 摩托罗拉公司是一个上市公司,但高尔文家族对摩托罗拉直到今天依然享有足够的控 制,高尔文祖孙三代都是摩托罗拉的,由此可见无论摩托罗拉成与败,一定都有 “高尔文精神”的影子。那么我们想问的是, “高尔文精神”是什么? “高尔文精神”: 以人为本的持续增长动力 重要的不是效率,而是对未来的把握,摩托罗拉成功的动力源在于所有的人一起工 作向着统一的目标迈进做自我的领导者,积极主动去服务于客户。 “高尔文精神”包含着一种承诺:只要公司明确指明了方向,摩托罗拉的员工与经 理就会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去实现目标。 目前的摩托罗拉就像一个有着充足底气的英雄来到一座高山前,当他不再四处出击, 而将力量集中于一点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能再次攀上这座并不很高的山峰 90 年代中期,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科林斯( )和波拿斯 将他们十多年的企业研究成果以基业长青( ) 书名公布于世,引起了很大轰动,这本书的轰动在于它回答了一个基本 的问题:为什么在同样条件和同样水平下,经过几十年发展后一些公司会得到长足发展而 另一些却逐渐衰落。作者在对比了财富 500 强中的成功者与失败者后,发现得到长足发展 的公司是所谓的远景型公司。从 1926 年到 1990 年,这类公司每一美元的累积股票回报 ( )是 6356 美元,而市场上一般公司 的累积股票回报是 415 美元,对照组公司是 955 美元。 摩托罗拉被列入远景型公司,与之相对照的是德国的蔡司() ,作者提出 的问题是: 为什么摩托罗拉能够成功地从干电池生意转移到收音机、电视、半导体、集成电路与 蜂窝通讯,而同时起步并具有同样资源的蔡司,却除了电视之外,在别的领域无所建树呢? 基本的原因是,保尔高尔文从来不把利润放在公司最重要的位置上,在 1930 年的大 危机中,大多数公司都在虚报财务指标与产品利润,保尔高尔文却对他的财务人员说“告 诉公众真相”。 53 年后的 1983 年,他的儿子鲍伯高尔文面对日本公司在半导体芯片业方面的挑战时, 也强调重要的不是效率,而是对未来的把握,并在年度会议上花了两天时间讨论“变革管理” 。 69 年后的 1999 年,他的孙子克里斯多夫高尔文 作为面对摩托罗拉被诺基亚 超过、股票下降一半多的困境时 向摩托罗拉的全体员工提出了这样的思想: “当我们所有的人一起工作向着统一的目标迈进做自我的领导者,积极主动去服 务于我们的客户,摩托罗拉就会成功” 。 显然,这种文化对每个人并不都意味着是个理想的工作之地,事实上不少经理私下将 摩托罗拉描述为“对需求反应迟钝( ) ” 这意味着公司内部很有可能由于缺少竞争而导致对商业需求的漠视,高尔文家族的历代 领导人并不否认这一点,但他们坚信“高尔文精神”包含着一种承诺:只要公司明确指明 了方向,摩托罗拉的员工与经理就会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去实现目标。 正是由于这种平衡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司的危机时刻,摩托罗拉一定强调 “一个清晰的摩托罗拉” ,这样,砍掉不清晰的业务,砍掉没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卖掉赚钱 但没有前途的业务,专注于它最擅长的某一点再次崛起,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而在这时候, 摩托罗拉的文化会在巨大的危机下,焕发出极大的创造力和热情,从而获得再次辉煌的机 会。 现在的摩拉罗拉就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在裁掉了 43000 名员工之后,又回到了 90 年代初的规模,这样重新调整业务,从而完全将它的业务集中到对讲机与未来无线网络通 讯产品的开发上,就成了摩托罗拉最后的家当,如果这一块也输掉,这个具有优秀文化的 公司恐怕就再也起不来了。但就像一个有着充足底气的英雄来到一座高山前一样,当他不 再四处出击,而将力量集中于一点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能再次攀上这座并不很高的 山峰。 这也许就是摩托罗拉的员工相信摩托罗拉会再次站起的理由。 三点一网:波导高速发展的红旗能够打多久? 波导高速发展可以概述为“三点一网”:产品点、广告点、政策点,一网指的是波 导的“营销网” ,但这三点一网并不能支撑波导的持续增长。 如果波导希望获得持续的增长动力, “波导之桶”最短的一块板可能不是市场,而 是波导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指导思想。领导层重要的任务不仅是指出业务之路的方向,而是 去构筑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与凝聚人心的文化。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经营高速发展的公司就像骑在虎背上,老虎速度很快,时常使性 子,骑在上面很危险,跳下虎背,更危险,极有可能被虎袭击甚至吃掉,惟一的出路就是 学会驾驭老虎。 波导正在虎背上,这个只有十年的公司销售额从最初的 1000 万发展到现在的 30 多个 亿,按它的老总徐立华的话讲:“波导的发展是快速的、跳跃式的”,这种虎背上的发展意 味着波导也面临着危险,波导如何驾驭“高速发展”这只老虎? 在我看来,管理高速发展公司的基本前提是首先要搞清楚,高速发展的动力源是什么? 就波导而言,它的高速发展我给它概述为“三点一网”:第一点是产品点,波导通过与世 界第六大手机生产厂商法国的萨基姆合作,快速引进成熟的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形成产 品规模,迅速占领了市场;第二点是广告点:通过 “战斗机做道具,李玟做演员,借战斗 机来推动品牌起飞,提高品牌在店铺的亲和力” ,成功地将波导手机与其他手机区别开来; 第三点是政策点:波导通过与宁波电子信息集团合并,改变了股权结构,从而顺利获得国 家手机项目和上市机会,否则,如果波导还是民营企业,恐怕连生产牌照都拿不到。 一网指的是波导的“营销网” 。在渠道上,波导建立了直达县一级甚至是乡镇基层的销 售网络,目前波导已经拥有了 28 家省级销售公司,300 多个地市级办事处,数千名销售员 工,号称“中华第一网” 。波导这种重终端、自下而上的模式,与国外厂商的代理制自上而 下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做是波导在短期内获得消费者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作 为一种需要店铺支持的产品,控制终端已经成为手机竞争的重要砝码。比如,三星的产品 或广告似乎来势汹汹,但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原因与它缺乏自己 的渠道支持有关。 从波导这种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波导高速成长基本上还处于“外部市场”推动阶段, 也就是所谓的“挣钱阶段” 。企业是要挣钱的,如果不挣钱企业就没办法存在。但我很奇怪 地发现,不光是波导,而是大部分国内企业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做 外部市场上。做外部市场是好事,但如果没有内部支撑却是靠不住的。市场是理性和非理 性两个因素的混合体,中国市场非理性的成分多一些,这就使一些中国企业热衷于炒概念。 所谓炒概念就是刺激人们的非理性需求。不错,单纯从市场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增长点, 短期可以成功。但问题在于,如果过于依赖甚至沉迷于这个层面,那就很危险了。比如三 株、秦池、爱多等等,对于这批企业来说,他们成功的原因正好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过 分信赖和追求短期的市场利润或战术利润。 持续是什么?在我看来,持续是一种平衡,是企业内部运营系统能力与市场运作系统 能力之间的平衡。在这一点上,波导可以从摩托罗拉的持续增长机制中悟出很多,这就是 科林斯和波拿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的结论:像摩托罗拉这样的远景型公司,并不把它 们的生存价值与注重实效当成“二挑一”的那种选择,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寻求有效解决方 案的动力,并且所有的行为都必须与它的价值观一致。 波导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增长都来自“注重实效” ,波导有没有真正思考它自己内在的生 存价值,进而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之源?在浙江的著名企业中,有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 学历普遍不高,像包括鲁冠球、南存辉、李书福在内的创业者,文化水平都不高,相比起 来,波导团队却是以高学历科技型人才为主,是个“高学历的公司” ,但波导老总徐志明并 不认为自己有太多优势,他认为在“此时”上大学与不上大学在经营管理方面并没有多大 的区别,都得靠自己去悟,虽然没有读书,如果悟性好,也会悟到企业经营的道理;即使 读过书,但是没有悟性,照样不懂如何经营一个企业。 我很担心中国企业家这种对“悟性”的偏爱,如果你细细品味这种所谓“悟性” ,背后 大多是对“胡雪岩精神”的领悟,这大概也是波导可以获得手机牌照和上市的重要思想经 验之一,我反复强调过一个基本的结论,任何试图在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中去寻求企业精 神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不管这种努力可以给你带来多少暂时的“权谋利益” 。所以,如果 波导希望获得持续的增长动力, “波导之桶”最短的一块板可能不是市场,而是波导管理层 经营企业的指导思想,摩托罗拉在这里是一个榜样,领导层重要的任务不仅是指出业务道 路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去构筑一个发挥才能的机制与平台,建立起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 如何管理高速发展的公司: 持续来自对危机的耐冲击能力 所谓的战略思考就是你在拥有优势的时候,设想这一优势失效后公司如何才能持续 目前与未来的优势,或者在你没有明显优势的时候,设想如何获得核心竞争力来构筑未来 的优势。 比较竞争优势是很容易丧失的,真正支撑企业长期持续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与核 心竞争力企业应对变革的集体学习能力,一个十年的高速发展公司与一个近八十年的 成熟公司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内在的机制与文化,而不在于外在的繁荣或是危机。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与教授对跨国公司的研究中,有一个很强烈的感 受,这就是那些 500 强的大公司都很会克制自己不去过分炒作市场,因为炒作会使企业的 资金链条变得脆弱,一旦外部发生变化,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体。 持续发展的本质是经营者对发展的认识,这也是我质疑国内一些知名的企业和企业家 的出发点。对持续的思考就是战略思考,在我看来,所谓的战略思考就是你在拥有优势的 时候,设想这一优势失效后公司如何才能持续目前与未来的优势,或者在你没有明显优势 的时候,设想如何获得核心竞争力来构筑未来的优势。这种战略思考角度能够帮助我们懂 得,表面上的高速发展可能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因为从战略的角度看,今天挣多少钱只 有在你未来的目标背景下才有意义,就企业持续而言,今天垮台和明天垮台意义有什么两 样?经营企业的本质问题在于回答如何才能做到持续的发展,企业家经营企业最根本的问 题在于回答你今天、明天、后天的钱从哪里来,不是说今天猛挣了几十个亿,明后天就完 蛋了。而这恰好就是一批中国企业的写照。 波导的未来是什么?从财务目标上看,波导的目标是在 2003 年完成 50 亿的销售额, 2005 年完成 100 亿的销售额。而从战略目标上看,波导将自己的战略定位于“聚集天下英 才,主攻移动通讯;勇于开拓创新,争创国际名牌”,最后成为“服务于人类完美沟通的通 讯精英”。很明显,波导将自己清楚地定位于移动通讯,从业务角度讲,这要比或者 联想、海尔的目标定位明确得多。现在的问题是,目前波导所取得的成绩对于它的未来, 即成为“国际名牌” 或“ 通讯精英 ”这样一个背景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波导靠什么成为国际名 牌? 摩托罗拉给波导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一个公司真正能够持续的优势在于其赢利模式背 后的战略选择与内在支撑能力。在这一点上,我很高兴地看到,波导在提出建造它的三个 平台时(营销平台,研发平台和产品制造平台) ,将这三个平台的基础定位在发挥员工的积 极性上,推行骨干员工持股计划,让“为波导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成为波导主人” ,这种努力 十分值得鼓励,因为这至少为它的未来战略的实施准备了一个好的舞台,虽然这不足够, 但我觉得这比把它的大部分精力放在营销招术、比海尔过分强调手机产品功能可能 要更有后劲。 但是,对于高速发展的波导,关键的一步我们仍然没有看到,或者说它的赢利模式和 文化内涵性的支撑能力并不清楚,而如果没有这一点,整个公司就是在围绕利润和产品而 不是围绕战略和能力跑一场马拉松。如果我们对此还有疑问的话,那么可以对比一下摩托 罗拉在若干次困境中应对危机的内在机制,我们最后会发现,摩托罗拉能够成功地从困境 中站起的原因实际上深深地根植于它的文化之中。摩托罗拉鼓励自下而上对公司目标的承 诺和行动,这种分权思想能够大大地剌激部门与个人的赢利冲动和创新冲动,一旦某些部 门获得好的发展机会或经营得更好,这些部门就会获得摩托罗拉公司文化的支持而获得更 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个人的创新行为和跨业务的创造也会获得公司文化的认可。比如现 在摩托罗拉手机中“领导潮流”的 6188 系列,就是当年在新加坡的寻呼机研发组“自主创 新”的追求,并不完全是公司战略下的研发结果。比如著名的六西格码管理法是 1987 年由 通讯部门的乔治费雪( )发明的,但很快这一办法就成为摩 托罗拉全公司的质量管理法,摩托罗拉将其推广至各个领域而完全不理会质量体系。 这正如公司总裁说的那样:“摩托罗拉在公司层面上的成就, 是业务部门内部成百上千个影响产品设计、生产、服务的个别改进结果” 。由此我们才能理 解,为什么全球摩托罗拉落后于诺基亚一大截的时候,在中国市场摩托罗拉依然可以一枝 独秀,这恐怕是诺基亚、爱立信等欧洲公司难以想象的。 所以,比较竞争优势是很容易丧失的,真正支撑企业长期持续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文化 与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对变革的集体学习能力。由此,你也许就真正理解了我们开始所 说的,一个十年的高速发展公司与一个近八十年的成熟公司,它们之间的差距主要是内在 的机制与文化,而不在于外在的繁荣或是危机。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波导身上看到的,更 多的是产品的竞争导向,这对于产品推广与市场竞争也许是有效的,但这种诉求如果没有 达到战略高度,即不能由此统领和整合波导业务流程,不能由此开始培育独特的能力。而 没有统领业务的战略与独特持续能力之间的配合, “世界名牌”与“移动通讯精英”的战略 目标就将是可望而不可及。 好在波导的路才刚刚开始,于是我们就还有更多想象的空间,波导也还有机会可以选 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