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负向影响_第1页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负向影响_第2页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负向影响_第3页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负向影响_第4页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负向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届大学生学术交流会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的负 向影响 作者: 石舍玉 吕志刚 孙曼 黄异芳 吴飞 韩翠婷 学校: 安徽财经大学 学院班级: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11 国贸 2 班 、11 国贸 1 班 财政公共与管理学院 11 社保 0 班 联系方式指导老师:秦立建 1 目录 一、引言 2 二、理论基础 3 推拉理论 3 三、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4 (一)劳动力跨省转移数量连年攀高且流向趋于不平衡 4 (二)转移劳动力年龄趋于年轻化 6 (三)转移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兼业性 7 (四)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收入 7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的负向影响及原因分析 7 (一)农业生产能力减弱 7 (二)劳动力不足导致薄种薄收和撂荒地 8 (三) 较高的社会成本 9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10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10 (二)降低劳动力转移的成本 10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11 (四)合理控制农村劳动力外流 11 参考文献: 12 2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的负向影响 The negative impact on village caused by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Anhui Province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关心的民生大计。中国农村劳动力规模庞大, 如何解决如此庞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问题,愈来愈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 题。本文从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着眼,分析了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 点,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跨省转移比重较高且流向趋于不平衡、转移劳动力年龄趋于年轻化、 转移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收入等方面,深入 探讨了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的农业生产能力减弱、大量良田撂荒以及较高的社会成本等一 系列问题及其原因,并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降低劳动力转移的成本、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 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推拉理论,负向影响 Abstract: Issues of agriculture, farmer and rural area which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care about all the time have been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the rural labor forc- es in China.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is great number of them brought about ,has gradually b- een a hard nut to crack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Focusing on the actual s ituation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Anhui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ge structure t- end to be younger ,the region which the labor flow into is given priority to economically-develop- d area as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transfer .Based on the in- depth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city weakened ,fertile land abandoned and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process of labor transfer, we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 mmendations :introducing modernized agriculture ,stimulating the transferred labor to return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 ,improving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 the transfer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s ,push-pull theory,negative impact 一、引言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居民向城镇 转移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是促进 城乡繁荣与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安徽省作为一 个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某些方面,安徽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民也得到了实惠。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安徽省农 村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加剧了城市病,而且极大的阻碍了安徽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中部 3 崛起”战略的今天,解决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问题,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是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解决“中部塌陷”问题、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有力举措。 学术界对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十分丰富,国 内 外 学 者 对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做 出 了 大 量 的 研 究 实 践 , 并 且 得 出 了 一 系 列 重 大 的 理 论 成 果 。 国 外 的 理 论 如 刘 易 斯 无 限 供 给 劳 动 力 转 移 模 型 、 费 景 汉 -拉 尼 斯 模 型 、 托 达 罗 “预 期 收 入 ”模 型 等 。 国 内 学 者 结 合 我 国 的 具 体 国 情 进 行 深 入 的 研 究 , 如 蔡 昉 、 王 德 文 、 白 南 生 等 人 也 取 得 了 一 系 列 调 查 和 理 论 成 果 。 然 而 , 以 上 理 论 研 究 只 对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具 有 普 遍 的 指 导 意 义 , 尤 其 是 国 外 的 理 论 成 果 , 没 有 结 合 中 国 的 实 际 国 情 , 无 法 解 决 中 国 的 实 际 问 题 。 由 于 中 国 幅 员 辽 阔 , 区 域 特 征 差 异 明 显 , 即 使 是 国 内 的 理 论 研 究 也 无 法 解 决 具 体 地 区 的 实 际 问 题 。 实 事 求 是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的 活 的 灵 魂 , 这 一 原 理 指 导 我 们 必 须 一 切 从 实 际 出 发 , 实 事 求 是 , 只 有 结 合 当 地 实 际 情 况 , 才 能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 安 徽 省 在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这 一 领 域 内 的 研 究 还 处 于 初 级 阶 段 。 本 文 在 学 者 们 研 究 成 果 的 基 础 上 结 合 安 徽 省 的 实 际 情 况 , 运 用 相 关 理 论 模 型 , 从 新 的 角 度 探 讨 了 安 徽 省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带 来 的 负 向 影 响 及 其 产 生 的 原 因 并 提 出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的 对 策 。 二、理论基础 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最早是博格(D.J.Bogue) 在1961年世界人口大会上提交的解释移民成因的 论文中提出来的。从运动学观点看, 在人口迁出地, 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 把 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但在迁出地存在“推”人口转移因素的同时, 也存在“拉”人口的 若干因素, 只不过相比较起来, 迁出地的“推”的力量比“拉”的力量大, 占有主导地位。 同样, 在转入地, 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拉”力把外地人口吸引过来。与此同时, 转入 地也存在一些不利于人口转入的“推”的因素, 但综合起来, 人口之所以迁移, 转入地的 “拉”力必定比“推”力更大, 占有主导地位, 否则人口将不会流动。 国内学者在借鉴“推拉理论”分析农民流动原因的同时, 也在不断利用中国经验丰富着 推拉理论, “推力”和“拉力”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而是具体化为影响农民流动的各种因素 (如图1所示) 。在我国,农村的人地矛盾,恶劣的自然条件, 再加上某些不利的政策性因素 和制度性安排, 致使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当低, 是农民外出寻求生存的十分重要的“推力” 因素。 “推拉理论”不仅合理的解释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即迁入地的“拉”力比“推” 力更大,占有主导地位,迁出地的“推”的力量比“拉”的力量更大, 占有主导地位,而且 给出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系列的因素,即“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 “推拉理 论”为本文分析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本文提出解决劳动 力转移带来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了理论指导。 4 图1 农民工定居转移决策推拉模型示意图 三、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安徽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农业大省。2011 年,安徽省人口总数约为 6876 万人 (本文中除已经说明来源的数据以外其余数据全部来自安徽统计年鉴) ,其中,农村人口约 为 5299 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77.07%,外出半年以上人口约为 1533 万,占总人口的 22.3%, 占农村总人口的 28.93%。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开始加入到转移的行列中。安徽省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跨省转移数量连年攀高且流向趋于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 了强大动力和更多的就业岗位,为追求更高收入,在预期收益的驱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发达地区大量转移,这是一贯的趋势。近五年来,安徽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人口比重总 体呈上升趋势,2011 年已接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向外省转移的人数占绝大多数,占转 移总人口的 70%左右,省内转移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力转移以省外转移为主要形式。如表 1 所示: 5 表 1 安徽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口比重分布表 单位:% 年份 外出务工 人口占总 人口比重 县内转移人口 占转移总人口 的比重 市内县外转移 人口占转移总 人口的比重 省内市外转移人 口占转移总人口 的比重 外省转移人 口占转移总 人口的比重 2007 22.31 10.21 4.89 6.99 77.91 2008 21.70 10.13 4.82 7.34 77.71 2009 22.30 9.86 4.89 7.36 77.90 2011 31.35 16.77 6.19 8.27 68.77 注:2010 年安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暂缺。 由图 2 可知,近十几年来,安徽省流向省外的农村劳动力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于总 人口数量,均连年攀高。与 1995 年相比,2011 年安徽省流向省外的农村劳动力增加了近 1000 万,平均每年增加 60 万人左右,同比增长近 18%。 200300 400500 600700 800900 10001100 1200 1995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0.00%2.00% 4.00%6.00% 8.00%10.00% 12.00%14.00% 16.00%18.00% 20.00% 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劳动力人数情况表 年份 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人数(万人) 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人数 流向省外半年以上的劳动力人数占总数的百分比 图 2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向省外流动变化情况 由图 3 可知,2011 年,安徽省劳动力流向分布呈现不均衡态势,27.53%的务工人员流向 浙江省,26.34%的务工人员流向江苏省,21.8%的务工人员流向上海市,这三个省市的流动 人口占约总人口的四分之三。这些地区经济发达,距离安徽省较近,吸引了安徽省大量的农 村劳动力。其他地区受经济发展状况和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务工人员流向较少。 6 单 位 : % 苏 26.34 浙 27.53沪 21.8 粤 5.62 京 4.24 其 他 14.47 苏浙 沪粤 京其 他 图 3 2011 年安徽省流向省外的人口分布地区构成 (二)转移劳动力年龄趋于年轻化 在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军中,一个典型的特征是以中青年为主。如图 4 所示,年龄 在 1534 岁的劳动力占 50.81%。他们是农民中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在个人素质上具有明 显的优势,一般都处在活力最强的阶段,尤其是具有很强的经济活动能力,接受事物快,市 场意识强,有一定的特长,是农村中最具有生产性的劳动力,年富力强,渴望通过进城务工 改变自己的命运。 占转移总人口比重(%) 0-14 岁 8.67 15-34 岁 50.81 35-59 岁 37.06 60 岁以上 3.45 0-14 岁 15-34 岁 35-59 岁 60 岁以上 图 4 2011 年安徽省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年龄构成 7 (三)转移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兼业性 目前,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 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制度密切 相关,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覆盖城乡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还 未成型,再加上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的束缚,即使有能力离开农村的劳动力也难以改变农民 的身份,这些社会制度因素导致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不彻底性和 不稳定性。 (四)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收入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安徽省农业劳动力占社会从业人员的份额由 2000 年的 81.2%下降 到 2011 年的 36.7%,年平均下降 4.05 个百分点。在农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工资 性收入占农村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上升。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获得 的工资性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如表 2 所示: 表 2 省农村家庭总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变化情况 年份 1 9 9 5 2 0 0 0 2 0 0 5 2 0 1 0 2 0 1 1 总收入(元) 2016.35 2585.56 3669 6895.62 8469.1 工资性收入(元) 234.21 547.83 1010.05 2203.94 2723.17 工资性收入占总 收入的比例(%) 11.62 21.19 27.53 31.96 32.15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的负向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农业生产能力减弱 随着农村打工浪潮的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2011 年,安徽省有约 1533 万农 民外出务工,占总人口的 22.3%,占农村总人口的 28.93%。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后,滞留在 农村的劳动力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农业内部劳动力质量大大降低,削弱了农业生产能 力。当前,安徽省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还比较低,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 本转,加之南部山地面积广,劳动强度大,因此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 新古典学派概型认为,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城市工业 部门,农产品产量将不断减少。具体来说,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农产品数量未达到最大 值之前,任何数量的农业劳动力增加都会带来农业产品产量的增加,尽管这种边际增加量是 递减的;相反,任何数量的农业劳动力的减少,都会带来农产品产量的减少。其结果必然导 致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许传永,2006) 。这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农产品数量与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关系如图 5 所示: 8 农产品产量 o 农业劳动力数量 图 5 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农产品产量的关系 (二)劳动力不足导致薄种薄收和撂荒地 劳动力不足造成大量土地的薄种薄收。由于农村留守劳动力不足,而且精力有限,但留 守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过大,负担加重,自然会造成耕种质量的下降。对于留守劳动力来说, 由于耕地面积的增大,收获数量比较有保障,这样就降低了劳动力精耕细种的积极性。因此, 农村大量土地的薄种薄收,造成了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和土地资源浪费。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安徽省许多农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撂荒现象,造成了 土地资源的无形流失。部分农村居民急于把自己经营的承包地出租或转让,而农村劳动力的 缺乏,使得耕地很难以一个合理的价位租(让)出去,甚至不收租金也难以实现。这种情况 在位置相对比较偏远的地区尤为突出。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马集镇张庄村 137 亩耕地现如今 被闲置落荒,除已经干枯发黄的杂草外,就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安徽法制报,2010-11- 03) 。 1500 1700 1900 2100 2300 2500 2700 2900 3100 3300 3500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1 4000000 40200004040000 40600004080000 41000004120000 41400004160000 41800004200000 42200004240000 42600004280000 43000004320000 43400004360000 43800004400000 44200004440000 44600004480000 4500000 年份 乡村年末实有劳动力(万人)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公顷) 劳力人数 耕地面积 9 图 5 安徽省年末乡村实有劳动力与实有耕地面积情况 近几年来,安徽省年末乡村劳动力人数是不断上升的,从图 5 可以看出,年末男性劳动 力人数和总劳动力人数的增长都趋于线性,在未来几年内还会保持增长。然而农村实际耕地 面积却不断减少,在 2005 年达到最低。显而易见,大量耕地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而被撂荒。 (三) 较高的社会成本 外流的农村劳动力年富力强, 素质较高, 可以说是农村劳动力中的精华, 正是他们弥补了 城镇劳动力的不足, 扩大了城镇的消费市场。 然而城镇所能给予农民工的回报是非常有限的, 他们在城市中所从事的工作, 大多是苦、脏、累、险等城镇人不愿做的且报酬低微的活, 所 得到的却是低廉的劳动报酬、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城里人歧视的目光。还必须指出的是,他 们在加快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失去了推动农村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的机会。另外, 劳动 力外流影响了内地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发展, 党政工作难以开展, 更不用说抓好治安、义务 教育等工作, 这些都引发一系列的农村社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外出务工。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结果,2006 年农村外 出从业劳动力达 1.3 亿人,其中一半左右的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国家统计局,2008) 。在 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劳动力占了大部分比例。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经 济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农民工往往很难解决子女在城市接受 教育的问题(杨菊华、段成荣,2008) 。因此,他们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由其他家庭 成员或亲戚朋友等代为照顾,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分布的十几个 省中,安徽省留守儿童数量及问题尤为突出,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又是问题之首,亟待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 前途与命运。 由于父母在外面打工,大多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缺乏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自觉性差,缺 乏学习热情,有的甚至厌学,逃学,因此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比例较重。表 3 是对安徽省蚌 埠市周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的学习成绩等级统计调查: 表 3 安徽省蚌埠市周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调查 学习成绩等级 优秀 优良 中等 较差 频数 37 43 47 116 比例% 15.3 17.5 19.6 47.6 2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多由年老体弱、文化水平较低的老人看管,本应该颐 养天年的农村留守老人,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除了在家要照顾孙子辈的学习和生活,早 已超过劳动年龄的他们还必须和年轻时候一样,早出晚归参加生产劳动。繁重的家务和农活, 剥夺了他们对晚年幸福生活的向往。特别是一些健康状况欠佳的老人,不能得到应有照顾或 护理。 10 3青年夫妻的离婚率上涨 农村青年们通过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但是由于外出务工引发的婚姻关系破裂问题应该 引起重视。随着近几年来打工潮的兴起,外出打工的年轻夫妻异地分居的现象比较普遍,双 方接触较少、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加上外出务工压力大,双方易在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发生矛 盾。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枫林乡,夫妻双方只一人外出务工,占务工家庭的 20.4%。打工 青年夫妇的感情逐渐淡漠者有之,见异思迁者有之,喜新厌旧者有之,由此引发的农村打工 青年离婚案件也呈逐年上升态势。婚姻关系应该是建立在长期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的基础 之上,对于这种长期分居的家庭来说婚姻关系无疑是暗藏危机。 4盗贼猖狂 随着农村大部分青壮年的外出,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农村社会治安的主要防范力量, 其自我防范能力和整体防控能力明显减弱。一些不法分子趁虚而入,由此引发的偷盗、抢劫、 抢夺等案件在农村频有发生。例如,在 2011 年 12 月份,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解集乡贡东村 就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件,损失上万元之多,小偷甚是猖狂,居然撬锁后将锁换掉以便可随 时光顾。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 根据“推拉理论”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在于迁出地的“推”的力量比“拉”的力量 大, 占有主导地位。因此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负向影响,应从减小农村的“推力” , 增大农村的“拉力”方面入手。具体来说,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1.大力发展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如安徽怀远石榴产业、萧县葡萄产业、 砀山梨产业等,同时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 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2.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完善农村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各地区区位优势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提高吸引 外商投资的能力,促进农村工业园区的发展,解决部分参与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4.鼓励更多的农民返乡创业,留在农村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 安徽省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5.建立和健全地土流转机制,打破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推动土地使用权合理有序流转; 扶持种田大户的发展, 提高规模化经营的素质和组织程度。 (二)降低劳动力转移的成本 1.建立多元化的、覆盖城乡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使农村人口在享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 利方面不受歧视,以保证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劳动权益以及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正常的生活。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养老的投资力度,完善学校和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 2.针对农村青年的离婚率上升问题,地方民政部门要谨慎处理婚姻纠纷问题并做好离婚 夫妻的和好工作,发挥留守家庭成员的纽带作用以促进青年打工夫妻相互沟通,共建和睦幸 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家庭。 11 3.对于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造成的危害,应加强农村地区的治安建设, 整顿不良风气,进行正确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4.对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工作, 要结合各方面的支持来开展, 在坚持完善民主与法制 建设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三)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1统筹规划农村城镇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城镇 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进作用,在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和城镇区域布局规律的 基础上,统筹规划,科学引导,构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增强城镇群的综合功 能。同时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农村城镇建设资金,完善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政策导向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省级财政对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基础设施专 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将市场机制引入农村城镇建设,鼓励企业、个人、外资等参与农村城镇 建设,构建由政府驱动的多元的投资与融资体系,根本上解决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 投入不足问题。 2把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农村城镇化 和农村工业化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必要手段,而且两者存在密切联系。理论与 实践表明,工业化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对城市化产生直接带动作用,同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 有助于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要加快乡村和城镇道路、通讯、电网 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农村工业化的硬环境。安徽省既是全国重要的基础原材料、能源 基地,又是我国农产品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各地要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资源,在城镇大力发展相应的农村工业及其它二、三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提 升农村产业结构;要按照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要求,科学规划,在城镇近郊建立工业园区, 将分散的乡镇企业整合、聚集到其中,充分发挥它们的集群效应,以便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 率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