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子村鼓足干劲 着力打造桑蚕产业_第1页
小街子村鼓足干劲 着力打造桑蚕产业_第2页
小街子村鼓足干劲 着力打造桑蚕产业_第3页
小街子村鼓足干劲 着力打造桑蚕产业_第4页
小街子村鼓足干劲 着力打造桑蚕产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鼓足干劲 着力打造桑蚕产业 “东 桑西移” 典型经验 材料之 更戛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及“东桑西移” 、“浙桑入滇”产业 政策引导下,更戛乡审时度势,调结构、重发展,成功引进蚕桑产 业,把蚕桑作为特色支柱产业进行重点培植、发展和提升。经过 3 年来的努力,蚕桑产业已成为全乡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及扩大 就业的重要产业。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产业定位,市场优先 在蚕桑产业的发展上,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农民增收 谋发展,抓住“东桑西移 ”、“浙桑入滇” 的产业政策,看准茧丝绸市 场优势,找到了蚕茧稳定可靠的销路,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把 蚕桑产业确定为继烤烟、甘蔗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我乡各村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在产业布 局上选择劳动力素质较高、适宜蚕桑种植的村作为发展的重点,妥 善解决好产业之间相互争地的矛盾,将蚕桑布局在最适宜的地区, 做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劳动集约化、产品优质化。 (三)分类指导,基地带动 为使蚕桑产业一开始就走入高起点,我乡在工作指导上,实行 典型引路和样板带动的工作思路。一是 2008 在小街子村举办 100 2 亩示范基地获得成功,充分带动了周围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二 是建立健全蚕桑科技服务队伍,在基地配备精良的技术人员。通过 基地培养人才、摸索经验,为大面积推广打下基础。 (四)加强领导,上下联动 一是更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蚕桑产业的副乡长和农业 技术推广站站长为副组长,各种桑村支书为成员的蚕桑产业领导 小组,并组建了蚕桑办,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二是建立具有刚性 约束力的责任制,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将蚕桑成败纳入 乡村政绩考核范围。三是健全奖励制度。在奖惩措施上,乡人民政 府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乡党委书记、乡长、分管领导、农技站站 长各交县蚕桑产业押金 3000 元,专业村支书交县蚕桑产业押金 1500 元,重点村支书交县蚕桑产业押金 1000 元。所涉村挂村领导 交押金 2000 元,挂村工作队员和各村副支书、副主任交押金 1000 元,蚕桑辅导员交押金 300 元,于 2009 年 12 月 30 日前交乡财政 所专储。年底经产业领导组验收完成老桑园提升改造、桑园新植和 交茧任务的,给予押金 2 倍数额的奖励,完不成任务的押金全部转 为下年蚕桑产业发展基金;在各种桑村完成新植任务和交茧任务 的前提下,每新植 1 亩桑园给予村级奖励 5 元,村民小组长奖励 5 元;在各种桑村完成全年养蚕和交茧任务的前提下,每饲养 1 张蚕 种给予村级奖励 10 元,村民小组长奖励 10 元;按每期蚕种饲养量, 平均每张蚕种交售鲜茧量在 30 公斤以上 35 公斤以下的(不含 35 3 公斤),每担鲜上茧奖励村级 20 元;35 公斤以上的每担鲜上茧奖 励村级 25 元。各项奖惩措施有力的调动了广大工作队员的积极性。 (五)扶持政策到位,培育蚕桑产业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年内共兑现桑苗、地膜、肥料、小蚕 共育室、大蚕房建设、老桑园提升改造及辅导员工资等县、乡扶持 资金 53 余万元,极大的降低了农户的养蚕成本,提高了广大桑农 的种桑养蚕积极性。 二是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搞好生产服务。 按照规定标准配齐乡、村两级辅导员,对桑农的桑园施肥、除草、 病虫害防治、养蚕技术、上蔟采茧等重点环节进行全面指导,并将 桑农最终的养蚕量及交茧量作为辅导员奖惩考核的重要指标。采 取“ 走出去、请进来 ”的方法,分期分批 选派技术员到市、县学习种 桑养蚕新技术,以便更好的指导桑农,实现体质增效。 二、在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2010 年,更戛乡在县委、政府及县农业局领导下,在县蚕桑站、 兴盛恒茧丝绸有限公司的帮助、指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 西移” 政策机遇,因地制宜培育发展蚕桑 产业,全面完成县下达我 乡蚕桑种植,交茧、老桑园提升改造等各项任务,克服了干旱带来 的种种困难,实现了蚕桑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夯实了蚕桑产业基 础,并表现出可观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了成效较为明显的典型村、 典型组和典型户,在蚕桑产业发展中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 (一)小街子典型村 1、小街子村基本情况 小街子村国土面积 12.5 平方公里,海拔 1000 米,年平均气 温 22 ,年降水量 1000 毫米,适宜桑树生长。该村辖 10 个村民 小组,2009 年末共有 432 户农户,1686 人,1038 个劳动力,农民 人均纯收入 2312 元,耕地面积 7200 亩,人均耕地 4.27 亩,甘蔗、 包谷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2、蚕桑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1)蚕桑基地初具规模 至 2010 年冬,10 个村民小组,194 户农户累计栽植桑园 960 亩,全村户均占有桑园 2.2 亩,人均 0.6 亩,可养蚕面积 380 亩。 (2)蚕桑产业初现效益 蚕桑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的绿色产 业、富民产业。新植桑园只要加强管理,能做到当年栽桑,当年养 蚕,当年见效。三年进入盛产期,亩产值可达 15003000 元,与种 包谷亩产值 500 元相比,亩增效益 1000 元以上。目前,已有部分 精明强干的蚕农,亩产值超 2500 元。2010 年 76 户农户饲养蚕种 310.66 张,生产蚕茧 10.7 吨,交售蚕茧 10.7 吨,实现农业产值 25.5 万元,张产量 34.4 公斤,张产值 821.50 元,养蚕户户均增收 3360 元以上,人均增收 850 元。 (3)蚕桑科技基本普及 5 建立健全了蚕桑科技队伍,配备了 1 名专职辅导员;强化了技 术培训,几年来举办培训班 10 余期,参训 4000 多人次。通过讲课、 实践、电化教育、编制“ 栽桑养蚕实用技 术小册子” ,发放技术资料 等方式,使蚕农初步掌握了种桑养蚕实用技术;组建小蚕共育实 2 个 150 平方,新建大蚕房 38 间 1500 平方,同时积极推广活动蚕台 养蚕技术,节约成本;为提高蚕茧质量、大力推行方格蔟上蔟。 (4)收购秩序稳定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蚕茧收购的有关文件和收购制度,支持鼓 励和促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良好的产销关系,切实保护蚕农的 利益,有利于渡过蚕桑发展初期极易发生的“脆弱期” 。督促龙头企 业做好各项技术培训,落实扶持资金,为蚕农提供扎实的服务,使 蚕农自愿将鲜茧交售给公司,从而确保双方利益,确保收购秩序良 性发展。同时,加强对规范蚕茧流通秩序工作的领导,在鲜茧收购 季节,严厉打击茧贩子和各种违反收购政策的行为,维护了公司和 蚕农的利益,体现了谁投资、谁扶持、谁收购、谁受益的原则。 (二)金银塘典型组 2010 年,在各个种桑养蚕小组中更戛村金银塘组表现较为突 出: 更戛金银塘组有耕地面积 382 亩(其中水田 182 亩,旱地 200 亩),71 户农户 309 人,147 个劳动力,人均纯收入 1750 元,农民 以茶叶和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2009 年 57 户农户新植桑园 6 126 亩,当年养蚕 39 户 98 亩 40 张蚕种,交售蚕茧 1646.1 公斤, 产值 37223.60 元,张产量 41.2 公斤,张产值 930.60 元,亩产值 379.80 元,桑农户均收入 954.50 元,人均增收 239.00 元。2010 年 11 月止共有 72 户农户种植桑园 240 亩,可养蚕面积 102 亩。64 户 桑农养殖蚕种 173 张,交售鲜茧 6406 公斤,产值 150493 元,张产 量 37 公斤,张产值 870 元, 亩产量 62.8 公斤,亩产值 1475 元,桑 农户均收入 2350 元,人均增收 672 元。 (三)在蚕桑产业发展中,还涌现出一些典型户,在广大桑农中 起着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 小街子柏树杨正清。一个土生土长的苗族汉子,今年四十 上下,家有 3 口人,2 个劳动力,7.5 亩耕地。2009 年在村两委和下 乡工作队员的发动下,杨正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自家种包谷的 6 亩耕地种了蚕桑,经杨正清精心管护,桑苗成活率达 90%以上, 桑园长势较好,当年养殖蚕种 4 张,交售鲜茧 206.3 公斤,产值 4348 元,张产量 51.6 公斤,张产值 1087 元,亩产量 41.3 公斤,亩 产值 870 元,人均增收 1450 元;2010 年杨正清加强对桑园的管理, 增加投入,以管促养,共养殖蚕种 9.66 张,交售鲜茧 501 公斤,产 值 12164 元,张产量 51.9 公斤,张产值 1260.50 元,亩产量 100 公 斤,亩产值 2433 元,人均增收 4055 元。这个世代以种粮为生的苗 家汉子,深深地感受到种蚕桑产业带来的实惠,他高兴地说:“栽桑 养蚕搞得成,很划算,比甘蔗和种玉米有赚头”。 7 小街子上白水井辉建美。家有 5 人,2 个劳动力,7 亩耕地。 2009 年种植桑园 3 亩,2010 年养殖蚕种 3 张,交售鲜茧 161 公斤, 产值 3904 元,张产量 53.7 公斤,张产值 1310 元,亩产量 53.7 公 斤,亩产值 1301 元,人均增收 780 元。 田头龙潭段建忠。家有耕地 5.5 亩(其中水田 3 亩,旱地 2.5 亩) ,5 个人口,2 个劳动力。2009 年种桑 2 亩,2010 年养殖蚕种 5.33 张,交售鲜茧 219.3 公斤,产值 5338 元,张产量 41.1 公斤,张产 值 1002 元,亩产量 109.7 公斤,亩产值 2670 元,人均增收 1068 元。 与种包谷和生猪饲养相比,亩增效益较为明显。在他的带动下,龙 潭寨子 2010-2011 年度新植桑园预计达 70 亩以上。 田头小新寨李世华。家有耕地 5 亩,4 人,2 个劳动力。2009 年利用常耕地种桑 2.3 亩,2010 年养殖蚕种 2.5 张,交售鲜茧 133.2 公斤,产值 3252 元,张产量 53.3 公斤,张产值 1300 元,亩 产量 57.9 公斤,亩产值 1414 元,人均增收 813 元。 更戛金大寨鲁国昌。家有 3 人,2 个劳动力。由于金银塘土地 较为贫瘠,气温冷凉,旱地常年产量不足 500 公斤,亩效益较低, 常年以外出务工操持家务的鲁国昌,始终摆脱不了贫困。2009 年 他响应产业调整政策,利用常耕地种桑 1.9 亩。在全家人得精心管 护下,桑树真正成了他家的摇钱树,2010 年养殖蚕种 7.66 张,交 售鲜茧 272.3 公斤,产值 6428 元,张产量 35.6 公斤,张产值 840.30 元,亩产量 143.3 公斤,亩产值 3383 元,人均增收 2143 元。 8 更戛大木桥李朝恩。家有 5 人,2 个劳动力。2009 年种桑 2.5 亩,2010 年养殖蚕种 6 张,交售鲜茧 282.7 公斤,产值 6717 元,张 产量 47 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