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治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_第1页
论国家治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_第2页
论国家治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_第3页
论国家治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_第4页
论国家治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论国家治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 力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 30 年来,现 代性与后现代性在中国社会情境中日益 交织,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融入与现代 性抵牾的后现代性是国家治理无法回避 的主题。中国域景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张力主要包括:急需推进的国家认同进 程面临全球化时代去中心化的冲击;尚 在持续的现代工业化进程面临后现代工 业化的冲击;现代性危机应对理念和模 式面临后现代风险的冲击。着力提升良 性的现代性,又能有效规避现代性危机, 并能渐次化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张力, 这种任务的组合,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 能力的高标准要求,这也是国家治理必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须摆脱的窠臼。 中国论文网 /4/view-12750672.htm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性后现代性 张力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 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5) 10-0118-06 已历时 30 余年的改革开放将在 新世纪承载完成现代化和融入后现代化 的双重任务,在尚在持续的现代化进程 中融入与现代性抵牾的后现代性成为我 们必须面对的难题。鉴于此,执政党认 识到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共中央十八届三 中全会公报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 目标”,包括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这是学术范畴的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概念首次进入执政党 的中央文件,个中所蕴意义不言自明。 源起于西方的国家治理能力概念及范 式的中国化实践,首先要对中国社会情 状进行细致的嵌入式体察。从学理和现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实的双重视角看,我国社会已呈现现代 性与后现代性的交织情状,这表明虽然 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主题是现代化 的事业,但我们所处的政治、经济和社 会关系情境已经逐步迈入后现代。 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抵牾 现代性源起于古希腊思想,主体 功成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它秉持理 性思维,肯定确定性;摒弃非理性思维, 反对偶然性,这帮助人们挣脱了蒙昧主 义和神秘主义的藩篱,超脱了纷杂历史 表象的局限,在探讨历史发展规律的进 程中,明晰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以理 性为价值源的现代性在经济领域的重要 表现,就是倡导基于自由交换的市场经 济体制,摆脱等级、权力对自由交换的 干预。由此,现代性在经济领域倡导自 利理性思维,赞扬市场逐利理性的正当 性;现代性在政治领域的重要表现在于 塑造脱离宗教化、回归世俗化的政治生 活,相应倡导建立以领土主权、民族和 人口为基础的现代国家,这既使以主权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为基础的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政治格局的 主体“玩家”,又使以代议制民主、法治 和官僚制度为主体的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青年项目“经济性特区治理体制变革与 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研究” (11CZZ038)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地方政府与社 会治理” 国家治理的概念是在扬弃国 家统治与国家管理两个概念基础上提出 的一个新概念,简明概念转换实质意味 着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系统变 革。可参见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 其现代化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 年第 1 期。 政治话语修辞“ 大行其道 ”。现代 性在社会领域倡导基于理性的社会生活 与个体生活,人类生活日益祛魅,相应 形成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对 旧往生活观念的全面替代。 后现代性的“ 后” 并不指代与现代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性之间的时间区隔,尽管经验上思维习 惯让我们常常习惯如此,现实的格局是 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甚至发生令我们 惊诧的思维倒置:后现代性之后的现代 性。正如刘小枫先生所言:“现代 性本身尚是一个未理清的题域。当随 不清楚的现代性而欲后之的 后现代论述仍然要以现代性知 识学来界定自身时,发现关于现代 性的知识学尚在漂浮之中”。刘小枫: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上海三联书 店,1998 年,第 2 页。从后现代性的源 起上看,二战以后由于现代性在政治、 经济和社会领域形成的政治危机、经济 危机和动机危机,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 判日渐兴起,恰如查尔斯泰勒在现 代性之隐忧中指出的,个人主义与工 具主义的张扬使“ 意义” 丧失,生活日益 平庸化和狭隘化,温和的专制主义又会 导致公民尊严和自由的流失(参见加 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 ,程 炼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第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122 页) 。现代社会生活高度分化为不同 的社会再生产系统,进而形成多元价值 并存的格局,这使每个社会个体不再依 据具有普遍性和共享性的终极价值标准, 而主要依据自身利益诉求来进行经验性 判断,这就形成了基于个体理性的碎片 化社会生活图景,形成愈发严重的动机 危机。相应产生了与现代性内在理性相 背的不确定性、多中心、小叙事、差异 和分散等后现代性的思维方式。下表列 出后现代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分歧:美 查尔斯 J 福克斯、休 T 米勒: 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 ,楚 艳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44 页。 2015 年第 10 期 论国家治理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张力 问题域现代性后现代性建筑功能 的,鲍豪斯学派折中的,指涉的生产方 式大生产,工厂后工业,信息组织韦伯 的官僚等级制专案化的决策,委托社会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学核心家庭破碎的家庭科学哲学逻辑实 证主义方法论上的无政府状态,阐释主 义哲学寻求普遍性反基础主义心理学统 一的真我分裂的自我伦理学功利主义, 道义论,三段论境遇的传媒线性的打印 物电视、蒙太奇、MTV、频道冲浪 基于国家治理的研究主题,对现 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抵牾主要从经济、政 治和社会三大领域进行大类逻辑分析: 在经济领域,后现代性对现代工业化思 维和模式进行反思,相应折射到经济重 心、经济模式和文化市场三个方面。相 较经济领域,后现代性对政治和社会领 域的冲击尤为显著:在政治领域,后现 代性稀释了国家主权的天然正当性,其 所倡导的全球治理理念日益冲击着民主 国家的主权;后现代性还重构了民族国 家内部相对封闭的官僚运行结构,宪政 层面的权力制衡逐步演化为多中心治理 格局;在社会领域,后现代性思想颠覆 了现代性孜求的理性生活,缺乏中心和 权威的社会生活日益碎片化,与确定相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背的偶然、与有序相背的混乱将从局域 罕景变为全域常景,这使现代性危机应 对理念和模式在后现代性风险面前日益 显现出失灵的窘状。 现代性与 后现代性的彼此攻讦仍将持续,如何在 现代性事业中,既能用积极性的后现代 元素消解现代性张扬引致的诸多现实问 题,特别是程序化秩序规范对个体自由 的侵蚀;又能适当控制后现代性的演化 进度,防范后现代性思想对现存秩序强 有力的内生冲击。无论以现代性为“叙 事”线索的现代化事业,还是对现代性 批判的后现代性理论图式在中国场域相 应都与“后发 ”和“外来”两词紧扣相联,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是后发的,后现代性 理论也是外来的。尚未完成现代化事业 的中国又面临后现代性思潮的冲击,可 以说,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将使中国 场域呈现三重的张力:急需推进的国家 认同进程面临全球化时代去中心化的冲 击、尚在持续的现代工业化进程面临后 现代工业思潮的冲击、现代性危机应对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理念和模式面临后现代风险的冲击。 二、张力之急需推进的国家认同 进程面临 全球化时代去中心化的冲击国家 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最为 任重道远、最为艰难复杂的工程,这既 是国家治理能力生成的核心基础,又是 国家治理能力输出的根本目标之一。在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原有权力边 界受到“去中心化 ”所谓“去中心化”,就 是国内子群体对国家的疏离意识及由此 产生的地方复兴现象, “中心 ”即国家, 去中心化的主体是宗教、种族、区域等 次国家组织。参见郭艳:全球化时代 的后发展国家:国家认同遭遇“去中心 化” ,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年第 9 期。思潮的冲击,日益出现结构性收缩 的表征,这也间接促成国家认同在文化、 制度和利益上的系统认同危机,形成国 家认同在原生和构建有效延续、意识和 行为有效统一的断裂可能。 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共同体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系统功能也进入了严重衰退的轨道,这 促成了推进现阶段国家认同建构的必要 性。中国传统共同体的系统功能衰退主 要包括血缘共同体政治联结功能的丧失、 地缘共同体政治联结功能的流失和精神 共同体政治联结功能的弱化。事实上, 无论是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还是精 神共同体,它们的政治联结功能都受到 全球化时代去中心化的强力冲击,具体 来说:其一,以血缘为中心的共同体在 权力掌握和利益分配上逐步从宏观层面 退缩到个体家庭层面,未来的趋势是有 “全球村”、虚拟社区,却没有一个现实 的“小家”及传统的天伦;其二,在工业 化和城市化交互推进的现实背景下,以 地缘为中心的共同体被强制解构,其政 治联结功能在人口高速流动、大幅分散, 又重新聚集下日益流失。另外,需要特 别指出的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催化下,共 同体的形成越来越不再受制于地理范围。 传统“熟人社会 ”加速解体,取而代之的 “门对门”居住业态尚无法弥合 “心灵”上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的巨大间隔;其三,在全球化背景下, 传统价值与意识形态信仰逐步在复杂政 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丧失了清晰且具 有穿透力的解释力,传统的精神家园与 社会公众之间日益滋生出一种疏离感, 基于不同个体和人群的替代性价值观念 日益生成(这也部分解释了现代化国家 邪教仍能死灰复燃的根源) ,精神共同 体的政治联结功能日益弱化。 全球化时代的去中心化使人们摆 脱了认同的传统“ 国家” 归宿及方式的限 制,可以以各种方式认知自己,并可依 附于纷繁复杂的次权威网络之中,找寻 认同上的归宿,这表明认同既可以大于 国家范围,也可以小于国家范围,国家 只不过是认同的政治实体之一,不会再 是认同的最终归宿所在。 “当对准国家单 位的认同与对国家的认同发生冲突时, 政治共同体的问题就可能成为首要的问 题,并造成重大的政治危机。 ”美A.阿 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 和政策 ,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社,1987 年,第 39 页。改革开放 30 年 后的中国正面临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系 统转型,其所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国家 认同危机,特别是在整体利益结构日益 解体和分化,而利益分配、补偿和协商 机制尚未建构的条件下,传统的认同归 宿与方式日益丧失凝聚功能,且会与国 家认同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冲突,作为国 家认同核心元素的公民身份认同并没有 内化为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人格结构之中, 虽有形式上的身份证,却无心理上的公 民身份认同。特别是当个体生存的资源 获取诉求和风险应对(如罪责、疾病以 及死亡等)难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寻到克 服偶然性的解释(面对个体对拯救的要 求,它们爱莫能助) ,德尤尔根哈贝 马斯:合法化危机 ,刘北成、曹卫 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年,第 84 页。替代性价值观念自然会产生,价 值多元化所带来的风险也将无法回避, 这其中就包括近期频发的宗教极端主义 者的恐怖事件和邪教分子的暴力犯罪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件。从社会个体行为的角度看,社会个 体不再依附于共享性的终极价值,而主 要依据自身利益诉求来进行经验性判断, 相应形成“礼貌的疏远( Polite Estrangement) ”当两个人彼此走近时, 每个人都急速地扫视一下对方的面孔, 但当他们擦肩而过时却又都转移目光。 霍夫曼把这称为相互“ 朦胧 ”。参见英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 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年,第 70 页。 “世俗的不经意( Civil Inattention) ” 这种现象要求显示这种不经意的人具有 复杂而高度熟练的自我管理能力,即使 它看起来仅仅是最微弱的暗示和信号。 在现代性条件下,世俗的不经意是在与 陌生人相遇时当面承诺的最基本类型。 参见英 安东尼 吉登斯:现代性的 后果 ,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年, 第 7071 页。和“ 带恨的凝视 ”戈夫曼 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一书中介绍了 “世俗是不经意 ”和“带恨的凝视”。前者 作为一种礼貌的疏远;“ 带恨的凝视 ”则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是带有不信任的敌意。从另一种角度上 看, “与陌生人共处,恰恰需要这种“ 去 道德化的尊重” ,或者说“冷漠的尊重”, 正是在这样的冷漠和不注意的过程中, 把对方视为与自己同样具有人格尊严的 人,大家互不侵犯,体现了每个人的人 格独立和自主性” 。参见龚长宇、郑杭 生: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 , 科学社会主义2011 年第 1 期。等行 为范式。塞尔兹尼克也认为“现代制度 已经耗尽了社会资本的传统形式,它们 被建立在新原则基础上的新形式所取 代家庭就失去了亲和力。当宗教在 人们的内心深处和自由国家的宪法中实 现了政教分离时,宗教就丧失了影 响力”。美 菲利普塞尔兹尼克:社 群主义的说服力 ,马洪、李清伟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年,第 61 页。 综上所述,中国的国家治理一 方面要融入全球社会,参与全球政经事 务治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 又不得不去有效管控去中心化对国家权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5 力结构和边界的压缩,努力维护国家主 权与独立自主。这本应遵循的先后次序 在全球化浪潮的“ 裹挟” 下,更加模糊, “毕其功于一役 ”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三、张力之尚在持续的现代工业 化进程 面临后现代工业化的冲击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和社 会结构发生了深刻转型,逐渐从关注生 产、财富增长、消除阶级冲突的物质主 义价值转移到关注环保、生活质量、自 由、平等的“ 后物质主义价值 ”。后现代 工业思潮倡导后工业化社会的建立,贝 尔把社会分为互有联系的三个不同阶段: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前工业社会是指以农业、矿业、渔业、 林业为产业的社会;工业社会是指以加 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部门构成社会 的经济结构,主要呈现人与自然或机器 的关联。这一思潮源于人们对现实问题 反思,这种反思却并没有指向积极性的 行动,反而形成了对旧往意识形态及价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6 值观的质疑,甚至是嘲讽,相应却形成 了极端的“个性化 ”,即将个人生活置于 忘乎所以、随心所欲的状态,在他们心 目中,没有纯粹的精神中心,没有什么 东西可以永恒。这种思潮折射到经济社 会生活上,必然引致系统的变化:其一, 经济重心的变化。个性化的生活必然使 社会经济重心从产品制造业转向与个体 差异需求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虽然我 国一直在倡导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但 结构性的紧张已然出现并呈现加剧情状; 其二,生产模式的变化。经济重心的变 化相应又会导致生产模式的变化,生产 和消费的互动模式日益演化为消费对生 产的单向主导,买方市场日益掌握对卖 方的主导权;其三,文化市场的变革。 从事服务行业的白领阶层逐步成为边际 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的主体精英阶层, 他们的偏好成为文化生活的内核引导机 制,只有体现他们集体化人格的文化思 潮和作品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从而得 以推广而冠之以大众文化之名。这也解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7 释了近年来,中国文化市场出现的庸俗 化现象,它反映了公众异质的、不稳定 的身份与性格特征,美国学者弗雷德里 可杰姆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 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 基本审美特征:主体消失、深度消失、 历史感消失、距离消失。后现代艺术中, 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 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 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 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这是对后工业 社会到来无法自适的宣泄和焦虑。因此, 后工业社会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它 不是现在西方工业社会延长线上的东西, “而是在社会、技术组织及生活方式等 方面都形成了新的原则的一种社会发展 阶段。在工业社会中是人与自然或机 器的关系 ,在后工业社会已转变为 人与人之间的博弈 ”。 美 丹尼尔 贝尔:知识社会的冲击 (日文版) , 山崎正和等译,TBS-Britannica 出版社, 1995 年,第 93 页。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8 在中国,现行工业化模式下的利 益格局已经相对固化并形成了以地方政 府为主体的既得利益群体,而地方政府 又是我国制度创新的主要载体。我国制 度结构的特殊性往往使新制度的出场路 径多采用中央政府直接推动的强制性制 度变迁方式。但在初始阶段,中央政府 鉴于制度变革的不确定性,往往缺乏主 动创新的动力,即使创新亦存在创新桎 梏。地方政府的局部创新因具有低成本、 易控制的特点,恰恰契合了制度创新的 现实需要,从而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 制度创新的客体选择。后工业化意味着 工业化模式下既得利益格局的系统性调 整,这要求重塑地方政府职能结构,实 现对市场资源配置主体地位的事实尊重。 但即使中央政府致力于实现工业化向后 工业化的转向,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 态环境,但利益刚性下的地方政府往往 会在执行层面将其虚置为弹性事务,并 能通过多种虚以委蛇的手段进行选择性 政策执行。不仅不同层级政府由于激励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9 函数不同,在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转型上 存在“温度差 ”。同一经济区域内同级政 府因政绩的环比考核制度和对稀缺资源 的争夺,往往陷入“ 恶性竞争 ”的泥潭。 在以 GDP 为主旨的政治晋升指标未能 完全变革条件下,地方政府主政官员之 间基于稀缺政治晋升资源的恶性竞争将 依然呈现明显的“ 零和” 特征,这也使后 工业化之路崎岖异常。当然,政府的组 成人员亦不是单纯的“ 公共人 ”,往往呈 “社会人”与“公共人”之间的钟摆,在公 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 趋利避害 ”,追 逐“自利”。如果工业化模式下形成的收 益在后工业化模式下形成明显的预期消 减,必然会形成对后工业化的全面“阻 击”。因此,在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增长 的现实背景下,依然会强化对旧往财税 资源最大化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化进程的 坚持,在治理社会维度的阙如与治理技 术的行政性市场化的条件下,会形成从 现代工业化向后现代工业化转变的体制 性阻碍,后续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间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0 会呈现持续离散态势。 另外,在中国的纵横向权力配置 结构中,地方政府主政官员部分主导着 地方政府的利益视角和政策选择。分权 式改革是过去 30 年间中国制度变迁的 核心依循路径,这场以财政分权和政治 集权为核心的双重渐进性体制变革,实 现了地方政府主政地方利益与个体利益 的统一,激发了地方政府主政官员的利 益觉醒,其自主性可有效影响到区域经 济发展模式选择与体制转型走向。因此, 对地方政府主政官员政经效应的客观评 估和有效规导将是现代化工业向后现代 工业演化进程中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四、张力之现代性危机应对理念 和模式 面临后现代风险的冲击工业社会 之后不能用后工业社会加以笼统描述, 那些“认为现代化是一个自我创新过程 的人必定会考虑到即使工业社会也会被 淘汰。工业社会被淘汰的另一面是风险 社会的出现” ,德乌尔里希贝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1 英安东尼 吉登斯、英 斯科特拉 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 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 ,赵文书译, 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8、9、89 页。这又呈现出两阶段演进:第一个阶 段是工业社会的自我概念仍然占主导地 位,由决策产生的威胁作为“残留风险” 不断被增值并披上了“ 合法化 ”外衣;第 二阶段是工业社会的危险开始支配公众、 政治和私人的争论和冲突,工业社会制 度成为其自身所不能控制的威胁的生产 者和授权人,工业社会本身就是社会问 题和政治问题的策源地。基于市场经 济体制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我国改革 开放 30 年来的主要方略,但现在,无 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都需要重新审 视路径和展望未来,因为我们日益感受 到风险的存在,却似乎无力准确预知和 高效应对。为什么会如此?改革开放 30 年超常规的现代化建设成果使我们习惯 于认为发展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实质就 是前文谈及的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危机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2 逻辑,即现代性无法自克的内在悖论, 这是理性化的过程导致非理性的存在方 式进行思考过程中提出的。现代性关于 社会无限向前发展的观念过于乐观,其 频发的各种危机证明理性主义主导的现 代性模式,不仅难以在现代性孕育发展 中得到实现,反而是生成不确定因素, 触发新冲突、新风险的根源,且“社会、 政治、经济和个人的风险往往会越来越 多地避开工业社会中的监督制度和保护 制度”。也正是在明晰现代性的悖论 中,贝克、吉登斯才提出“自反性现代 化”这里的自反性在贝克看来,不是指 反思,而是指自我对抗,他把自主的不 受欢迎的、看不见的从工业社会向风险 社会的转化过程称为自反性。因此,在 贝克看来,自反性现代化理论既不是关 于危机或阶级斗争的理论,也不是关于 衰落的理论,而是关于西方现代化成功 导致的工业社会的一味的潜在的抽离和 再嵌入的理论。概念,并强调要厘清 “外部风险”和“人造风险”“风险”这里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3 风险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危险和危机,它 可能是一种判断,一种认知,或是一种 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风险是“一种应对 现代化本身诱发并带来的灾难与不安全 的系统方法。与以前的危机不同,风险 具备了威胁性的现代化力量,并形成了 对全球化结果的担忧。风险及其产生的 结果在政治上具有反思性”( M.Douglas and A. Wildavsky, Risk and Cul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p.5.) ;风险 已经成为现今主流的政治话语体系之一, 成为政治动员的主要力量(N. Luhmann, Risk: A Sociological Theory, Berlin: de Gruyter, 1993, pp.6265.) 。因此,在贝克、道格拉斯、 卢曼等人看来,风险和认知与客观存在 的辩证统一。与“ 危险” 的差异。 我们不仅不能对西方已经出现的现代性 危机熟视无睹,更应明白西方历时性的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冲突将在中国呈现共 时性情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4 现代化必须要能努力回应后现代风险的 挑战,特别是要关注到后现代风险的基 本类型及呈现出结构性特征。 所谓后现代风险的结构性,是指 各种风险源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无论是高风险的还是低风险的,其产生 和运转都源于结构性的“ 死机 ”,具体形 态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风险、整体气候 变化风险、人类战争风险、科技风险。 上述四种后现代风险基本都源于人们的 逻辑无知,武断地嫁接经济发展、科技 发展、制度完善与风险消减及应对上的 正相关联。事实上,经济发展本身并不 指向一个风险减少的社会,相反,经济 发展本身就可能是风险源;由于人们无 法准确预知和评估风险,细致的制度创 设反而可能成为相关主体逃避责任的合 法依据。相较其他风险,科技风险将是 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制度化结构性风险。 科技进步使得人类应对风险的经验性知 识相形见绌,日益细密的科技分工使缺 乏整体性思维的专家本身就可能成为风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5 险的制造者,这是科学家在放大科学理 性的同时,会无意地(姑且如此假定) 缩小甚至忽略科技背后的风险,这可能 正如贝克所谓的严格科学实践与风险间 的一种“隐秘的共谋 ”。而我们现代的认 知模式中又往往片面相信专家所谓的专 业意见,这导致“ 专家信任系统 ”在很大 程度上赢取了风险的解释权与制度的替 代信任权。陶建钟:风险社会的秩序 困境及其制度逻辑 , 江海学刊2014 年第 2 期。显然,我们在不经意间理所 当然地置可能发生的风险于不顾。 在中国,还存在一种社会结构性 风险,即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日益 沦落为两极分化形态,并相应形成不同 阶层分置对号格局,所形成的结构性阶 层话语对立和利益冲突。而且,上述利 益分配格局和阶层分化情状日益固化, 表现为“富”“官”“穷”和“ 农民工 ”的二代 乃至三代的阶层身份承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