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学村介绍(2015.7.8)_第1页
巴学村介绍(2015.7.8)_第2页
巴学村介绍(2015.7.8)_第3页
巴学村介绍(2015.7.8)_第4页
巴学村介绍(2015.7.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学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巴学村) 巴学村是东兰县武篆镇十五个行政村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宁岩(广西农- 动讲习所旧址)位于该 村,每年前来瞻仰烈士、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国内外各界人士络绎不绝。这 里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百姓和 谐 ,环境优美,是广西著名的红 色旅游景区。 中文名称:巴学村 外文名称:Baxue Village 行政区类别:乡村 所属地区:河池 电话区号 0778 邮政区码 547402 地理位置广西河池市 面 积 12 平方公里 人 口 2400 多人 方 言:壮语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列宁岩、福星桥、银海洲 特 产:水稻、玉米、蚕桑 目录 1、建制沿革 2、地理环境 村容村貌 村内分区 3、自然资源 4、人口民族 5、经济概况 6、社会事业 7、政治体制 8、历史文化 9、交通指南 10、风景名胜 11、著名人物 12、相关新闻 1、建制沿革 巴学村,原名善学村,建村之初因主要户数集中于坡善屯又名坡羡屯、 坡仙屯(现名坡先屯)和巴学屯,1912 年起名善学村,意思是以人为善、以 学为先。1953 年上级政府为便于行政区域管理,将善学村更名为巴学村。 2、地理环境 巴学村位于河池市东兰县武篆镇政府所在地约一公里,东与鸾坡村交 界,西临那烈村, 南与江平村接壤, 北与中和村相连,全村占地约 12 公里, 巴学村村容整洁,宁静而美丽,地势平坦宽阔,连片农田水稻令人流连忘返。 巴学村地理位置 村容村貌 进入巴学村,呈现在眼前的是宽阔平坦的农田水稻、林立的楼群、险峻 的山峰、弯曲的河道两旁郁郁葱葱的竹林,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在这里, 3 你将体会到一种清新、整洁、气派、 优雅的感觉簇拥着你,巴学村布局合理, 村屯分布有序、错落有致,使人在这里工作、生活、学习感到轻松愉快、幸 福安然 。 巴学村环境怡人。环村而行,一条条笔直的村道纵横交错,沿路绿化带 整齐而别致。一年四季, 这里绿意葱笼、 鲜花争妍。漫步在宽广洁净的道路 上,人们心情愉 悦、神清气爽。 旅游资源丰富。巴学村以其特有的红色思想文化内涵吸引着人们的视 线。 自治区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宁岩、神秘的银海 洲景区、古老的福星桥等巴学特有的风景名胜,吸引着八方来客前来观光 旅游。 干净整洁的村屯道路纵横交错,绿地鲜花芳香四溢,村容村貌整洁清 新,这就是今日的巴学村,一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桂西北村庄。 3、自然资源和耕地 巴学村自然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广,其中,喀斯特地形碳酸钙矿石原料 丰富,遍布全村各地,林地主要集中在廷怀屯、弄内屯、板乐屯山上等。全 村耕地面积约 1370 亩耕地,以水田为主,玉米次之,其他种植作物有黄豆、 蚕桑等,农 作物种植种类多、品种广。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 持下,巴学村委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改善农作物品种,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稻米远销邻近县市、已经成为东兰县乃是河池市重要 粮仓。 4、人口民族 全村居住是壮族民族,共 848 户,2336 口人。 5、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巴学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鼓励多种经济发展,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 绕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实现 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河池市优秀企业家罗永双,早年拼搏, 河池市 驾校校长黄必新 巴学村青年黄娜注册 100 万元成立的粤广农村合作社,发展粮食深加 工,产品远销 百色、田阳等, 形成了农贸一体化、 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巴学村获得了“全国模范村民委 员会” 、“全国文明村” 、“广西名村”、“ 国 家级生态村” 等殊荣。 6、社会事业 改革开放后巴学村大力开展卫生、计生工作,加快发展科学、教育、文 化、体育事业工作,扎实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全村计划生育 率达到 95%;巴学是东兰著名“篮球之村” ,篮球运动氛围浓厚,篮球健儿们 代表全村参加各种比赛,取得不错佳绩;每逢重大节假日村委都组织开展篮 球比赛、唱山歌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每年都有 青年人考入大学,全村共有大学毕业生 200 多人,他们在不同岗位工作,为 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7、政治体制 巴学村党委成立于 年 月,下设 个党支部, 多名党员。党委成员 5 人,党委书记 1 人,副书记 人。 5 现任村两委成员 村党支部书记:黄继忠 村民委员会主任: 村党支部副书记: 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村民委员会副主任: 村党委以“公生明,廉生威”为座右铭,着力搞好组织建设、思想建设、 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强化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时刻牢记“ 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 发挥党组织的 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 锋模范作用,处处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 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在村党委的正确带领下,全村党员干部、职工村民求真务实、开拓 创 新、大公无私、奋勇拼搏,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双丰收,在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道路上,谱写新篇章。 巴学村妇联会是村党委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妇联的主要任务 是团结、教育、服务、联谊 ,基本职能是代表和 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 男女平等,为巴学村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妇联会现有基层妇代组织,分五 个小组,每 组设一名组长,各基层妇代组织都有自己的委员,与村妇联形成 网络,共同 负责全村的妇女工作。 8、历史文化 巴学村,原名善学村,建村之初因主要户数集中于坡善屯又名坡羡屯、 坡仙屯(现名坡先屯)和巴学屯,1912 年起名善学村,意思是以人为善、以 学为先。1953 年上级政府为便于行政区域管理,将善学村更名为巴学村。 9、交通指南 公路路线 从东兰县汽车站、巴马瑶族自治县等地坐车到武篆镇往南方向 1 公里 处下车。 到达巴学村风景区的行车路线: 巴学村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往南方向 2 公里列宁岩景区。 巴学村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坡先屯福星桥 巴学村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往西东里村方向 700 米银海洲景区 10、风景名胜 列宁岩 (1)基本介绍编辑原名北帝岩,位于广西东兰县武篆巴学村,分别距县 城、武篆镇 38 公里和 4 公里,是个天然石洞,洞口宽 64 米,洞高 43 米,纵 深 137 米,洞内宽敞明亮,干燥平坦,可容 纳 数千人。1922 年 3 月,韦拔群 在此组织革命同盟,发表敬告同胞书,1925 年 9 月,韦拔群、陈伯民等在 洞内开办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30 年 2 月,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来 到武篆,认为韦拔群在北帝岩宣传了马列主义,提议改名为“ 列宁岩”。1962 年 6 月 26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为“ 广西 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197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拨款修缮列宁 岩,依照 1925 年的原貌进行修复,并办陈列橱窗。1978 年,值广西壮族自 治区成立 20 周年大庆,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题写了“广西农民运动讲习 所旧址”,放大后刻在岩洞口。 1963 年正式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 年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历史沿革编辑东兰县列宁岩位于东兰县武篆镇巴学村的论硬山近 山脚处,距 县城约 38 公里。原名北帝岩。它是一个大厅状的天然岩洞,洞口 高 43 米,宽 64 米,洞深 137 米,洞壁及洞 顶 均比较平整,地面也较平坦, 7 可容纳千余人,洞内干爽、明亮、洞外山下是一片田垌,洞口对面,隔着田 垌,也是一片石山。 民国 14 年(1925 年) ,右江农民运动领导人韦拔群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 所学习回来,在此开办广西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骨 干。韦拔群任主任, 陈 伯民任管理员,黄大 权 、黄树林、邓无畏等为教员。 “农讲所”基本按照“广州农讲所”设置的课程 列宁岩进行教学。内容有苏联革命史、中国革命史、农民协会章 程等。教和学都是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员是来自右江的东兰、 凤山、百色、凌云、奉仪 (今田阳县)、思隆(今田 东县),思林( 属今田东县),果 德(属今平果县) 、都安、河池、南丹等县的汉、壮、瑶等民族青年共 276 人。 学员毕业回原籍后,很多成为当地农民运动的骨干,不少地方成立了农民 协会,有力推动了右江农民运动的发展。学员中的许多人,后来参加了红七 军。民国 19 年(1930 年),经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提议,东兰县工农民主政府 讨论通过,北帝岩改名为列宁岩。 1963 年,列宁岩被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 年,岩内陈设按 照农讲所当时的布置复原。洞口额刻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的亲笔题字“广 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洞中央为课堂,讲坛 左右有对联:“地主豪绅把劳 动群众当作盘中餐;劳动群众把地主豪绅当作枪口靶”。台壁上方,挂着列 宁和孙中山的画像。台前醒目的对联是:“快 乐事业,莫如革命。 ”横批是: “团结、互助、 奋斗、 牺 牲” 。课堂两边为学员宿舍,后面为教员住处和厨房。 本着节约办大事的精神,课桌、凳、床 铺、间墙 全用当时所产的竹材编成, 简朴实用。洞左平台上, 竖立有一列橱窗, 陈 列当年农运的图片资料。 福星桥 福星桥位于武篆镇巴学村坡先屯,是东兰县现存较早、保存较完整的 古代敞肩石拱桥,凝聚了壮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在漫长的岁月中,虽 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河上。 此桥修建于清光绪十七年(即 1891 年),当地民众集资改建为石拱桥。桥长 6.5 米,宽 2.1 米,高 4.5 米,两边有石栏。石拱桥全长为三跨二墩,每跨净长 3.5 米。这座桥 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4 米。桥洞不是普通半 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行人上下通行。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 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 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 桥身也更美观。(三)全桥结构匀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