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教育事业发展体系10.10_第1页
平凉市教育事业发展体系10.10_第2页
平凉市教育事业发展体系10.10_第3页
平凉市教育事业发展体系10.10_第4页
平凉市教育事业发展体系10.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凉市教育事业“十二五”暨 2020 年发展规划纲要 (待定稿) 序 言 “十一五” 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带领 全市人民,以科学发 展观为统领,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面向 21 世 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为教育事 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巩固确立。大力实施“科教兴 市” 、“人才 强市” 战略,牢固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市教 育经费总投入达 38.02 亿元,化解“普九 ”及义务教育负债 3.8 亿元。 二是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 安全工程、灾后重建项目等工程。全市通过财政投入、项目投资、 部门帮建、贷款建校、社会捐资和工程垫资等多种筹资办法,投资 21.2 亿元新建、改建校舍 160.8 万平方米,消除中小学 D 级危房 70 多万平方米。三是高等教育有了突破发展。2003 年,平凉医学 高等专科学校申办成功,实现我市高校零的突破。四是基础教育事 业得到加快发展。大力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调整撤并小学 78 所、 初中 7 所、教学点 463 个。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分别达到 99.76%、98.71%,辍 学率分别控制在 0.03%、0.80%,15 周岁和 17 周岁人口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 99.34%、97.72%,15 周岁人口 中文盲率降低到 0.0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 49.61%。将全市 10 所普通中学改办为独立高中,新建高级中学 1 所,建成 4 所省 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开展,初步形成与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制度。中小 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全面实施,促进了新课程与信息技 术的整合,教育思想、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五是职业教育 得到快速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全市用于职业教育发 2 展的资金达 2.66 亿元,扩充校园 568 亩,新建教学楼、实训楼、学 生公寓和餐饮楼 41 栋,建筑面积达 23.3 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实验 实训室 65 个。创办了平凉信息工程学校、平凉工业中专、平凉机 电工程学校、华亭职教中心、庄浪职教中心五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 校,平凉农校、泾川职教中心二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建成国家级 实训基地 4 个,中等职业在校生人数达到 25545 人。 六是教育管 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健全完善了“分级管理,以县为主” 的义务教 育管理体制,实行了教育工作县(区)级政府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实 现了教师工资县(区)级财政统一发放。七是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 高。开展了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名师名校长工程, 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全员培训工 作,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 97.7 %、96.8 %和 82.9%。八是教育信息化有了较好基础。全市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 资金 1.85 亿元,配备计算机 21918 台,建成计算机教室 558 个、多 媒体教室 801 个、电子备课室 85 个、语音教室 15 个、电子阅览室 8 个。拥有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 1873 个,104 所学校建成校园网, 443 所学校接入互联网。全市中小学现有信息技术课教师 669 人, 6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掌握了应用信息技术技能,343 所中小学开 设信息技术课程。 纵观国家、全省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教育事 业发展处于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既有难得的机遇,也 存在严峻挑战。 一是教育发展将得到国家强大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党的十七 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国务院 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二十八 条明确提出:巩固“两基 ”攻坚成果,全面完成 “两基”攻坚任务。合 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 工程。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推进民汉合校,加强 3 “双 语 ”教育。 扩大中等 职业教育规模,建 设一批职业院校和公共实 训基地,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支持与东部地区合作发 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增加部门院校和外地高校在甘肃的招生规 模,支持甘肃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 队伍建设的支持,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开展东中部省市教师对口支 援。支持高校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参与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攻关。 这些支持意见将为我市教育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国家 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等政策的出台,更督促我市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的步伐,进行新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我市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已启动实 施第二个十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构建 以我市为中心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和交通、物流枢纽中心, 重点支持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我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 发,深入贯彻“ 优先 发展教育” 的中央政策, 围绕“四三二一”战略思 路,在全市二届市委扩大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把教育工作摆 在突出位置全面部署,深入推进“ 科教兴市” 、“人才强市”的发展战 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 育在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保持同步同时必须适度超前。 三是省内外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快。近年来,毗邻的庆阳、天 水等地市发挥各自优势,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教育发展步伐明显加 快;从全省看,各市州教育改革、布局调整超越式发展的思路,取 得的成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借鉴;从全国教育发达地区看,以全面 落实国家素质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综合 素质,造就高素质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值得我 们研究借鉴,抓住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机,加紧制定和实施新的教育 4 发展规划,快速提升教育实力,推进我市教育跨越式发展。 四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随着国家生活水平 的提高、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和全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渴望子 女得到优质教育、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成了人们对社会、政府履行职 能的首要要求,对教育水平、教学质量的关注度也成为社会最炙热 的焦点,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城市新建、扩建校舍的任务十分艰巨。 五是“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亟待解决。主要 表现在: 一是教育投入不足,校安工程资金缺口大。二是高中新课 程实验所需的通用技术实验设备和师资不足。三是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城区、乡镇规模的迅速扩张,现有的幼儿园、中小学完全不能 适应日益凸现的因人口极具增加而带来的适龄学生、毕业学生就 学的需求。四是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薄弱,音、体、美、英语、信息技 术教师严重短缺,体育、文化器材设施、场地和信息技术场地、设 备严重不足。五是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不高,没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不能满足发展“ 四大基地 ”的人才需要。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建 立新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改变已经落后于现实 的一些教育概念;积极进行教育行政改革,建设服务型教育行政机 构,形成教育宏观管理、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学校自主办学、评价 独立的管理体制;构建新型的政校关系,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实现 教育家办学的制度和机制变革;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革除 “应试教育 ”评价机制,促使基 础教育的功能 “正常化”;大力发展学 前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 问题。 今后 10 年,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将 进入一个加快发展、实现经济强市,并向小康社会迈进的重要历史 阶段。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努力建成结构优化、 均衡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为实现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四 5 三二一”战 略目标提供 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根据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国家中长期人才 发展规划纲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 的若干意见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我市“十 二” 暨 2020 年教育事 业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工作方针 (一) 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国家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务院 支持甘肃发展“47 条 ”、市委、市政府确立的 “四三二一”发展思路 和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构想,按照“ 六个集中突破” 的工作要 求,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以 建设教育强市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育人为本为根本要求, 以促进公平为基本教育政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大力发展学 前教育,努力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 加快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加大对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 全面提升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素质、教育管理和质量效益水平;继 续实施“四大工程 (素 质教育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教育培训 工程、远程教育工程),推进“ 四项改革(办学管理体制改革、绩效工 资制度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高中新课程实验)”,完善“ 四 大机制(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职业教育市场引导机 制、教育服务规范运行机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 才支持。 (二) 工作方针。坚持育人为本为宗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促 进教育公平均衡是政府的职责,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是教育部门的义务和责任。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把育人为本 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 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 6 建设经济强市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 新人才。 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各级党 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府职责的基本要求,要切实保证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 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教育行政部门要解放思想,勇于改革,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 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 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 现代学校制度,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二章 战略目标、发展原则 (三) 战略目标。 “十二五”内,全市学前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幼儿 入园率达到 5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巩固提高,适龄儿童 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 100%,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达到 90%,辍学率小学控制在 0.02%以下,初中控制在 0.5%以下,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 90%以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0%以上;继续实施校安工程,办学条 件进一步改善,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继 续实施“六园 (书香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快乐校园、平安校 园和魅力校园)”建设 工程,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建成教育城域网,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开课率达到 95%,受益面普遍提高;加强教师队 伍建设,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积极进行经费保障机制 改革,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例逐年提高;加强学校党组织建 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制度,维护教育 系统和谐稳定;到 2015 年,教育主动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 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和谐文明、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进入 人力资源强市行列;2020 年建成教育强市,基本与全省同步实现 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小班化、均衡化),最终实现教育资源优质、 7 体系完善、特色明显的教育发展目标。 (四)发展原则。坚持项目带动,改善办学条件。确立发展抓项 目的理念,形成教育项目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及其他资金为辅的多 渠道教育投入机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健全“以县为主” 农村义务 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规范化 建设工程,缩小县际间、城乡间、校际间办学差距。 坚持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改造薄弱学校,缩小重点学校、 非重点学校,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实现基础设施、 师资队伍、经费保障、教学管理和教育质量的均衡,保障弱势群体 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坚持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确立质量第一、兼顾规模与速 度的发展方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与保障适龄儿童入学相结合,扩 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与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普通高中发展与中 等职业教育发展相结合,发展民办教育坚持积极鼓励和规范管理相 结合,推动全市教育持续、协调、稳步发展。 坚持典型引路,塑造教育品牌。努力推动教育教学和体制改革 理论、制度、实践创新,发掘释放各种教育潜能,鼓励学校自主发 展,扶持树立一批特色学校,培养塑造一批名教师、名校长,造就 一批名学生,以典型引路示范,打造教育品牌。 坚持以人为本,创办和谐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新课程 框架下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单位、学校和教师、教师和学生的新 型关系;加强教育安全工作,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形成积极、文明、 和谐的教育内部环境。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五) 积极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结合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整合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全市筹措资金 4 亿元,新建、改建校舍 26.5 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并普及学前教育;崆峒区今后每年建成 8 10 所,每所占地 10 亩、编制教师 30 人、招生 500 人的公办幼儿园; 到 2015 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 50%以上,2020 年基本普及学前 教育。为现有 46 所幼儿园新建校舍 11.8 万平方米,其中:建成教 学用房 11.5 万平方米,生活用房 0.1 万平方米,其他附属用房 0.2 万平方米。2011 年,筹措资金 1.7 亿元,征地 130 亩,为 7 所幼儿 园新建校舍 3.1 万平方米,2012 年,筹措资金 4043 万元,征地 20 亩,为 11 所幼儿园新建校舍 2.4 万平方米,2013 年,筹措资金 5136 万元,征地 20 亩,为 11 所幼儿园新建校舍 2.6 万平方米, 2014 年,筹措资金 3616 万元,征地 10 亩,为 9 所幼儿园新建校 舍 2.2 万平方米,2015 年,筹措资金 2525 万元,征地 10 亩,为 8 所幼儿园新建校舍 1.5 万平方米。 (六) 积极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加强幼儿教育教学科研体系建设, 为 06 岁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提供保育和教育咨询服务,普及科 学育儿知识,全面提高科学育儿水平,确保幼儿教育办学质量。遵 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实施学前教育对幼儿 习惯形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的养成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 长。规范幼儿园管理,建立并完善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 部门协调配合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三年学前 教育率 2012 年达到 90以上,2015 年达到 97%以上,2020 年达 到 100%。积极开展幼儿园达标工作,到 2015 年,泾川、崇信两县 各创建省级一类幼儿园 1 所,全市建成 3 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8 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9 所幼儿园达到省一类幼儿园标准,22 所幼 儿园达到二类幼儿园标准,并有 50%以上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 三类幼儿园标准;2015/2020 年等级幼儿园比例达到:一级 10%/20%, 二级 20%/30%,三级 40%/45%的结构比例。 第四章 努力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七)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开展创建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示范县(区)活动,以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现代化学校发展评 9 估和教师流动机制建设为突破口,筹措资金 22.8 亿元,新建,改建、 加固校舍 175.2 万平方米,购置图书、教学实验仪器及生活设施, 完善校园规划,绿化美化校园;通过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区域、 校际、群体间的教育均衡,全市小学、初中、高中的土地、校舍、仪 器设备等生均拥有量均等,义务教育阶段城乡生均教育事业费比 例达到 1:1.2,弱势群体接受政府资助比例达到 100%,义务教育 阶段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 90%,城区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达 到 90%的高中生、75以上的初中生、50左右的小学生能在城 区学校入学,公平、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着力破解“择校” 难 题。以围绕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平等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全面提高普及义务教育,逐步扩大省、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将部分 招生计划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比例,到 2015 年,最终实 现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按比例全部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目标, 适龄儿童少年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 100%,辍学率小学控制在 0.02%以下,初中控制在 0.5%以下,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 90%。 (八)积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围绕发展高质量义务教育 目标,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和教师资格标准,开足开齐规定 课程。建立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深化课程与教学方 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 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展“阳关体育” 运 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 1 小 时。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具有时代气息、地方 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优化课堂教学,创建以优质高效 为特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体,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 课程实施水平。到 2015 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六科合格率达到 70 以上,城市小学三科合格率达到 85以上,农村小学三科合格率 达到 75以上。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促进作 用,加大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力度,逐步实现学业考试成绩以等级形 10 式呈现,实行等级录取。 (九) 下大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市、县(区)政府、教育部 门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 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不得 以升学率对县(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各种考试 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并下大力 整治、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 育教学各个环节,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 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丰富学生课外及校 外活动,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要充 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家长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 加强与学校合作,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第五章 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 (十) 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筹措资金 14.2 亿元,积极 实施普通高中建设工程,新建、改建、加固校舍 99 万平方米,购置 图书、教学实验仪器及生活设施,完善校园规划;针对高中教育向 城市集中的形势,各县(区)要进一步扩大城区普通高中办学规模, 2012 年前,崇信、华亭两县要基本普及高中教育;2015 年前,全市 所有完全中学实现高、初中分离,完成改制和改造,全部办成普通 高级中学,全市累计建成高级中学 25 所,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普 通高中的比例保持在 50%左右,普通高中在校生稳定在 5 万人左 右,高中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 90%以上,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总数 达到 3300 人以上。加大示范性高中创建工作力度,到 2015 年,全 市普通高中按市级示范性学校标准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市、县(区) 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成 20 所设施先进、效益突出的市级示范性普 11 通高中,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23 所,示范带 动其他普通高中发展。精心组织高考督查指导工作,力争 2015 年 全市高考重本上线达到 5.5%以上,二本上线率达到 25%以上,总 上线率达到 70%以上。 (十一)全面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创新高中课程管理模式, 推行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课程结构,积极推行学分制管理办 法,挖掘地方和学校各类资源,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建立选课指导 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 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有助于学校课程实施的科学评 价体系。以新课程实验为抓手,进一步规范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将 全市普通高中招生比例稳定在 50%,促进高中教育由基本满足学 生上学需求向提升办学水平转变。 第六章 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十二)努力扩大职业教育建设规模。实施以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建设工程,筹措资金 6.4 亿元,征地 200 亩, 新建崆峒区职业学校和静宁县第二职业学校,全市 13 所职业学校 建成校舍 39.4 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 15.3 万平方米,生活用 房 15.5 万平方米,实习实训基地 2 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 4.3 万 平方米,体育艺术馆 2.3 万平方米,购置图书 5.8 万册,购置职教 设备 2.5 万台(件、套)。2011 年,筹措资金 1.5 亿元,征地 200 亩, 为 5 所中职学校新建校舍 8.7 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 3.7 万平 方米,生活用房 2.5 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 1.7 万平方米;2012 年,筹措资金 6276 万元,为 3 所中职学校新建校舍 4.2 万平方米, 其中:教学用房 1 万平方米,生活用房 2.6 万平方米,实习实训基 地 0.6 万平方米;2013 年,筹措资金 9619 万元,为 5 所中职学校新 建校舍 6.3 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 2.3 万平方米,生活用房 2.9 万平方米,实习实训基地 0.4 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 0.7 万平方 米;2014 年,筹措资金 9748 万元,为 6 所中职学校新建校舍 6.5 万 12 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 3.3 万平方米,生活用房 1.9 万平方米,实 习实训基地 0.4 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 0.3 万平方米;2015 年, 筹措资金 2.3 亿元,为 6 所中职学校新建校舍 13.7 万平方米,其中: 教学用房 5 万平方米,生活用房 5.6 万平方米,实习实训基地 0.7 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 1.6 万平方米。 (十三)深入开展示范专业重点建设工程。实施“特色立校、品 牌带动”战 略,优化 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布局;以服务经济社会建设 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依靠国家级、省级职教实训项目,以平凉 信息工程学校和平凉工专为中心,以泾川、庄浪县职教中心为两翼, 把“ 电 子与信息技 术 、数控技术应用、汽 车应用与维修” 等 13 个专 业建成省级共享型、开放式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使毕业生“双证率” 和稳定就业率均达到 90%以上;发挥平凉农校的农字头专业优势, 辐射、带动庄浪县韩店、静宁县靳寺和崆峒区花所等农职业中学, 办好 35 个涉农专业教学点,加大对新型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 度,每年培训农民 2 万人次以上。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完成 100 名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200 名省级培训,300 名市级和校本 培训,每年赴企业实践教师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总数 5%,“双师型” 教 师比例达到 50%。 (十四)努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 2015 年,平凉信息工程 学校、平凉工业中专、平凉机电工程学校、华亭职教中心和庄浪县 职教中心等 5 所学校创建成“国家 1000 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 泾川县职教中心和平凉农校创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灵台、崇 信两县职教中心积极创建“省重” 和“国重” 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提 高办学水平;2015 年,平凉信息工程学校、庄浪县职教中心跻身 “国家示范性中等 职业 学校” 行列,全市 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 35000 人,高中阶段教育职、普办学比例达到 0.8:1。2020 年,实现 3 所 职业学校跻身“国家示范性中等 职业学校 ”行列。积极引导我市 14 所职业学校全部加入“ 甘肃省贫困地区 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集团” 13 ,完善“两后每年免除 2500 名“ 两后生 ”的学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 移和脱贫致富的进程。 第七章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十五)加快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申办步伐。积极适应我市集中建 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全国优质果品出口创 汇和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 的发 展战略,加快高等职业技 术院校申办步伐。2011 年前,平凉信息工程学校成功申办平凉市 技师学院,2015 至 2020 年,平凉工业中专以旅游专业成功申办平 凉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平凉师范以幼教专业成功申办平凉高等幼 儿师范学校,平凉农校和静宁职教中心以涉农专业成功申办平凉 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为社会培养 5000 名以上高技能实用人才, 成为我市、我省乃至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快医专 办学层次的提升,2015 年前,平凉医专完成升本前期工作,争取建 成 12 个省级名牌专业。电大教育向社区和农村延伸,专业设置 更加附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成为我市继续教育的主要办学 力量。 第八章 加快特殊教育发展 (十六) 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甘肃省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市委、政府关于加快 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完善残 疾人教育体系,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各级党委、政府 严格执行国家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坚持 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 政策,建立并完善特殊 教育学校保障机制;充实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配备,逐步改善特殊 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积极落实现职和保留连续从事特教工作满 10 年以上退休教师的特教津贴;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 经费标准,制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 费,保证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生活的正常运转。按规划完善残疾儿 14 童少年学历教育体系,在巩固完善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创造条 件逐步在普通幼儿园和高中开展残疾儿童少年的学前特殊教育和 高中段特殊教育,力争到 2015 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 到 90%以上,除丧失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外,视力残疾适龄儿童 少年入学率达到 85.0%,听力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 83.5%,智力适龄儿童少年残疾入学率达到 84.0%。 (十七)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2015 年前,全市筹措资金 4311 万元,征地 100 亩,建成泾川县、灵台县和华亭县特殊教育学 校,改建静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校舍面积 2.1 万平方米。其中, 2010 年完成崆峒区和庄浪县特教学校的迁建、新建;2011 年,筹措 资金 1437 万元,征地 30 亩,改建静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改 建 7580 平方米;2012 年筹措资金 860 万元,征地 20 亩,新建华亭 县特教中心,新建校舍 4000 平方米;2014 年筹措资金 1100 万元, 征地 50 亩,新建泾川县特教学校,新建校舍 4000 平方米;2015 年 筹措资金 914 万元,新建灵台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校舍 5000 平 方米,购置图书及特教设施。完善聋哑、培智教育以县(区)为主的 学校布局体系,开办智残幼儿早期干预班。 第九章 大力扶持民族教育 (十八)大力支持民族教育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积极 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工作;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和失学儿童的救助力度,持续巩固 和提高民族乡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市财政每年安排 20 万元用于 改善民族乡村办学条件;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全市重点实施 9 个民族乡 10 所初级中学校舍安全工程和 22 所民族村小学校舍安 全工程,到 2012 年,实现民族乡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费 全覆盖。在现有乡文化技术学校和实用技术推广站的基础上,2015 年达到每个民族乡的教学点都有卫星接收设备和完整的电教设备, 积极开展民族乡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开办劳务输出人员 15 技能培训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班。积极开展对口支教工作, 每年从市、县(区)直属学校抽调优秀教师到民族乡村支教,民族乡 村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市、县(区)直属中小学 锻炼。鼓励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优秀师范院校毕业生到民族学校 任教,对招录到民族乡学校任教的师范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县(区) 政府要给予适当生活补助。 第 10 章 积极推进以职业培训为主的成人教育 (十九)大力开展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 有关多渠道筹措扫盲经费的规定,设立专户,专款专用,加大投入, 确保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正常开展。认真实施扫盲工程,加 快构建乡镇扫盲工作网络,到 2011 年,实现全市 15 及 15 周岁以 上成人文盲率下降到 10%以下,其中成人妇女文盲率下降到 14% 以下;1550 周岁青壮年文盲率降到 3%左右,其中青壮年妇女文 盲率下降到 4%以内。到 2015 年,基本实现全市成人文盲率降到 6%以 下,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 1%左右的目标。 (二十)积极办好农村文化技术学校。理顺、完善乡镇成人文化 技术学校管理体制,广泛开展以“ 两 后生 ”培 训、新型农民培养和农 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的成人教育,继续发挥乡镇成人文化技 术学校的作用,建立县(区)乡村职成教育网络,使之成为农村开展 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索“产教结合” 、“校企联 合” 、“定单 培养”等综合性、灵活性、适应性较强的就业培训模式, 每年引进、推广科技致富项目 23 个,培养、转移农民工 2 万人 次,培训在职、转岗、再就业职工 5 万人次,使 90以上人员掌握 12 门实用生产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转换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并努力实现就业;到 2015 年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从 9.5 年 提高到 13.5 年,2020 年达到 15 年,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所 占比例 10%以下。 第十一章 指导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16 (二十一)依法管理民办教育。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 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依法促进我市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各级政 府要以规范办学行为为重点,以发展非义务教育为主要目标,把 民办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积极探索和制定促进 本区域民办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以独 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教育行政 部门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 作,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 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民办学 校资产、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民办教育机构要依法设立 理事会或董事会、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和审 计制度、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监督。要建 立、健全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教育评估、督导、检查体系和制度,确 保民办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 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第三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二章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十二)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 教育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解决教师后顾 之忧。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 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人格魅力和 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将 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要加强对 教师的业务培训和考核,给广大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创造成长、成 材的宽松环境,给能力强、师德优的教师一定的荣誉,激励他们爱 岗敬业,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 17 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教育、人事部门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 用、职务(职称)评聘、流动调配等职能。 (二十三)努力实施教师培训工程。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 训,不上岗” 的要求,加大校 长培训工作力度,每年依托国家、省培 训机构,培训独立高中、完全中学校长 100 名;以市教育培训中心 为基地,培训初中校长 200 名,乡镇中心小学校长 200 名;以县(区) 教育培训中心为基地,培训乡镇以下小学校长 1000 名。按照“规划 引领、系统管理;完善制度、激发热情;强化培训、促进发展;市区 先行、带动全市”的思路,全面 实施教师 培养工程。依托西北师大 继续教育学院等省内外培训机构,5 年内培训市级以上学科带头 人 600 名;依托西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等省内外培训机构和市教 育培训中心,5 年内全员培训高中教师 3500 名。依托市教育培训 中心,5 年内培训市级骨干教师 3000 名;依托县(区)教育培训中 心,以集中培训为主,通过专题辅导、交流学习、参与式探讨、网络 研修等多种形式,5 年内全员培训中小学教师 2300 名。通过多种 途径和渠道,力争 2015 到 2020 年各级教师学历结构达到:幼儿高 学历 30%/50%以上,小学高学 历 88%/90%以上,初中高学历 85%/90%;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专 任教师学历达到 90%/95%以 上,中等职业学校“ 双师型” 教师占一定比例 ;硕士学历达到 2%,具 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不少于 8%/15%。职称结构实现:高中高 级达到 30%、中级 37%、初级 33%;初中高级 18%、中级 47%、初 级 35%;小学高级 4%、中级 51%、初级 45%;幼儿高级 1%、中级 54%、初级 45%。2015 至 2020 年生师比实现:幼儿 1:15/1:10、小 学 1:14/1:10、初中 1:14/1:10、普高 1:15/1:10、职高 1:13/1:10。 (二十四)积极推进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 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建立统一的中小 学教师职务(职称),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学 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 18 造性。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加强教师管理,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 高校长管理水平。全面实施“特岗计划” ,推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 度,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积极引进优秀 大学生充实教师队伍,严格杜绝新的代课教师产生。全面落实教师 绩效工资制度,完善教师业绩评价考核办法,构建多劳多得、优劳 优酬的考核分配机制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造就一支 思想觉悟高、专业素质好的教师队伍。 第十三章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二十五)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国家既定目标任务, 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进一步健全 “ 以县为 主” 管理体制,落实县级责任,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保 障水平。严格落实“ 三个增 长、两个提高 ”政策,健全以政府投入为 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坚决保证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 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 4%以上,财政超收部分应主要 用于教育。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 定并逐步提高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 准。足额征收教育附加费,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在资金投入上向 边远山区、民族乡镇和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实现均衡配置设备、图 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依法理财提 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科学精细化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教育经 费的审计与监督,杜绝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加强学校国有 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 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 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建设节约型学 校。 (二十六)完善学生资助保障体系。创新和构建全市家庭经济困 难学生资助体系,2010 年建立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 19 系,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生活补助 标准,2012 年实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全 覆盖。2011 年逐步建立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制 度,将普通高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纳入公共 财政保障范围。健全和完善中职学生助学金制度,对农村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逐步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 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2011/2012 年制定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 园资助政策。 第十四章 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十七)全力实施远程教育工程。按照“两抓一提高”(抓基础 建设,抓能力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思路,2012 年前,建 成平凉市教育城域网、市级教育网络中心和资源中心,实现与省教 育网络中心、各县(区)教育局及各级各类学校互联互通,搭建基于 教育城域网的信息服务、协同办公、视频会议、数字资源、校园监 控和上网行为管理平台。2012 年,采取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并举 的综合解决方案,在乡镇级中小学校建成校园网,县级以下高中以 不低于 2M 的带宽接入互 联网,县以上 (含县级)的高中以不低于 4M 的 带宽 接入互联 网,示范性高中以不低于 10M 的光纤带宽接 入互联网,校园网络主干带宽达到千兆,校内各行政办公室,学科 教研组,普通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及专用教室均要能联入校园网并 通过校园网接入互联网;到 2015 年,全市所有学校实现互联网宽 带接入,建有校园网中小学校比例达到 100%;完成城市、城镇学 校信息化终端设施和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建设,以及教师办公 计算机配备、普通教室电子白板普及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加快 乡镇中心小学及村级完全小学的计算机教室建设,实现人机比 5:1,多媒体教室配备比例 1:1,在全市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 课程。 (二十八)大力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 20 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各类教育信 息化应用培训项目和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并 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积极做好教育部组织、中央电教馆实施的暑 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充分发挥网络 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减少培训成本,拓展教师教育的空间,使广 大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组织好以县(区)为单位的有 重点、针对性强的集中培训。采用送培下乡、巡回培训等多种方式, 使全体教师具备计算机和网络基本操作技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 素养,着力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资源应用能力。 (二十九)努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按照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 息化建设方案,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重点,加快信息 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充分利用国家通过计 算机网络、卫星网络、电视网络及光盘等提供的优秀教育资源,以 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重点建设开发一批围绕新课程标准的 教育教学资源,到 2013 年,建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配套的分学科、 分模块、分单元,互动、开放、动态、实用的课程资源体系,实现学 科有效资源覆盖率 60%的目标,以此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 量。建立行政牵头,教研、信息部门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的有效工 作机制,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统筹协调、指导中小学学科教 学整合工作。要把合理使用已建成的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 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作为评价、考核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 容。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加快优秀教育技术成果的推广。积极 培育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创建网上教师社区,为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团队的学习力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丰富校本 课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进行质量监控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学校 课程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积极推进数字校园等教育电子政务平台 的应用,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 15 章 全力实施校安工程 21 (三十)全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根据国家、省、市加强 校安工程的政策要求,制定我市“十二五 ”校安工程 项目建设规划, 抓紧完成制定 2011 年项目规划、筹措 1.9 亿元资金、新建、加固校 舍校舍 15.5 万平方米的任务。2012 年到 2014 年,巩固中小学校舍 安全工程实施成果,建立中小学校舍及场址安全监测、鉴定和加固 改造长效机制,把中小学校舍建成最安全、最牢固、让人民群众最 放心的建筑,确保广大师生人身安全。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和项目资金管理,确保 工程质量和资金效益。加强市直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 期间 完成平凉一中老校区图书楼、平凉四中综合实验楼、平凉工业中专 实训楼续建、餐饮楼、平凉师范综合教学楼续建和 1 号公寓楼、平 凉信息工程学校新校区教学楼、2 号学生宿舍楼、实验楼、实训车 间、餐厅续建、1 号学生宿舍楼、平凉实验小学综合楼的建设任务。 (三十一)全力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通过撤点并校,不断 优化中小学布局,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和办学效益。从 2011 年 到 2015 年,撤并教学点 27 个,撤并学校 612 所,其中撤并小学 591 所,初中 20 所,完全中学 1 所;筹措资金 12.3 亿元,征地 1710 亩,新建学校 23 所,建成校舍 66.7 万平米。其中:2011 年筹措资 金 2.6 亿元,征地 390 亩,新建学校 5 所,建成校舍 14.8 万平方米, 2012 年筹措资金 2 亿元,征地 220 亩,新建学校 5 所,建成校舍 11.7 万平方米,2013 年筹措资金 2.2 亿元,征地 280 亩,新建学校 5 所,建成校舍 12.2 万平方米,2014 年筹措资金 2.6 亿元,征地 410 亩,新建学校 4 所,建成校舍 14.1 万平方米,2015 年筹措资 金 2.9 亿元,征地 410 亩,新建学校 4 所,建成校舍 14 万平方米。 到“ 十二五 ”末,全市中小学校舍 总数调 整为 943 所,其中小学 800 所,独立初中 103 所,一贯制学校 15 所,完全中学 4 所,独立高 中 21 所。 22 (三十二)加快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从 2011 年到 2015 年,筹措资金 31.2 亿元,建成寄宿制学校 238 所,新建教学用房 59.4 万平方米,学生公寓 82.8 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 25 万平方 米,餐厅 25.7 万平方米、浴室、厕所、锅炉房等其他生活用房 4.3 万平方米;购置图书 99.5 万册,购置锅炉、课桌凳、学生用床、灶 具等设施 5.6 万台(件、套)。通过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有步 骤地加强农村初中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设施建设,逐 步消除“大通 铺” 和校外寄宿等 现象,有效 满 足路途较远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