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十二五规划_第1页
徐州十二五规划_第2页
徐州十二五规划_第3页
徐州十二五规划_第4页
徐州十二五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共徐州市委关于制定徐州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以党 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江苏省委十一 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徐州实际,总结新经验,分 析新形势,谋划新发展,讨论了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问题,并通过如下建议。 一、总结回顾“十一五”发展成就,认清“十二五”面 临的新形势 (1)“十一五 ”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即将过去 的五年,是我市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 五年,是经济总量由小变大、产业层次由低变高、城市功能 由弱变强、生态环境由灰变绿的五年,是人民收入水平显著 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的五年,成为徐州历史上发展最快 最好的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严峻挑战,我 们把中央精神、省委部署与徐州实际紧密结合,全面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新机遇,推动新发展,顺利完成“十一五” 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开创了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新局 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 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跃 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预计 2010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800 亿元,人均超过 3 万元,与 2005 年相比均实现翻一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10 亿元,与 2005 年相比实现翻两番;县域经济主要指标连续四 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业产业化走在全省前列,新农村建 设成效显著,铜山、邳州、沛县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振兴老 工业基地取得重大成果。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旅游业、食 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煤盐化工、冶金、 建材等传统产业加速向五百亿元规模迈进,新能源等新兴产 业异军突起,中能多晶硅、卡特彼勒大型挖掘机、力晶半导 体、蓝宝石衬底、徐工斗山发动机和大吨位起重机等一批重 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棚户区拆迁 400 万平方米,回购和建设安置房 389 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成 为群众最满意的工程,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的充分肯定。 城市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明显提高,老 城区空间梳理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城建投入和 城建重点工程数量年年创历史新高,城市现代化功能大幅提 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展开,完成 1300 万平方米老小区 治理,五年新增城市绿地面积 6300 公顷,去年城市绿化率达 到 39.2%,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 322 天,先后获得国 家园林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等称号,顺利通过国 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圆满完成部分行政区划调整,铜 山撤县设区后徐州城区面积扩大到 3037.3 平方公里,居全国 第八位和全省第三位。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国企改革基 本完成,文化、医药卫生、政府机构和农村等重点领域和关 键环节的改革深入推进,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 机制。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 超过 50%。深入开展创新实践奖和创新创意奖评选活动,形 成浓厚的改革创新氛围,促进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扩大 对外开放,外贸、外资、外经指标大幅攀升,徐州经济技术开 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观音机场晋升为国家对 外开放航空口岸,中国矿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快速推进, 中德合作东方鲁尔工业园启动实施,我市进入了全方位对外 开放的新阶段。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 增长,2009 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 别达到 18769 元和 6951 元,年均分别递增 13.8%和 11.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以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 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启动实施;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民生民计得到 持续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法 治徐州”、 “平安徐州 ”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 满意率明显提高。 3 (2)“十一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主 要是: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用新的思路抓住用好振 兴老工业基地、呼应江苏沿海开发、融入长三角等重大历史 机遇,用创新的举措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放 大机遇效应,实现化危为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制定出台了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等 9 个政策性文件,完善对县(市)区、市级机关 综合考核和绩效考评制度,形成了科学发展的工作导向。始 终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制定实施传统产业加速 调整、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和农业提档 升级“四大行 动计划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 展方式的转变。 始终坚持以“三重一大 ”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推 进重大产业项 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城建和实事工程项目以及事关 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以重点的突破带动了全局的 发展。始终坚持以统筹协调发展为着力点,制定实施“突破睢 宁战略”和 “丰县崛起行 动计划”,加大对鼓楼区、贾汪区的帮 扶力度,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赶超战略,促进了 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 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民生“五 有” 要求,深入推进创业 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集中力 量解决城乡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 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 (3)“十二五 ”时期面临的新形势。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振 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 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综合分析国际国 内形势,我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 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省委、省政府决 定“ 十二五” 期间继续实 施振兴徐州老工 业基地战略,徐州被 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列为不超过 400 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沿 东陇海线发展带、沿运河发展带和淮海经济区纳入国家规划 层面,京沪高铁的开通将使我市进入高铁时代,部分行政区 划调整开辟了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广阔空间,这些 都为我市“十二五” 的 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增添了新的 动力。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存在的挑战和问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 存在,将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市 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开放型经济较为薄弱,要素制约和 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粗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城镇化 进程较为缓慢,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就业矛盾比较突 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我们要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 境变化,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二、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目标,努力走出科学发展 的新路子 (4)“十二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和实施 我市“十二五 ”规划,必 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 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美好徐州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 着力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着力加强环境保护,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 机冲击的成果,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全面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开创我市科学发展、 跨越发展新局面。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牢 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努力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咬 定发展不放松,推动经济实力更大提升、社会建设更大进步、 人民生活更大提高、生态环境更大改善。必须坚定不移地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 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加快实 现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 体化转变,逐步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必须 5 坚定不移地推进“三重一大 ”建设,把“三重一大”作为“ 十二五” 工作的龙头,集中力量搞突破,带动全局发展上水平。必须 坚定不移地深化各领域改革,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 盾,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注重改革决策的科学 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改革措施的规范性,努力形成促进 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坚定不移地持续改善民生,坚持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千方百计解决民生民计问题,千方百 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努 力做到经济跨越发展、人民富裕安康。 (5)大力实施经济社会六大发展战略。科教和人才强市战 略,坚持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 市建设“三位一体 ”统 筹推进,充分发挥 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 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加快科教资源向发展资源的转化,构筑 徐州跨越发展的战略优势。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思想观 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工作创新,树 立发展新理念,探索发展新路径,健全发展新机制,使创新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 市。绿色增长战略,坚持“双轮驱动” ,以 绿色、低碳发展的理 念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 以新型城市化支撑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和产业联动发展、 互动并进;切实抓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加快实施显山露 水、采煤塌陷地治理、景观提升和“第二次进军荒山” 计划,全 力打造生态经济圈、带和产业园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 双 赢”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开放 带 动战略,东进呼应沿海开发,以大城市对接大港口,以大交 通对接大开发,促进沿东陇海线工业走廊和城市群快速崛起; 南融接轨长三角,全方位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全面承接国 内外产业转移,在区域一体化、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增创发展 新优势。统筹发展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城市南北共同 发展、县域之间均衡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 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民生优先战略,推动劳动报酬 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 提高,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改善民生民计、加快富民步 伐,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 (6)“十二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 期总体发展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迈入全国发达地区行列。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确保超过 5000 亿元,均量接近全省平均 水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500 亿元,经济增长高于苏北、 高于周边地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综合经济实力在苏 北和淮海经济区的领先地位,经济总量进入长三角城市前 8 名、我国大陆地级以上城市前 30 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 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传统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主导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战 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比重提高到 3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力争每年 提高 1 个百分点;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研发投入占 GDP 比 重提高到 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提高,形成一批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城乡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在推进 城乡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体制 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明显进展,经济社会发展 活力进一步增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国际 化水平明显提高。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57%以上,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基本建成 区域性产业、交通、商贸、教育医疗、物流、旅游、金融、文化 “八大中心” ,初步形成徐州都市圈和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把 徐州建成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充满魅力的生态园林城市 和充满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同 类城市前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32%,城市绿化覆盖率达 到 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 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防治, 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满意度持续提高,建成国家环 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积极创建 国家生态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11 年以市为单位基本建 成全面小康社会,2014 年以县为单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市 区和有条件的县(市)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城乡居民 7 收入力争实现六年倍增,两年内年人均纯收入低于 2500 元 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 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 善,社会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 “法治徐州” 和“平安徐州”建设 水平不断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和谐社 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7)扩大社会消费需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 战略重点,制定实施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释放城乡居民的 消费潜力。探索扩大消费的多种渠道,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和 消费意愿,降低预防性储蓄比重,提高即期消费。顺应居民 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增加消费有效供给,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提高消费信誉,增 强居民消费信心,引导居民消费向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 转变,推动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普遍进入城乡 居民家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信用消费规模。大 力开拓农村市场,落实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拓展 农村流通市场,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着力扩大农村消费。 (8)切实增加有效投入。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以投资结构优化促 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国资、民资、 外资投向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城建工程, 投向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生态建设 等领域。坚持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形 成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增长机制,创造最终需求。加快建立公 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切实注重投 资质量,努力提高生产性投资的产出效益和公益性投资的社 会效益。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 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四、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9)全面优化产业布局。深入实施“四大行动计划”,以规 划建设沿东陇海线工业走廊和徐贾工业走廊为重点,以国家 级、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为支撑,同时加快建设沛县传 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大力支持丰县、睢宁县加快工业发 展,形成区域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新型工业化布局。 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 能区的要求,对乡镇工业实施分类规划和有序开发。以打造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运用开发区建设的理念整合资源, 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现代特色商贸,推动服务业由规模扩张向 质量提升转变,形成分布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布局。 以农业提档升级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 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形成区 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布局。 (10)全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学制定产业规模、科 技含量、产品附加值、品牌、节能减排、竞争力六个提升的指 标体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产业链延伸提升传统 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打造工程机械主机、特色装备 制造、关键零部件、新兴装备制造四大产业链,2015 年产业 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巩固和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之都” 地位。 加快发展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 拉长产业链,2015 年产业规模突破 2000 亿元,建成全国重 要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基地。加快发展能源产业,巩固 提升传统能源产业优势,重点推进以光伏光电、风电设备、 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2015 年产业规模突破 2000 亿 元,打造新能源之都。大力推进煤盐化工、冶金、建材产业转 型升级,加快向千亿元规模迈进。在推动现有百亿元企业加 快规模扩张步伐的同时,重点培育 20 家百亿元工业企业群 体,力争更多的优势企业上市经营。 (11)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中心商圈, 引进一批功能突出、业态先进、集聚力强的重大商贸设施项 目,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第一商圈。高起点规划建设高铁生 态商务区,努力建成面向京沪和淮海经济区的高端服务区、 国内一流的生态商务区。加快建设新城区商务中心,大力发 展总部经济,着力培育新的城市中央活力区。大力建设现代 物流基地,重点推进亿吨大港、中国八里国际家居交易博览 9 中心、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新城区生活物流园等物 流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建设文化旅游综合体,做优做响“三云” 品牌,把云龙山、云龙湖、云龙公园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文化 旅游休闲经济圈;提高现有景区档次,高起点规划建设沿运 河和故黄河生态产业带、老城区历史文化片区、徐州乐园、 吕梁山风景区、潘安湖湿地生态经济区、云龙山和蟠桃佛教 文化区、九里山风景区等重点板块,支持新沂窑湾古镇纳入 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点名单。加快建设徐州软件园、徐 州动漫园、新城区科技创新园、徐师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金 融街,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形成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 (12)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稳定发展粮食生 产的同时,以做大做强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和林果、肉鸭、奶 业、大蒜、食用菌五大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加快农业结构 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 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应用新品 种、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新模式,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积极创建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业“三品” 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坚持以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 以现代企业管理办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工业 生产管理模式加强农业成本控制,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组织。 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 综合开发,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实施最严 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发后备耕地资 源。 (13)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 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软件和服务外包、环保等 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把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 关键,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形成具有徐州特 色的创新体制机制和较为完善的创新型经济体系。实施新兴 产业自主创新工程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 持,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能 够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 五、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14)着力完善新型城市化体系。科学界定市区功能分区, 推动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多组团发展。老 城区重点推进密集人口和设施的疏解,集中力量发展服务业, 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新城区加快功能性项目建设,完善各项 配套设施,初步建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城市新片区;徐州经 济技术开发区、铜山经济开发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 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为产业发展服务的配套设施,建成新 型工业化基地和城市副中心;高铁生态商务区要与新老城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互补对接,打造交通枢纽、生态、 商务、居住“四位一体 ”的城市副中心; 贾汪区要进一步加快 融入主城区步伐,铜山区要积极与主城区进行规划、功能和 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实现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丰县、沛县、 睢宁、邳州、新沂五个中小城市,积极推进重点中心镇和小 城镇建设。继续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加快编制淮海经济区区域 规划,力争徐州都市圈进入国家规划层面,立足资源整合和 优势互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与接壤地区的交通、产 业、市场、旅游、信息等领域一体化。 (15)大力推进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围绕建设现代化特大 型区域性中心城市,每年实施百项以上基础性、功能性、公 共性城建重点工程,使城市面貌年年有新变化、城市功能年 年有新提升。进一步完善现代交通体系,建成丰沛铁路、徐 宿铁路、宿新高速、徐明高速,争取郑徐客运专线延伸到连 云港,加快大郭庄机场搬迁进度,全面实施观音机场二期改 扩建、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整治和丰沛运河通航工程,巩固提 高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全面启动城市轨道交通、高 架路和遂道工程,优先建设公交服务设施,大力实施市区道 路“ 三年 畅 通计划” ,加快建 设铜山区和沛 县微山湖环湖快速 通道、主城区到周边重点中心镇快速通道,完善城市路网, 11 形成畅通便捷的交通体系。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完善音 乐厅、艺术馆、科技馆等公共设施,加快第一人民医院迁建, 建设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徐医附院开发区分院,建成新 城区体育中心,全面提升科教、文化、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城 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启动建设第二地面水厂,建立覆盖铜 山区、贾汪区的区域安全供水体系。大力实施危旧房和城中 村改造工程,改善民生,提升形象,促进城市繁荣。 (16)切实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充分发挥市城管委的统 筹协调作用,以规划管理为指导、建设管理为基础、功能管 理为保障,强化街道、社区的城管职能,构建纵向到底、横向 到边的全覆盖城市管理体制。大力运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 推广市场化管理机制,完善城市管理网络,提升城市管理效 能,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以创建全国文明 城市为载体,加强对窗口地区的管理,加大对背街小巷、居 民小区的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 (17)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不断完善县域科学发展综 合考核机制,推动铜山区跨越发展、邳州市和沛县不断提升 在全国百强县中的地位,新沂市尽快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继续实施“突破睢宁 战略” 和“丰县崛起行动计划”,进一步形 成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县域 发展的重中之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富民强村步伐,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逐 步建立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 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 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和农民住宅确权登记发 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城乡建设 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立和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 序流转制度。大力推进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工程,基本消除农 村绝对贫困现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公 交一体化,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开展农村环境综合 整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8)实施“百万农民转市民” 工程。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 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 任务。坚持城市规模扩张与户籍制度改革相结合,主城区要 逐步放宽农民工和其他外来人口落户条件,铜山和贾汪区要 加大农民转市民力度,各县城镇、重点中心镇和小城镇要放 开户籍限制。坚持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相结合,切实增强城 镇产业功能、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 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 中,努力从制度和政策上解决好进城农民的现实问题,使已 落户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 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坚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与提高文 明素质相结合,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文化和职业技能教育,使 进城农民尽快适应城镇生活,融入城市文明。 六、放大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19)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力推 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力争到 2015 年建成教育强市,基本实 现教育现代化。落实教育优先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支出 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 出比例高于省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 产总值增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高中教育优质资源,支持继续 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积极支持驻徐高校科学发展、内涵发 展、特色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 整体水平。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主导 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合理配置公 共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健全助学 体系,解决好特殊群体子女上学问题。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非学历教育和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 设,培养更多的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 (20)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度增 加科技投入,探索建立科技金融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创业 风险投资,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自主创新。建立各种形 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 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13 改善对中小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 境。大力加强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支持优势企业 建立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 院士工作站。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研院所创新动力, 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 (21)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大力推进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 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环境优先完善, 确保主要人才发展指标持续领先淮海经济区,人才工作整体 水平迈进全省前列。健全落实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专项资 金,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实 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推动、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引进、 “双百” 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生企业聚集、产业振兴万人培训、大 学生创业帮扶、高技能人才培育、现代农业人才开发等八大 工程,促进人才总量、结构、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着 力抓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省“333”工程科技成果转 化(徐州)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22)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 型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试点,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稳步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健全 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 企改制,重塑产权明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充满活力的新 型市场主体。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 度,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保障机 制,实现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认 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 见,全面落实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和基 础设施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推动民营经济壮大规模、转型升级、提高水平。 (23)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大幅提升对外贸易 的规模和水平。不断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大力引进一批龙头 型、基地型项目,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在徐设立研发中心、销 售机构和地区总部。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 现代农业等领域,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 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加强与国际友城的经济技术 合作,建设中德合作东方鲁尔工业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 立海外生产加工基地和资源开发基地。加快开发区“二次创 业” ,推 进 南北共建开 发园区建设,推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设立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支持铜山经济开发区创建国 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引导其他省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扩 张规模、壮大实力、提升内涵上实现新突破。 八、坚持绿色增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4)优化生态建设布局。以重大生态修复建设工程为重 点,全面推进环、带、园生态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生态廊道,在各城市组团间形成绿色空间和谐区。丰富和提 升云龙湖风景区、大龙湖景区和金龙湖公园生态内涵,建设 微山湖、骆马湖休闲度假区和沿运河、故黄河、大沙河生态 走廊。全面打造徐州城市“后花园” 吕梁山 风景区,建设提升 大洞山、艾山、岠山、马陵山等自然保护区。加强采煤塌陷地、 工矿废弃地和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与治理,推进中德合作共 建生态示范区和潘安湖湿地生态经济区建设。 (25)积极发展绿色经济。推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 生产等绿色经济模式,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实行“三废” 集中处理,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积极推 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加快转变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强化节能减排, 注重从源头上降低能耗、防治污染,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 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扩大产能。依靠科技进步和管 理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 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工程。 15 (26)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以解决饮用水安全和空气、土壤 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继续实施“蓝天碧水” 工程,切实加 强淮河流域和重要河流湖泊水污染治理,着力增强城市污水 管网收集处理能力,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管 理和保护,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全面加强城市大气 污染治理,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危险废物和医 疗废物的监管和处置力度,加强环境监测监控,提高突发环 境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公共财政环保投入,完善 生态环保科技和经济政策,严格环保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 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九、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7)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学习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培育和 弘扬新时期徐州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切实抓好未成年 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全社会模范践 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有高尚情操的新一代徐州人。 (28)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公益性、基本性、 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重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继续实施文化惠民 工程,扩大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公共设施的范围,推动城市 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大力推进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强化媒体社会责任,重视互联网、手机 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加快转变文化产业 发展方式,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培养引进一批文化产 业领军人才,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产业集团,积极培育民营文 化龙头企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建成新的支柱产业。 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9)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积极调整政府、企业、居民 的收入分配关系,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 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劳动者收入和经济 同步增长机制,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 序,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鼓励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 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健全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民间捐赠、志愿行动等多种形式 的分配机制。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 业“ 四 业富民 ”,形成以生 产经营收入为 基础、工资性收入和 财产性收入为重点、转移性收入比重稳步提高的农民收入增 长结构。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集体 协商制度,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 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0)努力促进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构建 市场主导、政府推进、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创业长效 机制,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群体、农村剩余劳动 力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加强政府对就业创业的引导、 支持、监督和调控,健全创业融资、创业补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