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分析(1)_第1页
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分析(1)_第2页
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分析(1)_第3页
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分析(1)_第4页
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分析(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分析 摘要:在我国金融服务领域全面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全球银行业 整体经营趋势严重影响着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驱势。本文从对银 行业综合经营风险与模式的比较分析中,得出我国现阶段银行业综 合经营最佳状态是银行控股的公司。 关键词:对外开放,银行综合经营, 银行控股公司 ,风险 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二五” 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 稳步推进银 行业综合经营试点工程”,这意味着我国银行业将实现一步大的飞跃, 其经营体制将实现一次新转型,综合经营进程将逐步加快,经济势 态呈现稳步良好发展。在银行业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进程发展中, 国外银行业混合型经营发展模式对中国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实现中国特色的银行综合经营体系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 大势所趋和必然走向。 一、 我国银行机构综合经营的现状 目前我国银行机构的综合经营可以大致归纳为三大类: 一是以建立银行的形式对公司或金融机构财团进行控股,这些 经济体系下含有多份银行机构股权,集中管理从而达到综合经营。 典型的例子有中信、光大、平安集团,如平安集团旗下有保险,证 券,银行等机构,它们分别对这些领域相对或者绝对控股,多方面 广范围营销,从而更大的获取市场份额,取得利益最大化。 二是各类银行机构之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共用平台,或者 成立专门机构以产业链的形式实现销售功能上的综合经营。如银行 代销各类基金、保险类产品。 三是几家银行机构共同竞争经营同一类型的资产管理业务。如 银行的理财业务,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与集合资产管理业 务,保险公司的分红保险、投资联结保险等。虽然因产业的不同挂 以不同的品牌名号,具体操作流程因各机构监管部门监管方式不一 以致业务操作流程不一,但这些都属于“信托”范围,实现的都是“ 代 客理财”,顾客把钱给银行机构,银行进行代管和理财,以实现以钱 滚钱,争取更大的客户量。从这点上看来,各金融机构都从不同环 节实现了综合经营。 二、 我国银行综合经营的风险分析 从目前我国银行综合经营的现状中可以看出综合经营还是存在 一定问题和风险的,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之前资产管理市场严重混乱的局面有所好转,但未从根本上 扭转局面。问题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当前,我国各类银行机构均已 开展各种形式的资产管理业务,鉴于近几年摸索实践中的得到的惨 痛教训,部分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与政策已有了很大调整,正在逐 步统一,但从总体上看,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各监管部门在法律依 据、监管政策上仍存在协调力度不够,合规程度不高的各种问题, 存在着很多严重潜在或明显的风险隐患。 2、银行各系统业务关联增多,风险传递的严重性增强。综合经 营的最大优越性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协调作用,能够最大程度的防范 不正当的关联交易引发的风险传递。目前,由于我国对银行金融控 股集团风险防范的防火墙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形成体系,随着银行 机构之间关联业务的密切程度增加,关联交易自然增多,风险传递 问题也日加严重,对整个金融环境的影响日益加深;同时利用上市 公司、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联交易,形成银行融资、并购、 上市为一体的资金循环,并利用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特殊的行业关 系,套取银行的资金或挪用客户资金解决重点企业客户资金需求的 现象也大量存在,并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隐患。 3、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尚不成熟,经济体制不够完善,以严格 分业经营的基本法律为框架,法律体系较为老旧,不能完全符合社 会发展的要求与更新。1993 年之前,我国银行业以混业经营为主 要发展方式。在我国市场发育不成熟、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监管 水平相对较低下的情况下,曾经导致信贷资金过多的流入股市、期 市,为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的泛滥与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 不良影响不言而喻。目前,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和市场操纵的指 导下,我国经济银行状况虽有了很大的好转,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 到改变,难以想象,银行资金若大量流入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 期货或货币市场,可能引发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一旦泡沫破裂, 银行将亏损严重,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涉及国家动脉的经济产生问 题,将引发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 4、外资银行集团涉足中国市场对我国银行机构综合经营的影响 是面双刃剑,将带来双面性的影响。目前,有很多综合性的海外银 团已通过各种渠道探入我国的保险、银行,证券等金融领域,甚至 进入了大张旗鼓的实业投资,对我国分业经营体系的成长健全带来 冲击。例如:汇丰集团拥有上海银行 8%的股权,拥有福建亚洲商 业银行 27%的股份,拥有交通银行 19.9%的股权,拥有平安保险 19.9%的股权,拥有北京汇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24.9%的股权。 同期汇丰集团与山西信托投资公司成立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中,汇 丰占股 33%。从所有的持股比例看,几乎所有占比都已达到我国对 外资股东持股比例权限的最高额,合计看已超过我国的有关政策规 定。中资各类金融机构普遍反映虽然我国国内金融机构实行的是分 业经营,但在华的外资金融机构背后大多是金融集团和大型财团, 他们拥有大量人才、数据及部分业务实质性的综合经营,在还不健 全的中国市场经济下,占有很大优势。 三、我国综合经营模式选择 在对四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后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效率最高,全能银行的经营效率最 低。 其次,目前我国主要在两个层面上表现了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试 点发展:一是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出现了大量不同程度的业务 合作;二是成立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控股集团。 所以,控股公司是我国当前银行业综合经营模式的最佳选择。 但是,在综合经营模式具体操作的选择中还应注意一些盲点和误区: 1.以银行控股的公司模式为主体,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我国在有关金融综合经营立法中,除采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外, 还应准许金融机构自由选择母子公司制或受限制的综合银行制,允 许一种机制监管下,多种模式并存,走多元化道路。但从风险防范 的角度判断,以下两种情况必须强制设立银行控股公司制,一是银 行机构已达到一定资本或资本处于资产规模标准之上,二是同一关 系人在实际意义上控制两个以上的涉及银行金融的子公司。 2.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金融控股公司是一把利弊交加的“双刃剑” 选择控股公司进行银行综合经营,最大的益处是可实现交叉销 售、节约成本,有效利用资本,在合作中完成利益最大化。但另一 方面,申请者要充分意识到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后,将会面临银监局 等金融监管部门更为严格的监管和审查,这就要求公司在物资人力 方面配备要硬,必须组成一批熟悉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综合 性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团队,需要承受较高的组建与整合成本, 以及做好对有问题的子公司承担“救助” 义务的准备等。 3.慎重选择成立完全或部分控股公司 从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法律和银行实践中不难得出总结,成 立完全控股公司是银行业综合经营最佳的选择。因为在同等条件下 一个完全控股公司的管理效率要优于一个部分控股公司。但是,是 否选择完全控股公司还是部分控股公司,这是由一个国家的金融制 度、生态环境以及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我国银行业的 恢复性发展刚刚起步经历了短短的二十年,正处于比较脆弱的成长 阶段,尚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银行、保险、证券市场体系,绝大多 数控股公司都是从“零” 开始设立子公司,而且开展新的金融服务所 需要的技术,经验和人力资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必须经过长期的 实践收集才能获得。所以,此种行为存在着较高的机会成本。而如 果采取部分控股的公司形式,则有针对性的选择具有专业特长的战 略合作伙伴,以更多的优势更高的姿态站在“高端”开展业务,开发 资源客户。同时,部分控股公司还可以以合作的形式实现以少量股 权控制规模更大的金融资产的预期目标,提纲挈领的增强对控股公 司资本的控制力,有助于尽快的实现整体战略布局调整。因此,在 我国金融专业化市场主体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在大 多数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及内制机制仍不完善、资本实力依然短缺、 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的情况下,选择完全或 部分控股公司,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并要切实根据自身的 具体条件而定,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不过,从长远看,完全金 融控股公司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利 于金融集团客户、人员、机构等资源的优化整合,满足客户多种产 品全方位服务的需求,降低机构的综合经营成本,有效利用社会资 本,切实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和社会经济 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 宋建明 :金融业务综合经营若干基本理论思考. 金融时报, 2005-07-11 2 李剑阁:金融综合经营是必然选择. 解放日报,2006-04- 23 3全球十大投资银行 2006 年年报. 4李茂生,金融工程与我国传统金融及其理论的革命J,财 贸经济,1998(9) 5段兵等,衍生金融市场发展态势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8) 6李锦南,金融市场开放背景下外资银行监管制度的完善,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07; 7John F.Marshall & Vipul K.Bansal.Financial engineeringM.Allyn & bacon Inc,1992 8 Carlos Jarillo.Jon I.Martinez.Different Roles for Subsidiaries:the Cas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SPAI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501- 512. 9Birkinshaw,J.M.,N.Hood.An Empirical Study of Development Processes in Canada and Scotland.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97,37(4):339-64. 10Bartlett.C.A,S.Ghos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