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就业形势分析_第1页
2009就业形势分析_第2页
2009就业形势分析_第3页
2009就业形势分析_第4页
2009就业形势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曾湘泉:以提升就业能力为核心促进大学生就业 2009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 611 万,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 发严峻。高校毕业生是新增劳动力中的优质资源,是 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希望所在。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 题,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焦点。日前,记者就此 问题对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进 行了专访。 1 理性认识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记者: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减缓。 而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计,2009 年全国应届 高校毕业生将达到 611 万。您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曾湘泉: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应当正确认识和 评估,不能低估经济形势对就业形势的复杂影响,但 也不要制造人为恐慌,要理性思考分析和作出判断。 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是一个很大 的考验。我认为,这是自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 国企业、企业家、劳动力市场第一次遇到的重大外部 冲击。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的中国失业率上升现象, 在 2009 年可能出现,这将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的 第一次周期性失业。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 仅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 中国出口下滑只是部分原因,中国经济本身的特点也 决定了此次周期性失业的出现。 但是,我们要看到,经济周期的波动是一个正常 现象,有快速发展期,也有衰退期,对此我们要有正 确的认识。在这种大的经济变化中,中国企业不要过 于悲观,要树立发展的信心,筹划下一阶段发展目标。 金融危机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心理作用远远 大于实际产生的作用。人们对不确定的预期会加大做 事的谨慎程度,在劳动力市场上,也会有一些表现。 在这种心理预期的作用下,大量的用人单位本来没有 多大问题,现在招聘也趋于谨慎,这对用人的需求产 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 由于预期不好,很多效益还不错的企业也缩减了 用人规模,这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但也应该承认,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是近年来一直 都存在的问题,只不过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形 势显得更加严峻了。 2 摩擦性、结构性失业仍是就业突出问题 记者:从理论上讲,大学生不是弱势群体,其就 业不应成为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哪里? 曾湘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复杂,与当前经济 衰退造成的需求下降有关,与供给持续超过需求有关, 但作为高端人力资源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 仍然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前者主要由就业信 息不充分、传播不顺畅等原因造成,后者主要源于求 职者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 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大学需要与市场密切 联系,了解市场需要及其变化,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 的能力要求确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大学生 的就业能力,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都与企业合作, 对工作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作为大学生提 升能力的目标。相比而言,我们很多高校还未建立用 人单位联系机制,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不够,难以 按照市场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 同时,用人单位向高等教育传导需求信号的能力 也非常欠缺。比如,相当多的企业缺乏科学的人力资 源管理理念,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普遍缺乏对岗位 技能需求的调研,对职位所需要的就业能力缺少明确 的标准,造成劳动力市场就业能力信号紊乱。有些企 业在招聘过程中强调学历、性别、年龄与证书等因素, 而忽视了大学生真正具备的能力水平。教育的供需双 方的信息沟通不畅,直接后果是教育的产品大学 生的能力难以满足职位的需求。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 向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校定位不明,一 味追求发展研究型大学,忽视了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大 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师资队伍的发展速 度也落后于办学规模,师生比过高,严重影响了教育 质量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从结构和质量上看,教师是决定课程体系、教学 内容、教学模式的主体。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应用型大 学,教师来源多元化,并特别注重对教师实际工作经 验的背景要求。而我国许多教学型大学,教师大多直 接来自应届毕业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缺乏实践经验, 满堂灌和概念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根本无法满 足对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 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找到工作、 保持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能力,这恰恰也是就业服务的 核心目标。大学提供就业服务的质量对就业能力的影 响非常大。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们的大学 就业服务工作还比较薄弱。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 工作职责简单、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等因素造成了大学 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3 推进岗位空缺信息统计发布制度建设 记者:在当前的形势下,您认为促进大学生就业 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曾湘泉: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 要调动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 极性和创造性,紧密配合,全面推进。 我认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承担公共信息的发布 工作。因此,要加大岗位信息和职位空缺信息的发布 力度。失业的问题,首先是岗位空缺信息的问题。我 们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岗位空缺信息统计和发布制度。 当前,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岗位信息发布的基础设施建 设,而且要向社会及时公布信息,从而降低摩擦失业 率。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当每年将分专业、分地区、 分学校在校就读人数、毕业生人数等及时向社会公布, 以避免造成有的专业一哄而上,引起不必要的结构性 失业。 我们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所带 来的就业增长,要远远低于汇率和贸易所造成的就业 损失。也就是说,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弥补不了那么多 的就业损失。目前解决就业问题,一个最简单也是最 直接的思路就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创造直接安置的 就业岗位,比如,在扩大社区服务方面,可以适当增 加安排岗位。 也有一些国内目前特别落后却需要特别增加的职 位。职业生涯的指导应当从高中开始,为此,增加中 学的职业指导师就很有必要。有成千上万的中学,如 果每个中学都有一到两个这样的职位,不但会由此增 加很多就业机会,而且对学生、对家长对未来发展都 是利好,因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选择有好处,对当前 的就业也有效果。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总体而言,政府在选择增加这些岗位的时候,必 须经过细致的调研和论证,岗位必须是有效的就业岗 位,不要造成大学生未来的隐性失业。 到 2020 年,我国人口结构所决定的 24 岁以下青 年劳动力将不断减少,这将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带来 非常大的影响。教育部门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产业 结构、人口结构发展趋势等,迅速着手研究和制定包 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 包括整体规模、层次、体制和机制等长期的发展目标。 特别要关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规模、结构、能力要求等问题。 教育部门要探讨如何建立更为科学的专业设置、 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大学规模等大学绩效衡量指标 体系,引导大学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力资本 投资效率的方向发展。还要探讨如何建立一套有利于 各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中心工作业绩评估的指标体系, 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性失业。研究采取满足特定需求 的激励政策,调节大学生就业流向,促进大学毕业生 就业意识的转变,有效支持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国际经验表明,构建基础平台对大学生就业能力 提升非常重要。高校应紧紧抓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这个重心,结合企业需求,开发就业能力培养的基础 工具,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 、 “大学生就业能 力标准与评价方法”等,并建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 就业能力数据库” ,强化对企业发展所需能力的调查, 除了为教师提供调整与改进教学的依据以外,也让正 在高校就读的学生能够据此规划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 = = 我国 2009 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我国 2009 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地 区,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政策效 应进一步显现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 日趋显现,2009 年即将毕业的 611 万大学生就业形 势面临严峻挑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1 月 7 日主持召 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 力资源。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我国就业形势 十分严峻的情况,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 作的首位,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七项措 施。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 供需平衡。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值得深入 分析。 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供需分析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 559 万人。 20032007 年,教育部直属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 业生人数从 30.08 万人增长到 39 万人,地方高校毕 业生人数从 152.46 万人增长到 352.1 万人,民办高校 毕业生人数从 5.21 万人增长到 56.69 万人。可以看出, 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 供需平衡。为此,笔者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全 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统计数据,对 2003 年第三季度、2008 年第三季度高校毕业生供需 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 (1)劳动力市场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 需求比例方面,2003 年为 17.7%, 2008 年为 22.7%,上升了 5 个百分点。第三季度需求人数从 47 万人上升到 100 多万人,说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 生具有较大的吸纳能力。 (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占整个劳动力市 场求职人数的比例方面,2003 年为 23.7%,2008 年 为 28.4%,上升了近 5 个百分点。第三季度求职人数 从近 70 万人上升到近 140 万人,说明进入劳动力市 场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与劳动力 市场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同步增长。 (3)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求职情况比较。2003 年,劳动力市场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人数与 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人数之比为 0.65,本科生则为 0.71,研究生为 1.19;2008 年三者 分别为 0.77、0.77 和 0.96,说明劳动力市场对专科、 本科毕业生的容纳能力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主要 是专科)就业形势稍好。对研究生而言,虽然劳动力 市场求人倍率有所下降,但整体上就业形势相对较好。 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整体上是 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 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越高,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层次、能力要求 也越高;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对高校毕业生的数 量需求越大。20002004 年,我国东、中、西部区 域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分别累计为 366.81 万人、 234.81 万人和 159.32 万人,同期东、中、西部区域 就业人口规模增加值分别为 1814 万人、500 万人和 816 万人。社会各部门及企业因职工退休而带来的大 学生就业规模没有统计。相比较而言,东部区域劳动 力市场容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最强,西部区域次之, 中部区域较弱。 影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1高校毕业生层次 20032007 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规模从 92.96 万人增长到 199.59 万人,专科毕业生规模(主 要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从 94.79 万人增长到 248.2 万 人。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统计,同期全国部分 城市劳动力市场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规模从 34.55 万人增长到 116.55 万人,对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规 模从 112.86 万人增长到 258.08 万人。通过比较可以 看出,相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本科毕业生规模偏 大。 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反映了产业 经济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要求。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努 力下,在劳动力市场对专科层次人才需求的带动下,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增长。 2高校毕业生专业需求程度 根据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 毕业生就业统计,2007 年 11 个一级学科的毕业生就 业率分别为:哲学 82.27%;经济学 84.71%;法学 79.45%;教育学 80.28%;文学 84.58%;历史学 84.18%;理学 87.30%;工学 90.57%;农学 89.78%;医学 77.28%;管理学 85.19%。 近年来,受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的拉动,特别是制 造业的需求,劳动力市场对工学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旺 盛,使工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所有 11 个一级学 科中最高。20042007 年,工学类专业普通本专科 毕业生规模分别为 81.21 万人、109.1 万人、134.17 万人、159.41 万人,相应的就业率分别达到 91.55%、90% 、92.39%、90.57%。 根据对接受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 高校本科毕业生最多的 10 个省市统计,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 法学、会计学、英语、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软件工程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保 持较高水平。 3高校毕业生就业地区 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他们主要 在本省范围内就业,因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是促进地方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础。 2007 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 高校本科毕业生中到东部 11 个省市就业的比例为 58.5%,到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 20.2%,到西部 12 个省区就业的比例为 21.2%,说明东部发达地区仍然 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地区,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 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 2007 年,接收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 所属高校本科毕业生数量最多的 10 个省市是广东、 江苏、湖北、上海、北京、山东、四川、陕西、辽宁、 浙江。 4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 大学生就业目标主要通过就业待遇、就业岗位、 个人发展等方面体现,并影响到职业开发和职业决策。 根据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 毕业生流向分析,2007 年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为: 考取研究生占 23.26%;国有企业占 13.23%;三资企 业占 8.48%;其他企业占 18.75%;出国升学占 3.32%;机关占 2.03%;中初级教学单位占 1.91%; 科研设计单位占 1.14%;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到高校、 医疗卫生单位就业。其中,到机关、高校以及医疗卫 生等事业单位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近年来,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根 据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 统计,20042007 年自主创业毕业生的比例分别为 0.31%、0.28% 、0.75% 、0.33%。 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自 2002 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显 现出来。一方面,国家自 1999 年高等教育实行大规 模扩招以后,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加大;另一方面, 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 趋于紧张。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就 更加凸显了。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应 对就业挑战,促进大学生就业。 (1)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于近期出台的促进高 校毕业生就业的七项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和 教育部制定的扩大就业的相关政策,做好“选聘高校 毕业生到村任职” 、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 “农 村教师特岗计划” 、 “三支一扶计划”等工作,鼓励高 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第一 线工作;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投身国防建设;鼓励 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等。 (2)省级政府在促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方面 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建立和完善教育部门、劳动就 业部门和产业部门统一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加强 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的合 作,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 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 (3)建立和完善全国和区域的人才需求监测预 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 状况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注重大学生 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职业开发 和职业决策。 (4)适应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各类人才需求 的多样化,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多形式、多 类型、多层次办学格局;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 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 加快培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 才,特别是农业、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紧缺人才。 ” (5)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化,灵活就业、待就业 的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求职也 出现了新的趋势。例如,过去一般每年第三季度高校 毕业生供需规模最大,第二季度、第四季度相近,第 一季度最小。但 2008 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劳动力市场 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出现了常态化趋势。前三个季度 需求规模分别为 112.25、110.79、107.46 万人,求职 规模分别为 129.07、141.82、139.39 万人。对于劳动 力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需要及时加以研究,以利于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 = 1. 透视大学生当前就业现状 非学习因素不容忽视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 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 位,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记者近日采访发 现,当前大学生就业还面临一些人为及自身的“障碍” ,一旦破除,他们的就业之途会宽广许多。 工作有了,户口却“漂”着 小王是南京某高职院校的 09 届毕业生,本来他 已经谈好了到苏南的一家机电企业工作,但是再一打 听,当地对专科毕业生要求在固定地方工作一两年后 才能落户。 “户口不能转过来,心总是悬着。 ” 记者在多所高职院校采访发现,遇到以上情况的 毕业生不在少数。 “学生签了协议,应该就可以派遣 过去,为什么有些地方对高职院校或者民办高校毕业 生有这样的人为限制?”小王所在学校的就业负责人 说。这位负责人建议,实施大学生全省甚至全国范围 内的自由就业政策,取消对包括高职院校、民办高校 在内的所有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 标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 协议签了,用人单位却随意解约 去年 12 月份,小孙就和南京的一家企业签订了 意向性协议,说好春节后等通知去报到。但是,正月 都要过去了,对方却迟迟没来通知,电话打过去问, 得到的答复是等等再说。 记者了解到,除小孙这样的情况外,还有的应届 毕业生去年 12 月起到企业顶岗实习,但过了年,企 业又主动提出解约,把学生“退”回了学校。 “这是前几年都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南京工业 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丁处长认为,受到国际金融 危机的影响,企业发展确实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 难。但越是这种情况,负责任的企业越要有份担当。 “用人单位不能轻易裁员,可以实施一些“蓄水“ 项目, 储蓄部分人才。如果用人单位这样做,政府应该进行 政策上的扶持。 ” 除了成绩, “非学习因素”也很重要 和其他同学相比,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史庆 庆算是幸运的。他去年 12 月就与南瑞继保公司签了 协议,随后就进入公司实习了。到了企业发现,不少 大学毕业生的自身能力和企业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 史庆庆说,有的学生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沟通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较差,不受企业欢迎。 大学生还有哪些“非学习因素”不能与用人单位 的需求“对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 处长康慧斌说,不少毕业生缺乏敬业、乐业、勤业的 精神,偏向于追求个人的个性化需求,而对工作岗位、 部门、班次、加班等安排服从性较差;缺乏吃苦精神, 工作不主动,好攀比,盲目追求片面公平;对工作期 望值过高,受到挫折后,心理承受能力差。 “大学生如果克服了这些不足,那么无论在什么 情况下,他应该都是受欢迎的学生。 ”康慧斌说。(任 松筠) (来源:新华日报) 2.北京市 09 年高校毕业生共 21 万 就业率已近九成 新华网北京月日电(记者 张淼淼)截至今 年月底,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宋丰景日 在“北京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专题发布会上公布 了以上数据。 北京今年有万大学生毕业。宋丰景表示,今 年新增的劳动力比去年同期还多,但企业岗位的增长 和去年相比是减少的,为了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 业渠道,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北京市在今年 月共出台了十五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这十五项政策措施的内容包括,首先通过选聘 名大学生“村官” 、选聘名毕业生 到社区工作、选聘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科研 项目单位、公开招聘名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 到中小学任教、增加名各类应届毕业生升 学规模等方式,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有效地安置一 批高校毕业生就业。 其次,鼓励用人单位主动吸纳一批高校毕业生就 业。对于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将给与岗位补贴和 社会保险补贴,特别是小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达到在 职职工人数规定比例的,可享受最高为万元的 小额贷款。 另外,通过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分流一批。 相关政策规定,应届高校毕业生创办个体工商户的, 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创办公司制企业的,投资 人可用专利、非专利、股权等非货币资产出资。对于 有自主创业意愿而资金不足的毕业生,给与小额担保 贷款,经营项目属于微利的,还可享受贷款贴息等优 惠政策。 最后是加强就业服务,帮助一批大学生实现就业。 对困难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工作,一对一重点帮 扶,为其提供求职登记、岗位推荐、就业指导等就业 服务,帮助一批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 3. 教育部: 2009 届毕业生就业率 68% 2009 年 07 月 09 日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 611 万人。 截至 7 月 1 日统计,已有 415 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 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 44 万人;高校毕业生 就业率达到 68,同比基本持平。 “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 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