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 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与解析)_第1页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 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与解析)_第2页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 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与解析)_第3页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 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与解析)_第4页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复习试卷 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 一、单选题() 1、历史上许多改革家为改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其 中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改革家那里学习的精神应该有 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 坚韧不拨的意志 为统治者而改革的献身精神 A B C D 2、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表 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C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 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4、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游牧民族农业化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5、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 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 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均田制 三长制 整顿吏治 改穿汉服 A B C D 6、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 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 制下 ( )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7、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北方实现统一 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 C民族矛盾尖锐 D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整顿吏治 颁布均田令 迁都洛阳 行汉制 ( ) A B C D - 2 - 9、下列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 A更多的少数民族仍从事游牧方式,不会农耕 B汉族 人从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 C少数民族穿汉族服装 D汉族人吃少数民族食物,成为时尚 10、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 )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 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 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11、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为了改革而做的模范行为的是 ( ) 迁都洛阳 将自己的姓名由拓跋宏改为元宏 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A B C D 1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 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3、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 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如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 这一诏令理解不确切的是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语 C30 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14、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彘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 衣”, “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 B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繁荣 15、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 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 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16、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汉姓 元 长孙 穆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学而思网校 - 3 -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17、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 “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C北魏公主可下嫁汉族地主 D迁都洛阳 18、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19、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20、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21、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2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2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24、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称汉人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可以随 便杀戮。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政权却纷纷采用汉制。这是因为( ) A推动经济发展 B缓和民族矛盾 C促进民族融合 D巩固政权根基 25、北魏时期,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 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的推行 B民族融合的加深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社会风俗的变化 - 4 - 26、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B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D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27、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 拓拔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消灭了鲜卑陋习 28、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 良吏传 序 )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 禄制 B移风易俗 C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 29、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需要 B汉族地主的建议 C巩固统治的需要 D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30、 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 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 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 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A设立三长制 B迁都洛阳 C推行均田制 D实行租调制 学而思网校 - 5 - 五、() 31、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1 商鞅舌战图 图 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 材料二 设立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 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 41 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 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 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 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 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 图 3:北魏文官俑 图 4:汉人胡食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 1 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1 分)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 派别都参加了图 2 的激烈辩论,他们各自有何主张?(3 分) (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问题?(3 分) (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4 分) 32、材料二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 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 五分之一) 。 大唐六典 材料三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 - 6 - 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四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 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五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4 分) (2)归纳材料二中赋税制度的特点。 (6 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6 分) (4)比较材料四、五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4 分) 33、 (15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井田受之予公。毋得鬻卖,故王制日;田里不鬻。秦(商鞅) 开阡陌,遂得买卖。又 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民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 制矣。 文献通考田赋考一 材料二:(太和)九年。( 北魏孝文帝) 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口妇人二十亩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 。诸桑田不在还受之 限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奇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 六顷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琚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和北魏孝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以促进封建化进程。(6 分) (2)根据对上题中的分析,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待奴隶主贵族分别采取了什么 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9 分) 34、 (32 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载: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 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据史记载:“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疆”。 材料二 据魏书食货志记载: “九年(公元 485 年) ,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 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 会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 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三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认为:“西法各种,西人藉以富强,已收实效,皆有程式。 我步趋其后,较易见功。由西文译作中文,以西学化为中学,不及十年,中国人才无难与泰 西相领顽”。他在易言中又主张:(中国) “于政事之举废,法令之更张,唯在上之 人权衡自秉”,上下“ 情谊相隔” ,不如西方议院制度优越。他把西方议院制度比附为士大夫 所向往的尧舜“三代制度” ,希望中国能够“ 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 ”,实现“ 长治 久安之道”。 学而思网校 - 7 - 材料四 (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 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 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 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举措,并指出商鞅变法给秦国民众生 活带来的影响。 (8 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及特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 (12 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郑观应的主要思想及产生的历史原因。 (6 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美国政权构建体现的原则及进步意义。 (6 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8 分) 材料一 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 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 新。 ”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故为拓 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 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 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 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 材料三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 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 夫人。 资治通鉴 材料四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 “孝武帝”、 “孝明帝” 等。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民版)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改革措施?其中年龄的规定说明了什么?(4 分) (2)材料二中的诏令规定了什么改革?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6 分) (3)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 (4 分) (4)材料一、二、三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材料四的这一状况说明了什么? (4 分) 36、 (15 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 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 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 8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两 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7 分)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8 分) 37、 (15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 “有田则有租(田租) , 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 ,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 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 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 被称为“客户”。 公元 780 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 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 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 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 “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9 分) 38、(15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 年) , 杨炎向(唐) 德宗建议实行“ 两税法 ”。具体办法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 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 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 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 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 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官吏反对推行。 他们认为租庸调制实行了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德宗坚信不疑,使之得以贯彻实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目的。(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两税法”得以贯彻实施的原因。(10 分) 学而思网校 - 9 - 39、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 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 ,始有可观。帝恶其 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 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 1907 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 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 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 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 1913 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 1928 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8 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 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7 分) 40、 (15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 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 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 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 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 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 (5 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 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 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10 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 “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 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 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 10 -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 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 (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 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42、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注重移风易俗,甚至以此作为改革的象征。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说 汉话,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实行全盘汉化;日本明治政府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 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实行全盘西化。 请回答:(10 分) (1)孝文帝实行全盘汉化和日本明治政府实行全盘西化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归纳说明为什么 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8 分)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 很快消亡;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化措施使日本传统文化濒于崩溃。针对在改革中要不要移 风易俗的争论,谈谈你的观点。(2 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 分) 材料一: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 485 年) ,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 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 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安石上万言书,以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 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后安石当国,其所主措, 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 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 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 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四: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 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 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 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 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它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为此采取的具体 学而思网校 - 11 - 措施。 (6 分) (3)材料三、四在研究王安石变法上,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6 分) 44、 ( 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 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 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 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 20 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别,不许买卖。 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 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 (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 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 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 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措施?这项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 大影响?(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4 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 项各举一列) (4 分) (4)材料四、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2 分)又有 什么相同的局限?(2 分) - 12 - 4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 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 485 年) ,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 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5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3 分)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4 分)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4 分) 46、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22 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 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 68 材料二 (秦)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 87 材料三 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段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 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 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 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 丈尺。 材料四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材料五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 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 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学而思网校 - 13 -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8 分) (2)材料三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6 分)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2 分)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王安 变法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 (6 分)要求: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 论述作出评价。 就王安石变法论述,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47、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 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 书 ,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 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 老 ,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 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 义,秦先强而后促;商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 举一条。6 分)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 分) 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 明。 (5 分) (3)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1 分)请任选其中一个 变法简要说明其评价的主要理由。 (4 分) 4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 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 资治通鉴 材料二 - 14 - 北魏帝王出御图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哪项改革措施?(2 分)从统治者推行这项改革的过程中你有 何认识?(2 分) (2)材料二所反映现象和北魏统治者哪项改革有关?(2 分)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改革措施有 何意义?(4 分) 49、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 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4 分) 主题二 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 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3 分) 主题三 变革图强 材料三 战国策?魏策:“ 秦与戎狄同俗” 、 “不识礼义德行” , “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 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 谋也。 ”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 分) 主题四 变革反思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 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 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 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 (5 分) 5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 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 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学而思网校 - 15 - 孝文帝出行图 19 世纪末明治天皇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两 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7 分)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并结合 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8 分) 六、简答题() 51、材料一 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 的奴隶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 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 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 时,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 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人教网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和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打击 旧贵族势力,梭伦和孝文帝分别采取了那些措施? (9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6 分) 5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 分) 材料一 (一位鲜卑族拓拔部首领) 说:“ 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 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 佩里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 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 - 16 - 材料四 美国侨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1959 年,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当年林肯总统不惜 付出生命代价换来的成果:国家统一和废除(西藏)农奴制。应该说,仅此两条,毛泽东就 可以名垂史册,与林肯一样被人类共同铭记。 中新网(2009 年 3 月 30 日)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 (2 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 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4 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三次改革的性质,并从社会发展进 程的角度分别说明其影响。 (9 分) 5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 、 书 ,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 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 、 老 ,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 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 魏书?高 祖记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如图一:胡服俑 图二:孝文帝出行 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学而思网校 - 17 - 请回答: 【小题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小题 2】材料二中图三汉人胡食图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图三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小题 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 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题 4】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小题 5】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不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 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54、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的官制,是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的。官吏的名称多仿照自然物之名而起,如奔 走的使者,叫做凫(伯)鸭,取其快速之意;把纠察官叫做白鹭,取其延颈远望之意。北魏初 期在每州设置三刺史,每郡设三太守,每县设三令长,分别由一个鲜卑贵族、两个汉族官员 充任。这是因为鲜卑贵族缺乏统治汉地的经验,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员。但是北魏政府又对 汉族官员不够信任,于是派一个鲜卑贵族来监视。同时设置两个汉族官员,目的是相互牵制。 孝文帝改制以后,一职三官制废除,一律改为中原传统的一职一官制。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北魏初期官制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这一特点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 55、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 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小题 2】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小题 3】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 - 18 - 试卷答案 1.A 2.B 3.D 4.D 5.A 6.D 7.D 8.B 9.A 10.D 11.C 12.D 13.D 14.B 15.A 16.A 17.B 18.A 19.B 20.A 学而思网校 - 19 - 21.D 22.A 23.【解析】 试题分析:孝文帝改革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 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 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北魏孝文帝改革 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它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 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 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选择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4.D 25.A 26.D 27.B 28.A 29.D 30.C 31.【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民主政治制度。 (1)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要实行改革, 必须和奴隶主贵族进行“舌战”;而古代雅典的政治斗争则更为复杂,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 派各执一词;(2)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二、三中的改革内容,不难分析它们都涉及等级划分、 官吏任免等内容;(3)材料四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服饰汉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融合 加强的趋势。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 商鞅与奴隶主贵族的论战;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 典民主政治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 32.【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二反映的是租庸调制;材料三反映的是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材料四反 映的是明朝的一条鞭法;材料五反映的是摊丁入亩政策。 (2)从材料“课户每丁租粟二石。 ”、 “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等信息可以看出来唐代租庸调制的特点。 (3)材 料三是实行的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 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 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 财政收入。 (6)材料四和材料五都是征收银两,但是材料五中的摊丁入亩政策把人头税摊入 到地亩中,进一步减轻了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古代历史上的税制改革 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33.【解析】 试题分析: (1)分别回答出两次变法的土地制度。结合材料“秦( 商鞅)开阡陌,遂得买卖”-废井田、开 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 -军功授田;北魏孝文帝 “下诏均给天下民 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口妇人二十亩”-推行均田制,十 五岁以上男子和女子领种土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 -奴婢和耕牛也可分得土地,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 - 官吏获得公田, “卖者坐(处罚)如律” - 禁止土地买卖。 (2)商鞅变法要从打击旧贵族角度分析,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按军功授田废除 了奴隶主 贵族世代享用土地的特权。北魏孝文帝改革要从保护旧贵族角度分析。理由:奴 - 20 - 隶主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 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34.【解析】 试题分析:(1) 第一问“ 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举措 ”应该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这只要将材料 中的“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找到,就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表述了;第二问则需要 将第一问中的措施一一分析其影响即可。 (2)第一问“归纳孝文帝采取的重要措施”应该根据材料二进行归纳,只要找到材料中的有 效信息“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和“ 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表述就可以了。 第二问“特点”依据材料中的“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和“ 本族改穿汉 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等信息即可得出;第三问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总 体趋势上去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进步作用,需要注意题目中“历史发展进程”这一限 制性条件。 (3)第一问“主要思想” 根据材料中的“ 我步趋其后,较易见功。由西文译作中文,以西学化 为中学,不及十年,中国人才无难与泰西相领顽”、 他把西方议院制度比附为士大夫所向往 的尧舜“三代制度” ,希望中国能够“ 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 ”,实现“ 长治久安之 道”就可以归纳出来;根据“郑观应”可以推断时间是 19 世纪末, “产生的历史原因”则需要结 合所学 19 世纪末的相关知识得出结论。 (4)根据材料四中的“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 “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 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 “总统执行法律,但 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等信息就可以看出美国政权建构原则是“分权制衡”;“进步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 新思想;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 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35.【解析】 试题分析:(1)解答本题时要围绕孝文帝“汉化”的各个具体环节即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