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北京新大楼_第1页
七。北京新大楼_第2页
七。北京新大楼_第3页
七。北京新大楼_第4页
七。北京新大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 北京长话大楼的建设 1。筹建北京长途电话大楼 解放以后,北京的长途电报通信业务,相对长途电话通 信业务,发展更快。因为当时老百姓家中很少有电话,打 长途电话不方便,而且较贵,政府企业也因为打长途电话 较贵,而严加控制,所以大部分长途通信业务,都是通过 电报通信来完成的。当时电报通信,都是靠人工收发报, 电报业务量增加时,报务人员也需要迅速增加,当时北京 电信局,在王府井旁的东营报房,由于电报业务量的迅速 增加,已经感到无法容纳需要相应增长的人员。1954 年, 北京电信局即通过邮电部,聘请了 4 位苏联电报专家,来 北京协助建设新的电报大楼,于 1957 年落成。即现在位 于西长安街的电报大楼。当苏联电报专家来到北京后,北 京电信局得知电报专家组组长马尔采尼金的夫人,是莫斯 科长途局的主任工程师,就想请他们一并协助把长话大楼 也建设起来,解决北京长途电话业务也在迅速增长的问题。 所以在 1955 年秋,成立北京 新长话大楼 筹建小组,由载 波室抽调四人,市话抽调两人,长途台抽调二人,翻译一 人,共九人组成,由我和蔡以复同志负责。首先我们对过 去的业务进行统计,寻找发展规律,以确定新长话大楼的 建设规模。国家计委对我们这项工作,非常重视,计委交 通局邮电处,当时只有三人,一位处长,一位科长,一位 工作人员,他们的处长和科长,经常来到我们的办公室, 一起参与业务统计工作,一起参与北京长途电话业务发展 规划工作。在此期间,我们几个搞技术的同志,和翻译同 志一起,将苏联出版的长途电话接续制度一书,翻译成中 文出版。供我们在新建北京长话大楼时,采用什么样的长 话通信接续制度参考。 1956 年秋,我们听说大连到金县,日伪时期,搞了 一点 长途半自动,于是我和解晓安,徐继述两位搞市话的同志, 一起到大连和金县实地了解了一下情况,由于它的技术比 较陈旧,对我们的工作作用不大,所以在了解了情况以后, 很快就回到北京。 1956 年末,当时邮电部为建设京汉 60 路对称电缆及 60 路微波,和建设北京长话大楼,正在为 1954 年成立的邮 电部设计院,聘请苏联专家来指导进行设计工作。同时邮 电部机关内,当时正在组建管理保密通信的一处。于是就 将我们北京长话大楼筹建组的部分技术人员,有我和解晓 安,徐继述,宗慕军等四人,调往邮电部设计院参加长话 大楼的设计工作。部分技术人员,有蔡以复和陈佩芬,调 往邮电部一处参加邮电保密通信的管理工作。原来从长途 台抽调来进行业务统计工作的同志,还回到长途台。翻译 同志还回到北京电信局机关,这样北京电信局长话大楼筹 建组,就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而撤销。 2 京汉沿线的勘察 1956 年末我和解,徐,宗等四人,调离北京电信局 后,即去到邮电设计院报到,被安排到长机处新成立的准 备进行北京长话大楼设计的长途台二组。在等候指导我们 设计的苏联专家到来以前,由于我们事情不多,邮电设计 院领导就让我们负责我国大型人工长途台的研制设计,并 在总参通信兵部,二机部,邮电部,铁道部电务局,联合 组成的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下,到二机部上海有线电厂, 与他们合作进行我国大型人工长途台的研制设计及试制生 产工作。 1958 年二三月份,帮助我们建设北京长话 大楼及京汉 60 路电缆及 60 路微波 传输设备的四位苏联专家,来到了 北京邮电部设计院。邮电设计院领导要我放下人工长途台 的研制工作,提前从上海回到北京。剩下的设计工作,由 解晓安同志负责,和其他两位同志继续留在上海,在大型 人工长途台样机试制任务完成以后,才都回到北京,参加 北京长话大楼的建设设计工作。剩下的大型人工长途台的 说明以及教材的编写工作,就由邮电设计院长机处长途台 一组的麦志强,蒋乾军等同志继续编写完成,并由邮电出 版社出版发行。 从苏联来到我国邮电部设计院,协助指导我们进行的京 汉电缆及微波和北京长话大楼建设设计的四位苏联专家, 他们的分工是,一位负责指导京汉电缆的设计,一位负责 指导 60 路载波设备的设计,一位负责指导 60 路微波的设 计,一位负责指导我们进行北京长话大楼的设计,他是一 位老专家,叫沃罗宁,非常和蔼可亲,同时见识广博,去 过一些欧美国家,了解他们通信建设的许多情况。他们都 住在北京新建的友谊宾馆,每天到三里河邮电部设计院来 上班。邮电部设计院为此工程,专门成立専案工程处,下 面分设有电缆线路组,载波设备组,微波组,以及长途台 组,分别对应四位专家的分工,组织进行设计。四位苏联 专家用了一段时间,对我国国内通信方面的总体及京汉沿 线情况,进行了了解。指导我们搞北京长话大楼建设设计 的苏联老専家,在了解我们根据过去北京的通信业务发展 情况,提出为适应今后 1520 年左右,长途通信业务的 发展,为安装通信设备的需要,北京长话大楼的建筑面积, 需要达到 20,000 平方米左右的情况以后,建议我们尽快地 与负责建设北京长话大楼建筑设计的北京建筑设计院进行 联系,结合大楼中安装通信设备的需要,组织大楼的建筑 设计。同时认为在新北京长话大楼中,继续只采用人工长 途台设备,在长话业务这样快的发展情况下,是不能满足 技术业务发展和服务水平不断改善的需要的,建议我们引 进一些国外先进的长途自动交换设备,安装到新大楼中, 以适应北京长话业务高速发展的需要。在四位苏联专家, 对国内长途通信网的情况,和对帮助我们设计建设京汉沿 线的通信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于六月份,由邮电 设计院候德源院长以及邮电部基建总局柯平局长,以及邮 电设计院専案处领导,及专案处各组主要技术人员和翻译, 陪同四位苏联专家,赴京汉沿线进行通信建设的具体勘察 工作。一起去的还有俩位护卫苏联专家的警卫。这时大跃 进已经开始,我们到石家庄以后,根据当地通信发展的要 求,确定也要建设新的长话大楼。第二站我们到达河南郑 州,河南邮电管理局的领导同志向苏联专家和我们介绍, 根据大跃进的设想,河南的人口当时有五六千万,与法国 大体相当,全省的面积也与法国大小差不多,所以他们提 去的口号,是河南经过 15 年左右,在经济技术各个方面, 都要赶超法国。并且提到河南有的地方,水稻亩产已超过 一二十万斤等等,因此希望新建的长话大楼,应尽量地大 一些,来满足通信发展的需要。最后一站,我们到达汉口, 住在汉口一处高楼宾馆,由于正值汉口酷热天气,苏联专 家和所有同行的人,晚上都热得无法睡觉。第二天由湖北 邮电管理局联系,将我们搬到东湖边的湖北省招待所居住, 下午有时仍热得无法工作,苏联专家和我们都只得泡在东 湖的水中。根据当时武汉电信局长途业务发展的情况,需 要另行兴建一个长话大楼,由于原来武汉长途电话的中心 局,设在汉口,而以后的湖北省政府,将要搬到武昌,因 此新建的长话大楼,究竟是设在汉口,还是设在武昌,就 成为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多次往返武昌和 汉口,寻找有没有适当的建设新长话大楼的地方。最后确 定在武昌建设新的长话大楼,并选定了新址。 3北京长话大楼房屋建筑的建设 1958 年 7 月下旬,我们和苏联专家在勘查完京汉沿线的通 信设施的现况,回到北京以后,我们组即抓紧进行北京长话大 楼的总体及交换部分的设计工作。在总体设计中,北京长话大 楼的建筑建设工作,有关建筑设计部分,由北京电信局委托北 京建筑设计院负责进行建筑设计,邮电设计院负责提供大楼建 设的工艺设计,包括由邮电设计院按北京长话业务发展需要, 提供大楼终局容量面积要求,及设备安装,房屋建筑平面布置 等工艺设计。由北京电信局和邮电设计院负责与北京建设规划 设计院联系选址。通过北京电信局与北京建筑规划设计院及我 们邮电设计院共同研究,由于长话大楼,当时属标志性高楼, 在西长安街南侧,当时确定保留不进行高楼建设,只得在西长 安街北侧,按市政规划,临街建筑,需要高低相间的设想,把 长话大楼的局址,选定在北京西长安街北京长途电话局的现址。 随即由北京电信局抓紧组织该处当地的拆迁工作,进入到 1959 年,不仅拆迁工作进展顺利,同时北京建筑设计院与我们邮电 设计院负责大楼总体设计的技术人员和苏联专家,也很快的通 过共同研究,把房屋建筑的规模,结构和外形等等,都定了下 来。在研究外形设计时,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技术负责同志,在 与苏联专家和我们探讨大楼建筑外形设计时,他都能很快的把 大家的一些设想,当场即用素描的方式,把它画出来,让大家 比较,令苏联专家佩服不已。经过这样大家多次比较商讨,最 后才把它定下来。同时当时为了避免屋顶上的微波天线,露在 外面,有碍观瞻,但又要防止影响微波的转播,通过试验,确 定在外面加装玻璃钢做的隔墙。在整个大楼建筑设计完成以后, 大楼建筑的建设工作,也抓得很紧,仅地下层,据说用了近 200 多扽钢筋,但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地下层的建 设。可惜到 1960 年,在完成地下层的建设以后,因为我们 国 家遇到了暂时的经济困难,北京新长话大楼的建设,不得已停 了下来。一直推迟到 1972 年才恢复大楼建筑的建设工作。直 至 1974 年才全面完工。 4。北京长话大楼设备安装的工艺设计 4.1 北京长话大楼的楼层分配 过去长话楼房的楼层分配,一般都是将电力电池室设置在 底层,将荷重较大的通信机架设备放置在下面的几层,将工作 人员较多,但荷重较轻的长途台,设置在上面的楼层。这次北 京长话大楼的楼层分配,我们与苏联专家研究,一改过去的惯 例,考虑以人为本,把最终楼层的安排设置,将人员出入频繁 的会议室及营业部门设置在一楼,将荷重较轻,但话务员上班 人员较多的长途台,为她们出入楼房较安全和方便,设置在第 二,三层,将荷重较大的长途台机械室设置在第四,五层,将 长途电路载波机械室,设置在第六,七层,微波机械室设置在 第八层,与上面的微波天线铁塔相连,缩短馈线的距离。同时 将电力室,电池室尽量安排分散设置到各机械室楼层的一侧, 以缩短电源馈电线的长度。 4.2 北京长话大楼安装交换设备的论证 在我们进行北京长话大楼交换部分的设计时,指导我们设 计的苏联专家,向邮电设计院的领导提出,根据北京长话业务 高速发展的需要,在长话大楼中完全靠安装人工长途台进行长 途话务的接续,不仅将要增加大量的话务人员,同时无法改善 服务质量,积极的建议我们在新大楼中,一定要安装采用长途 自动交换设备,在我们国内尚不能生产提供长途自动交换设备 的情况下,建议我们也要从国外引进一些先进的长途自动交换 机。并且将他过去去欧洲一些国家,实地考察他们使用长途自 动交换机和生产长途自动交换设备的厂家的一些情况,向我们 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4.3 苏联专家对我们自行研制长途自动交换设备的热情支持和 无私的帮助 1958 年大跃进时,我们组根据邮电设计院党委及院领导的 要求,除了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北京长话大楼的总体及交 换部分的设计外,同时进行长途自动化交换设备及长途自动化 通信网技术体制的研究工作。进入 1959 年,我们全组大部分 同志,都集中抓紧研制设计纵横制长途自动交换设备的电路工 作,不到半年的时间,进行了两次全部电路修改补充完善的工 作。在这个期间,苏联专家沃罗宁对我们的研制工作也非常关 心,一再提醒我们,要抓紧研究全国长途电话自动化通信网的 技术体制,作为研制长话交换设备电路工作的依据。并且在 1959 年,春夏之交时,还专门回苏联莫斯科一趟,将苏联邮电 中央研究院编制的苏联长途自动化通信网的技术体制的文本, 带到中国,让邮电设计院抓紧翻译成中文,供我们研究我国长 途自动化通信网技术体制时参考。他在指导我们进行建设北京 长话大楼的设计,指导我们在以后要进行引进瑞典爱立信公司 的纵横制长途电话交换设备时,需要引进的内容,及要注意的 事项的同时,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 为我们详细讲解苏联邮电中央研究院编制的苏联长途自动化通 信网技术体制的每一个章节。虽然由于国情不同,有许多内容, 我们都根据我国国内自已的情况,研究提出了我国长途自动化 通信网的有关技术体制,但苏联专家和苏联通信网技术体制的 文本,对我国的长途自动化通信网技术体制的研究工作,无疑 是起了极大的启发参考作用的。使我们在以后研制长话交换设 备电路设计时,都同时首先要研究提出我国长途自动化通信网 的相关技术体制,作为电路设计的依据。 4.4 北京通讯网长市中继的设计 1959 年初,指导我们设计建设北京长话大楼的专家,感觉 要解决北京长市中继线路网建设的技术问题,比较复杂,建议 请一位专门从事研究这方面的苏联老专家,来帮助解决。很快 得到我国邮电部及苏联邮电部的同意,派来一位老专家,指导 北京通信网中长市中继线路网络的设计。邮电设计院临时从市 话处抽调季正益同志配合参加这一设计工作。这位老专家,是 一个苏联的老布尔什维克,工作很认真,只可惜工作时间不长。 到 1960 年春,一天专案处的吕明付处长,把我叫去,告我苏 联专家可能很快要全部撤走,告我长话大楼设计遗留下来的工 作,如有必须苏联专家解决的问题,让我找苏联专家抓紧解决。 过了不久,苏联专家就全部撤走,离开中国回苏联了。很快我 们就把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北京长话大楼的总体及交换部 分的设计文件,全部编制整理好,完成了邮电设计院领导交付 给我们的设计任务。 5一个小插曲; 1959 年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在全国开展以后,当时邮电设 计院职工约有六百多人,其中工程师有约一百人左右。一天, 邮电设计院院领导召集全部工程师开会,由邮电设计院吴元亮 付院长主持,称在反右倾机会主义运动中,要拔白旗,插红旗。 点名我在工作中,不重视设计院的专业设计工作,把精力集中 用在研制长途交换设备上,是走只专不红的道路。要求我们小 组开会,组织揭发批判。我当时感到实在是太委屈了。但是心 里非常坦然。我们负责的北京长话大楼总体设计及交换部分的 设计,我们都是按照邮电设计院领导的要求,和指导我们工作 的苏联专家的要求,非常努力的首先认真对待和按时或提前完 成交给我们的设计任务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提出和完 成了交给我们的总体设计与交换部分的设计文件,与院内参加 北京长话大楼建设的其他通信设计专业组,经过多次反复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