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_第1页
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_第2页
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_第3页
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_第4页
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 1 /artview.php?num=2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 年第 11期) 王晓莉 叶良均 徐 飞 姚政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26) 摘 要: 本文分析了 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局限性,认为由于伪引、 漏引、引用率在学科间的不可比较性、来源期刊地域分布不平衡、语言障碍、以及存在着 大量引用率与质量不一致的情况等原因,简单绝对地使用 SCI作为科研成果的主导性评价 标准,存在很多局限性,因而也可能造成诸多不可靠的评价结论,文章还就此提出了改进 评价科研成果方法的初步建议。 关键词: SCI 引文索引 引用率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SCI及其被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状况 SCI是英文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中文翻译全称是科学引文索引 , 由美国科学情报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 ISI)编辑 出版,是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编制的一种大型检索工具类型的连续出版物。SCI 创刊于 1963年,印刷版开始为年刊,1966 年改为季刊,1969 年改为双月刊至今。收录文献的学 科范围是:Science(科学), Medicine(医学), Agriculture(农业), Technology(技 术), Behavioral Science(行为科学) 。97 年网络版问世。SCI 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印刷版、 光盘版、网络版等多种版本的综合性体系。 所谓科学引文索引,就是从被引论文去检索引用论文的索引,它是以科学文献之间的 引证关系为基础,采用引文语言标引文献和编制索引的,这种方法采用了 ISI前所长 尤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 1925- )博士认为可以从引文索引检验文献的观点。 在选刊上,SCI 依据布拉德福(Samuel Clement Bradford,1878-1948 )定律:“对某一 特定主题来说,有关它的学术论文大量地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刊物之上,其余的论文则分散 在为数众多的大量刊物之中。 ”1在 SCI的编制过程中,ISI 采用了效率很高的大型计算 机同时快速处理庞大的数据资料,ISI 高素质的编辑人员,统一的编排程序,都使它的统 计结论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SCI 引文索引把文献之间关系、作者之间的关系以及 文献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利用 SCI引文索引体系,可以不受传统学科之间 划分的界限,很方便地找出各个不同学科领域核心期刊上近期新发表的引用过该文献的主 要论著一览表,因而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特点。 SCI的出版初衷,在于为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检索工具,二战以后文献量急 1 作者简介:王晓莉(1955) ,女,北京人, 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检索室,馆员 ();叶良均(1972) ,男,安徽合肥人,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徐飞(1961) , 男,江苏扬州人,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姚政权(1972)男,安徽巢湖人,中国科技大学科科技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 2 剧膨胀的情况下,以满足美国科学家对于科技信息服务的更高要求。在 ISI的出版物中也 多次指出:“ISI 的文件及其产品可导出的信息,永远应被视为其它在评估学术研究方面 有用的资料的补充物。引文的分析决不能被用作人(类)的谨慎判断的一种机械的替代物。 ”“有许多超出 ISI能控制范围的因素,可在引文分析资料的诠释方面引起问题,特别是如 果你在应用资料对各个个人取得印象时(更是如此) 。 ”2 但是后来,以普赖斯(D.J.Price,1921-1983)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首先将 SCI用于 科学活动规律性的研究,目前,SCI 已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通常,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期刊和论文被 SCI收录和引用的数量多少,普遍被认为是评价该国 家或地区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我国,国家有关机构每年都会公布各个高校、科研院所被 SCI收录的论文数,以及 收录论文被引频次的排行榜,以此反映各个单位的科研水平;许多单位也专门订出条例, 对论文被纳入 SCI的本单位人员进行表扬并给与物质奖励。可能由于这些原因,在 SCI的 实际应用中,我国大多数使用者,只关心本人有几篇文章被收录和引用,从而作为晋升职 称或领取奖金的凭证,对 SCI的科学研究功能反而有所忽视。导致这样局面的原因很多, 片面强调 SCI标准,既反映了我们对科研成果的客观评审缺乏有效的手段,也显示我国的 科研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人们渴望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同时也不排除一些人对 SCI 索引体系的误解或曲解。本文在揭示 SCI自身存在局限性的基础上,试图说明,过分强调 “SCI标准”对科学发展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2 SCI作为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科研评审机构往往根据论文被 SCI收录的数量,以及发表论文刊物影 响因子的大小或论文的引用率,做出论文质量高低的判断,从而给各个研究团体或个人做 出评判。刊物的影响因子是指:某刊物前两年所发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 物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用的论文总数之比。3在发表论文总数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因子直 接决定于总体论文被引频次的高和低,因此,采用影响因子来说明论文质量的高和低,实 际上还是以引用率的大小决定论文质量。我们将在本文分析,由于 SCI引用率统计数字存 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利用 SCI作评价标准并不完全可靠。 2.1引用行为动机的复杂性,使 SCI的引用率统计数字不能绝对可靠 引文概念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的,即论文作者吸收利用了参考文献(被引用文献) , 引文分析法通过统计、加工和分析,得出具体某一篇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的被引用率,以此 作为这篇论文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但对引文活动中不可计量因素则无法体现。从实际的 科学活动看,人们在使用引文索引的过程中,常常不难发现其获取的被引文献有些与正文 关系不大,有些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存在着可靠性差的特点。尽管这可能与索引编制中的 技术因素以及人们的检索技巧有关,但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文献作者引用行为的不规范。 实际上,人们发现,论文作者的引用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诸如以下几种引用行为: 转引,对自己没有亲自查阅过的文献从别人论文的引文中加以引用;崇引,不从实际需要 出发,为了装点门面,盲目搬用“权威名著” ,或故意使用一些时髦的术语名词;不恰当的 自引,著者引用自己的文献表明研究工作的连续性,但有的著者喜欢引用自己已经发表的 与著文主题关联不大或毫不相关的文章,以此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除以上所说的崇引和 自引之外,人们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论文作者故意引用多种语言的文献,或者故意 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一些根本没有引用过的文献,甚至抄袭别人的引文。4荷兰科学家曾无 意中发现,一篇论文在第一次被引用时出现错误,后来就能发现相同的错误会重复出现在 3 另外数篇论文中。5 以上几种引用行为的共同特点是:论文的作者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一些与论文内容无 关的引文,我们把这些引文行为称为伪引。有人对结构工程领域的 21位杰出科学家的最近 发表的 42篇论文(每人两篇)进行过统计,这些论文总共引用 344篇文献,人们发现以上 所说的伪引的参考文献竟占 50%。6这足以说明伪引现象的普遍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 对引文索引的统计数字,不加分析地拿来使用,甚至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评价标准,就很 难保证引用率数字的可靠性。 2.2 漏引现象的存在,也影响引文统计的准确性 同伪引相反,科学界还存在这样一种引文行为,有些论文作者实际上引用了别人的文 章,但他们在自己的论文中,只列出曾经引用过的部分参考文献,这种现象就是漏引。论 文作者没有列出的另一部分参考文献,我们称之为漏引文献。研究表明,漏引现象相当普 遍和严重,有人研究过在 15篇遗传学发展史方面的论文中,全部漏引文献竟占应引文献的 70% 。7 造成漏引现象,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减少漏引,需要论文作者和刊物编辑 部门的共同重视和努力。伪引和漏引现象的存在,都反映一篇论文的被引用率,和其客观 真实的科学影响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尽管根据人们的统计分析,论文的引用率一般都能较 准确地反映论文的质量,但伪引和漏引现象存在的广泛性和严重性,使我们不能确保根据 SCI统计所得的引用率数字绝对真实客观,而当我们把 SCI作为普遍的评价标准时,大量 的质量和引用率较相近的论文,因这方面原因造成的误差干扰就会更加明显。 2.3 引用率在不同学科之间也存在不可比性 SCI的引用率被人们用作为评价论文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数,按照引用率的观点, 一篇论文的引用率越高,涉及的学科越广泛,表明这篇论文的价值和影响就越大。然而, 实际上人们发现,由于统计源的学科结构差别,以及各个学科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特有引文 行为的不同,如科学家研究行为的社会性,学科间交叉渗透的程度,学科发展所处的阶段 等,引用率在各个学科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由此产生了不同学科论文之间引用率的不 可比较性。如物理、生化研究方面的任何发现,都会被国际同行重视和引证,研究论文被 上百次引用的情况也不少见。而地学、植物学等,由于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研究 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情况相对就少许多,这与论文的实际水平并没有根本的关系。 对于引用率在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差异性,SCI 的出版物中也有较多的说明, “(在 ISI 索引体系中)某些领域,例如天文学和数学,始终如一地是(处于)低被描绘(情况) 。你 可能认为其明显原因是数学家人数比,譬如说,生物化学家为数少些,或者你也可能 想这是因为生化文献量比数学的文献量大。但在关于生化杂志的一份详细研究中我指出, 原因(不只一个)而且并非如此明显。 ”“生物化学家平均比数学家更多地被引述是因为生 物化学的论文(所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约为数学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的 3倍。此外, 虽然文献总量的多寡不影响各篇论文本身的影响力,但却影响了引述的出现频率的范围。 ” “生物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可能每年在各种生命科学的数千篇文章中被引用。但对 纯粹数学而言,被引用最多的文章也绝对达不到这个数字,因为每年总共才只有约 40 000 篇纯粹数学论文被发表。 ”8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专业方向的论文和作者,他们论文的被引用情 4 况,也有很大差别。如 1965年1978 年被引用最多的 1000名科学家中,理论化学的作者 人均被引 5227次,分析化学的作者人均被引 2822次,物理化学、有机金属化学、无机化 学和有机化学的作者人均被引次数在 36003800次左右。9由此可见,学科间的 SCI数据 不具有简单的可比性。 2.4 某些论文获得较高引用率在时间上的特殊性,也使引用率统计结果不尽准确 包括普赖斯在内的一些学者在对大量引文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文章被引用 的峰值是在该文章发表以后的第二年”10,从普遍的意义上,这与论文的实际被引用情 况相符合。根据何荣利等对 40种学报在 3年内发表的 9592篇论文的统计,基础学科、生 物学科、农业学科和应用学科不同种类文献被引用率随时间变化情况(称为文献使用寿命) 也不同,基础学科文献使用寿命长,而应用学科文献使用寿命短。11加菲尔德曾把被大 量引用的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分成 5种类型:高速飞弹型、流星型、迟开之花型、双峰型和 持久型。12 由于不同学科发展历史状况不同,以及事物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差别,尽管整体上论文 的最大引文年限一般在论文发表后的第二年,但实际上存在着很多特殊情况,而科学论文 的评审时间总有一定的界限,因而必然存在一些论文,可能因为内容的深邃性或学科发展 的不完备,在人们评审的时间段内引用率并不高,但在某个时间段之后却会获得较高引用 率。科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若一味地以引用率大小来论成败,就难免有失偏颇。 2.5 仅仅依据引用率一项指标,不能说明真实情况,也难以令人信服 按照目前的科学评价趋势,SCI 是以论文的引用率来衡量论文质量高低的,通常情况 下,论文的引用率越高,则论文的质量被认为越好。然而,人们发现,有一些论文具有较 高的价值,但它们却并没有较高的引用率,相反,有些因观点错误而被批评的文章被引频 次却相当高。例如,有这样一些研究论文,起着结束某些研究领域的总结性作用,它们在 以后可能将很少被引用,但不能说他们的论文和研究工作并不重要。也有这样一些论文, 因观点已被广泛传播,并为众人所熟知而不加引用;或者一些重要的论文在发表不久后即 被他人类似的重要论文所代替,而很少再被引用,按照 SCI引用率统计,这些论文的引用 率也许并不高。在科学史上,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 1955)发现了相对论,并发表了关于相对论的重要论文,沃森(James Dewey Waston,1928- -)和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发表的关于 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 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却都因为发表以后不久便被认为是普遍承认的常识,而并未能得 到应有的高引用率。另一方面,科学史上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一些科学论文,在它们 发表以后,得到了很高的引用率,但过后却发现这些论文并没有什么价值,甚至这些引用 率很高的论文,原来都是错误的。1903 年,在阴极射线、X 射线、贝克勒尔射线发现之后 不久,关于射线的研究风行一时,这时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伯劳得老宣称自己也发现了一 种新射线,为了纪念他家乡的城市 Nancy, 他把它命名为“N 射线” 。在数年中,在最著名 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超过 100位科学家的 300多篇关于这一发现的论文。而且,还有许 多科学家致力于重复伯劳得老的试验(因伯劳得老宣称缺乏所需的实验器材) ,甚至,有超 过 40位的物理学家声称检测到这种射线,但后来这一发现却被证明仅仅是人的错觉。13 由此可见,如果仅仅根据引用率来评定科技成果,就很难完全评定出经受起历史考验的研 究成果,有时甚至会评出错误的结果。 对引用率高的论文的看法,有一些被引科学家,其中也包括相当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 5 就认为引用率高,并不一定就表示论文很重要,海涅富兰克卡润特(Heine Fraenkel- Conrat)及其合作者都认为,每人至少可推出比被引最多的那篇更重要的另外 10篇论文。 14往往一篇论文被大量引用,并不是出于它内容的精辟,而是由于它里面所谈方法的新 颖。相当普遍的看法认为,被大量引用的论文中,方法方面的论文占很大优势。例如,一 位名叫 Oluver Lowry 的人在 1951年所写的一篇关于方法方面的论文,到 1990年被引用 已经超过了 20万次。15 2.6 因文献收录不全而导致较大的漏检率,限制了 SCI评价的全面性和公允性 引文索引不仅以文献的引文条数决定文献在索引中重复著录的次数,而且该文献有多 少次被引证就得著录多少次,造成整个索引体系极其庞大,编制工作量大、价格也昂贵。 这造成它不便于被收藏和普及,尽管有这样庞大的体系,但 SCI 仅收 3300种期刊反映全 部自然科学研究的引文情况,而目前全世界科技期刊总数约 10万种,每年发表论文不下 300-400万篇。16由此可知,无论怎样选择期刊,也难免收录内容的疏漏,使相关文献 的查全率较低,从而影响引文检索的效果。因此作为面向全部科技领域的综合性索引体系, SCI实际上并没有覆盖世界上所有的学科领域,而只能覆盖重要的、公认的、主流的学科, 对一些局部的研究领域就无法反映,因此也无可避免地会导致漏检的存在,既然存在漏检, 也就使其评价的全面和公允性受到限制。 2.7 SCI来源期刊地域分布不平衡及语言障碍等因素,使 SCI不适于作为我国通用的评价 标准 SCI来源期刊的地域分布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与综 合实力并不完全成正比。在来源期刊的收录上,ISI 侧重于美国及母语为英语的地区及英 文科技期刊,一些高水平的科技刊物往往由于出版地或语言因素而没有被选收。对我国来 说,近几年所使用的 SCI数据中我国期刊的采用一直很少,1997 年 SCI印刷版收录中国期 刊仅有 9种,我国出版的数十种数学专业杂志竟都未被选收,这直接导致了 SCI对中国学 者的报道偏少,很难设想用这样一个评价标准可以涵盖多数中国数学学者的工作。因此, 以 SCI为参照,鼓励部分科技人员向世界最高水平冲刺,和用 SCI为标准,评价所有科技 工作者的日常科研成果,是两件相互联系又不尽相同的工作,混淆二者的区别,就可能导 致将 SCI标准的滥用,非但不能充分调动多数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导致群体科 研信心的散失。 被 SCI收录的科技论文,一般都用英语书写或至少要用英语规范书写文摘,对 1997 年 SCI收录我国科学家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收录总数为 10,033 篇,其中 8,325 篇发表 在国外刊物上,占发表总数的 83%,国内发表仅有 1,708 篇,占 17%;而从语种分布上看, 以英语撰写的论文有 10,011 篇,占论文总数的 99.78%,以中文撰写的仅有 10篇,占 0.09%,以法、德、俄、日文撰写的论文为 12篇,占 0.12%。17可见,东西方语言差异, 不利于我国科技成果走向世界。在这里,我们该思考另一个问题:尽管我国近几年来一直 重视英语教育,但对我国学者总体来说,像用汉语一样流利准确地用英语书写论文,还是 有一定难度的,而英文书写不规范,也是我国科技期刊难以入选 SCI的一个重要原因。那 么,如果仅用 SCI一个标准,就难以评价以中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并且没有被 SCI收录的 高质量论文。例如,1991 年-1995 年间,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院士在脑外科研究 上取得了重要的科学成就,他工作的单位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三大基地之一。王忠诚院士在 这段时间里发表了 14篇论文,其中 13篇发表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一篇在天津 6 医药上,但 SCI上只有他的一篇论文,还是发表在 SCI所收录的我国英文版期刊 Chin. Med. J.上。18又如,我国已故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的廖山涛教授前些年关 于微分动力系统的研究结果,都是国际第一流的成果,但并没有在国外发表。19 事实表明,地域分布及语言障碍等因素,使我国一些有影响的科技论文,在 SCI计量 中无法获得较高的引用率,因此也影响了 SCI标准对中国学者评价的准确性。 2.8 SCI对多作者合作论文的荣誉归属方式,不利于实施科研合作 当代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科学研究的群体化,由于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 迅速发展,多位作者合作的论文大量出现。在 SCI索引体系中,可提供来源文献的前 89 位作者的姓名,如果我们要检索某人论文被 SCI收录的情况,只能检索到作为第一作者的 全部信息,他与别人合著的并以非第一作者出现的论文则无法反映,这样就等于一篇论文 的荣誉全部被归于第一作者。关于如何划分多作者合作论文的贡献大小问题,争议一直较 多,SCI 把全部贡献看作为第一作者的,操作中我们认为有很多不合理的一面,许多时候, 科研论文的作者对论文做出的贡献可能大体相当,甚至一些论文并不是按照个人贡献大小 来排列作者顺序的。现实社会中,科研合作的形式及范围也是极其广泛而复杂的,如不同 单位间的合作,各国对合作署名顺序的习惯安排不尽相同等等,按照 SCI,非第一作者的 单位,将不能直接检索到本单位人员在科研合作中的贡献。因此,如果我们完全以 SCI反 映的论文数及引用率数字去评价科研成果,而不作具体分析,将极其不利于科研团体及个 人之间科研合作的开展,长期下去,将非常不利于科学的正常发展。 2.9 使用“SCI 标准” ,不适合于评价应用研究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分成三个层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 究。其中只有基础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科学论文、专利等形式,也最适于利用 SCI进行评 价;而应用研究成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应用前景上,开发研究成果的价值则表现在商业价 值的实现方面。虽然这些研究工作成果都会以科学论文形式表现出来,但人们发现,技术 类研究成果的论文,被引用率要比基础研究方面论文的被引用率低得多,技术类研究成果 的论文,每篇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也要比基础研究方面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低得多。20如果 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对全国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不管他们的具体研究状况,非要给 他们定出 SCI中的论文数及引用率指标,由此形成的社会压力对我国科技的发展显然是弊 大于利,甚至导致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比例关系的失衡。 除了以上几点外,SCI 作为评价标准还存在其它一些问题,例如有人指出 SCI索引体 系编制时间较短,不如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的分学科的检索工具优越;当某些刊物在 世界上以多种语言出版时,这些刊物上论文的引文会被重复统计,给引用率统计带来误差; 在某些特殊领域,比如一些涉及国家机密的国防科技研究,由于其控制传播性,也无法利 用 SCI引用率作评价标准等。凡此种种都表明,把 SCI评价标准绝对化,极可能导致我们 对科研成果最终评价的判断失误。 3 过分强调 SCI标准导致的一些负面效应 当前,我国不少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特定舆论影响下,较为过分 地强调了科研人员在 SCI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表论文,甚至许多部门不加区分地把 1篇在 国外发表的论文等同于 2篇或多篇在国内发表的论文,给我国科技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7 首先,造成我国科技论文的大量外投。统计表明,自 1983年以来,我国科技论文在国 内发表所占比例一直在减小,1985 年在国外发表的论文占总数的 74.2%,从 1993年开始, 近 85%以上的论文都在国外发表。21对于把科技论文发表在国内还是国外好,尚有很大 争议,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我国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一些在国外发的论 文可以增进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应该鼓励,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论文多半只是为了 图个洋名,甚至它们的大量外投还造成国内同行间信息交流的中断,甚至导致国内某些科 研项目的重复建设,造成国家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优秀稿源的大量外投造成另一直接后 果是,导致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下降,因此更不利于我国科技期刊入选 SCI。其次,我们 应该注意:引进 SCI作评判标准,是为了使科研成果评审更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近年来, 实际的作用却在逐渐发生演变,一些科研人员写的文章一定要进入 SCI,否则会影响职称 的评定、奖金的发放,甚至直接影响到日常的生活水准。60 年代的美国,在教授们之间流 传的口头语是“要么发表文章,要么灭亡。 ”教授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教学质量也随之下 降。22这种历史的教训在今天则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据统计,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也 并不是有很多论文。根据有关技术创新专家的统计分析, “我国科研人员主要关心的是自己 的科研成果获得什么奖和发多少论文,而美国的科研人员更注重成果的商业利益。 ”23尽 管这可能与我国现有的多种科技政策有关,但过分强调 SCI标准不能不令人担心,我们是 否正在走入科研评价的误区。 片面强调 SCI导致的不利影响还有很多,例如,一些人为了查全论文的收录和引用情况, 花很大代价去进行国际联机检索,不仅耗费了大量经费、更浪费了宝贵的科研时间;更有 甚者,由此造成的在科学研究中的急功近利思想,以及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重视理科轻视 工科的风气,更将是后患无穷。其它的一些负面影响,限于篇幅,本文不再逐一列举。 4 恰当运用 SCI评价标准的对策建议 SCI在我国作为一种科研工作的评价标准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客观性、公正性和定量化的评审效果,尤其在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专家评审制度的情况下, SCI标准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研究 SCI标准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彻底否定对这一标准 的使用,而是希望能够更加完善对 SCI标准的利用。 鉴于 SCI存在上述问题,我们建议:(1)应该全面分析由 SCI检索到的数据,尽量保 证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像我们在前面所分析的,由于存在着引用行为的复杂性、 漏引现象、不同论文获得较高引用率时间上的特殊性、文献收录不全导致的漏检率等因素, 引用率大小同论文质量并没有完全的等同关系。在实际评估中,不仅对引用率较接近的论 文要作具体分析,就是对于获得高引用率的论文也不该就以数字说了算数,应该分析一下 论文对于科技界的影响和实际的价值。 (2)合理运用我国自己的科学引文索引。由于我国 在 SCI中的收录期刊较少,导致我国文献检索范围不够,以及语言障碍等不利因素的存在, 因此,发展好我国自己的引文索引已是当务之急。中国科学引文索引已于 1995年问世,但 它的收录范围急待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发展一批有影响的期刊,并建立起规范的从 审稿到刊表的制度,从而有利于尽快办好中国的科学引文索引。 (3)正确把握科研评审的 角度,确保评审的公正性,使其对科学研究的现实发展保持有利的、正确的导向。不仅对 于基础研究、应用和开发研究要注意运用不同的评判标准,就是基础研究内部也要把握好 不同方向研究的现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