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和谐、生态优先”规划理念的应用研究——以南平市城镇体系规划为例_第1页
“人地和谐、生态优先”规划理念的应用研究——以南平市城镇体系规划为例_第2页
“人地和谐、生态优先”规划理念的应用研究——以南平市城镇体系规划为例_第3页
“人地和谐、生态优先”规划理念的应用研究——以南平市城镇体系规划为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地和谐、生态优先”规划理念的应用研究 以南平市城镇体系规划为例 摘 要:“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是指在各种空间类型中,明确区域中具有自 然生态和文化沉淀意义的各类景观“实体” ,并将其划定为控制“实体” ,优先进行具有前 瞻性的空间保护和发展设计,继而在控制格局、环境容量等规则约束下拓展城镇化。应用 该理念,南平市进行了关键性的区域“实体”控制规划和城镇空间拓展规划,以构建人地 协调的生存、发展空间为目的,更好地促进了南平市城市化与自然机体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字:“人地和谐、生态优先” ;城镇体系规划;南平市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 背景下,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多 的弊端,由此国内外的规划专家在规划内容、范围、理论研究、方法技术等方面均进行了 创新尝试。本文在借鉴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 旨在探讨符合中国城镇体系实际的理想生态格局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体现城镇体系规 划编制与时俱进的内在活力。 1 探索中的质问 城市设计伴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而出现,从古希腊以神权、君权思想为依托的城堡时 代到 19 世纪后期的工业化、城市化运动,直到现代的城市区域化、信息网络化设计人类 “智慧直应用于都市设计,以获得居住条件的最大利益”(亚里士多德)1 2,而“人地” 协调成为古今中外编制规划时的永恒追求。 反思当前城市规划编制,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逐渐显露以下弊端:传统规划中过多 应用刚性的人口预测进行“虚调” ,缺乏灵活的“实调”砝码,规划效果受到影响;大部 分规划过度追求效率,优先规划设计城市,忽视乡村建设设计, “二元结构”引人深思; 明确各类“轴线” ,划定城镇建设“红线” ,城市形态扩张较机械,城市自组织生长受到人 为限制;受经济短期的内在驱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 成为规划的“标签内容” ,结果往往偏离了“规划富民”的初衷;新时期市场经济社会的 变数趋近无限,传统规划内容过于庞杂,规划实施逐渐困难,同时面面俱到的规划耗费大 量人力和物力。 2 质问前的思考 基于以上对区域和规划性质的理解,笔者针对传统规划编制的弊端,以哲学“否定之 否定作为方法论,在质疑中摸索,提出以下规划思想进行探讨学习。 21 基于“实体”的空间管制 规划应落实“实体”空间资源,尽量建立在具有自然规律性的空间客体之上。以 往规划主要依赖于“人口”这一规划因子,而这一因子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 其复杂的性质就注定对其预测的精度不如只具有“自然属性”的其他实体,从而有利于规 划根据科学的“准入法则”来实施关键“砝码” ,更为有效、务实地对空间资源进行优化调 控。 22 城乡体化 规划应注重客观评价,通过比较不同城镇的发展条件和竞争活力来合理确定城镇体系 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使不同城镇之间形成等级有序、功能互补、梯度推 进、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注重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 从而促进城乡的融合和协调发展,使之符合更大区域范围内城镇体系的整体效益。 23 城镇生态化 规划应根据生态化原理,维持生态平衡,使城镇构成的所有成分(如人、自然、社会) 等的关系和谐化,形成互惠共生结构,实现“自然融于城镇、城镇归于自然”的理想,从 而使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地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不衰的动力。 24 可持续发展 规划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注重对名胜古迹、历史 文化的保护;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容量对产业、城镇发展及城镇体系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影 响。加强资源保护性开发,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同时,划定管制区,提出管制要求, 从而保证整体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5 以不变应万变 传统规划以生产力的布局为核心任务,尽管多数规划专家提出,规划应由“单目标” 向“综合目标”转变、由“面面俱到”向“问题”型转变、由“单方案”向“多方案”转 变等,但笔者在认真分析了规划内容的容量、规划效率及可信度等评价指标后,认为规划 对象应转变为城镇永远所需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原因在于城镇规模和建设用地功能难以 准确预测。故此笔者认为规划内容应由“变量”向“定值”转变, “以不变应万变” ,即战 略性的控制也是一种前瞻性的拓展。 对以上规划思想进行融会贯通,保留传统规划精华,笔者提出了“人地和谐、生态优 先”的规划新理念,并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完善现有城市规 划编制体系做出尝试。 3“人地和谐、生态优先”规划理念解析 31 理念内涵 “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是指在各种空间类型中,明确区域中具有自然生 态和文化沉淀意义的各类景观“实体” ,并划定作为控制“实体” ,优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 空间保护和发展设计,继而在控制格局、环境容量等规则约束下拓展城镇化。 32 理念目的、途径和成果 “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以建立人地协调的生存、发展空间为目的,突出 区域景观的生态功能和美学特征。其规划思想、途径和成果都有别于传统规划(表 1)。 4“人地和谐、生态优先”规划理念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探讨 “人地和谐、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倡导从客观实体入手,旨在维持自然、生物和文 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共生,使城乡形态迥然不同。具体来说,在城镇体 系规划中注重原则性的大地实体生态完整性,并对其进行控制和覆盖,从而占领具有战略 意义的空间和位置,构建城镇发展的根底。 41 规划内容 笔者认为,城镇体系规划主要用来“控制”和“拓展” ,即控制非发展区域和拓展城镇 发展空间。 城镇体系规划中受“控制”对象主要包括:整体山水格局;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 态;防灾(森林防护、洪水治理 )格局;生态功能区; 旅游景点和游憩走廊。 城镇体系规划中“拓展”对象主要包括:地区城市化;城镇职能类型;城镇等 级规模;城镇体系支撑系统;城镇地域空间。 42 应用人地和谐、生态优先 理念的城镇体系规划主要框架 从规划原则看,城镇体系规划应该体现:控制城镇发展的过度竞争及对资源的掠夺性 开发,用可持续的眼光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通过城市化推动现代化,用城乡体化的思 想来统筹、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注重区域自然景观和乡土生境的合理保护和开发,用生 态城镇的理念实现城市化健康开展。 从规划操作流程看,城镇体系规划应根据区域资源条件、经济综合发展条件和城镇发 展支撑条件来确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战略。通过对根本性的区域非发展“实体”进行优先 控制、规划,从而框定、限制城镇的发展拓展空间。 5 规划设计 51 南平市发展现状评价 通过对南平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现状的分析,笔者发现如下问题。 (1)因降水集中而引发的水灾和其他自然灾害导致环境门槛被打破、国家投资有限、受 传统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束缚、科学文化技术和社会事业起步较晚和产业结构低端等问题 制约了经济发展。 (2)由于自然和人文生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南平市城市化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 建制镇数量少、规模小;城镇间的城市化质量有显著差异,空间发展混乱;间接的多种因 素影响叠加,各城镇功能分工不清。 52 南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21 控制规划 根据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优先控制规划非发展区域主要包括(图 2):生态保护 区自然山水、防灾地区、生态功能区;人文生境绿色文化遗产和自然保护区。 (1)生态保护区。 自然山水。坚持“山水格局完整性”原则,实施环境保护,南平市严格实行“绿线” 管理与控制。具体来讲,加快南平市域“一江(闽江两溪(建溪、富屯溪)”河道的清淤整治, 进行沿水沿河 60m 宽的防护林、 “水源涵养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止水土流失。 防灾格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等条件,决定了南平市是一个以暴雨洪水为 主,水旱、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兴建水库和防护堤岸成为造福人类的伟 业,可提高流域抗洪能力,但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采用开放式的人工湿地或防护林进 行泄洪管理更为适宜。 生态功能区保护格局。在南平市西北部边界、武夷山的东麓、仙霞岭以南分布多种 重要生态功能区。这一地区山高林密,是福建省西北部的天然屏障,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 性保护功能,因此应重点规划、保护。 (2)人文生境。 南平市旅游资源“控制”区域主要为武夷山双世遗品牌区、延平综合旅游区、建瓯 建阳文化旅游区和邵武光泽旅游区四个旅游区,通过对各旅游区的保护和改建,达到保 护人文生境的目的。 522 拓展规划 城镇体系发展空间和产业协调主要建立在对区域生态文化“蕴含”空间的有效保护 和控制上,从而使城镇发展空间在限定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发展(图 3)。 (1)城市化开展战略。 在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城市化是以核心发展为特征的。顺应这一客观规 律,南平市应沿江向下游扩展城市用地,集聚人口,迅速扩大其产业规模和提高经济实力, 以改变目前“弱中心”的状况。 (2)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规划。 南平市域多中心结构明显,城市首位度呈现明显“反差”中心城市首位度(186) 太低,而县城城市首位度(4)过高3,因此城镇职能应主要由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城承担,中 心城市多以综合性功能为主,以加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县镇以工贸类功能为 主。 (3)城乡等级体系拓展规划。在预测城镇体系等级结构时,应强调各级城镇规模由城镇 发展容量决定(图 4),而不是按照以往“总人口规模预测 各级城镇人口分配城镇规 模预测”的“虚”规划模式。在城镇发展的容量三条基本原则指导下,根据南平市各城镇 的环境容量,运用“实”规划技术来规划城镇体系规模分布。 (4)城镇基础设施适度拓展规划。 一方面,南平基础设施空间发展应与其生态敏感空间相适应,贯彻“以整体协调发展 为根本,以土地空间利用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实现设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同步优化。另 一方面,通过农村公共事业基础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输出等措施,引导农村经济向集约型 过渡。 (5)城镇地域空间结构拓展规划。 南平地广人稀,城镇在河谷地带成串珠状分布,不同于其他山水地域的“组团式”发 展模式。应在网络化的交通运输系统支撑下,以“一轴二翼”的纵向联为主导以横向之间 为辅助,以“扇型”结构发展推动形成城镇体系网络化、体化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帕克,等城市社会学 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23 2李 芸都市设计与都市发展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3福建省南平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综合报告R 2002 4吴启焰,等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5):46 50 5许学强,周素红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经济地理, 2003,(4):433440。 6俞孔坚,李迪华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城 市绿色论坛论文集C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