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通史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通史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通史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通史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通史 一、 名词解释 1、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目前所知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文化。它的年代约是公元前五千年到 公元前三千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一带,包括陕西的关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 部分地区,它西面可到达甘肃洮河流域,东面到河北中部,北面到内蒙南端,南面到汉水 上游。遗址一般都在靠近河流的黄土台地上。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有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 等,西安的半坡遗址是代表性遗址。 2、 周公东征 周公东征是西周时期周公平定武庚叛乱的历史事件。由于王位继承问题,周统治阶级内部 发生了矛盾。以武庚为首的商人残余的奴隶主贵族便利用这个机会和管、蔡勾结,发动徐、 奄、熊、盈等东方诸部落,举行大规模的武装叛乱,企图推翻周的统治,恢复奴隶制度。 周公主张用武力讨伐叛乱。经过三年的残酷战争,周公削平了商代的残余的奴隶主贵族的 叛乱,并压服了以奄为首的东夷诸部落,杀武庚、管叔,流蔡叔、霍叔。在这次战争中, 周人才真正遇到商代奴隶主贵族的反抗,也才真正征服了商代奴隶主阶级,把自己的势力 伸张到黄河下游,南及淮河流域。 3、 国人暴动 厉王专利,引起了贵族和平民的怨恨,他们都发出了怨言。为了压制舆论,厉王使卫巫监 谤, “以告,则杀之” 。于是“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邵公规谏厉王,他说:“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但厉王不听。矛盾愈来愈尖锐。到公元前年终于 爆发了国人暴动。显然这次暴动是有低级贵族、武人参加的。暴动没有遇到来自王室方面 的武装镇压。史载当时国人围王宫,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今山西霍县) ,朝政由诸侯共 管,史称“共和行政” 4、 弭兵运动 第一次弭兵运动:公元前年,晋、楚两国在华元的调停下议和,但两国都并无诚意, 只是矛盾的暂时缓和。到公元前年,楚就首先不遵守盟约而向郑、卫进兵。次年, 晋因为郑服于楚而伐郑,郑求救于楚,楚恭王亲率大军救郑。晋、楚两军大战于鄢陵(今 河南鄢陵) ,楚战败而退兵。 第二次弭兵运动: 公元前年,宋向戌继华元而提出弭兵之议,当时像晋、楚、齐、 秦等大国都表示同意。是年六、七月间,晋、楚、齐、秦、宋、卫、郑、鲁等十四国在宋 都开弭兵之会。会上规定,晋、楚之从国必须交相见。承认晋、楚为共同的霸主。霸业由 两强来平分。 5、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 公元前年,秦攻占韩的南阳(今河南沁阳一带) ,使韩和其上党郡隔绝。郡守冯亭便 以上党降赵,秦和赵为争夺上党郡而发生了有名的长平之战。公元前年,赵军被困 于长平(今山西高乎) ,因绝粮而全军降秦,秦将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余万人于长平。 6、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焚毁书籍,坑杀儒生的历史事件。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年) ,丞相李斯请求焚毁诗 、 书 ,消灭私学。秦始皇接 受李斯如下的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 书 、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 2 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鲸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 吏为师。 ”这样就发生了焚书事件。第二年,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有诽谤之言,又相邀逃 亡,于是秦始皇派御史侦察咸阳的儒生方士,把其中被认为犯禁者四百六十多人坑死。 焚书坑儒是以暴力摧残文化、禁锢舆论的典型事件,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 7、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汉景帝即位以来继续推行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鼓励农桑、推 行节俭、轻徭薄赋、节省刑罚、鼓励生产,使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国家富裕, 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史称“文景之治” 。 8、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汉景帝时期诸侯国的叛乱。晁错屡次向文帝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土。景帝时,吴 国跋扈,晁错又上“削藩策” 。他说诸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 削之,其反迟,祸大” 。景帝三年(公元前年) ,用晁错之策,削楚王东海郡,削赵 王常山郡,削胶西王六县,以次削夺,将及吴国。这时吴王濞就联络楚、赵、胶西、胶东、 淄川、济南等六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爆发。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 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就被平定了。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景帝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 降低诸侯王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 走向巩固,国家统一显著加强了。 9、 五均六筦 五均六筦是王莽改制的措施之一。始建国二年(公元年) ,王莽下诏实行五均六筦,企 图以此节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并且使封建国家获得经济 利益。五均是在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管理市 场。每季的中月,司市官评定本地物价,叫做市平。物价高过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 低于市平,则听民买卖;五谷布帛丝绵等生活必需品滞销时,由司市官按本价收买。民因 祭祀或丧葬需钱,可向钱府借贷,不取利息;欲经营生业而缺乏本钱的,也可低利借贷。 六筦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五项事业,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 山大泽, “诸采取名山大泽众物者税之” 。 10、 昆阳之战 公元 23 年,绿林建号以后,王莽发州郡兵四十二万,由王邑、王寻率领,阻击绿林军。三 月,玉莽军前锋近十万人,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 。绿林军八、九千人,由王凤、 王常率领,坚守昆阳,刘秀则轻骑突围出城,征集援兵。那时昆阳城外围兵数十重,列营 百数,围兵“或为地道,冲 撞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 。在这千钧一 发的时刻,刘秀发郾、定陵营兵数千人援昆阳,王邑、王寻一战失败,王寻被杀。城中守 军乘势出击, “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 。绿林军 在这一战役中夺获军实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昆 阳之战。昆阳战后“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更始 诏命,旬日之间,遍于天下” 。显然,这次战役对于绿林军入关和玉莽覆灭,起了决定性的 作用 11、 党锢之祸 东汉中叶后,外戚宦官争权越演越烈,恒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 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发疯 大规模和残酷的迫害活动,并最终使大部分党人禁锢终生,史称“党锢之祸” 。 12、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 ,曹操出兵南征荆州,刘表病死,其子刘宗投降与曹操,从草企 3 图一举消灭刘和孙集团。曹军与孙刘军对峙赤壁,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打败曹军,曹讨回北 方。这次战役决定了长江南北军阀势力之间的长期对峙,最终确立了曹刘孙三分天下的局 面。 13、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西晋时期诸侯王的一次历时 16 年(291306)的祸乱。祸乱参与者主 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 越等八王。 西晋初建,晋武帝司马炎为监督异姓功臣和吴蜀地主而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武帝死, 继立的晋惠帝是个白痴,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垄断政权,于元康元年(291 年)杀惠帝 外祖杨骏,征汝南王亮与卫瓘共同辅政,旋命楚王玮杀亮、瓘,又以专杀之罪杀玮,终让 自己的亲信掌实权。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元康六年,赵王伦被召入京,于永宁元年(301 年)废惠帝自立。同年齐王冏、成都王 颖、河间王颙等起兵讨伐伦。战场从洛阳、长安延伸到黄河南北的广大地区。伦被杀后, 惠帝复位。后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又反复冲突。光熙元年 (306) ,东海王越迎惠帝回洛阳并毒杀惠帝,大权落入越手,八王之乱至此终结。 16 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贾后被杀、惠帝被毒死,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 尽,加上强破坏性的战争频发,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严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情 况下,隐伏着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14、三长制 三长制是北魏中期的基层政权组织。太和十年(486 年) ,为加强国家统治,与豪强地 主争夺劳动人手,北魏政府实行给事中李冲提出的三长制。三长制就是重建乡官系统,五 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选择本乡“豪门多丁”者为之,用以代替宗 主督护制的统治。三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上大量的隐匿户得以清查,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几倍,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北魏后来的均田制,就是在三长制 的基础上推行的。 15、淝水之战 当时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公元 383 年,苻坚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攻晋, 秦军先期攻下寿春。东晋拍宰相谢安率领八万军队与淝水与秦军对峙交战。最终东晋以八 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贵 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经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淝水之战之后,追歼有了南 北分立的南北朝趋势。 16、大索貌阅 隋朝全国性检核户口的措施。为了直接控制更多的农民,隋王朝建立之初就开始在山东地 区检括户口。开皇三年(583 年) ,又令州、县官吏检查隐漏户口,大索貌阅:按照户籍簿 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的体貌核对,检验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查出户口不实,保长、 里正、党正等都要发配远方。隋王朝还鼓励百姓互相检举,规定亲属关系在堂兄弟以下的, 一律分居,各自立户,以防止以后再发生户口不实的情况。通过这次检括,户籍簿上有 40 万人查实为壮丁,有 160 多万人新编入户籍。 17、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历史上对唐太宗政绩的美称。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时间是 627 年649 年。贞 观年间,唐太宗及其大臣接受隋朝灭亡的教训,致力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继续 4 推行均田制、科举制。唐太宗善于纳谏、善于用人、注重节俭,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 较快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 18. 安史之乱:唐玄宗时期,地方监督史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持续 8 年之久的一次叛 乱。 原因:第一,土地兼并,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遭破坏,以募兵制来代替,中央控制的武 力受到削弱;第二,唐玄宗后期,中央统治腐败混乱,社会矛盾激化;第三,边疆地区控 制权力增强。 经过:天宝十四年(755 年)冬,以诛杨国忠为名,安禄山从范阳起兵,率蕃汉兵 15 万人 南下,准备夺取中央政权。很快就渡过黄河,进到洛阳附近。 天宝十五年(756 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 唐军在潼关一带与叛军相持了近半年以后。唐玄宗强令哥舒翰带兵冬储、 、东出潼关, 收复陕洛。叛军败唐军,乘胜攻入潼关,长安大乱。唐玄宗仓慌西逃,行至马嵬驿(今陕 西兴平西) ,禁军哗变,杀宰相杨国忠,又逼玄宗缢死了杨贵妃,长安落入叛军手中。这时, 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 接着,太子李亨率部分禁军北上,在灵武(今宁夏吴忠)即位,是为唐肃宗。他于至 德二年(757 年)夺回了长安和洛阳,将安庆绪包围在邺城(今河南安阳)之中。后来, 史思明入邺城后,杀了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但在攻占洛阳和西进关中途中,又被其子 史朝义所杀。唐代宗李豫即位以后,派兵收复了洛阳。宝应二年(763 年)正月,史朝义 穷蹙自杀,叛军将帅相继投降。安史之乱至此平息。 影响: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是 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9、澶渊之盟: 1004 年,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在澶州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1004 年,萧太后、辽圣宗领兵大举南侵。宋朝大臣多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以避其锋, 只有寇准等少数人力主抵抗,且力主宋真宗亲往前线督师,以振士气。宋廷遂把抗辽的军 事部署全交给寇准负责,宋真宗也与寇准等人同到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前线去了。但 宋真宗对于这次抗辽战争的信心是不足的。 同时,契丹贵族则因有辽太宗在 947 年南侵失败的经验教训,知道汉族人民不易制服, 因而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辽军刚到澶州境内,大将箫 挞览即中宋军伏弩而死,辽军士气大挫。 因此,宋真宗抵达澶州之初,双方的议和活动开始了。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撤退, 遂应允每年向辽方输纳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这就是所谓的澶渊之 盟。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 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 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辽国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 到的东西。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 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20、绍兴和议: 绍兴十一年(1141 年)十一月,南宋的投降派和金国所签订了屈辱投降条约。 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 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 无法进行反对。 5 其主要条款是:一、南宋称臣于金,并且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 。二、宋金两国,东 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境内)为界,中间的唐、邓二州皆属金国。三、南 宋每年向金国输纳银 25 万两,绢 25 万匹。这就是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虽然对南宋是屈辱 的,但是使南北双方势力得到均衡,标志着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21、四等人制 是元朝时期的民族歧视制度。 元世祖至元时,把居住在当时中国境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包括原来蒙 古各部的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回、西域以至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第 三等是汉人,包括原来金统治下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以及四川、云南地区的居民;第 四等是南人,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南宋统治区居民。四等人在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有 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四等人制的推行主要是为了维护蒙古贵族和社会上层的统治。 22、靖难之役: 是明朝初年皇族内部争夺皇权的一次战争。 明太祖在加强专制皇权的同时,还把他的 24 个儿子和 1 个从孙分封在全国各地。以燕 王朱棣的势力最为强大。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 ,明太祖死,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 继位,朱允炆及其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鉴于北方诸王势力太大,决定采取削藩的办 法。当时晋王已死,他们打算先废去一些力量较小的藩王,然后再及于拥重兵的燕王朱棣。 朱棣“智勇有大略” 。建文元年(1399 年) ,朱棣以入京诛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于是明 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演为武装的冲突,这就是“靖难之役” 。 经过三年的战争,燕王朱棣打败了建文帝,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23、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又称“土木堡之变” ,是指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 年)蒙古瓦刺军进攻明朝, 明英宗御驾亲征在土木堡(今河北怀南县西南)被瓦剌军俘虏的历史事件。是年七月,蒙 古瓦剌军首领也先以明朝减少赏赐为由,发动瓦剌军 4 路南侵,大同告急;面对瓦剌的军 事威胁,宦官王振不顾朝臣的反对,鼓动明英宗率 50 万大军御驾亲征,在匆忙的备战之后, 于八月抵达大同;但宦官王振在得到前线明军屡败的消息后,惧而未战就打算中途折返, 在行至土木堡为瓦剌军突袭,英宗被俘,王振为乱军所杀,明军全军覆没,因此,留守北 京的英宗弟即位,即景泰帝。也先遂挟持英宗南下进攻北京,勒索朝廷,形成北京之围, 虽然之后取得北京保卫取得胜利,英宗回朝,但经历了土木之变及由此带来的英宗复辟、 曹石之变后,明朝元气大伤。 24、一条鞭法 这是明神宗时期首辅张居正改革的经济措施之一。神宗万历九年(1581 年) ,张居正在丈 量土地的基础上,把嘉靖初年已在福建、江浙等地施行的一条鞭法,推广在全国范围内实 施,其目的是为了均平赋役,它的主要内容是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 粮派役,或丁六粮四,或粮六丁四,或丁粮各半,然后再与夏秋两税和其他杂税合编为一 条,无论税粮、差役一律改为征银,差役俱由政府用银雇人充当。这就简化了赋役的名目 和征收的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 25、八旗制度 概括:努尔哈赤做建州部首领时期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从表面上看军事制度,实则反映 了建州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背景:八旗制度是在氏族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了努尔哈赤时期,建州部的势力日益 6 壮大,先后合并了女真部的其他部落。努尔哈赤把本部和各部的壮丁组织起来,以 300 丁 为一牛录,5 牛录为一甲喇,5 甲喇为一固山(旗) ,共八固山。出兵时,八固山有不同的 颜色:黄、红、蓝、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八种旗色,所以八固山又叫八旗。 概况:各旗的首领又叫固山额真,即旗主,而旗主则是努尔哈赤的最亲近家族,努尔哈 赤是八旗的家长和最高统帅,八旗旗主都要听从他的指挥。八旗的兵士则出自各部的平民, 平民有自己的耕地和牲畜,一般都没有脱离生产。八旗之兵之家都有赋税和徭役的负担。 努尔哈赤通过八旗的各个头领向所属的平民征兵役和力役,也向他们索取耕牛和各种杂物。 26、东林党 概括:明代晚期,以清醒官僚士大夫为主,反对无能官僚和宦官专政的政治集团。 背景:明朝晚期,特别是万历二十年后,王朝统治体系失去重心,行政效率低下,官员 贪污受贿成为普遍风气,政局一发不可收拾。面对国家中枢的瘫痪和吏治的彻底腐败,面 对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尖锐化,一些正直、清醒的官僚士大夫于万历中期起,渐渐团结成收 到社会各阶层关注的政治势力,积极参加中央决策,反对无能官僚和宦官专政,力图挽救 明王朝。 概况: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 ,被革职的吏部郎中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在无锡东 门东林书院讲学,他们经常“讽议朝政,裁量人物” ,抨击当权派,一时间东林书院成为对 在朝官员声誉、行动有重大影响的舆论中心。东林党因此得名。 27、摊丁入亩 27.清朝前期赋役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宣布,即以五十年(1711 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多征,叫做“圣世滋丁,永不加赋” 。自雍正 二年(1724 年)开始,清朝政府把“摊丁入亩”的办法陆续推向全国。 “摊丁入亩”也称 “地丁合一” ,即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银(人丁 2465 万,丁银 335 万余两)平均摊人各 地田赋银中,一体征收。从此以后,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它 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双重征税标准,把税收合并为单一的土地税,简化了国 家税收的原则和手续。 (永不加赋和地丁合一是明代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 28、军机处 雍正时期设立的最高的政务处理机构。雍正七年(1729 年) ,清朝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军机 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洲大臣和汉族大臣共同组成,最 初是因用兵准部而设的一个暂时的军事行政组织,以后即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 核心机构。但这个核心机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军机处的裁决权完 全出自皇帝。皇帝的“上谕”有两类,一类“明发上谕” ,交内阁发抄,是宣示天下的谕旨; 一类是“廷寄上谕” ,事涉机密,有军机处直接传达给地方的督抚。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在 中央官制方面的重大变革,主要是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9、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前期,中俄两国签订的条约。 俄罗斯的势力在明末清初开始向黑龙江流域扩张,先后在中国黑龙江北岸和外兴安岭修建 雅克萨和尼布楚两城。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清朝政府派都统彭春与驻守瑷珲的将军萨 布素合水陆军 15000 人,击败俄军,摧毁雅克萨城。但俄军在清军 撤退后,又重新侵入, 筑城固守。明年,清又出兵围雅克萨城。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中俄两国签订尼 , 规定:一、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划界,岭北属俄,岭南属中,河以北属俄,河以南属 中。二、摧毁雅克萨城,迁俄人出境。三、双方得随时交换逃人。四、中俄永相和好并进 7 行贸易。 尼是中俄两国以平等互利的精神签订的条约,这在中俄关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30、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清朝政府组织学者编辑的举世闻名的丛书。乾隆时,清政府选派纪昀等著名学 者 160 余人编辑四 , 四分为经史子集四类,所收书 3457 种,79070 卷,装订成 3.6 万册,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在这部书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编辑历时 10 年,书成 之后,共抄录 7 部,分贮于北京、热河、沈阳、扬州、镇江、杭州六地, 四完整保存下 来的还有四部。 二、简答与议论。 (一)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1、主张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提倡农民勤谨耕,提高粮食产量。实行“平籴法” ,保 持粮价平衡,调剂粮价。 2、按照“食有老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有功劳的人一定官位和爵禄,削弱了世卿世禄制。 3、培训武卒。严格挑选国家常备军;挑选上有田宅的赏赐,免徭役;培育一些小农、地主。 4、制定法经 ,分盗、贼、囚、捕、杂、县六篇。 法经及春秋以来成文法之大成,保 护地主阶级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效果 变法内容: 1、 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世袭制度。贵族中凡没有立军功的人不得入贵族籍,不得授予 军功爵。 2、 编制户籍,实行连坐法,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 则十家连坐。 3、 革除戎狄旧俗。禁止父子、兄长同室居住。 4、 实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 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开阡陌就是挖开田地上的疆界,打破公田和私 田的界限,从法律承认了井田制的崩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6、 统一度量衡,颁布度量衡标准器。 7、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生产。凡努力生产所获多者,原是奴隶可获自由,懒惰的 人或从事工商而贫困的人要没入官府为奴。 作用及影响: (1)迅速实现富国强兵,奠定秦统一的基础 (2)推动与加速了秦国的封建化进程 (3)能立竿见影,但不能长治久安,易产生暴政,二世而亡。 (三)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2、士阶层壮大,养士之风兴起。不同阶级、阶层都要寻求自己的代言人。 3、良好的学术氛围。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 主地位,纷纷礼贤下士。 8 4、当时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动。对社会变革的现实看法不同,改革 方案也不同。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 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四)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流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儒法道墨)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 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下面以儒法道墨 四家来具体介绍。 一 、 儒 家 : (一)孔子:“述而不作”来表达思想,寄寓褒贬。主要思想是“仁” 、 “礼” 。仁是孔子 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礼即周礼。仁是 礼的基础,礼是仁的标准。 (二)孟子:提出心性哲学。主张“仁政”学说,其前提是民本。基本内容是:轻徭役, 省刑罚,明教化,批判暴政,制约君权。 (三)荀子:纳法入儒。提出“性恶论” 。有民本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二 、 道 家 : (一)老子创立道家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特点:清寂无为。 (二)庄子发展道家 观念: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三 、 墨 家 : 代表人物:墨子 主张:尚贤(否定贵族世袭制) 、兼爱(交相爱) 、非攻(反对战争) 。 四 、 法 家 : 集大成者韩非:针对君主管理国家,结合法、术、势三家思想,建立起一套完 整的法治思想体系。 (五)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1、 销毁武器,迁徙豪强 2、 决通川防,夷平险阻,修筑驰道 经济: 1、 统一货币、度量衡 上币:黄金 谥(20 两)为单位;下币:圆形方孔钱 半两 2、 确认土地私有权 公元前 216 年,令黔首自实田 3、 重农抑商,上农除末 文化: 1、 统一文字,小纂作为全国规范文字、隶书。 2、 端正风俗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 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 延续。 二、统一文字、货币。秦始皇将货币统一金和为外圆内方的铜币,这种铜钱直到沿用 9 两千多年后的清朝。 三、统一度量衡。 四、修建驰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连接全国各郡县的道路,大大的加强了各地 之间的联系。 五、修建长城。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 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 的南侵。 六、开拓边疆。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万大军北伐,击败了匈奴,稳定了 北方边疆;南攻岭南的百越,把两广并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 ) (六)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1) “兵皆罢归家” , “以有功劳行田宅” 。规定随刘邦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留在关中为民的, 免徭役 12 年,回关东的免徭役 6 年。 2)号召在战乱中流亡山泽的人各归本土,恢复故爵、田宅。 3)以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一律免为庶人。 4)抑制商人,不许他们衣丝、乘车骑马,不许他们做官,加倍征收他们的算赋 5)命丞相萧何制定九章律,代替临时颁行的约法三章 6)减轻赋役,减轻田租,十五税一 (七)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利弊 政治方面的措施:1)继续削藩,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颁布推恩令来解决诸侯王问题,颁布 左官律 、 附益法来削弱诸侯势力。 2)设十三州部、刺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限制相权,形成中朝。 4)改革军制,加强中央军力。创建七校尉兵,设期门军、羽林军,加强 军事训练,加强宿卫力量。 经济方面的措施:1)盐铁官营,有利于国家获得经济利益,有利于改进和推广先进技术 2)实行平准、均输。均输法、平准政策的推行,消除了郡国贡输往来烦 杂、运费贵的现象。 3)算缗告缗。算缗规定商人向政府申报财产,告缗即鼓励告发,并规定 以所没收违法商人资财的一半奖给告发人。 4)改革币制,统一货币 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实现了思想的统 一,从而巩固了政治的统一。兴建太学,下令郡国设立“郡国学” 。 利:汉武帝采取的各项加强措施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大一 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稳定。 弊:汉武帝所采取的经济措施如盐铁官营等,有与民争利的现象,妨碍了工商业的自由发 展。在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 局面,不利于学术交流与文化发展 (八) 、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限制功臣、诸侯王、外戚势力 2、推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3、强化尚书台功能,将中朝制度化 10 4、调整地方建制,裁并郡县,罢除地方兵 5、提倡儒学,宣扬瀸纬 6、在恢复生产和安定社会上的措施有安定奴婢、实行度田、组织屯田、安抚流民、精兵简 政等 (九)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一期: 1、 整顿吏治,全面实行九品中正制和贡举制,推行俸禄制,选官任人,注重于才 2、 推行均田制。对受田种类、数量、土地的还受、买卖和继承,宽狭乡的受田,以及官 吏的受田作了规定。对豪强霸族的土地兼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 地使用权,醋精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 实行三长制,废宗主都护制,规定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 一党设党长,三长职责为核定田亩、户口、收取赋税、征发徭役; 4、 实行定额租调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社会安定促进农业生产; 第二期:太和十八年(494 年)迁都洛阳,推行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 1、 禁胡服,以汉服令代替鲜卑旧服; 2、 断北语,朝廷上禁说鲜卑话,以汉语作为北魏通行语; 3、 改籍贯,规定迁洛的鲜卑族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4、 改姓氏,令鲜卑旧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 5、 定族系:规定鲜卑人和汉族人贵族姓氏的等第并使鲜卑贵族门阀化; 6、 提倡胡汉通婚,为利用婚姻关系加强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血亲联系; 7、 议官制和刑律,将政权的机构设置、官职、名号等一律改行汉制; 8、 尊孔尊儒,兴复礼乐,礼乐儒家学说维护统治,尊崇孔子,提倡儒学,立孔子庙。 意义: 以鲜卑贵族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以汉 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是北方长期以来奴隶制与封建制两 种社会形态长期斗争的结果,是民族融合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重大 意义。 (十) 、唐代均田令的主要内容 1)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给田一顷,其中永业田(世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 老男、笃疾人、废疾人各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受口分田三十亩,他们或他们的丈夫 原有的永业田,纳入户内口分田数额里计算。丁男和十八岁以上中男以外的人,凡作户主 的,则各受永业日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 2)有封爵的贵族和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依照品级请受永业田五顷至一百顷。有战功受勋 的人,可以依照勋级请受勋田六十亩至三十顷。 3)受田足的叫宽乡,不足的叫狭乡:狭乡的口分田减半给授。狭乡的人准许在宽乡遥受田 亩。官人永业田和勋田只能在宽乡授给,但准许在狭乡买荫赐田充。 4)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再收还。 5)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在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碾硙的, 并准许出卖口分田。官人永业田、勋田和赐田可以出卖。买入的田地不能超过应受田限额; 狭乡的人买地,准许依照宽乡的限额。 11 6)在职官,依照内外、官品和职务性质的不同,有八十亩至十二顷的职分田,以其地租充 作傣禄的一部分。离职时,要把职分田移交下一任的官员。内外各官署还有多少不等的公 廨田,其地租充办公费用。 (十一)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基本精神: “户无土客,以现居为薄;入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论土著户与外迁户,一律在现居 地立籍纳税,征税不再以人丁为主,而是以土地财产为主。 具体内容: a) 以大历十四年(779 年)全国税收额作为新税征收的标准额分摊各州,以后则按 “量出以制入”的原则,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确定应纳税额;各县、州也根据 旧征税数确定税额,向当地人户征收; b) 主要依据田地及户籍、资产纳税,即主要征收地税与户税。 “资产少则其税少,资 产多者则其税多” ; c) 废除租庸调制及一切杂税,但丁额保留不废; d) 两税“记钱而输绫绢” ,政府以钱极端税额,百姓则以实物折缴; e) 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据其收入,征税 1/30; f) 两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以六月末为限,秋税以十一月末为期。 实施意义: 两税法以土地、财产的多少位征收的主要标准,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说少改变了课役 制集中在贫苦农民头上的情况。但在这种制度下,土地兼并不在收到任何限制,此后 30 年,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 (十二) 、北宋中央集权的内容及利弊: 1 加强中央对军权的控制: A 杯酒释兵权(北宋建国后,宋太祖就开始收夺高级将领的兵权) B 设置枢密院,进一步加强对禁军的控制。 (枢密使的事权和统兵的高级将领互相牵制, 高级将领负责统领军队,枢密院负责发号施令) C 强干弱枝,内守虚外(把大部分军队驻屯在诸州郡的冲要地区,专门镇压各地的农民大 众。在边防地带只驻有可资防守的部队) D 实行更戍法(时常易置和更调将领,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师 ”。军队的驻屯地区也时常 更换) 2 改革官制,集中政权和财权: A 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B 设枢密院,以枢密使负责军政大权 C 设三司,以三司使负责财政大权 3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A 削减州郡长官的事权,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 B 州郡长官由文人充任 C 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 15 路,每路设监司(等于 中央政府的特派员) 4 集中司法权 5 完善与发展科举制,偃武修文。北宋时期,严格考试制度,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 12 者的待遇,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利:成功地防范藩镇割据局面的复辟,保持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 的 环境。 弊: 冗兵,军队多战斗力低下,对外关系中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冗官,科举制不断扩大选官人数,官僚机构庞大,国家机器运转不灵,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冗费。由于官员,兵马庞大,财政不负重担。 (十三)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因书上有全部清楚内容,故暂不整理。书上内容在 P393-P397,请同学们自行查阅。 (十四) 、明朝初年初年恢复经济的措施 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处经济社会十分凋敝,明太祖朱元璋遂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 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明初的社会生产有了显著的恢复与发展: 1、鼓励垦荒。明初,北方出现大量荒田(如官田、庄田、废寺田等) ,严重影响农村经济 的发展,朱元璋认识到要恢复经济,就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此洪武元年(1368 年) ,下令农民归耕,承认已被农民耕垦的土地或即将开垦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分别免除三 年徭役或赋税;二年,又将荒地分给无地的农民,人 15 亩,另附菜地 2 亩;洪武二十 七年,发布“额外垦荒,永不起科”的诏令,规定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的农民出纳税 的土地外,如有余力垦荒,垦地听其自有,永不征税,使得自耕农拥有一定数量的“无粮 白地” 。 2、减轻人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主要是解放奴隶,加强国家对隐匿人口的控制,为经济恢复 提供劳力。 3、广兴屯田。主要有民屯、军屯和商屯三种,民屯、军屯规模较大。民屯的屯田是官田, 屯民是官家的佃户,洪武年间曾组织多次无田农民从狭乡迁往宽乡屯种;军屯有卫所军户 屯种,边地驻军“三分戍守、七分屯田” ,内地驻军“二分戍守、八分屯田” ,所交谷物是 为军粮;商屯即“开中法” ,由盐商在边地募人屯田,就地交粮,向政府换“盐引”领盐 贩卖。为了使屯田制顺利推行,明政府还发给屯种的军士和农民大量的耕牛和农具。 4、兴修水利。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给地方官吏,凡有关水利的事都要及时上报,由中央 派人监修,如陕西的洪渠堰、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等等均被修复,对农业的发展起 到重要的作用。 5、减轻赋役。 6、鼓励种植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洪武初年,朱元璋下令符合规定的农民必须种植桑。 麻、棉等经济作物,否则要受罚;同时为了鼓励农民种植棉花,又规定若有余力开地植棉, “率()其税” 。这些措施,不仅使大量荒地被利用,还扩大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优 化农产品结构,为明朝丝织业和棉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 7、推行一些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实行轮班匠和住坐匠;免税政策,如农具以及 军民婚嫁丧娶之物;限制官营矿业,允许民间开采。这些措施不同程度地保护工商业的 发展。 (十五) 、康熙的贡献 一、巩固统一边疆 (一) 平三藩 13 康熙十二、十三年之交(16731674) ,原以降清的明朝将领吴三桂、耿精忠、 尚之信等又先后起兵反清,这就是所谓的“三藩之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