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四单元导学案_第1页
七下四单元导学案_第2页
七下四单元导学案_第3页
七下四单元导学案_第4页
七下四单元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社戏【鲁迅】 (3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积累生字词,掌握小说三要素。 2、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3、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学习活动板块一:广而告知 1、我所知道的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篇白话小说,中篇小说阿 Q 正传也是较有影响的作品,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 彷徨 。本文是一篇小说(体裁) 。 2、积累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归省( ) 行家( ) 惮( ) 家眷( ) 皎洁( ) 怠慢( ) 兽脊( ) 潺( ) 凫水( ) 絮叨( ) 撺掇( ) 蕴藻( ) 纠葛( ) 漂渺( ) (2)多音字 行辈 省份 渔父 恐吓 哄骗 一哄而散 行走 归省 父亲 吓人 哄动 (3)解释词语 消夏:过夏天。归省 xng:回家看望父母。乐土:快乐自由的地方。 行 hng 辈:排行和辈分。惮 dn:怕,畏惧。 絮叨 xdao:翻来覆去说。 依稀:隐隐约约。弥 m 散:弥漫消散。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撺掇 cun duo:劝诱,这里是鼓励别人去做的意思。 朦胧:月光不明。 “朦胧”本是形容词,这 里活用为动词。 漂渺 pio mio: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3、小说知识介绍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 “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学习活动模块二:百家讲坛 1、小说的主体部分是“看戏” ,围绕着它,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换,前前后后写了哪些事情?哪些 事详写?哪些事略写?为何要安排的有详有略? A. 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E。去赵庄看社戏。 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CDEF 略写的是:ABG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 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1)看戏前(13 段) 1. 是我的乐土 2. 优厚的待遇 3. 有趣的生活 (2)看戏中(430 段) 看社戏的波折(49)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赵庄看社戏(1421)月夜归航(2230) (3)看戏后(3l 一 40 段) 六一公公送豆 感知交流 1.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情节;(想想你最感兴趣的情节) 2.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想想你最喜欢的人物) 3.、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 (钓虾“归我吃” ;坐船“在舱中” ;和年幼的小孩“剥豆” ;六一 公公送我罗汉豆。 )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有“最聪明的双喜” ,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掘蚯蚓” 、 “钓虾” ;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 5、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 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学习活动模块三:课堂展示 1、 朗读精度段。 2、 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反思 16、社戏【鲁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2、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自学指导 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49 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 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 段): 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 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合作探究(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中感受语文美,在探究中发现语文的思想美,在诵读中体验语文的情 感美。)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 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 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 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 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2、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拨、点、磕、架(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3.“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 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 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4.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不好看。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 都不见出来。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文中孩子们“喃喃的 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学习活动模块:百家讲坛 1.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自失”是指“我” 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2.“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我”在航船去看 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 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 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 心急生误 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 3.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 “偷”?“偷”谁的豆?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 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 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 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掉。 4.由此,我们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 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5.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6.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作者借助“我”, 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 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 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 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课堂展示: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 “我”什么样的心情?) 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松的心情。 (2)“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3)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山为什么说“踊跃”?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用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 (4)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回望”表现出“我”依恋的 心情。 “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5)“深夜归航”一段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同学们把此处的景物描写与去赵 庄一段的写景比较)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 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 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连夜渔的几 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从侧面突出船行之快。(同学们在品读赏析中体会自然之 美和语言之美,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课后反思: 16、社戏【鲁迅】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2、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 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自学指导 请同学复述偷豆情节,交流感受。 (这段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通过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 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百家讲坛: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 “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 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 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 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 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 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 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 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 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对这个人物,作者采用 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 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 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也要认真领会。) 归纳主旨: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 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 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 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 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总结: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 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 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 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 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写作训练:通过对作者童年生活中“美”的体验,大家应该对“童年的美”有了更新更深的理解和 认识。你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把这种认识和理解幻化成美丽的文字吗?(大家就按照屏幕上例子, 写出你对童年的美的理解和认识) 范例:童年的美,是放学路上与哥哥一起采摘的一片绿叶,清翠而亮丽; 童年的美,是牵起妹妹的手,在夏夜落下斑驳树影的院子寻觅月亮,温馨而浪漫; 童年的美,是想在小伙伴面前当“英雄” ,在树荫下拿一根长篙去捅马蜂窝,被马蜂咬得小 脸肿得像面包却还口里说“不疼” ,勇敢而愈显可爱 希望大家也能把自己美好的童年凝注在你的文章里,凝注在你的记忆里,凝注在你的心里。 课堂展示: 一. 基础知识 1. 多音字,组词 哄 hng:(哄堂大笑) 更 gng:(更换) 喝 h:(喝水) 吓 xi:(吓唬) 哄 hng:(哄人) 更 gng:(更好) 喝 h:(喝彩) 吓 h:(恐吓) 哄 hng:(起哄) 省 shng:(河北省) 省 xng:(省亲) 2. 依拼音写汉字 di(怠)慢 蕴 zo(藻 ) hng(行)辈 撺 duo(掇) m(弥)散 宛 zhun(转 ) x(絮)叨 朦 lng(胧 ) tng(倘 )若 家 jun(眷) f(凫)水 飘 mio( 渺) 3.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 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 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黑夜。我们一面 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 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 分别用一句话概述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1)写船离赵庄回望戏台的情景。 (2)月夜归航的情景。 2. 仔细阅读第一段,体会作者从中传达出什么感情?并试作分析。 答:留恋,依依不舍的感情。 虽是“回望” , “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 ,充分表现“我”对那戏 的向往、留连不已;虽“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 “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表现“我”内心仍为 社戏所牵挂,充分表现了那夜社戏之好,依依不舍。 3. 仔细阅读第二段指出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有何作用? 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 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直接描写船,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 孩子在浪花里蹿” ,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 喝彩起来。 ”是侧面描写,间接写船行得迅疾,突出了小伙伴们划船技术的高超。 4. 两段文字,把月夜归航的景物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你有没有过“人在画图中”的经历?描绘 给同学听听。 课后反思: 17、安塞腰鼓【刘成章】(1 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的想像力。 活动模块一 广而告知: 1我所了解的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 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 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请说一说初读本文的感受: 。 3.再读本文,掌握字音词义,读出感情,读准节奏。 亢( )奋、 晦( )暗、羁( )绊( )、冗( )杂、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 (提示:14 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527 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2830 自然段: 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4.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静 ) 5.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 6.分清层次 开篇( ):雕塑般的造型 (静态美) 以静衬动 主体( ):击鼓的后生 (阳刚美) 结束( ):无声的世界 (静寂美) 无声衬有声 活动模块二 百家讲坛 1.仿照例子,品味语言。 示例:第 8 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A 句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 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像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 B 句“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 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 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 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 C 句“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 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遗落”表现观众在这鼓点中不自觉地遗忘和放弃 了一切繁杂的思绪,情不自禁地与之产生共鸣;运用比喻,形象传神。) 2.以“ ”句(段)好,好在“ ”的形式评点句段 活动模块三 课堂呈现: 1、分组朗读课文(14 自然段和 2830 自然段由女生读。527 自然段主体部分老师朗读。 音调最高亢的 13、17、22、24 自然段,由男生读。) 2、合作探究结果 3、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学后反思: 18 、竹影【丰子恺】 (1 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风格的基本差异。 活动模块一 广而告知 1、作者作品我知道:丰子恺,原名 ,浙江崇德人,现代 家, 家.主要作品 有 等. 2、自由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惬意( ) 水门汀( ) 蘸墨( )朱砂( ) 口头禅( ) 参差 不齐( ) 活动模块二 百家讲坛: 1.你觉得课文中最富有童趣的是那些描写?为什么? 2.中国画和西洋画有什么区别? 3.本文爸爸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4.通过文中的描述,你认为“我”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后反思 19、观舞记【冰心】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活动模块一 广而告知 1.默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y y m pn c cn su chn 咿 呀 静 穆 颦 蹙 粲 然 斗 薮 嗔 视 Ch zh xi yn Yng xun xi 叱 咤 风云 浑 身 解 数 尽态极妍 珠缨 炫 转 星 宿 2.思考下列问题。 (1)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后分别写什么? 表达感受-观赏舞蹈-赞美感谢 (2)拉玛姐妹的舞蹈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飞动的 美”的? 飞动的美:身体 服饰 神态 心灵 (3) 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描写这动态的美? 写“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要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 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 活动模块二 百家讲坛 1.用了哪些语言技巧? A、运用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B、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展示舞姿的美。 C、运用了许多修饰性的词语,增加文章韵味。 2.比较观舞记和塞腰鼓的异同 同:1、题材相同,都是描写舞蹈 2、都写了舞蹈的文化背景。 (安塞腰鼓的文化背景是这么厚 这么厚的黄土高原;观舞记卡拉玛舞蹈的文化背景是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3、都运用了 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舞蹈。 异:1、在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表现了阳刚之美; 观舞记表现的是阴柔之美。2、 安塞腰 鼓没有用侧面描写, 观舞记除了用正面描写,还用了侧面描写,写观众的反映等。 活动模块三 课堂呈现 1.挑选优美段落朗读 2.本文大量使用了比喻与排比的句子,各找两句分析其作用 活动模块四 课外积累 查找积累古今诗文中精彩的描写歌舞的佳句 如: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课后反思 20、口技【林嗣环】(3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 2、背诵课文。 活动模块一 百读见文义 1.读课文注释,填写:本文作者是 朝的 ,节选自 朝 编选的笔记 小说。 2.反复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 少顷( ) 犬吠( ) 呓语( ) 夫叱大儿声( ) 夫齁声起( ) 意少舒 ( ) 中间( )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 3.组内交换读听,互相指正 活动模块二 释词狙击手 1.用你习惯的记号在文中圈画出你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解释其意思或用法。 2.组内交流各自找出重点词语的不同部分 3.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 正赶上 宴:摆酒席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 哗:大声说话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乳:前喂奶(动词) 后乳头(名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 稍稍:渐渐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虽:即使 指:指出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 几:几乎 走:跑 4.掌握活用的词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愿是名词 在句中是动词 作 喂奶 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原为形容词 在句中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原为名词 在句中是动词 作 说出 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原为名词 在句中是动词 作 摆酒宴 讲) 5.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古义 今义 施:古义 今义 奋:古义 今义 但:古义 今义 虽:古义 今义 走:古义 今义 6.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 )人一( )桌 一( )椅一( )扇 一( )抚尺 两( )儿 百千( )人 百千 ( )犬 百( )手 百( )舌 百( )口了 活动模块三 课堂呈现: 1.模块一 2;2.模块二 3、4、5; 课后反思: 20、口技【林嗣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活动模块一 百读见文义 1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 、 “表演中” 、 “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将三部分的内容概括写出。 第一部分: 交代口技人表演的时间、地点、蹈具和听众的反映。 第二部分: 模拟一家人夜里的锁事和一场大火发生时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 照应开头,再次交代口技人简单的表演蹈具。 2.朗读第 1 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活动模块二 析文问一问 1.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这些数字的 运用有何作用?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活动模块三 释词狙击手 1.文中有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出来,写在下面,并且理解他们的意思。 2.解释下列多义词。 众宾团坐( 动词 坐下 ) 手有百指( 名词 手指 ) 满坐寂然( 名词 坐着的人 )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 指出 ) 活动模块四 译句信达雅 正确翻译下面句子,突出加点字的意思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 1 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 )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 2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 3 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 活动模块五 课堂呈现 1.孰读课文二.三自然段。 2.模块二 1、2. 3.模块四 课后反思: 20、口技【林嗣环】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继续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活动模块一 释词狙击手 1.完成练习 掌握的字句。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妇抚儿乳 ( ) 手有百指( ) 儿含乳啼 ( ) 奋袖出臂( ) 不能指其一端( ) 不能名其一处(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虽人有百手( ) 宾客意少舒( ) 两股战战( ) 几欲先走( ) 活动模块二 析文问一问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场景: (2)第二场景: (3)第三场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 第二个场景的声音 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 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请找出来,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