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_第1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_第2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_第3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_第4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概括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届记叙文阅读 如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 接近复述课文内容了。二是在概括时分不清那些该删,那些该留。三是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 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概括方法 有以下几种: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 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 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词典的故事第 1 题“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 结果)”,这是一道整体感知题,可先找出六要素,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综合概括为:小时侯,“我”渴望 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 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2、课题扩充法: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不少文章的题目, 本身就是文章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借助文章的课题。首先读懂课题字面上表 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使意思表达得更加 完整、全面。如:在沙漠中心课概括为:我在沙漠中心的感受和思索。 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 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 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别让委屈再版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星期都有作文 课。 语文老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 语外,还把全班同学的作文排 好了名次,当场唱名发还。名次排在后面,都觉得非常难堪,于是我们都努力地写作文。 一次作文题目是“母亲” 还是“父亲”我已记不清了,写完本篇文章后,我自己很得意。当 时觉得下星期发 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中。没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 明白是怎么回事。 下了课,去问语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做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 得了。我说:“这 确实是我写的,没有抄。”老师说:“ 你不可能写得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 说你不是抄的, 拿出证明来!” 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 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唯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时光似流水逝去,我十多年后也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 老师。 2007 年 4 月我任教的六(4)班,有一位学生名叫任俊。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日记,名为荷花湖,用生动 优美地笔调描绘了后港长湖的六月的风光,他 创作的语言,风格都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小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 问题就这么简单 :如果是抄来的,只有 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 来的,便可发表于校刊上。我去网络上看有无类似的文章,都不得要领。于是我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 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 显得有些惊异。他 说:“如果你不能 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 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没有 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 这 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 细微的差别上。” 我不禁一怔:幸 亏同事友情提醒,否 则,我会让那种委屈再版。 后来,我把任俊同学的文章推荐到校报上刊发,从此他便酷爱读书与写作,还在读写算简妙作文 上发表了几篇文章。 2 回想童年自己受委屈的往事,再看看在罗马法精神指导下健康成 长的学生,我想起了大作家 冯骥才的 一句话:“信赖,往往可以 创造一个美好的境界。”师生间信 赖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信赖,可以 给一个孩子带 来多么大的鼓励及成才的力量呀! 记叙文阅读别让委屈再版第 2 题“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 类似点是: ”做好此题,必须在整体感知过程中理清思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第一段 (1-4)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小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哭了。第二段(5)我读大学时, 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分,还是抄的。第三段(6-9)我当教授时,怀疑学生 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于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再根据题目要求,合并段意,找共性(类 似点),即可概括出: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关键问题法。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文章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 容。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 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2)叙事的文章。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 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写景的文章。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表达 作者怎样的情感?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 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4)状物的文章。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 然后进行概括。 我们在选用上述方法概括内容时,必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不能以偏概全,概括要点 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二是“简洁”,这是从 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所以,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 罗嗦。 默爱如山 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 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 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 说:“瞎胡唱, 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 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 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 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 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 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 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 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又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 “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 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 多庙。 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 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 八仙过海的海水 说:“你看这水。 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 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 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 ”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 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 亲最佩服的是八破 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 镜盒他 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 抠, 远 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 “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3 我 12 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 15 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 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 ,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 lO 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 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 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 十几年,大约是 1960 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 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 览,我 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 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 ,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 你也不嫌脏。 ”他赶紧扔了 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 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文中选取了感人肺腑的细节来写“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烙下的深刻印迹,请用最简洁的 语句概括作者主要描写了儿时哪几个生活片断。 2请你说说文中“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我”对“父亲”的感情从 到 再到 。 “父亲”对“我”的感情从 到 再到 。 解题指津】 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 的人才能体会。作者用无声的语言将这种默默的父爱抒发得委婉深沉,读来感人至深。第 l 题可用“六 要素”综合法。答题时,“人物”和“地点”要素可舍去,关键的要素是“什么事”。找出相应语段 26 就可以得出儿时的三个主要生活片断:(1)要我唱歌(或唱戏曲);(2)要我喝茶;(3)带我看庙画。第 2 题 可用“中心词句提炼法”。“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可抓住第一段“我怕父亲”以及第四段中 “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和末段“这眼神使我凄然, 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这些关键句,不难概括出答案:害怕、理解、怜惜。采用同样的方法,可 知“父亲”对“我”的感情变化:严厉、期盼、敬畏。 【训练风向标】 一片绿叶的回忆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像浮萍一样随波逝去,也有的像树根一样牢牢地扎在人们的心里。每 当我翻开纪念册,看到一张 卡片上夹着的那一片绿叶时,我就深深地怀念起我的启蒙老师 叶老师。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使我梦萦魂绕的小山村里度过的。叶老师是我童年时最好的引路人。那 时,叶老 师才 20 多岁,平日文静寡言,但是却很喜欢和我说话。叶老师喜欢我,我刀敬重叶老 师。 叶老师喜欢绿叶,在她的书里常常可以看到绿叶制作的书签。一次我和叶老师在野外散 步,我看见她低头捡起了一片宽大的树叶。 “叶老师 ,您怎么 这么喜欢绿叶?” 我憋不住问。叶 老师不置不否,却给我讲敢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位小姑娘患了重病,自己觉得马上就要死了, 她望着窗外的常青藤,说:“常青藤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我就要离开人间了。 ”人们都为她 4 伤心。这件事被一个年迈多病的画家知道了,老画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抱病握笔画了一 片碧绿晶莹的叶子,把它牢牢地扎在常青藤上。此后不久,老画家安然长逝了,而那位小姑娘 却从此坚强地活了下来。听着叶老师娓刀的讲述,我悟出了她喜欢绿叶的真正原因。 后来,我离乡来津。分手时,叶老师送我一束花,可我却说:“你还是送我一片绿叶吧。”叶老 师会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甜。 去年教师节的时候,我特意去看望叶老师,她 显得有些老了,但比以前健 谈了,她见到我很 高兴,我也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临别时,她送给我一 张非常精致的卡片,上面镶嵌着一片绿 叶,绿叶下整齐地抄着一段名言: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 让我们做叶的事 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谦逊的。 此后,我一直珍藏着这张卡片,像是珍藏着叶老师的一片心 问题:阅读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叶老师讲的故事。 2011 年福建省厦门市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然而 16 岁的我,心中 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 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 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 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 样 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 ,却无意中 颠覆了我对自己的 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 术课 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A 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 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 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 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 姚远同学,你来说说。 ”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 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B 我的心,因 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 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 不出来,只是下意 识地低头 ,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 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 ,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 不安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 说:“ 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 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 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 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 丽的大自然。 ”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 赏地说:“ 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 ”她轻轻地 按了按我的肩膀:“ 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 赛博物 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 ”我愣住 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 师走向 讲台的背影, 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 “老 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 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 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 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 5 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 说画面太单调 了。老 师微笑地点评:“ 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 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 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 变幻。画面 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 ”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 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 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 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 ,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 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我告 诉父亲, 这是美术学科的参考 资料。C 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 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 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 战,和惰怠作 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 人真诚地用“阳光 ”、“自信” 、“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 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 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 ,从我 16 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 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 术老师,告 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 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13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 (3 分) 答: 参考答案: 一片绿叶的回忆:老画家抱病画下的绿叶让重病的小姑娘坚强活了下来。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16 岁时,自卑的我因为一位美术老师的欣赏和父亲的鼓励而树立自信, 从而改变人生方向并学有所成。 爱的权利 (1)这座城市有一档叫“社会生活”的电视节目,这几天,不断播送着这样一个消息:一个农村小女 孩得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病,来这座城市治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的父母花尽了所有的钱。可女孩非但 没有好起来的迹象,反而情况越来越糟糕,绝望的父母没有办法,只好求助电视台,希望能够有好心人 帮他们一把。 (2)节目播出后不久,就有一位女士给电视台打来电话,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帮这个家庭。大家都喜 出望外,电视台马上派出记者,打算与这位女士做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却被女士婉言谢绝了。女士说, 她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账号。果然,电视台把账号提供给女士之后的第二天,便收到她汇给这个家庭的 5 万元钱。 (3)一直到这个女孩痊愈,这位女士一共捐了三次钱,总额超过了 20 万元。女孩一家人过意不去, 一定要见见这位救命恩人,电视台甚至录制了女孩一家人泪流满面的场景,希望当面感谢一下他们的恩 人,然而这位女士还是婉言谢绝了。 (4)一位报社记者对这位神秘的好心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通过短信的方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身 份与女士交流,逐渐赢得了她的信任。一次,在茶馆里聊天,女士为记者讲述了她小时候最不能忘怀的 一件事: 6 (5)那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班主任在课上给我们讲了南方某个地方遭受洪灾的消息,要求 我们把自己平时的零用钱拿出来,捐助给灾区的孩子们。同学们听说要给灾区的孩子们捐款,大家都兴 高采烈。我回到家。把自己藏在储蓄罐里的钱一分一角地拿出来。仔细数过,包好。睡觉之前,又认真 地压在枕头底下,等待着第二天把它郑重地交给老师。 (6)第二天上午的阳光很灿烂,同学们纷纷拿出零用钱交给老师,老师逐个表扬着我们,同学们一个 个笑靥如花。我把钱递给老师的那一刻,内心中幸福极了,眼望着老师,等待着来自老师的同样的赞美。 然而,老师从我的手里接过钱之后迟疑了一下,然后有些沉重地对我说:“孩子,你就不用捐了,给, 收起你的钱吧。”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不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要我的钱。 (7)老师发现了我的局促和不安。解释说:“你的家里原本就不宽裕,更何况你也需要”老师没 有接着说下去,但是我知道老师要说什么了,我低头看了看自己那条有些残疾的腿,泪水禁不住奔涌而 出。 (8)也就是那次,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贫穷的家庭,残疾的身体,给一个人带来的只会是别人 的怜悯而以这样的处境,拿出属于自己的一点爱,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9)记者在他的报纸上,用了整版的篇幅刊发了关于这位女士的报道,其中包括这个故事,当然了也 包括以后的岁月里,她如何发愤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又如何创办了一家医 学研究室等等。这篇报道的最后,是记者与女士的一段对话: (10)记者问,你十几年的拼搏,换来今天,你到底想要得到什么? (11)她说,很简单,我只想得到平等的爱的权利。这个世界上,爱一个人是需要能力的,我所有的 努力和奋斗,只是为了获得这种能力。 1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本文所写的三件事。 2文章第(2)(3)段两次写女士“婉言拒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1(1)资助女孩;(2)捐款遭拒;(3)接受采访。2(1)电视台派记者打算与女士进一步接触和了解。 (2)女孩一家要当面感谢女士。 对门送来绿豆糕 “门铃响呢。 ”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开门,先 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 “不熟悉!”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的老张媳妇站在 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媳妇搭上话时间 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也就只是几句寒暄。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 ”老张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 ”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两人推让 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 “是啊!”老郭媳妇听了老郭的话后, 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 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7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老郭说。 “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会是什么呢?” 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