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一学期自然备课_第1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自然备课_第2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自然备课_第3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自然备课_第4页
四年级第一学期自然备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学期教材教学计划 一、教材内容简要分析: 1、望远镜里的天空 2、显微镜下的世界 自由探究 1制作水透镜 3、生态平衡 4、杠杆与平衡 自由探究 2制作小生态瓶 5、沉和浮 6、重心和稳定性 自由探究 3自制浮沉玩具 7、电和磁 8、能与能源 自由探究 4给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建议 二、教材教学要求: 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让学生对微生物展开探究, 从而对微生物等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什么是食物网、食物链,知道食物链各个 环节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懂得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工 作的简单工具。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 关。知道物体有重心,初步了解电磁铁和能源。 三、教材重点、难点: 了解光通过凹透镜会发散,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作 用。 知道食物链之间相互依赖,联系紧密的关系。认识杠杆的构造和简单的工作原 理。知道物体浮沉条件。知道物体的稳定性与重心的位置和支持面的大小有关。 了解电磁铁的简单构造和影响磁性强弱的因素。了解地球上的主要能源和种类。 四、学生知识基础情况简要分析: 对小学生来说,探究活动的发展,学习的深入,往往表现出从直接到间接, 由远及近,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现象的认识只是表象的, 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具体措施: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领他们亲近自然,感受科学,养成热爱自然 的情感和不断探究自然的兴趣。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逐步养成科 学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发展应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下自然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期 第八册 1 2 9-213 1、望远镜里的天空 2 216220 (3、4) 3 223227 2、显微镜下的世界 4 3236 (3) 、自由探究 5 39313 3、生态平衡 6 316320 (3) 、自由探究 7 323327 4、杠杆与平衡 8 33043 (3) 、机动 9 46410 5、沉和浮 10 413417 复习、考查 11 420424 (3、4) 12 42751 6、重心和稳定性 13 5458 (3) 、自由探究 14 511515 7、电和磁 15 518522 8、能与能源 16 525529 (3、4) 17 6165 复习 18 686、12 考查 19 615619 机动 20 622626 21 6. 296. 30 四年级第一学期自然备课 单元一 自然界中的水 单元概述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自然界中水的 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了解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由于水循环而产生的常见天 气现象。教材第 1 课通过观察“水循环示意图” ,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由于水 的蒸发、凝结等作用造成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现象。第 2 课具体探究由于自然界的 水循环而形成的几种常见天气现象,了解形成这些天气现象的主要原因。第 3 课主 要介绍了水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 的方法,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的自然观。 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2. 初步知道水循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 初步知道水循环与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 4. 初步了解导致水污染的原因以及净化水的简单方法。 5. 初步认识科技的两面性。 第 1 课 水的“旅行” (对应教材第 12 页) 本课首先通过一幅完整的“水循环示意图” ,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自然界的水 循环现象。然后结合水循环的实验装置,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循环现象。要求学生 在观察实验现象的时候,结合前面的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的蒸发、凝结过程以及水 循环的动力。最后介绍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这部分内容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帮 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也可能造成灾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本课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2. 初步知道水循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 进一步提高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单元教学活动结构图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水循环实验装置:酒精灯、铁架台、烧瓶、漏斗等,介绍水循环的影视资料或 图片,介绍水循环与人类关系的影视资料或图片。 活动一 水的“旅行”过程(p.1) 活动目标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初步了解地球表面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其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教材第 1 页的示意图,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存在形式。 2. 复习: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 交流:解释水循环的原因。 指导要点 * 可首先复习水的三态的特征。 *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并在活动二 中加以总结。 活动二 观察水循环(p.2) 活动目标 通过模拟实验,直观地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并能结合实验现象解释自然界中的 水循环现象。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 2. 讨论:水在实验装置中的“旅行”过程,同时完成活动作业第 1 页第一部分。 3. 交流:各自的实验记录。 指导要点 * 通过这个实验装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的概念。理论上,水在循环过程中 只是形态发生变化,而数量并不会增加或减少。 活动三 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p.2) 活动目标 通过了解水循环影响人类生活的实例,从正反两个方面理解水循环对人类生产 生活的影响。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看:影视资料,了解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实例以及水灾的危害。 2. 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讨论水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 小结:自然界的水循环既可以为人类带来益处,也可能带来灾害。人类是大自 然的一部分,应该善待自然。 指导要点 * 这里为教师提供两个供讨论的主题: 1. 自然界如果没有水循环会怎样? 2. 水灾是否可以避免? 其他教学建议 讨论水的“旅行”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它只是一个示意图,在自然界 中并不是所有的区域都有海洋、山脉,但水循环现象都存在。可以告诉学生,在自 然界中水循环有总体性的大循环,也有区域性的小循环,而且两者是同时存在的, 不要使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天上的云一定是海水蒸发形成的,等等。 在观察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各种实验现象与自然界中的 水循环现象相联系,例如酒精灯加热表示太阳加热地表,倒置的锥形瓶表示水蒸气 在空中遇冷凝结,水珠掉入漏斗表示小水珠合并成雨水落回到地表。 第 2 课 (对应教材第 34 页) 本课的目的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水循环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水循环与一 些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初步知道云、雾、雨、雪、霜、露形成的原因。学生对于 这些常见天气现象是比较熟悉的,通过把它们与水循环的过程联系起来,可以使学 生认识到这些天气现象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从而对天气现象有初步的整体认识。教 学中可以结合第 1 课的水循环示意图来具体分析,特别要强调的是雨和雪、霜和露 这两组天气现象与水的冰点的关系。关于天气预测的内容是本课的拓展内容,可以 结合相关的影视资料进行介绍。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了解 6 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是认识雨和雪、 霜和露的形成与冰点的关系。 本课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水循环与常见天气现象的关系。 2. 初步了解云、雾、雨、雪、霜、露 6 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其他教学建议 本课的活动二可适当加以拓展,因为限于教材篇幅和课堂教学时间,教材中仅 介绍了一种净化水的方法过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调查一些常见的家用净水 设备,结合课上的小实验,进一步理解过滤的方法。此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除了过 滤,还有其他很多净化水的方法,如蒸馏、沉淀等,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关于 砂滤和活性炭的工作原理,可参见本单元的教参资料。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介绍水循环与天气现象关系的影视资料或图片,模拟天气现象的实验装置:烧 杯、酒精灯、蒸发皿、冰块等,介绍天气预测的影视资料或图片。 活动一 天气现象与水循环(p.3)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许多常见的天气现象是由水循环造成的。 学生活动流程 1. 讨论:这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与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什么关系? 2. 思考:为什么天上的雨总也下不完? 3. 讨论:云、雾、雨、雪、霜、露 6 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指导要点 *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结合上节课水循环的知识来理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简单 来说,这 6 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分别是:云: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 者小冰晶。雾:水蒸气在低空凝结成的小水滴。雨:云中的小水滴积聚成大水 滴而落至地面。雪:在低温条件下云中的小冰晶聚集而落至地面。霜:水蒸气 在近地面处由于气温过低而直接凝华而成。露:水蒸气在近地面处凝结而成。 活动二 模拟天气现象(p.4) 活动目标 通过模拟实验,直观地认识自然界的一些常见天气现象。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 2. 讨论: (1) 酒精灯加热模拟了什么? (2) 烧杯顶部和杯壁为什么会出现水珠? 3. 讨论:雨和雪、露和霜的异同。 4. 完成活动作业第 1 页第二部分。 指导要点 * 首先要使学生理解,由于水的蒸发作用,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它们在高空、 低空、地面等不同的环境中遇冷便会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 * 教学时要结合活动作业中的“天气现象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云、雨、雾、露 这 4 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它们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 结合冰点的知识,让学生理解小冰晶和小水珠的区别和联系。需要说明的是小冰 晶是直接由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 活动三 人类如何预测天气(p.4) 活动目标 了解天气预测的基本常识。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 2. 交流:简单地说说天气预测的几个基本过程。 指导要点 * 在学生观看资料的时候,教师可对资料内容作适当的整理并加以板书,便于学生 小结。 其他教学建议 本课要求学生从水循环的角度去理解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而不是简单地记忆 甚至背诵一些天气现象的概念。教学时要很好地利用活动手册上的“天气现象示意 图” ,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低空和地面等不同位置遇冷凝结会形 成不同的天气现象,在高空凝结成云,在低空凝结成雾,在地面则凝结成露。学生 在掌握了水的三态的知识和冰点的概念后就不难理解雨和雪、露和霜的关系了。 通过天气现象的模拟实验装置,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天气现象的成因,但 其局限性较大,只能模拟出云、雾、雨等现象。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也可以让学 生观看相关影视资料。 第 3 课 (对应教材第 56 页) 本课在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后,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对周围水环境 的污染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球上的水资源,从而进一步认识水污染对环境带来的危 害。本课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净化水的简单方法。这部分内容 限于版面篇幅,只介绍了一个过滤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加一些活动,如:蒸 馏实验、沉淀过滤等。对自来水净化的介绍是本课的拓展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学 习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二:一是初步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二是初步 了解一些净化水的简单方法。 本课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一些人类污染水资源的行为,明确认识到受污染的水会直接影 响人类的健康。 2. 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的简单方法。 3. 初步认识到科技的两面性。 课前准备 介绍水污染的影视资料或图片、塑料瓶、墨汁、烧杯、活性炭、介绍自来水厂 净化水过程的影视资料或图片。 活动一 哪些行为会污染水(p.5) 活动目标 1. 了解水污染的几种常见人为因素。 2. 初步认识到科技的两面性。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看:关于水污染的影视资料。 2. 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会污染自然界的水? 3. 交流:水污染的危害。 指导要点 * 教材限于篇幅只介绍了 4 种污染水资源的人为因素,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 前收集关于人有哪些行为会污染水资源的资料,课上结合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 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帮助学生 初步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的网址,帮助学生了解关于水污染的更多信息。 活动二 净化水小实验(p.5、p.6)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一些净化水的简单方法。 学生活动流程 1. 实验:往一杯清水中逐滴加入墨汁,观察水质的变化。 2. 思考:人类的活动如果不断污染水,会有什么后果? 3. 讨论:怎样可以使这杯水变清? 4. 实验:组装一个过滤装置,数次过滤滴有墨汁的水。 5. 观察:墨汁水过滤后的变化。 指导要点 * 教师可以提供棉花、纱布、细沙、碎石子、活性炭等多种物品供学生选择,学生 通过比较会发现它们的过滤效果不同。如果在瓶盖上钻洞有困难,可以将纱布绑在 瓶口。 * 教师应先介绍一下活性炭的作用。过滤器中的活性炭也可以用干净的细沙代替, 但效果会差一些。 * 也可以将墨汁水倒入试管中,加少量明矾,使杂质沉淀,也会使水质变清。或将 墨汁水进行蒸馏,同样可以净化水质。教学中可以由教师同步演示上述方法。 拓展活动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p.6) 活动目标 结合相关影视资料,初步了解自来水生产加工的几个阶段,进一步了解净化水 质的几种常用方法。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教材第 6 页的插图,说说自来水生产加工的几个过程。 2. 观看:关于自来水生产加工的影视资料。 指导要点 * 教材插图从右到左,分别表示自来水生产的三个基本过程:沉淀、过滤、消毒。 *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污水处理和自来水生产过程是不同的。污水处理主要根据污染 物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净化,使污水达到可排放标准;自来水生产则是选择较洁净、 无毒害污染的水源,经过常规净化后使水质达到供饮用的标准。 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评价重点有二,一是考查学生对于水循环的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学生应该 知道水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太阳的热量,能独立完成并解释活动作业第 1 页的第一部 分。二是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常见天气现象与水循环的关系,学生应能说出 6 种常见 天气现象的主要成因。 单元二 地震与火山 单元概述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表的形态特征: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 水域组成,地球上有很多生物等。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内部结 构,使学生通过观察、模拟、推理、交流等探究活动,初步知道地球的内部可以分 成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下面有炽热的岩浆,地球上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喷 发。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先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然后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最后了解火山喷发的现象和原因。 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2. 初步知道推断“黑盒”内部情况的方法,知道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间接证据来 推断物体内部的情况。 3. 初步知道地震和火山的发生与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有关。 4. 初步了解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第 1 课 地球的内部 (对应教材第 89 页) 本课包括三个活动,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然后观察、比较地球表 面和对应的地壳结构,最后让学生尝试“黑盒”探秘,知道人们可以通过间接的证 据,推断物体内部的情况,并知道科学家大多是通过研究“地震波”来获得地球内 部信息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探究“黑盒”内部的物品种类。 本课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2. 初步知道地壳具有分层结构,与地表形态不同。 3. 初步知道推断“黑盒”内部情况的方法,知道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间接证据来 推断物体内部的情况。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或图片,关于地壳结构的模型或图片,装有沙子、木屑、 铁屑或小磁铁等物体的纸盒。 活动一 地球的内部结构(p.8)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或教材第 8 页图片。 2. 讨论:可以把地球内部大致分成几个部分? 3. 讨论:地壳、地幔、地核的厚度、形态和温度是怎样的?完成活动作业第 4 页 第一部分。 指导要点 *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地球内部三部分的厚度,教师可以用熟鸡蛋作比喻:把蛋壳比 作地壳、蛋白比作地幔、蛋黄比作地核。地壳虽然有 480 千米那么厚,但对于整 个地球来说,它好像鸡蛋的蛋壳那么薄。 * 在讨论中可以告诉学生地球内部每深入 100 米,温度就升高 3。 活动二 地壳的结构(p.8)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地表形态和地壳结构图,初步了解地壳具有分层结构,地表形态不 同。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地壳剖面模型或图片。 2. 比较:地壳结构和相应的地表形态一样吗? 3. 讨论:地壳结构的特点。 4. 思考:地壳结构是看不见的,科学家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呢? 指导要点 * 在学生观察、讨论时,引导学生发现地壳具有分层结构:表面往往是土壤层,下 面是不同的岩石层;地壳下面温度很高,存在着炽热的岩浆。 活动三 “黑盒”探秘(p.9) 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究“黑盒”内部的物品种类,初步了解推断物体内部情况的方法,并初 步知道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间接证据来推断物体内部的情况。 2. 通过阅读资料,知道科学家大多通过研究间接证据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获取关于盒内物体的信息? 2. 操作: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工具,获取关于盒内物体的信息。 3. 推断:根据获得的间接证据,综合判断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物体。 4. 检验:打开“黑盒”,检验推断的结果是否正确。完成活动作业第 4 页第二部 分。如果不正确,分析原因。 5. 讨论:科学家会进行哪些类似的研究活动? 6. 阅读:教材第 9 页的资料,知道科学家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大多是通过研 究间接证据获得的。 指导要点 * 可由活动二结尾时的问题导入,然后展开较深入的探究活动。 * 在本活动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与手段来获取间接 证据。 * 教师可以选择多种小物品置于盒内,各小组完成一次判断后进行交换,从而锻炼 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判断。 其他教学建议 “黑盒”探秘这一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具体实践,理解科学家可以通过研 究间接证据来了解事物的内部情况。教材上只提供了一种“黑盒”的范例,教师完 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选择其他材料制作不同的“黑盒”,从多个角度训练学生 进行综合推断的能力。 教师如果想从“黑盒”探秘导入本课的教学也是可以尝试的。首先引出问题:科学 家对地球表面可以进行实地考察、研究,那么对于我们无法到达的地球内部该怎样 进行研究呢?如果把地球内部想像成一只“大黑盒”,该如何来解开“黑盒”的奥 秘呢?然后拿出已准备好的“黑盒”,开展“黑盒”探秘活动,从而使学生理解科 学家也可以通过研究间接证据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最后再组织学生了解地球内 部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探究“黑盒”的内部情况都 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应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球的内部结构,而忽视科学思维方式 的培养。 第 2 课 地震 (对应教材第 1011 页) 本课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初步知道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初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 科学家研究地震的方法,并初步懂得怎样在地震时进行自我保护。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地震现象及地震危害,教师难点是了解地震的成因。 本课教学目标 1. 知道地震会对地面造成各种破坏。 2. 初步了解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的高温和巨大压力是造成地震 的根本原因。 3. 初步了解科学家研究地震的方法。 4. 初步懂得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关于地震现象和后果的影视资料、酒精灯、三脚架、搪瓷盆、两块海绵、数块不同 颜色的海绵或橡皮泥、关于地震时自我保护的影视资料和图片。 活动一 地震的现象和后果(p.10) 活动目标 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和图片,了解地震时的现象和地震造成的危害。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看:关于地震的影视资料或图片。 2. 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的信息。 指导要点 * 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的资料,在课上通过交流可以加深 对地震的认识。 活动二 模拟地震的成因(p.10) 活动目标 通过模拟活动,初步了解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和巨大压力造成的地壳运动而 引起的。 学生活动流程 1. 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地震? 2. 模拟实验:用两块海绵和酒精灯模拟岩层在炽热的岩浆上产生运动的情况。 3. 模拟实验:挤压数层不同颜色的海绵(或橡皮泥),模拟岩层受到巨大挤压时 发生褶皱;拉动两块海绵水平运动,模拟岩层的水平运动和断裂。 4. 交流:通过模拟活动,说一说地震的发生跟什么有关。 5. 阅读:教材第 11 页的资料,说一说科学家研究地震的方法与成果。 6. 讨论:从资料中了解到地震前有哪些先兆? 指导要点 * 在进行模拟实验前,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地震成因的想法。 * 先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明白岩层、岩浆的替代物是什么,用酒精灯加热代表什么 。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岩层会在炽热的岩浆表面运动,当岩层断裂时就会发生地 震。 * 通过这个模拟活动,可以使学生理解岩层受到巨大挤压也是地震的原因之一。 * 交流中,应让学生说明模拟活动中的现象对应了什么样的地壳运动,自己获得对 地震发生原因的认识。 * 应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的地震仪能自动记录各种地震时的信息资料。 * 地震监测和预报很重要,但难度又很大。应使学生了解除了仪器监测,一些异常 自然现象的发生也可以看作地震的先兆。 活动三 地震时的自我保护(p.11) 活动目标 通过讨论,初步了解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假如遇到地震,我们怎么办? 2. 观看:教材第 11 页图片和关于地震时自我保护的影视资料。 3. 交流:说一说在不同情况下遇到地震怎么办,完成活动作业第 5 页第一部分。 指导要点 * 重在使学生明白: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应对,根据所处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方法 ,紧急行动,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例如:靠近门口的可立即冲到室外空旷的地方 ;在室内的,应靠在墙角或躲在坚实的家具下面。但主震后应迅速撤离到室外,撤 离时要保护好头部。 其他教学建议 教材上用两块海绵模拟岩层的运动,也可以使用两块木板来代替。模拟活动中使用 的几层叠在一起的不同颜色的海绵,也可以用一叠不同颜色的纸条代替。本课的模 拟活动只是简单岩石板块和岩层的运动,令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第 3 课 火山 (对应教材第 1213 页) 本课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初步了解火山的成因以及火山 喷发与人类的关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通过小实验模拟高温和高压是造成火山喷发的原因。 本课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火山喷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2. 初步了解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是造成火山喷发的原因。 3. 初步知道火山喷发既会给人类造成灾害,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益,能从正 反两方面看待同一事物。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关于火山喷发现象的影视资料、锥形瓶、酒精灯、三角架、番茄酱、大果冻、注射 器、红墨水、有孔的塑料板或薄木板、支架、关于火山喷发对人类影响的影视资料 。 活动一 火山喷发的现象(p.12) 活动目标 通过观看资料,初步了解火山喷发时的现象。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看:关于火山喷发的影视资料。 2. 交流:描述火山喷发时的情景。 指导要点 * 在学生观看时,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喷发现象的基本特征,如产生炽热的岩浆、岩 浆会涌出或喷射出火山口、高温使人无法接近等,有的学生可能还会发现有大量火 山灰产生、岩浆会逐渐冷却成岩石等现象。 活动二 模拟火山喷发(p.13) 活动目标 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初步了解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岩浆的高温有关。 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你认为火山喷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模拟实验:用装满番茄酱的锥形瓶模拟火山喷发。 3. 交流:模拟实验的结果,并联系地球内部的状况,说明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岩 浆的高温有关。 指导要点 * 进行模拟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锥形瓶里的番茄酱在什么情况下才溢出瓶口 ,从而推想火山喷发的原因。 活动三 模拟岩浆的运动(p.13) 活动目标 通过模拟岩浆的运动,初步了解火山喷发与岩浆的巨大压力有关。 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除了高温,火山喷发还和什么有关系? 2. 模拟实验:用果冻模拟岩层,注射器内的红墨水模拟岩浆,模拟岩浆在高压下 冲破岩层。 3. 交流:模拟实验的结果,并说明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的高压也有关系。完成活 动作业第 5 页第二部分。 4. 讨论:火山喷发看上去十分可怕,它对人类有哪些害处?会有好处吗? 5. 观看:火山喷发对人类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影视资料。 6. 小结:火山喷发既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也会带来某些好处。 指导要点 * 红墨水可以用果汁代替,果冻可以用市售凉粉代替。 *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火山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全面 地看待问题。 其他教学建议 火山的喷发与地壳深层炽热的岩浆有关,由于地壳深层的高温和高压作用,岩浆通 过地壳的缝隙涌出地表,这也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一种结果。教材中的两个模拟 活动,分别模拟了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是火山喷发的重要原因。教师可以选择不 同于教材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只要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即可。同时,教师应在课 前进行试验。在活动三中,果冻应大一些,可由顶部向果冻内划出一些裂缝,使红 墨水在注射器的压力下,容易从果冻内涌出。 单元评价建议 评价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可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同学合作的 情况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可以观察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 : 1. 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模拟地震与火山成因的实验。 2. 阅读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科普读物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3. 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单元三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学习过昼夜与四季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模拟、查阅资料 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而形成了四季变化 ,而且知道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是自然界里的一种周期性变化。 本单元有两课,第 1 课探究地球的自转,第 2 课探究地球的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 与公转不能进行实际观察,所以本单元主要通过模拟活动进行探究。第 1 课通过三 个活动,使学生知道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产生了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 ”,物体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也和地球自转相关,而且这些都是周期性变化。第 2 课通过两个模拟活动使学生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上受到太阳照射的角度产 生了周期性变化,从而产生了周期性的四季变化。 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2. 发现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和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 化。 3. 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四季的周期性变化。 4. 进一步通过观察、比较、模拟、查阅资料等方法探究事物的周期性变化。 第 1 课 地球的自转 (对应教材第 1617 页)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理解地球自转的全部原理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 不现实的。为此本课设计了三个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 的,以及地球自转引起的周期性变化。首先,选择了我国的 8 个著名城市,这些城 市在日出时间上依次错开。学生根据其日出时间的差异和地理位置的东西分布,结 合地球仪的转动,可以推断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运转的。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 对学生的方向辨识能力和推断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活动二和活动三的操作性较强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初步了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带来了地球上的一些周期 性变化。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产生了地球上的一些周期性变化,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推断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本课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地球自西向东进行自转。 2. 初步知道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发生的周期性现象。 3. 进一步通过观察、比较、模拟等方法探究事物的周期性变化。 4. 初步知道地球上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地球自转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太阳图片、地球仪、手电筒、乒乓球、牙签、橡皮泥、双面胶、关于太阳和月亮“ 东升西落”的影视资料或图片。 活动一 推断地球自转的方向(p.16) 活动目标 根据我国 8 个城市日出时间的差异和它们的地理位置,结合地球仪的转动,推断地 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的。 学生活动流程 1. 操作:在地球仪上找上海等 8 个城市。 2. 排序:按日出时间的先后将上海等 8 个城市作顺序排列,完成活动作业第 9 页 第一部分。 3. 观察:这 8 个城市在地球仪上的地理位置是怎样分布的? 4. 推测:地球的自转方向。 5. 操作:按照自己推测的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 8 个城市出现的先后顺序,判断 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 6. 小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指导要点 *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时间上的差异,约每相隔 15 度,时间相隔 1 小 时。本教材所选的 8 个城市的纬度在北纬 30 度上下,经度分布在东经 90120 度 之间。 *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明白,各个城市日出时间的差异是由于地球自转造 成的,先受到太阳照射的地方日出时间早。可引导学生先假设太阳在地球仪外的某 个固定地方,然后观察随着地球仪的转动,哪个城市先看到太阳。 * 学生的首次推测不一定正确,教师不要轻易予以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操作地球 仪检验自己的判断。 活动二 模拟太阳和月亮的“东升西落”(p.17) 活动目标 1. 通过模拟,初步知道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 2. 初步具备通过模拟的方法探究事物周期性变化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 游戏:几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逆时针方向慢慢旋转。同时,一个学生手持 太阳图片站在圈外,组成圆圈的每个人在旋转的同时观察太阳图片的变化。 2. 交流:太阳从自己的哪一侧出现,哪一侧消失。 3. 思考:太阳的图片运动了吗?为什么你看到它在运动? 4. 模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乒乓球代表月亮,在地球仪上任选一点,转动地球 仪,模拟地球上某个地方看到的太阳和月亮运动情况。 5. 小结:太阳和月亮没有动,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 是东升西落的。 指导要点 * 在活动中,虽然学生模拟地球的自转方向时逆时针方向转圈,但就其个体而言, 旋转方向时刻在变化,并不是由西向东,所以学生在描述所看到的太阳出现与消失 过程时,只能总结出“太阳总是出现在我的左手边,消失在我的右手边”,而得不 出明确的方向变化。只有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地球仪展开想像,才能得出太阳“东 升西落”的结论。 * 通过这个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太阳与月亮的“东升西落”,不是太阳与月亮本 身围绕地球在运动,只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一种反映。 活动三 地球自转与影子的变化(p.17) 活动目标 1. 通过模拟操作,知道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物体的影子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2. 进一步具有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自然界中的物体为什么会有影子?一天当中物体的影子会发生怎样的变 化? 2. 模拟: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牙签模拟地球上的物体,转动地球仪,观察牙签影 子的变化,完成活动作业第 9 页第二部分。 3. 交流: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 4. 小结: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才会发生变化。 指导要点 * 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影子的内容,并且发现一天当中影子的 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这里可以让他们思考一下关于影子的问题,唤起过去的记 忆。 指导要点 * 如果橡皮泥不能将牙签牢固地粘在地球仪上,可以在橡皮泥底部粘一块双面胶。 在活动中,务必保证牙签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教师应在模拟活动中提醒学生由西向 东转动地球仪。 * 学生除了发现影子长短的变化,可能还会发现影子方向的变化,教师要给予肯定 。 *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和方向 会发生变化。通过本活动,重在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转是造成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原因 ,而且这种变化具有周期性。 第 2 课 地球的公转 (对应教材第 1819 页) 地球的公转对于学生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能感受到的是地球公转而引起 的四季变化。因此,本课由四季变化导入,仍然通过模拟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太阳直 射与斜射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周期性地绕太阳公转形成的,从而形成了地球上周期性 的季节变化。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现在地球周期性公转的过程中,地球上某个地方受到的太阳直 射与斜射情况会发生改变。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季节的 更替。 本课教学目标 1. 初步知道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变化,形成地球上的周期性季 节变化。 2. 初步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周期性的公转。 3. 初步知道不同季节,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照时间长短不同。 4. 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模拟与查阅资料等探究能力。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地球仪、画有方格的手电筒、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和图片。 活动一 模拟太阳的直射与斜射(p.18) 活动目标 1. 通过模拟,知道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程度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 分。 2. 能将方格的大小与太阳的照射程度加以关联。 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为什么地球上会有季节的变化?这和太阳的照射有关吗? 2. 模拟:在手电筒的玻璃片上画上大小均匀的方格,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 地球仪上不同地方的方格大小。完成活动作业第 10 页。 3. 小结: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不同,有直射与斜射之分。 指导要点 * 在进行模拟活动前,应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方格变大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斜 射,方格大小几乎不变的地方相当于受到太阳的直射。 * 活动中画有方格的手电筒最好由教师预先准备,因为要求方格大小均匀,如果让 学生画,难以保证方格的大小,从而影响活动结果。 活动二 模拟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p.19) 活动目标 1. 通过模拟活动,初步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受到太 阳的照射情况不同。 2. 通过比较方格大小,分辨地球仪上同一点受到的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 3. 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 学生活动流程 1. 思考:地球上同一个地方,一年当中受到的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 2. 模拟:在地球仪上选择一点(如上海)作出记号。让地球仪沿圆形轨道围绕手 电筒转动,模拟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选择 4 个对应的位置,比较记号处方格的 大小,判断太阳直射与斜射情况的变化。 3. 小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受到太阳直射和斜射的情况不同。 4. 阅读:教材第 19 页资料,观看关于地球公转的影视资料。 5. 交流:地轴的倾斜对季节更替的影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昼夜长短的 特点。完成活动作业第 11 页。 指导要点 * 上海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对于这一点学生有生活经验,而且选择上海易使学生产 生亲切感。 * 模拟操作时教师要注意 4 个对应位置的选择。 其他教学建议 用画有方格的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时,方格大小的变化程度与选用的地球仪的大小有 关。如果地球仪较小,各部分的光照程度差异较大,方格大小的变化较为明显;如 果地球仪较大,弧度变化小,方格大小的变化不太明显。因此所画方格的大小与地 球仪大小的选择应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能还会发现,手 电筒射出的光圈会使方格的投影变得模糊。遇到此种情况,可将手电筒上的玻璃拆 下不用,以手电筒为光源,在其前方竖一块玻璃,在这块玻璃上画方格,得到的方 格投影较为清楚。 有关地轴的倾斜问题,如果学生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做一个地轴不倾斜的地球仪, 与正常地球仪进行比较,有明显的效果。 单元评价建议 可使用以下单元学习评价单进行评价。 一、 使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判断下例各题中所阐述的自然现象是由 于地球的公转还是 自转形成的。 1. 地球上各个地方的日出时间不同,与地球的( )转有关。 2. 地球上某一个地方一天中气温的高低变化,与地球的( )转有关。 3. 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中气温的高低变化,与地球的( )转有关。 二、 使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写出一个或几个由于地球的公转或自转 形成的自然现象。 1. ,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2. ,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判断。 与同学交流自己列举的自然现象。 ( )( )( ) 同学们对自己判断的认可。 同学们对自己所列举自然现象的认可。 ( )( )( ) 学生模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正确性。 学生对自然现象判断的正确性。 学生所列举自然现象的正确性。 ( )( )( ) 单元概述 本册教材的一个重要探究要求是探究事物的周期性变化,本单元所选择的三课内容 正是围绕这个探究要求展开的。第 1 课通过观察与对比两个月的月相照片,初步了 解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特点,随后通过模拟活动进一步探究月相变化的原因。第 2 课 通过一组模拟活动,初步了解日食与月食形成的原因,知道日食与月食的产生也有 其内在的规律。第 3 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太阳高度,探究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 化规律,初步知道太阳高度变化与气温变化具有对应关系。本册教材前三个单元已 经提供了较多的模拟活动,本单元仍然通过模拟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天象变化的规律 ,并进一步培养学生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 初步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并初步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 初步了解日食与月食形成的原因,知道日食与月食的产生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 周期性。 3. 初步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的情况及其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4. 进一步提高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 5. 进一步提高连续观察、记录数据和绘制统计图表的能力。 第 1 课 月亮 (对应教材第 2122 页) 本课教学目标 1. 初步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并初步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 知道月相变化是一种周期性变化。 3. 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活动指导 课前准备 关于月相变化的影视资料和图片、排球、光源。 活动一 观察月相变化(p.21)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两个月对应的月相照片,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知道月相变化具有 周期性。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教材第 21 页连续两个月的月相照片。 2. 比较:两个月的月相照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完成活动作 业第 14 页第一部分。 3. 交流:各自发现的月相变化规律。 4. 交流: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各种月相的名称,如娥眉月等,并说出该月 相出现在整个月相变化的哪个阶段。 指导要点 *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一个月中月相的连续变化 ,逐张照片对应,比较两个月的月相变化情况。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对月亮形状的 描述会各有特色,教师应加以鼓励。 * 关于农历学生只要知道它是中国传统的历法即可。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应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月的月相照片对应的农历日期是不变的。 * 学生只要总结出“初一时会看到细细弯弯的月亮,十五时会看到满月,每个月的 月相都发生这样的变化”即可。 活动二 模拟月相变化(p.22) 活动目标 通过模拟活动,感受月相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学生活动流程 1. 观察:三球仪的演示,了解月亮、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及月亮的运动轨迹。 2. 思考:月相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和三者的位置有关系吗? 3. 模拟:用排球模拟月亮,灯泡模拟太阳,观察排球朝向自己的球面在不同位置 受到的灯泡照射情况。可以把球面完全被灯光照亮时的位置作为起点,原地逆时针 旋转,在活动作业第 14 页记录观察到的球面明暗变化情况。 4. 小结:月亮在运动过程中,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会发生变化,被太阳照射到的面 积大小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月相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周期性。 指导要点 * 教材中没有显示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运动轨迹,在模拟活动前教师要进行补 充说明,这一点对于学生理解月相变化非常重要。 * 这个活动在光线反差较大的场所进行效果较为明显。在活动中,强调学生一定要 固定地观察朝向自己的半个球面,否则一旦学生所观察的球面位置不断变化,就无 法比较球面上正确的明暗变化情况。如果没有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来试一试,也可指 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观察。最好能播放一段相关影视资料,以便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 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 可让学生将活动作业上记录的变化情况与课文中的月相照片进行对比。 其他教学建议 如何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月的月相照片并找到内在规律,是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的关键。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介绍教材中两组照片及下面两个日期的关系,这时可以 让学生准备一些挂历和台历,帮助他们了解公历和农历这两种表示日期的方法。然 后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月相的变化,让学生比较各张照片所对应的日期,学生可 能会发现农历更能对应月相变化的规律。还可以通过介绍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 五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与月相的关系,让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所认识。 让学生在课后连续观测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对学生的持久性是较大考验,为方便教学 ,教材提供了两个月的月相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对比,发现月相变化的周期性 规律,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历法常识,这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重在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布置他们课后 进行连续的月相观察,验证自己所发现的规律是否正确。教材提供的是连续两个月 中两两对应的月相照片以及公历和农历的日期,月相的对应较明显,便于学生观察 。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依然通过模拟活动来实现,这个模拟活动较为简单,只要学 生展开联想,便较易发现月相变化是由于月亮、地球、太阳三者位置的变化引起的 。 模拟月相变化的活动需要周围有较大的光线反差,教学中如果借用美术素描用的石 膏球和聚光灯可以很好地展示出这种效果。 第 2 课 (对应教材第 2324 页) 日食和月食在学生心目中可能是较为神秘的自然现象,他们一般会对日食和月食的 成因充满好奇。本课主要通过模拟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进 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从事模拟活动的能力。探究日食现象的成因时,对于“ 只有在月亮的阴影中的人才能观察到日食现象”这一点的认识,学生会有一定困难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影子形成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在影子中是看不见光源的 ”。让学生自行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日食的成因难度较大,不过在进行了日食成因的 模拟活动后,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