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民俗文化特色及其成因探析_第1页
张家港民俗文化特色及其成因探析_第2页
张家港民俗文化特色及其成因探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家港民俗文化特色 钱晓阳 15090144 张家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距今 8000 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境内南部地 区就有人类活动。西晋太康二年(281) ,境内设置暨阳县,县治杨舍镇。在千 年流淌的历史长河中,张家港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 的精神文明,包括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从笔者所了解的相关资料 和社会实际看,择其要者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 4 个方面。 一、重教兴学 自古以来,张家港民间就有重教兴学、读书上进之风。 杨舍堡城志曰: “步趋圣贤,砥砺名节,士之上者也;修身好学,士之次者也;能文知名,士 之下者也。 ” 境内名门望族无不以知书达礼、耕读传家为立身之本,纷纷办私 塾,设义学,建书院,以儒家经典教育子孙。普通老百姓也以家有“读书声、 织布声、小孩哭声”为评判家庭兴旺的表象依据。较为典型的,以妙桥金家村 为例,明清期间即有“二十余井井井流甘,一百余家家家识字”之说,翁同和 有诗赞金村“马队文人集,牛行旧德多。笘毕家家墨,机丝处处梭” ,其重教兴 学之风可见一斑。 重教兴学之风孕育了一大批跻身仕途的达官贵人。唐宋至清末,境内共出 了 2 名状元、1 名榜眼、4 名探花、数百名进士。其中,章卿赵氏自宋至清出了 37 名进士,鹿苑钱氏明代有“一门九进士”之誉,清代康乾年间港口蒋氏出了 父子宰相。境内官至大学士、尚书、御史、巡抚、总督者代不乏人。 重教兴学的社会风尚在境内代代相传,从未断绝。延至当代,最有代表性 的当数沙洲沿江地区。解放前,这一地区长江洪灾频发,百姓生活困苦;五六 十年代,普通农民生活水平仅在温饱线上下徘徊,但人民群众笃信读书,渴望 “书包翻身” ,宁愿“住草房、吃麦粞、喝腌菜豆瓣汤” ,勒紧裤带也要千方百 计供子女读书。一批贫寒子弟通过勤奋苦学,成为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张 家港 6 名中科院院士中,合兴曹楚南、三兴章申、兆丰薛永祺,都来自贫穷的 沙洲地区。在张家港籍正教授级的知识分子中,沙洲片的子弟占有相当大的比 例。 二、忠勇报国 张家港地处江尾海头,系由海入江之咽喉,兵家必争之要冲。频繁的战乱给 境内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也造就了港城人民抗御外侮、不畏权奸、忠勇报国的 一代民风。面对强敌险境,无论士大夫还是老百姓,均同仇敌忾,前赴后继, 在悲壮激烈的战斗中, “慷慨捐躯者有之,从容赴义者有之,若男怀屈子之诚、 女抱蟂姬之烈者,更不胜屈指” 。 南宋建炎三年(1129) ,韩世忠率兵驻防江阴、常熟一线,深得境内百姓拥戴, 军民和衷共济,合力抗金,留下了马嘶桥、茯苓山、庆韩镇、弄里芹菜等古迹 和传说。开僖年间(12051207)权臣韩侂胄兵败师溃,引得金兵自涡口直逼 江淮。我市南沙丘家埭人丘崇时任江淮宣抚使,率部奋力抗敌,亲自督阵,终 于使金兵未能越江淮防线一步,成为一代抗金名将,乡人引以为自豪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江南,我市河阳桥人钱泮(官江西参政) 、邵舍人 徐察(官太医院吏目)在三丈浦与倭寇血战,壮烈牺牲,参与战斗的数十名乡 亲均慷慨捐躯,无一人苟且偷生。杨舍人许蓉率家丁乡兵,在杨舍一带同倭寇 多次决战,虽家园被毁而斗志不减。在建造抗倭工程杨舍堡城的过程中,江阴 县令为经费严重匮乏而一筹莫展,又是在许蓉首倡下,杨舍及其周围的士民百 姓慷慨捐资、义务出工,仅 90 天即完成这一旷世工程,显示了人民群众齐心协 力、抗御外敌的民意民心和爱国爱乡、精忠报国的传统意识。 三、务实兴业 张家港境内著姓大族,大多自晋唐以来从外乡迁入。考其家谱,除章卿赵氏、 杨舍郭氏等少数几家是先祖来此当官任职而占籍外,其他均因政局动荡、流离 辗转,或为养家糊口、四处谋生,最后定居到此。正因为如此,这些家庭都安 分守己,勤勉持家,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由此形成务实兴业之风。 以庞氏为例,其始迁祖百源公于元末明初从吴江来到塘桥,仅是背井离乡、 身无余资的一介平民。初在潘姓豆腐店帮佣,入赘为婿,后靠几代经商,家业 大振,至清代中叶始登科夺魁,遂成望族。叶氏始迁祖爱山公,于明代万历年 间从浙江寿昌挑了一付草药担子到杨舍定居,靠广结善缘,耕读传家,其后裔 始兴旺发达,江阴最大的藏书楼叶氏静观楼和叶氏所修杨舍堡城志得以名 留青史。南沙张氏始迁祖南山公,于明代万历年间从靖江来到江南,卜居香山 北麓,合族子孙围垦江滩,又开凿河道,发展灌溉运输,此河即为今日张家港 河之前身。像这样先祖艰苦创业、率先垂范,子孙谨遵祖训、薪火传承的事例, 在张家港境内可谓不胜枚举。 四、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是张家港人自古以来的民间习俗和传 统理念。历代志书对境内先人衣、食、住有如下记述:“民居尚俭朴,三间五 架,制甚狭小。服布素,老者穿紫花布、长衫,戴平头巾。少者出游于市,见 一华衣,市人怪而哗之。 ”“邑中治家多从朴素,衣冠、筵宴恒不轻举。惟家有 喜庆及入泮乡举,乃具柬邀客,以八盘八碟为上筵。 ”,先人节俭持家之风可见 一斑。 古人深知“勤俭持家”重点在“勤” 。不勤则难以寻觅生计、养家糊口。故务 农者“仰事俯畜,勤动三时,不敢游惰” ;泥瓦木工成衣者四时外出打工, “勤 作不苟” ;作经纪者“谨小慎微,唯恐亏折” 。 由于懒惰奢靡必导致家业颓败, 故境内所有家谱的“祖训”篇均不乏“勤以持家、俭以养廉”之类的谆谆教诲。 以章卿赵氏宗谱为例,其“祖训”篇载:“我赵氏江常子姓数以千计,贵 在各守职业,各安本分。若有习于游惰、耽于博饮、荡废家业者,则传通族于 祠堂,惩以家法。 ” 精打细算、量入为出是勤俭持家的又一要义。张家港民间有谚语:“吃不穷、 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生活大多拮据,在参加生 产队集体劳动之余,便起早带晚从事小手工业和家庭种养业,即使在“大割资 本主义尾巴”的年月,仍痴心不改。当时有句顺口溜“春秧夏瓜秋白菜,冬杀 羊肉捞外快” ,就是农民利用自留地和冬闲时间从事家庭种养业的真实写照。直 至现代,许多家庭在合理安排日常生活的同时,考虑日后买房、子女读书、赡 养老人等项支出,常节衣缩食,存款防后,很少超前消费。 民俗文化是方志编修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地方民俗民风特色及其成因是方 志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民俗学大师钟敬文先生指出:“民俗学在现代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