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工作意见和建议3篇_第1页
劳资工作意见和建议3篇_第2页
劳资工作意见和建议3篇_第3页
劳资工作意见和建议3篇_第4页
劳资工作意见和建议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资工作意见和建议 3 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之前相对平稳的劳资关系被日益扩大的经济问题所诱发,导致劳资关系正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笔者撰写本文试图通过对劳动争议案件收案类型的实证分析,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各种类型等变量的分析,找出一般特点,从一般特点入手,结合当前劳资关系的纠纷根源,定性分析出优化劳资关系的法律保障,从而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劳资关系的概述 (一 )劳资关系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所签订的劳动合同而成立。 (二 )劳资关系的表现形 式 1、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其基本表现形式。 2、平等性是劳资关系的根本表现形式。用人单位的经营活动系货币资本与劳动力资本相互运作得出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 “活劳动 ”实现了 “物化劳动 ”的再次创造。 3、等价交换是劳资关系运行的表现形式。 (三 )特点 1、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经济补偿金纠纷在劳动争议案件类型中均占很大比重并逐年以较大幅度增长,表明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这两类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 2、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经济补偿金纠纷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关性为负相关,经济增长率降低,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增多。 3、地区生产 总值越大,用人单位起诉与劳动者起诉的案件量增大。 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必要性 积极推进劳资关系的法治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我国当前的劳资关系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稳定状态。一方面,劳资关系表现为基本稳定的发展态势。劳资关系的重大变化,基于所有制结构的变革,总体呈现市场化特征 ;基于对外开放的扩大,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低劳动成本也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低劳动成本向来是一把双刃剑。劳资关系虽然基本稳定,但还突出地存在着诸多问题,故而同时表现出低水平的特点。在外向型 经济对劳资关系的影响日益加深,尤其是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面下,劳资关系市场化虽然基本完成,但不够规范。劳资矛盾与冲突在一定时期呈加剧之势,劳资冲突等问题都较大程度地存在。并且,由劳资矛盾所衍生的其他社会负面现象,包括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并日益激化,劳资关系处理过程中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基于相关法制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劳资关系初步呈现契约化、法治化特征,但其进程明显滞后,法治化程度仍旧较低。随着我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通过与实施,劳动法律体系的主体框架初步形成。但是 劳资法治理念一定程度上的欠缺、某些具体领域的立法缺位、以及部分立法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 ;尤其是执法力度的薄弱,更是难以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在劳资矛盾已然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个主要矛盾的状况下,劳资关系法治化是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关键和必由之路。积极推进劳资关系的法治化进程,既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项改革的必要举措 ;也是顺应法治发展,推进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所向 ;更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劳资矛盾、协调劳资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现实需求 。 三、目前影响劳资关系稳定的问题 (一 )劳动报酬获取的不均衡系影响劳资关系稳定的核心问题。劳动者就业就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用人单位获取劳动者劳动力的交换条件系付给劳动者工资报酬。故劳动报酬问题是劳资关系不均衡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之前定量分析中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件层出不穷的原因。随着劳动者法律意识增强,使其希望通过法律解决纠纷的愿望变得更为强烈。劳动者认为收入分配差距大影响了社会稳定。劳动者此后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解决劳资纠纷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另一方面反映出劳资关系不稳定。或许正是因 为有部分人通过诉讼让人得到好处,才使得未显现的矛盾得以爆发出来,导致劳资关系不稳定,不均衡。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增强的同时,纠纷解决渠道不畅通,易引发更大程度上的矛盾纠纷产生。劳动者在产生劳资关系矛盾的初期,不满情绪的对象比较单一即为用人单位,随着纠纷解决渠道不畅通,有可能将矛盾转化为政府或法院等部门。所以,劳资纠纷解决渠道不畅通极易引发劳资关系不均衡,不稳定。 (二 )内部治理结构失衡。未把劳动者作为利润的创造者考虑进治理结构中。劳动者只是为用人单位创造效益的操作者,而并非与用人单位控制者们享有话语权,这就是劳 资关系不稳定的根本症结所在。再加之劳资关系外部环境协调失衡。使该制度的缺点日益显现,引起劳资关系方面的失衡。 (三 )我国劳动立法尚未适应劳资关系运行市场化的需求。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劳资关系步建立的市场化运行的劳资关系的紧张需求,需要配套也相应的过渡到市场化的运行模式,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之计划经济时期有所增加。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趋深入的情况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的深层原因基本上通过合同的方式来确立和实现,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过分关注企业 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在此基础上再签订集体协议的方 式的 改制和活力的实现 方面,劳资双方的关系逐步走向追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劳动者人权的重视。这是导致劳资市场化、平等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建立劳动关系紧张的深层原因。但我国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立法仅仅把劳动者作为功利主义实现经济发展的还存在法律规制的空白和漏洞。某些地方政府出于追求地区经济利益的需要,在处理劳资纠纷过程中,即使发现了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工作环境恶劣、加班加点等现象存在,出于对用人单位的偏袒方式辞退劳动者,这样劳动 者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法律的保障。由于劳动立法缺乏相应的细化规定以及监察和责任追究机制就致使劳资双方的矛盾和紧张关系更为突出,甚至于出现了总理为民工讨薪的怪现象。在我国现阶段,人权理念在与经济发展速度发生冲突时。对 “人 ”的主体性地位和价值重视仍然不够。 (四 )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维护工人权利的能力不足。利益受损现象突出,缺乏有效的维护和救济手段。由于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受控制的弱势地位,其正当的、合乎法理的经济权利经常会受到损害,甚至连最起码的工资报酬都不能及时足额发放,最低底线的劳动条件都得不到保证,在劳资关系中 地位低下,不能获得最起码的公正对待,更不用提享有用工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等民主管理权利了。而制度化的维权方法,由于成本高、效率低,耗时长,经常不被劳动者采用 ;再加之工会权力和能力极为有限,也经常被劳动者弃之不用。劳动者为了有效实现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往往会采用非制度化的维权方式,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力量进行,这些非制度化的方式要么因不合法得不到公权力的支持,要么因为力量悬殊难以奏效,要么因为属于集体行动得到政府的重视,有可能予以解决,也有可能牵头人会被政府以聚众闹事等名义打压或分化瓦解,利 益能否如预想一样实现还是一个未知数。即便权益得到实现,这种集体行动也只是临时性的维护具体权益的活动,不具有持久性,更无法形成集体意识,形成有组织的集体。 四、运用法治保障劳资关系的建议 (一 )建立并完善劳资关系三方调控机制。用人单位、劳动者以及政府三方要积极互动,努力探索劳资关系三方调控机制的有效运行。用人单位可通过企业文化来感化劳动者,让劳动者具有归属感,劳动者会更加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在这个前提下,政府要运用各种法治保障措施,劳动行政执法部门在企业中选取劳资纠纷调解员,对这些调解员进行法治方面的培训,赋予 其一定的执法权,将轻微的劳资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在选拔调解员时,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调解员进行化解纠纷时,有法可依。另外政府还应指定一系列劳资纠纷调节的具体指导步骤。可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设置专门流程,保障劳资双方既有隔离又有合作,并为劳资双方提供谈判的场所,由调解人员根据双方意见考虑争议焦点提出可行的调解方案。同时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完善提高工会制度和职代会制度。对行业协会的成立、运行等提供法律依据,出台法律法规对行业协会予以规制。使劳资双方关于劳动报酬的约定能够更好地履行。工会要独立,从根本上来讲财政必须独立,工会的会费必须由会员亲自缴纳。另外,工会独立的另一前提是人事独立。工会主席由会员直接选举产生并在会员监督下进行工作。工会组织的成员不能由政府或上级工会任命,其成员组织的劳动报酬也不向政府领取。在此基础上提高职工代表大会的地位,使其地位与股东代表大会地位相当。首先,以成文的法律法规明确职代会在治理中的角色。其次,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职代会的范围,做到职代会与工会等机构并行而存,做到不越权,不越步。第三是在法律上明确职代会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相协作,同时又相互制衡。 (二 )废止部分不合时代发展法律法规,避免在适用法律法规时法律冲突现象的发生。有关劳资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覆盖面很广,但劳资关系法律法规并未形成体系,各种法律之间还有相互 “打架 ”情形发生。所以,加强劳资关系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完善,对建立当前稳定的劳资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态势进行充分的研判,全面而系统的规范劳资关系法律法规。同时,对劳资关系的 “真空 ”地带应加大制定法律的步伐,亦应让“真空 ”地带有章可循。另外还要逐步废止部分不合时代发展法律法规,避免在适用法律法规时法律冲突现 象的发生。充分构建和完善有关劳资关系的规章制度。国家应出台稳固劳资关系的指导性法律法规,以确保用人单位建立的规章制度有法可依。最为核心的就是劳动合同制度。在当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纠纷数量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劳资双方要切实按照劳动合同履行,监督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利益的违法违德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基本权利,另外也要注意防范劳动者背信弃义、不守劳动合同约定的行为,进而达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发展秩序。与此同时在普法教育上下功夫,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构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 理性博弈、共商事宜的稳定劳资关系,营造全社会懂法知法的法治环境。要在全社会积极宣传劳动法律法规,指导用人单位提高法律意识,按照劳动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劳动合同等规范劳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行为。同时,劳动行政部门要利用其自身指导职能,在当前经济形势压力下,充分利用其作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者角色,定期在行业协会、经济园区等用人单位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法律讲座、法律问答等普法活动。司法机关也应通过自身的审判案例,通过开展巡回审判的方式,将 “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的社会效果达到最大化,以期形成全社会的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环境 。在侧重劳动者的法律保护下,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救济力度。加强说教的力度,在说教不能发挥作用的前提下,适当发挥劳动行政部门的惩戒作用,最大限度地将破坏劳资关系稳定的因素摒弃,建立劳动者维权的快速反应处理机制制度,使劳动者利益得到快速、有效地保护。在司法制度建设上,法院可内设专业处理劳动争议的业务庭处理劳资纠纷,这种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劳资纠纷解决的专业化和快速化,同时也为司法层面快速解决劳资纠纷提供了可探索的路径。 (三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法法律法规配套制度。社会保险法已经颁布,要建立配套制度的规范,来确保社会保 险法的切实可行。并规范社会保险法各种条款的执行性。把解决的权限下放给国务院行政部门或者地方政府,要保障法律的最高权威性。对社会关注度比较大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等都要加以明确规定,让社会保险制度有法可依,执行有法律依据。确保劳资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 (四 )更新政府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理念,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者的权利实现问题,不断健全和完善劳动者的权利内容,并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推动有关劳动者权利保护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梯度性地推动劳动者权利的实现。劳动者权利的保护应立 足于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获得相应的尊重和合理的劳动回报,重点落实劳动者基础性权利的保护,如最低限度的劳动保护条件、最低级别的劳动报酬等在全国内无论经济发展水平如何都必须真正落实。与此同时,对于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发达的地区,授权并鼓励当地出台较高层次的地方性劳动者权利保护法规和规章制度,进一步提升劳动者保护标准,健全劳资协商谈判机制,实现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权利。 (五 )推进劳资关系法治化进程。 首先要树立法治理念。体现法治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进一步加强劳资双方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法治理念,并将法治理念及于实践 。 其次,要积极倡导劳资关系的和谐理念。在看到劳资关系相互矛盾和冲突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劳资关系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一面。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看到劳资双方的对立统一,找到劳资双方利益平衡点,克服其破坏性的一面、发展其统一性的一面,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发展经济,还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再次,基于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推进劳资关系法治化进程,还要树立科学的、法治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稳定观。积极推进劳资关系法治化进程,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在处理劳资纠纷与冲突,特别是劳资领域群体性事 件当中,树立正确的社会稳定观。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特别是在具体实践中,一定要树立科学的、法治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稳定观,一定要切实维护劳方的合法权益,不能以牺牲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代价。要加强主体自觉。首先,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在劳资关系领域切实发挥主导作用。要尽快纠正劳资关系领域的目标行为 “二元结构偏差 ”问题,切实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继续推进 “法治政府 ”建设。要转变管理理念、经济发展观和政绩观,把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要改革公务员政绩评价标准,确立改善劳资关系是改善投资环境、 降低社会成本、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思维。加强法治行政,要不断完善劳动行政领域的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最大程度地吸收劳资双方尤其是劳方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劳方利益表达方式,畅通劳方利益表达渠道,加强行政民主化。要加快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贫富差距。要矢志不渝地大力加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提高社会福利,并以此作为推进劳资关系法治化进程,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重要手段。其次,要按照劳动法、工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对工会人员的民主评议和民主选举制度建设 ;加强工会干部职业化建设 ;从工会人员的薪 金发放等具体做法入手调整或者重构工会与资方的关系,改变此前低组织化、分散性强的特点,不断加强资方的法治意识、加强对社会责任的全面理解以及实践,从自身角度客观地讲,要认识到劳资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要加强维权意识 ;需要树立依法维权意识,以合乎法治的方式和渠道实行权利维护和救济。尽快建立或完善与劳资关系相应的法律调整机制。要建立和完善包括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政府、以雇员利益为目标的工会组织以及以雇主利益为目标的雇主组织构成的制衡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包括三方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三方协商 会议制度、三方劳动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劳动关系相关问题的协同调研制度以及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制度等具体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另外,在工会组织与资方的互相制衡的具体机制中, “集体谈判 ”制度显得尤为迫切。集体谈判在劳资关系调整中,居于重要位置,是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制度的核心,劳资双方通过谈判的过程相互沟通,最后形成集体协议,从而起到协商劳动关系,化解劳资纠纷的作用。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是劳动者应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借助该权利,劳动者方可与资方在平等的地位上达成协议,解决冲突,从而使劳资冲突的解决得以规范化。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大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施行力度,切实维护法的权威、发挥法的作用。尽快解决部分领域的立法缺位以及部分立法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进一步充实、完善劳动派遣、竞业限制、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具体方面的法律规定 ;加强劳资立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劳资领域司法质量 ;适当借鉴、扬弃国外劳资法制建设经验。全面提高我国劳资法制建设水平,保障劳资关系法治化顺利推进。 结语 劳动者的权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必要更新观念,用科学发展的眼光、从维护社会公正的高度来看待劳动者的权利以及保护。在此基础上,还要优化劳动法律制度设计和安排,通过立法赋权,鼓励和规范劳动者的组织化,提升劳动者的组织化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劳动者利益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改革和完善工会的制度与功能,完善工会代表权的实现机制 ;促进雇主组织的行业性规范和自律 ;构建工会与雇主组织之间理性博弈、协商民主的劳资关系。另外,还要健全劳动者、工会维权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保障制度,特别是通过制度建设明确政府在劳资关系中公 平仲裁人的角色,加强法律的执行、监督和司法保障。如此才能形成合力,真正实现对劳动者权利保护的全面化和有效性,促进生产力水平的良性提高,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从而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劳资工作意见和建议 事业单位人事劳资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与单位的人事管理、财务兑现、实施的政策密切相关,关乎社会稳定,所以必须加以重视。事业单位劳资人员应是人事管理的专家,思想工作的行家,单位文化的守卫,领导和同事们的伙伴 。 作为长期从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人员,经常与事业单位劳资人员打交道。我县共有事业单位 48 个,每个单位都有 1们在本职工作上都能尽职尽责,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当前事业单位劳资人员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对提高劳资人员素养及管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大家共议。 一、事业单位劳资人员存在的问题 (一 )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事业单位劳资人员业务量大,工作繁杂又繁琐,一个人面对各个单位布置的不同类型的报表统计、管理等,不免在情绪上和服务意识上有所懈怡,造成上传下达不畅,政策宣传不到 位,数据上报不及时,各类人员福利落实不到位。 (二 )、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劳资人员负责本单位的人员职称申报、工人技术等级申报、工资调整、岗位设置、聘用、人员调配等,每一项工作都有严格的政策界限,有的劳资人员不知职称评聘的种类,本单位有何可申报专业 ;不知岗位总量有多少,高中级岗位有多少 ;不知工资调整的标准是什么,造成本单位人员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有的劳资人员电脑操作能力差,表格和数据库不能熟练应用,就会报表有错或不及时,形成受累不讨好的结果。 (三 )综合管理能力有待改善 事来单位劳资人员是一条纽带,对外 联络人社局、财政局、编办、组织部等相关管理科局,对内服务本单位职工,当好领导的左膀右臂。但现实中有一部分人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会将本单位内部人员的潜能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人尽其用,不能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将士气拧成一股绳,形成工作合力。对本单位领导不敢谏言,该举荐的不出手,该举报的不言声,不能做到 “在其位谋其政 ”。 二、提升事业单位劳资人员素质的对策 (一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意识 劳资管理涉及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事关单位部门的稳定,所以要求劳资人员具有高尚品德、公正廉明、行为端正的基本素 质。提升素质的途径就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可聘请党校政教人员进行党性培养培训,请检察院或纪委人员进行廉政教育等。只有在思想源头上改造到位,才会有服务到位的结果。 (二 )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劳资管理者工作性质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求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鉴于劳资人员年龄和学历及工作能力良莠不齐,应开展各类保险缴纳、工资调整、职称评聘等相关工作的业务培训,还应开展计算机、公文写作等实用性强,提升效果比较明显的培训,实现劳资人员业务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 )坚持以人为本,从源头上选 好人 由于劳资人员的特殊性,要求从业者应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较强的群众基础,脾气好和人,头脑灵活、思路清晰,各管理部门布置的任务能够领会的透,完成的好。且此项工作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所以在确定劳资人选的时候,领导应充分考虑诸多因素,选好人,用好人,选对人。对已在此岗位上的人员要多观察、勤考查,给予足够的关注,对不适合此项工作的人员及时高整岗位,进行人员更换。 劳资工作意见和建议 劳动统计 (又称劳动工资统计 )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统计的基本任务是 :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反映 劳动和工资等劳动经济现象的数量及构成和分配使用等方面的统计资料。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社会经济发展对统计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但我们也看到,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再加上一些主客观原因 ,劳动统计数据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 ,与对劳动统计成果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差距。 一、劳动工资统计的现状 按照国家统计制度规定,劳动统计的调查对象是所有法人单位 ;统计报表主要内容是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等情况 ;调查方式是全面调查为主,并辅以抽样调查。其中所有 “三上 ”法人单位及 “三下 ”非私营法人单位、 “三下 ”从业人员规模在 100 人及以上的私营单位采取全面调查 ;“三下 ”从业人员规模在 20的私营单位采取抽样调查 ;“三下 ”从业人员规模在 19 人及以下的单位不进行直接调查,根据经济普查、典型调查和最低工资等数据推算。自国家统计局 2012年实行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以来,按照制度要求,报表单位直接在网上填报数据。 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起因 1、报表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尽管统计地位有所提高,统计执法力度也逐步加大,报表收集的方式由纸质报表改为联网直报,给基层统计减轻了一定工作量。但由 于统计单位的数量越来越多,报表时间较短,系统的稳定性不强,企业配合程度低等原因,导致报表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 一是统计单位数量多。目前全面调查依然是劳动统计的主要方式,随着经济单位数量的日益增多,工作量也与日俱增。例如 2013年长沙市第三次经济普查法人单位已从 2008 年第二次经济普查的 4万家增加到了 9 万余家,要对相关法人单位实行全面统计难度可想而知。 二是报送时间紧。尤其是季度报表,通常国家从开网到关网时间相当短,一般为 5,以长沙为例,平均每个区县要在 5时间内催报、审核近千家劳资报表,其报表单位 数是所有主体专业报表单位的总和,区县劳资专业人员往往还同时肩负着其它专业催报审核任务,工作量非常大 ;对直报单位而言,需要同时报送主体专业的季报、月报以及劳资报表,而劳资数据从人事财务等几个部门收集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到报表签字盖章后上报已经接近报表截止时间。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催报齐所有单位将会越来越难。 三是系统稳定性不强。在报表期间因报表时间短,大量的单位集中上报,有的单位不同的统计员还会同时报不同的表,造成网络拥堵,在报表高峰期经常出现打不开网页或者不能正常上报的现象。比如在试报期间,长沙曾经发生过两家企业 赶在系统关网前一个小时上报数据,却因系统不稳定无法打开网页,最终反复报送了一个小时也未能成功的情况。同时直报系统对浏览器的要求较高,比如需要使用较低版本的 览器,无拦截软件等才能成功下载证书或稳定上报。许多单位需要电话或电脑远程指导,甚至有个别单位因反复操作不成功而放弃直报,改为传纸质报表到街道 (乡镇 )或区县,请基层统计部门进行代报等等,这些也都给数据收集增加了难度。 四是企业的配合程度仍有待加强。报表期间能主动直报的单位仍只占少数,大多数单位必须通过统计部门电话或上门提醒和催报才能按时上报,个别单位还 需要进行多次催报,遇到单位责任分工不明,部门之间 (人事与财务 )互相推脱报表任务时,催报工作难度更大。 2、数据质量越来越难以保证。尽管系统自带了大量的审核公式和查询功能,但由于单位数量多,审核公式不够完整,个别指标设计不够合理或者口径不统一,基层统计员变动频繁等原因,劳资统计数据质量与 “精、准 ”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一是审核的单位太多。对于统计部门来说,报送单位数量多,市级及以上统计部门面对上千家上万家单位,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报送一家审核一家,只能进行批量审核或者查询审核,对有明显差错的单位进行核实 ;而对于基 层统计人员,短时间内能按时催报完已经勉为其难,有的区县统计员在报表期间每天要打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话进行催报,并时不时通过网络或电话给直报单位解决系统随时出现的问题,有时候还要对国家、省及市统计部门查询反馈的明显差错进行核实,来不及对每个单位进行详细审核。对于报表单位来说,报送时间短,统计员报表较为仓促,无法对数据进行严格自审,有的为了按时上报,甚至只是报一个预计数据,与实际数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因为全面统计,许多统计范围内的小单位是兼职会计,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审核差错进行修改。 二是审核公式不够完整。在系统开网 之前,审核公式应该已经通过检验完整无误的,但实际情况是开网之后审核公式仍在不断变化,甚至有的审核关系只能在报表后期通过手工查询差错,这给报表单位带来困惑,给基层统计人员审核数据也带来不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数据质量。例如系统开网时没有对单位负责人、工资总额与应付职工薪酬的审核公式,需要省市发现问题后自行设计、添加审核公式 ;与工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审核也是靠后期的手工查询才找出问题等等。 三是个别指标设计不够合理或者口径不统一。如 “单位负责人 ”是由原来的 “管理人员 ”演变来的,对 “单位负责人 ”正确的理解应该为中层以 上管理人员,但是在报表下方以及单位基本情况表中都有一个“单位负责人 ”的指标,统计员容易将这几个指标混淆成同一个,误认为都是指的单位第一负责人,因此许多统计员将报表中的 “单位负责人 ”填成 “1”,导致了大量的审核差错。又比如 “1这个宾栏指标,因为设置的数字和符号不太明显,统计员容易将本栏对应的工资额误解为本季数据,经常把累计工资错填为本季度工资。而对于 “非全日制 ”指标,统计员也容易误解为学历上的 “非全日制 ”等等。另外,有的指标存在多个口径,比如劳资表中的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与财务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也困扰了许 多基层统计员,光从字面上来理解两个指标都指的是工资报酬,而实际上工资总额与应付职工薪酬不是同一个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工资总额不含单位支付的 “五险一金 ”,而应付职工薪酬应该包含这一部分。基层统计员水平层次不一致,要求万余家单位的统计员都对这两个指标理解透彻不符合实际情况。又比如建筑业生产情况中的从业人员与劳资表中的从业人员口径不一致的问题等等,给企业对指标的理解带来困惑,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报表质量,造成同一指标不同数据的现象。 四是基层统计员变动频繁。由于劳动统计数据与绩效考核关联不大,劳资专业难以得到区 县统计局的重视,有的区县甚至一年换两三个人,同时负责劳资专业的统计人员兼职多专职少,压力较大,工作效率难提高。各街道 (乡镇 )统计员更加不稳定,基本都是身兼数职,除了统计报表任务,还要负责招商、经管甚至纪检等,靠一年一度的年报培训会对制度指标的理解不够到位,也拿不出更多的精力深入学习制度。企业统计员一般是会计兼职,对统计的要求都是一知半解,同时人员经常更新,有时刚给一批统计员做完培训,下次再报表时就已经换了人。因此报表时许多填表人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完成的报表,而对指标的错误理解就造成了数据差错较多,街道 (乡镇 )统计部门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数据差错不断积累,给报表审核带来相当大的工作量,降低了数据质量。 三、关于做好劳动工资统计的几点建议 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正处于一个瓶颈期,随着经济单位数量的增多,报表的收集难度和数据质量问题将与日俱增,传统的全面调查所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为了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劳动工资统计由全面调查改为抽样调查。劳动工资报表许多问题均是因为报表单位过多引起,故建议由全面调查改为抽样调查,实行抽样调查能减少报表单位数量,使综合统计部门能将工 作精力更多地由催报转移到审核和改错上来,对于基层单位而言,部分单位规模小,生产经营不稳定,统计基础不健全的单位将不被强行纳入统计范围,从而确保报表的及时、准确 ;二是缩小了报表单位的培训范围,能加大培训指导力度,有利于报表单位的统计员加深对指标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报表质量。抽样调查的总体设想如下:一是以经济普查单位为抽样总体,分别对非私营和私营单位进行抽样。非私营单位与私营单位的工资水平悬殊较大,并且为了与之前调查的数据口径衔接一致,可以将这两类单位分开进行抽样调查。二是将抽样总体设在地市一级,各个市州的经济 发展水平不一样,其就业情况和工资水平也参差不齐,尤其是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与其他市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