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区域合作的人才要素及效应分析_第1页
泛珠区域合作的人才要素及效应分析_第2页
泛珠区域合作的人才要素及效应分析_第3页
泛珠区域合作的人才要素及效应分析_第4页
泛珠区域合作的人才要素及效应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泛珠区域合作的人才要素及效应分析 袁兆亿 国际 经济 格局 演化 趋势 显示 , 无 论是经济全球化 , 或 是经济区域化 , 均为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区域保护和相互压制竞争,到 21世纪之交区域合作意识的迅速增长 ,这一转变显示出,在 市场作用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冲破原有的地域限制,向经济关联度较大的地区延伸。 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实践证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光靠竞争是难以维持的, 区域 合作 正 日益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主题, 区域合作比区域竞争更重要 已 日渐成为一种共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潮流 , 中国经济 格局中 泛珠三角 经济圈的 出现 正是 这 一 主题 的有力 诠释。 一、 产业演化进程中的 泛珠 区域 人才合作 近 20 年来, 动力十足 的 国际产业大循环为中国 经济 成长和 产业 结构调整 创造了有利条件,珠三角奇迹般地抓住了世界产业两次大转移的机遇,迅速崛起。 1980 年代初, 随着 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升级,欧美和“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 型产业和资源产业迅速向东南亚地区转移,恰逢改革开放的珠三角有效 借助与香港的 地缘 关系,率先成为第一波传统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工业胜利起飞。这一时期仅香港就有上千家劳 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大大改变 了这一地区的资本和产业结构。随着 产业 的发展 ,一大批适用性人才也迅速成长起来。 1990 年代中期,发达国家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成熟饱和,并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业、重 化产业、通讯产业也开始向中国转移,珠三角又率先成为第二波技术 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快 速推动了自身 业、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的发展, 在新兴 产业 的推动下,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又 快速成长起来。这 20 多 年是广东科技人才队伍发展最快的时期,全省科技人才从 1980 年 代初 的约 19 万人, 发展 到 2003 年 的 295 万人,增长了约 15 倍 。 进入 21 世纪, 随着 我国 长三角和京津唐经济圈的崛起, 珠三角 在市场竞争中 面临 的 腹地狭小、 内源性动力不足 等问题 渐显 。 特别是 当前新一轮 以信息产业为主的 世界产业布局重新调整已经开始, 而广东的信息产业也 急需推动 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升级 ,并将低层次的信息产品加工制造业 向外 转移 。 作为率先承接第一波、第二波世界制造业转移的 珠三角 , 亟需继续把握机遇 率先承接 世界 第三波 产业 转移,迅速提升 产业 水平。为了腾出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珠 三角必须 把占有大量生产要素的第一波甚至第二波制造业转移到新的承接地, 以便 通过地区间的产业“ 接力”, 推动 生产要素资源 的 优化组合 , 实现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 泛珠合作 正是可选的一种有效模式 。 按照产业转移规律,泛珠区域的产业转移将从粤港澳为核心的第一梯度地区向周边推进,随之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泛 2 珠区域第二梯度、第三梯度地区将在 21 世纪前 20 年进入工业高度发展期。由于产业变迁与人才 智力资源 的密切关联性,泛珠区域的各种人才效应 必将 随产业转移 而 迅速增强。目前,泛珠大部分地区的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较低,而广东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但人才实力较强,同时 具有高度集群、产业链完备以及规模等优势,对泛珠其它地区的产业发展可以提供人才 、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 虽然广东与泛珠其它区域在产业方面存在 明显的梯级差,但由于各地产业各具特色,在市场竞争、资源配置和对外开放上可以避免结构趋同而带来过度竞争。 而且 泛珠区域内多个省份拥有 的 人才资源 潜力 、巨大 市场 空间 、低廉的成本优势和 明显 的产业集聚效益,不但可以 通过自身的 产业升级 使 比较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而且可以 为广东 新一轮 发展提供丰富的互补性资源。 像四川、湖南等省自身已具备相当的科技实力和人才基础,不但可以为承接大珠三角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而且在人才合作方面可以与广东形成较强的互补效应。 同时 ,随着 泛珠经济圈的形成,处于广东东西两翼和粤北及山区的汕头、湛江,韶关、梅州等市被迅速推到了粤闽赣湘桂合作的前沿, 使其处于泛珠区域合作的有利枢纽位置而 获得明显 区位优势。 二 、 泛珠 概念 框架下的 人才 体制环境 构建 虽然泛珠区域政府间通过加强战略合作共创地缘优势已成为一种客观要求 和共识, 但在具体操作层面 上 的各种策略模式和思维理念 的 不一致 仍是可能存在的 , 而且 其关 节 点 往往更容易集中于 考虑如何 从 博弈 的角度进行 竞合策略 的 设计 ,以便最大限度地保证自身的发展 。 当然由于泛珠区域具有生产力 发展 的多层次性,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以及 地 区 需求的多元化 ,因此差异的存在是 不足为奇 的。但是 既然泛珠区域合作是建立在 地区差异的现实与追求发展的共同愿景 之上的 , 那么 泛珠区域的人才合作 就 必须摆脱 固有的 思维 模式 ,从封闭的“地理圈”走向开放的“概念圈”, 至此方 可 达 至 合作共赢这一泛珠概念的初衷。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泛珠概念中的人才合作这一题中之意 自然 是必不可少的。 以 客观需求 为 基础, 依靠 学者智慧 与 领导意识 的结合,催生 了 泛珠 区域战略 。 从泛珠 概念 的提出,到 “”最高行政首长 联席会制度 的形成 , 以及 一系列 具体 合作 项目 的推进, 无不 体现出 人才 这个第一要素 的 关键作用 。 随 着泛珠区域合作的深入,人才 要素必 将越来越显示出其主导 作用。 泛珠 人才 战略 作为 一种 高端战略, 其 推进过程中所 涉及 的 众 多高层面因素 , 以及 面临 的 一系列 深层 次 问题 ,同样需要依靠人的智慧加以 克服和 解决。 “ 9 2”区域人才合作是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其 意义不仅在于地理概念上的延伸,还在于对 人才资源共享 理念的认同,以及由此引发的制度创新和发展机遇 ,以求 最终通过区域内政府间的共同努力,突破行政区划限制, 形成 一省准入 , 9 省通行的 人才 政策 平台 和统一 的人才 市场, 使 梯次差距的势能效应 最 有效 地 将 大珠三角的人才、科技、市场和配套服务 向泛珠 其 3 它 地区 辐射 ,实现跨区域的人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泛珠 区域 合作是构建在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一种战略模式,这一时代背景 导向下的 区域 合作与 发展 内涵必须适应新的深层变化 , 尤其 要突出人才 资本 的 先 导 作用 。 实践证明, 在 区域 合作的各种构件要素融于一体的过程中,人才资本是最为有效的联系界面。近年来,各地为推动人才 资本的快速积累和转化,一直在着力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并力求通过 有效的组织设计,加速人才 资本发展逐步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移,使 其 成为全社会自发倡导和认真实施的组织行为。 区域发展中的人才资本 能动性不 但有 发挥自身能力的功能,而且更具有吸收、消化新知识的功能。事实表明,那些拥有高人才资本存量的国家和地区,不但拥 有巨大的内在创造力,而且更具有强烈的吸收和消化外来技术的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改造和推进自身技术的发展,并最终形成强大的竞争 力。因此,丰富的人才 资本可以使一个国家和地区突破自身的局 限去考虑和争取对外界资源、资本和技术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这正是人才 资本带来的财富创造力能够在动态上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之奥秘所在。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人才、技术、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具有向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效益的方向流动的趋势。泛珠 区域合作的优势在于地区差异明显,互补性强,由此为 地区合作留出了巨大空间。 同时 泛珠区域的巨大发展潜力 必 将吸引国内外的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该区域聚集,并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泛珠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目前 , 泛珠区域合作正逐步从 领导 决策层面 转 入 实质性的 技术操作层面, 面对各种 迎面而来 的困难和问题 , 亟需 我们 加快 转变 观念,以开放的心 境 和务实的态度 加强合作, 消除各种市场壁垒和非市场壁垒, 扫除各种人为的制度障碍, 对区域合作中的制约因素进行沟通、协调和解决, 改进和提高制度效率 , 为区域内人才合作提供实质性的对接平台, 促进人才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 使泛珠区域人才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 提高层次。 三、泛珠 区域 人才合作 的 实质性推进 及效应 长期以来, 泛珠区 间密切往来 不断 。据广东省发改委资料,“九五”以来,广东与 泛珠 八省(区)之间签订 的 经济技术合同协议金额累计达 5500 多亿元,合作项目超过 8000个 ,而且 人员往来 十分频繁。 目前在广东 工作 的 泛珠区域 人员 近千万 ,其中仅深圳 市 就有湖南人 近百万。 据资料, 湖南在外省的人才有 90%集中在珠三角, 而且 不少人 是 企业骨干,成为湖南与珠三角联系的重要桥梁。 但 是基于区间经济及人才之差距(表 1),如何寻求更大空间的人才资源共享,从更长的时间跨度去延续人才发展后劲,正日益成为提升泛珠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借助新的合作机制,泛珠概念在区间人才合作模式的重构方面无疑将发挥积极作用。近期泛珠区域九省区在湖南长沙共同举办“泛珠三角区域九省 4 区大型人才交流会”以及“ 2005 首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教育博览会”,为 强力助 推泛珠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翻开了新的一页 。 表 1、泛珠区域 9 省(区) 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状况 广东 福建 江西 湖南 广西 云南 贵州 四川 海南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3626 专业技术人员(万人) 中国统计年鉴 2004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4 年 湖南 省 在泛珠区域中具有与广东接壤而且交往 久远 的历史渊源 ,这一 独特优势 使其在泛珠合作 中 先人一步 。 湖南省 为 了创造条件吸引珠三角产业的转移, 加快 信息产业的外源性发展, 在郴州 等邻 近广东的地区,按产业集聚规律建设 的 信息产业园区 , 已 成功吸引了中彩视讯、高斯贝尔、运通电子等 10 多家 业 入园发展 。 广西 也以积极姿态融入泛珠合作,在 南宁、桂林、梧州等地专设了 多个 用于接纳广东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工业园区。江西 省充分利用其 信息产业领域投资主要来自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区 的优势,吸引了 珠三角一批 造业大公司如友利电、格林科尔、先科、新索丽等知名企业 入 赣 发展,创造了 新的双赢合作模式。 2004 年 9 月,贵州与广州市结为友好城市,加强与广州开展更紧密的合作。近年来, 贵州省依托贵阳、遵义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积极推进硬盘、光电转换、数码视讯三个工程研发 中心和硬盘、新型元器件、数字视听、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建设, 目前英寸微硬盘填补了国内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贵州省以拥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的 人才团队为支撑的创新平台 在 与 广东高新产业技术及人才 对接 合作 方面潜力巨大。四川 省 的科技力量在西部 11 个省 区 中 名 列 第一,但在科技产业化 方面差距较大,泛珠 区域合作对四川的科技产业化和 市场化 将产生积极 促进 作用 。 实践证明,人才合作是 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 , 随着泛珠 模式 的 日渐成熟 ,人才 合作 正越来越 成为 各界关注的 重要领域。 目前 广西、云南等省 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 正 积极 谋划 与广东 的 交流 互动 。 广东旅游总收入和外汇收入均占全国 1/4, 但 旅 游专业的 在校生仅 这种 状况 与广东作为全国 旅游大省的 地位 极不相称。 对此, 广西 和云南均表示愿意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与广东 加强 合作,发挥广西桂林旅专和 云南大学旅游学院等八所大中专旅游院(系)的优势,为 广东 提供培养各种层次 的 旅游人才服务。 贵州省的远程教育是国家批准的三个试点省份之一,其教育模式 可为 广东 提供 借鉴。 澳门大学与广东省科技厅签署 的 中医药人才培训合作协议 也正在积极实施之中 ,。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 , 在经济发 展、体制创新、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及 积累的丰富经验,无疑 是 泛珠其它地 区 人才培训 的宝贵资源。 近年来,泛珠区域人才到广东挂职学习交流 的 工作的 顺利推进 ,为泛珠人才合作注入了许多新的内涵 。珠三角 凭借其 发达的经济所形成的 汇吸能力 , 长期 以来 接纳了相当多 泛珠区域 人才 在广东 5 发展和锻炼 , 对于 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亦 具有 积极 效果 。 一大批 经 历了 珠三角 市场经济磨练 的人才 重返故里后 , 在 推动当地 经济 的发展 中已显示出生力军的作用 。 四 、 提升 泛珠区域 人才合作成效的 若干 思路 (一) 尽快 完善人才法制建设 通过人才 立法 手段破除各种市场壁垒和非市场壁垒,构建公平竞争的人才法制环境,确保 泛珠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的 一体化进 程 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一体化运行的协商机制和监管机制, 不断规范市场行为,避免人才的无序竞争。 (二)强化人才公共服务合作 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区域内人才公共服务合作, 建立 区域间相互衔接的 人才公共 服务体系,确保 统一联网的“一窗式”人才服务 大面积地覆盖泛珠各个地区 ,为人才流动提供高效周全的服务。 不断提高人才资源跨区域配置的效率。 ( 三 ) 健全 高层次人才 柔性流动 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