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doc_第1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doc_第2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doc_第3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doc_第4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模式 河北衡水中学 闫淑芳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诗歌鉴赏题选材大都是唐诗、宋词、元曲,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只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为在紧张复习中轻松而又有效地攻克这一难题,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近年常见常考的每一种题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每一种题型总结了相应的一套答题模式。一、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特点?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注意:一般而言,炼字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答题模式: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面义和语境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后面三点可概括为: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注:有手法的一定要指出手法再描绘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 2007年全国卷II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晴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步骤分别是“明”和“出”。步骤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步骤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步骤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二、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答题模式: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以上四步可概括为: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区别术语A.意境: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B.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答题示例:示例一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三、分析句意型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简析这首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模式: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示例一2007年福建卷第9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步骤诗人独立水边,此时山雨骤然停歇,天地间一片寂寥。步骤这句诗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步骤作者借景抒情,情蕴景中,使读者感觉作者的孤寂之情更是情动于衷。示例二谒金门 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举头闻鹊喜。问:试分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步骤(1)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步骤(2)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庸懒。步骤(3)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四、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答题模式: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答题示例:示例一: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示例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二诊)观祈雨 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标准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示例三;(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一)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步骤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步骤三) 示例四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示例五(2007年浙江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月圆 (金)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答:步骤刘诗含蓄深沉;吴词温婉悲凉;赵曲明快直露。步骤刘诗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步骤这三篇作品语言特色各异,均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五、分析主旨型题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答题模式: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答题示例示例2007年海南、宁夏卷第二大题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小斋即事 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注】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9、作者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步骤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 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步骤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六、分析技巧型题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不借助外物直抒胸臆情在直接抒发的语句中。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引人共鸣。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清诗丐绝命诗)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晚唐罗隐自遣)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名氏四喜诗)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间接抒情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诗人的心志。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理解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绘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诗词中主要的两种景与情的关系。第一,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如张继的夜桥枫泊。第二,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四种形式。触景生情:就是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借景抒情: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弦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如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缘情布景: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寓情于景:是意境创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及到的是什么景,寄托的是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事即事感怀诗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情在事之特点与作者之议论抒情处。即事感怀诗:就是作者心中有某种情感,由于外界某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别人身上的)的触发,从而将其激发,引发出诗人的感情或议论。描写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 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对比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联想想象 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使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对偶、反复)反问 加强语气,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反问)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设问)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修辞手法作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拟:把物拟人化,把人拟物化,把抽象的概念拟物或拟人化,使描写的事物或抒发的情感形象生动具体,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强调和突出该事物,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 互文: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用典: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化用前人诗句: 使诗歌内涵丰富;内容更加凝练;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设问: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 又有动静衬、 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还可以分成这样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法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答题模式: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答题示例示例一2007年山东卷第14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 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步骤这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步骤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步骤这句诗蕴含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模式:概述诗句的内容。 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答题示例示例一2007年四川卷第12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步骤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 步骤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步骤诗人通过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家国之思。八、鉴赏景物(意象)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解答分析:古代的诗人常常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同时十分注意写景的角度,或动静结合,或由远到近,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答题步骤: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见前文)答题示例木 兰 花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步骤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 步骤 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步骤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九、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提问变体: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此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该词在诗中的寓意。指出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