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等式专题-讲解.doc_第1页
高考不等式专题-讲解.doc_第2页
高考不等式专题-讲解.doc_第3页
高考不等式专题-讲解.doc_第4页
高考不等式专题-讲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重难点专题突破之不等式一、 综述(内容、地位、作用):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系列中,直接涉及“不等式”内容的部分为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到必修5不等式之前的某些章节(如集合、函数的值域等),无论文理科班,基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和完整性,老师们基本上都要对选修4-5中的部分基础性内容进行选讲。所以“不等式”的内容主要来自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以及选修系列4-5不等式选讲。综合来看,不等式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不等式的求解、证明和应用三部分,它们又分别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均值不等式相关的证明、不等式在应用题以及线性规划中的应用为主。不等式是中学数学的主干内容之一, 它不仅是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而且在中学数学中起着广泛的工具性作用,对学生们步入大学之后的数学学习也具有基础性的铺垫作用。在历年的高考中,不等式虽很少单独命题(理科附加卷除外),但无论从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或是题量来看,有关不等式的试题分布范围极广(甚至有些题目很难界定其中对不等式的考查所占到的比重,所以我们也很难准确给出高考中不等式所占分值),试题不仅考查了不等式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还考查了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等数学素养。在高考命题趋势上,不等式的考查极其突出工具性,淡化独立性、突出解,是不等式命题的总体取向。高考中不等式试题的落脚点主要有:一,不等式的性质,常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结合起来,考查不等式的性质、函数的单调性、最值等;二,不等式的证明,多以函数、数列、解析几何等知识为背景,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命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三,解不等式,往往与公式、根式和参数的讨论联系在一起,考查学生的等价转化能力和分类讨论能力;四,不等式的应用,以当前经济、社会生产、生活为背景与不等式综合的应用题是高考的热点,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考试要求与教学建议:(一) 必修5部分新课标在对“必修5”不等式一章的说明中指出:“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都是客观事物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认识基本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体会不等式、方程及函数之间的联系。”由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教材对于本部分的基本要求以及高考的考查要点。本部分的课标建议课时为大约16课时。相应的说明与建议主要有:1、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实际背景。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首先可求出相应方程的根,然后根据相应函数的图象求出不等式的解;也可以运用代数的方法求解。鼓励学生设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程序框图。2、 不等式有丰富的实际背景,是刻画区域的重要工具。刻画区域是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一个基本步骤,教学中可以从实际背景引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3、 线性规划是优化的具体模型之一。在本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借助几何直观解决一些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不必引入很多名词。(二) 不等式选讲部分此部分文理科考生的对待方式见的异同我们已在“综述”部分有所讲解,次不赘述。本专题主要介绍几个数学中重要的不等式以及数学归纳法。本专题特别强调不等式及其证明的几何意义与背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不等式的数学本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文理科学习之间的异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本专题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文理科同等要求,且均在必修过程中已基本讲解到位;后半部分,只对理科生做简单要求,即高考时所考题目难度不大,基本上可直接套用公式,或只需经简单并行即可套用公式,同时,也不是必做题。下面,我们把新课标中的内容与要求重点性的摘录于此,以供诸位师生探讨,同时也作为本部分内容的一个基本总结,后文将不再详细展开。1、 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证明三角不等式等。2、 认识柯西不等式的几种不同形式。3、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使用范围,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问题。4、 会用上述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问题。能够利用平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求一些特定函数的极值。5、 通过一些简单问题了解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三、 考点归纳与题型讲解之“不等式的求解”(一)、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性质是解、证不等式的基础,对于这些性质,关键是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要弄清每一个条件和结论,学会对不等式进行条件的放宽和加强。2、两个实数的大小:;3、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那么.(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那么(或).(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如果,那么(或)由上面三条可以衍生出如下的性质: (1)(对称性)(2)(传递性) (3)(加法单调性)(4)(同向不等式相加)(5)(异向不等式相减)(6)(7)(乘法单调性)(8)(同向不等式相乘) (异向不等式相除) (倒数关系)(11)(平方法则)(12)(开方法则)4例题:(1)已知,则的取值范围是_(答:);(2)已知,且则的取值范围是_(答:)(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一元一次不等式1.1定义: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等于0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形式是ax+bO或ax+bb)不等式组图示解集(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交叉取中间)无解(大小分离解为空)2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3例题讲解【例1】 解不等式组,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解:解不等式得,解不等式得,不等式和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原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三)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组)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称为一元二次不等式。比如:.任意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总可以化为一般形式:或.2: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联系二次函数的图象,图象在轴上方部分对应的横坐标值的集合为不等式的解集,图象在轴下方部分对应的横坐标值的集合为不等式的解集.设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且,则相应的不等式的解集的各种情况如下表:(a0)的图象有两相异实根有两相等实根无实根注:表中不等式的二次系数均为正,如果不等式的二次项系数为负,可先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转化为二次项系数为正的形式,然后讨论解决; 3:规律方法指导3.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首先要看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正;若为负,则将其变为正数;3.2若相应方程有实数根,求根时注意灵活运用因式分解和配方法;3.3写不等式的解集时首先应判断两根的大小,若不能判断两根的大小应分类讨论;3.4根据不等式的解集的端点恰为相应的方程的根,我们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找到不等式的解集与其系数之间的关系;3.5若所给不等式最高项系数含有字母,还需要讨论最高项的系数(四)解分式不等式1. 形如f(x)/g(x)0或f(x)/g(x)0(其中f(x)、g(x)为整式且g(x)不为)的不等式称为分式不等式。通俗的说就是分母中含未知数的不等式称之为分式不等式。2. 归纳分式不等式的解法:(不知道分母正负的时候)化分式不等式为标准型:方法:移项,通分,右边化为0,左边化为的形式将分式不等式进行形如以下四类的等价变形:(1) (2)(3)(4)3.例题讲解:解不等式:.解法1:化为两个不等式组来解:x或,原不等式的解集是.解法2:化为二次不等式来解: , 原不等式的解集是点评:提倡用解法2,避免分类讨论,提高解题速率。变式1:解不等式解:的解集是x| -70”,则找“线”在x轴上方的区间;若不等式是“0”,则找“线”在x轴下方的区间.+xnxn-1x3x2x1-说明:注意不等式若带“=”号,点画为实心,解集边界处应有等号;3.例题讲解:例1.解不等式:.解:+,用穿根法(零点分段法)画图如下:+-1123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1x1或2x3.例2 解不等式:.解:检查各因式中x的符号均正;求得相应方程的根为:-1,2,3(注意:2是二重根,3是三重根);在数轴上表示各根并穿线,每个根穿一次(自右上方开始),如下图: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1x2或2x3.说明:3是三重根,在C处穿三次,2是二重根,在B处穿两次,结果相当于没穿.由此看出,当左侧f(x)有相同因式(x-x1)n时,n为奇数时,曲线在x1点处穿过数轴;n为偶数时,曲线在x1点处不穿过数轴,不妨归纳为“奇穿偶不穿”.(六)解无理不等式1.基本概念:根号下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2、无理不等式的类型(高考对这方面的要求不太高)3.根式不等式的解法3.1类型一:例:解不等式解:原不等式可化为,根据根式的意义及不等式的性质,得:解得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3.2类型二:注:第一个花括号内的f(x)大于等于0可以省略。例2 解不等式解:原不等式可化为根据根式的意义及不等式的性质,得解这个不等式组(1),得解这个不等式组(2),得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3.3类型三:例3 解不等式解:原不等式可化为根据根式的意义及不等式的性质,得解这个不等式组,得3.4 类型四: 例4 解不等式解:由原不等式可得:解得解法小结:解无理不等式的主要思路是去根号。但去根号的时候要注意下根号里的数和根号外的数的正负!(七)解绝对值不等式的常用方法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关键是想法把它转化为不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常见的解法有以下几种:1、利用绝对值的定义例1:解不等式.解:原不等式于:()或()由()得:或()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例2 解不等式.解:原不等式即:,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亦即,所以,即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评注:利用绝对值的意义求解有些不等式时可另辟蹊径,化繁为简.例3 解不等式分析:不等式左边可化掉无理式。解:原不等式等价于或或原不等式的解集为2、利用绝对值的性质例1:解不等式.解:原不等式等价于即: 由得由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3、利用平方法例1:解不等式.解:将原不等式两边平方为: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例2、解不等式解:原不等式变为:等价于,即原不等式的解集为4、利用分段讨论法(即零点分段法)例1:解不等式.解:当时,不等式化为:当时,不等式化为: 当时, 综上所述,不等式的解集为:.例2. 解不等式分析:如何去掉两个绝对值的符号?首先找出零点,第一个绝对值的式子的零点为5,第二个式子的零点为,两个零点把数轴分成三段,故可分为三段讨论。解:原不等式变为:即原不等式的解集为注:利用此法解题时要注意x的系数为正。5、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例1:解不等式.解:不等式表示数轴距A(3)、B(-2)两点的距离之和大于5的点,方程表示在数轴上距A、B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5的点。原不等式的解集为:.6、利用不等式组法(即等价转化法) 例1: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有解,求a的取值范围。 解:令 则 , 可将原不等式变为不等式组 ,因原不等式有解,如图,易得 。例2: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为R,求a的取值范围。解:令,由上知,故可将原不等式等价变为不等式组 ,如图 ,易得.7、利用数形结合法例1 解不等式解 画出和的图像,如图所示,求出他们的交点的横坐标分别是和因为,所以原不等式的解是的交点的横坐标,由图像知:原不等式的解是或.例2 若不等式对一切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解析: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函数与的图象(如下图),显然,要使不等式对一切恒成立,须,即的取值范围是.例3 若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解析: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函数及(如下图),由于不等式恒成立,所以函数的图象应总在函数图象的下方,因此,函数的图象也必须经过点,所以.评注: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求解绝对值不等式问题,既直观形象,又简单易行.8 利用利用定比分点法例1 解不等式.解:在数轴上取,其中,使P为 的内分点即可,这就顺利地去掉了绝对值符号, 由 即: 即:解不等式:.等价于整式不等式:又 故不等式的解集为:9、利用绝对值不等式注:主要指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例1 解不等式:.解析:首先应有,所以原不等式等价于,由于在不等式中,成立的条件是,所以原不等式等价于,而,所以,因此得,故原不等式的解集为.评注:要特别注意不等式中各部分等号及不等号成立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可以解决一些绝对值不等式或方程问题.例2 若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解析:令,则只须求出函数的最小值即可.由于(当时等号取到),即的最小值等于3,所以不等式恒成立时,的取值范围是.评注:此处用绝对值不等式求最值,避免了对函数的分段讨论,显得非常简单.(八)用数学思想方法解不等式注:再解不等式时,有时充分借用常见数学思想,如整体思想、等价变形思想、补集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等等,进行求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者可自行对照相关题型研究、学习,此不详细列举。例1 解不等式:(1);(2)分析:如果多项式可分解为个一次式的积,则一元高次不等式(或)可用“穿根法”求解,但要注意处理好有重根的情况解:(1)原不等式可化为把方程的三个根顺次标上数轴然后从右上开始画线顺次经过三个根,其解集如下图的阴影部分原不等式解集为(2)原不等式等价于原不等式解集为说明:用“穿根法”解不等式时应注意:各一次项中的系数必为正;对于偶次或奇次重根可转化为不含重根的不等式,也可直接用“穿根法”,但注意“奇穿偶不穿”,其法如下图典型例题二例2 解下列分式不等式:(1); (2)分析:当分式不等式化为时,要注意它的等价变形(1)解:原不等式等价于用“穿根法”原不等式解集为。(2)解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 原不等式解集为。解法二:原不等式等价于用“穿根法”原不等式解集为典型例题三例3 解不等式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去绝对值符号,而去绝对值符号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绝对值的意义二是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或,因此本题有如下两种解法解法一:原不等式即或故原不等式的解集为解法二:原不等式等价于 即 典型例题四例4 解不等式分析:这是一个分式不等式,其左边是两个关于二次式的商,由商的符号法则,它等价于下列两个不等式组:或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上面两个不等式级的解集的并集也可用数轴标根法求解解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下面两个不等式级的并集:或或或或或原不等式解集是解法二:原不等式化为画数轴,找因式根,分区间,定符号符号原不等式解集是说明:解法一要注意求两个等价不等式组的解集是求每组两个不等式的交集,再求两组的解的并集,否则会产生误解解法二中,“定符号”是关键当每个因式的系数为正值时,最右边区间一定是正值,其他各区间正负相间;也可以先决定含的区间符号,其他各区间正负相间在解题时要正确运用典型例题五例5 解不等式分析: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含有的代数式,必须先把它们移到一边,使另一边为0再解解:移项整理,将原不等式化为由恒成立,知原不等式等价于解之,得原不等式的解集为说明:此题易出现去分母得的错误解法避免误解的方法是移项使一边为再解另外,在解题过程中,对出现的二项式要注意其是否有实根,以便分析不等式是否有解,从而使求解过程科学合理典型例题六例6 设,解关于的不等式分析:进行分类讨论求解解:当时,因一定成立,故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当时,原不等式化为;当时,解得;当时,解得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说明:解不等式时,由于,因此不能完全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求解因为当时,原不等式化为,此时不等式的解集为,所以解题时应分与两种情况来讨论在解出的两根为,后,认为,这也是易出现的错误之处这时也应分情况来讨论:当时,;当时,典型例题七例7 解关于的不等式分析:先按无理不等式的解法化为两个不等式组,然后分类讨论求解解:原不等式或由,得:由判别式,故不等式的解是当时,不等式组(1)的解是,不等式组(2)的解是当时,不等式组(1)无解,(2)的解是综上可知,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是;当时,原不等式的解集是说明:本题分类讨论标准“,”是依据“已知及(1)中,(2)中,”确定的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是不等式问题中的难点,也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一般地,分类讨论标准(解不等式)大多数情况下依“不等式组中的各不等式的解所对应的区间的端点”去确定本题易误把原不等式等价于不等式纠正错误的办法是熟练掌握无理不等式基本类型的解法典型例题八例8 解不等式分析:先去掉绝对值号,再找它的等价组并求各不等式的解,然后取它们的交集即可解答:去掉绝对值号得,原不等式等价于不等式组原不等式的解集为说明: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关键是要把它化为不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然后把不等式等价转化为不等式组,变成求不等式组的解典型例题九例9 解关于的不等式分析:不等式中含有字母,故需分类讨论但解题思路与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完全一样:求出方程的根,然后写出不等式的解,但由于方程的根含有字母,故需比较两根的大小,从而引出讨论解:原不等式可化为(1)当(即或)时,不等式的解集为:;(2)当(即)时,不等式的解集为:;(3)当(即或1)时,不等式的解集为:说明:对参数进行的讨论,是根据解题的需要而自然引出的,并非一开始就对参数加以分类、讨论比如本题,为求不等式的解,需先求出方程的根,因此不等式的解就是小于小根或大于大根但与两根的大小不能确定,因此需要讨论,三种情况典型例题十例10 已知不等式的解集是求不等式的解集分析:按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解法,先确定系数的正负,然后求出方程的两根即可解之解:(解法1)由题可判断出,是方程的两根,又的解集是,说明而,即,即又,的解集为(解法2)由题意可判断出,是方程的两根,又的解集是,说明而,对方程两边同除以得令,该方程即为,它的两根为,方程的两根为,不等式的解集是说明:(1)万变不离其宗,解不等式的核心即是确定首项系数的正负,求出相应的方程的根;(2)结合使用韦达定理,本题中只有,是已知量,故所求不等式解集也用,表示,不等式系数,的关系也用,表示出来;(3)注意解法2中用“变换”的方法求方程的根典型例题十二例12 若不等式的解为,求、的值分析:不等式本身比较复杂,要先对不等式进行同解变形,再根据解集列出关于、式子解:,原不等式化为依题意, 说明:解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不等式,要注意判断二次项系数的符号,结合韦达定理来解典型例题十三例13 不等式的解集为,求与的值分析:此题为一元二次不等式逆向思维题,要使解集为,不等式需满足条件,的两根为,解法一:设的两根为,由韦达定理得:由题意:,此时满足,解法二:构造解集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即,此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应为同解不等式,故需满足:,说明: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关系,同时还考查逆向思维的能力对有关字母抽象问题,同学往往掌握得不好典型例题十四例14 解关于的不等式分析:本题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为含有字母系数,所以还考查分类思想解:分以下情况讨论(1)当时,原不等式变为:,(2)当时,原不等式变为:当时,式变为,不等式的解为或当时,式变为,当时,此时的解为当时,此时的解为说明:解本题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关键是要找到分类的标准,就本题来说有三级分类:分类应做到使所给参数的集合的并集为全集,交集为空集,要做到不重不漏另外,解本题还要注意在讨论时,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应首选做到将二次项系数变为正数再求解典型例题十五例15 解不等式分析:无理不等式转化为有理不等式,要注意平方的条件和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可转化为或,而等价于:或解:原不等式等价于下面两个不等式组:由得,由得,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即为说明:本题也可以转化为型的不等式求解,注意:,这里,设全集,则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的补集,由或即,原不等式的解集是四考点归纳与题型讲解之“不等式的证明”或(一)比较法证明不等式例1 若,证明( 且)分析1 用作差法来证明需分为和两种情况,去掉绝对值符号,然后比较法证明解法1 (1)当时,因为 ,所以 (2)当时,因为 ,所以 综合(1)(2)知分析2 直接作差,然后用对数的性质来去绝对值符号解法2 作差比较法因为 ,所以说明:解法一用分类相当于增设了已知条件,便于在变形中脱去绝对值符号;解法二用对数性质(换底公式)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且不必分而治之,其解法自然简捷、明快例2 设,求证:分析:发现作差后变形、判断符号较为困难考虑到两边都是正数,可以作商,判断比值与1的大小关系,从而证明不等式证明:,. 又,.说明:本题考查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比较法(作商比较法).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判断符号、作商、变形、判断与1的大小.(二)综合法证明不等式例1 对于任意实数、,求证(当且仅当时取等号)分析 这个题若使用比较法来证明,将会很麻烦,因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中有,展开后很复杂。若使用综合法,从重要不等式:出发,再恰当地利用不等式的有关性质及“配方”的技巧可得到证明。证明: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两边同加,即: (1)又: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两边同加 (2)由(1)和(2)可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说明:此题参考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综合法证明不等式主要是应用均值不等式来证明,要注意均值不等式的变形应用,一般式子中出现有平方和乘积形式后可以考虑用综合法来解 例2 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分析】根据本题的条件和要证明的结论,既可用分析法由可用综合法。【证法一】(综合法):, 又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有。 即【证法二】 (分析法)要证即证成立。只需证成立。,。 (*)又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式等号不成立。原不等式成立。(三)分析法证明不等式例1 已知,求证:0.分析:此题直接入手不容易,考虑用分析法来证明,由于分析法的过程可以用综合法来书写,所以此题用两种方法来书写证明过程.证明一:(分析法书写过程)为了证明0只需要证明0成立0成立证明二:(综合法书写过程) 0成立0成立说明:学会分析法入手,综合法书写证明过程,但有时这两种方法经常混在一起应用,混合应用时,应用语言叙述清楚.例2、 若,且,求证:分析 这个不等式从形式上不易看出其规律性,与我们掌握的定理和重要的结论也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所以可以采用分析的方法来寻找证明途径但用“分析”法证不等式,要有严格的格式,即每一步推出的都是上一步的充分条件,直到推出的条件是明显成立的(已知条件或某些定理等)证明:为要证只需证,即证,也就是,即证,即证,故即有,又 由可得成立, 所求不等式成立说明:此题考查了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在题目中分析法和综合法是综合运用的,要注意在书写时,分析法的书写过程应该是:“欲证需证”,综合法的书写过程是:“因为()所以()”,即使在一个题目中是边分析边说明也应该注意不要弄混例3 设、为正数,求证分析:用综合法证明比较困难,可试用分析法证明:要证,只需证,即证,化简得,原不等式成立说明:1本题证明易出现以下错误证法:,然后分(1);(2);(3)且;(4)且来讨论,结果无效2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要求相邻两步的关系是,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必要条件,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充分条件,当然相互为充要条件也可以(四)反证法证明不等式例1若,求证分析:本题结论的反面比原结论更具体、更简、宜用反证法证法一:假设,则,而,故从而,这与假设矛盾,故证法二:假设,则,故,即,即,这不可能从而证法三:假设,则由,得,故又,即这不可能,故说明:本题三种方法均采用反证法,有的推至与已知矛盾,有的推至与已知事实矛盾一般说来,结论中出现“至少”“至多”“唯一”等字句,或结论以否定语句出现,或结论肯定“过头”时,都可以考虑用反证法例2 已知,求证: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分析】由于题目的结论是:三个函数值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情况较复杂,会出现多个异向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一一证明十分繁冗,而结论的反面构成三个同向不等式,结构简单,故采用反证法为宜。【证明】(反证法)假设都小于,则,而 ,相互矛盾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思维点拔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时,推导出的矛盾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与已知矛盾,有的与假设矛盾,有的与事实相违背等等,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五)三角换元法证明不等式例1 已知,求证分析:联想三角函数知识,进行三角换元,然后利用三角函数的值域进行证明证明:从条件看,可用三角代换,但需要引入半径参数,可设,其中由,故而,故说明:1三角代换是最常见的变量代换,当条件为或或时,均可用三角代换2用换元法一定要注意新元的范围,否则所证不等式的变量和取值的变化会影响其结果的正确性(六)放缩法证明不等式例1 设是正整数,求证分析:要求一个项分式的范围,它的和又求不出来,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观察每一项的范围,再求整体的范围证明:由,得当时,;当时,当时,说明:1、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放缩要适应,否则会走入困境典型例题如证明由,如果从第3项开始放缩,正好可证明;如果从第2项放缩,可得小于2当放缩方式不同,结果也在变化放缩法一般包括:用缩小分母,扩大分子,分式值增大;缩小分子,扩大分母,分式值缩小;全量不少于部分;每一次缩小其和变小,但需大于所求,第一次扩大其和变大,但需小于所求,即不能放缩不够或放缩过头,同时放缩后便于求和例2、 证明不等式:,解 因为对于任意自然数,都有,所以,从而不等式得证点评:放缩法是一种证明的技巧,要想用好它,必须有目标,目标可以从要证的结论中考察如本题中注意到所要求证的式子左右两端的差异,以及希望把左式化简的目标例3 已知,求证:三数不都大于分析:此命题的形式为否定式,宜采用反证法证明假设命题不成立,则三数都大于,从这个结论出发,进一步去导出矛盾证明:假设三数都大于,即,又,又,以上三式相加,即得:显然与相矛盾,假设不成立,故命题获证说明:一般情况下,如果命题中有“至多”、“至少”、“都”等字样,通常情况下要用反证法,反证法的关键在于“归谬”,同时,在反证法的证明过程中,也贯穿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解题思想例4 求证分析:此题的难度在于,所求证不等式的左端有多项和且难以合并,右边只有一项注意到这是一个严格不等式,为了左边的合并需要考查左边的式子是否有规律,这只需从下手考查即可证明:,说明:此题证明过程并不复杂,但思路难寻本题所采用的方法也是解不等式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放缩法这类题目灵活多样,需要巧妙变形,问题才能化隐为显,这里变形的这一步极为关键(七)基本不等式法证明不等式例1 如果,求证:分析:注意到不等式左边各字母在项中的分布处于分离状态,而右边却结合在一起,因而要寻求一个熟知的不等式具有这种转换功能(保持两边项数相同),由,易得,此式的外形特征符合要求,因此,我们用如下的结合法证明证明:说明:分析时也可以认为是连续应用基本不等式而得到的左右两边都是三项,实质上是公式的连续使用如果原题限定,则不等式可作如下变形:,进一步可得到:显然其证明过程仍然可套用原题的思路,但比原题要难,因为发现思路还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例2 已知是不等于1的正数,是正整数,求证分析:从求证的不等式看,左边是两项式的积,且各项均为正,右边有2的因子,因此可考虑使用均值不等式证明:是不等于1的正数,又将式,两边分别相乘得,说明:本题看起来很复杂,但根据题中特点,选择综合法求证非常顺利由特点选方法是解题的关键,这里因为,所以等号不成立,又因为,两个不等式两边均为正,所以可利用不等式的同向乘性证得结果这也是今后解题中要注意的问题例3 已知,且,求证分析:从本题结构和特点看,使用比较法和综合法都难以奏效为找出使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不妨先用分析法一试,待思路清晰后,再决定证题方法证明:要证,只需证,只需证,成立说明:此题若一味地用分析法去做,难以得到结果在题中得到只需证后,思路已较清晰,这时改用综合法,是一种好的做法通过此典型例题可以看出,用分析法寻求不等式的证明途径时,有时还要与比较法、综合法等结合运用,决不可把某种方法看成是孤立的例4、已知、,求证分析 显然这个题用比较法是不易证出的。若把通分,则会把不等式变得较复杂而不易得到证明由于右边是一个常数,故可考虑把左边的式子变为具有“倒数”特征的形式,比如,再利用“均值定理”就有可能找到正确的证明途径,这也常称为“凑倒数”的技巧证明: ,同理:,。 说明:此题考查了变形应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题目中用到了“凑倒数”,这种技巧在很多不等式证明中都可应用,但有时要首先对代数式进行适当变形,以期达到可以“凑倒数”的目的(八)化归法证明不等式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