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doc_第1页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doc_第2页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doc_第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doc_第4页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主讲稿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教学内容是:1、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2、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即乘加乘减)解决问题。(例3及相应的练习)单元情境图是一个比较大的活动场景,包括了单元内的各个例题的主题图。其中小朋友看“木偶戏”即是例1,玩丢沙包的场景是配合走掉的几个小朋友的:“我们去丢沙包吧!”;例2是小女生说的:“我要去买面包”衍生出来的;“跷跷板乐园”是教材中的例3。二、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2、综合算式的应用。三、编排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问题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征,在本单元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例1是小朋友在看“木偶戏”,可以用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例2通过小朋友“买面包”,发现可以用连减或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来解决;而例3的“跷跷板乐园”则可以用乘加或乘减来解决问题。包括课后的练习题,无一不是配合了生活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1)主题图提供的活动情景,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例3,教材中是4人一组进行计算:图中一共有3组在玩跷跷板,每组有4人,在旁边的小朋友还有7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同样的问题,学生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观察:图中的小朋友一共有4组,(玩跷跷板的有3组,又跑来的有1组),每组有4人,在旁边看的还有3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这样理解:在玩跷跷板的小朋友有6个2,(6组,每组2人)旁边还有7个小朋友,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等等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说清图意,能够比较清晰地表述思考过程,并提出问题,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2)对于每一个问题,教材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解决 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无论在例题,还是在练习题中都得到了体现。如例2的问题:还剩多少个?教材提供了三种解决的方法。 548=46(个) 4622=24(个) 822=30(个) 5430=24(个)54(822)=24(个)还可以这样解决:5422=32(个) 328=24(个)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并不表示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每一种方法,学生只要对其中的一种方法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即达到教学目标。四、解读教材1、学生的起点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早在第一册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就单独安排了几课时的“用数学”(金色的秋天与美丽的森林),接下来的几册内容中,教材也都专门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如第二册P19、第三册P59。同时,由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把计算教学与问题教学相结合,本单元的解决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会太困难。因此教学中的重点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述图意,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列式并解决问题。关于两步计算式题,第一次接触是在第一册P72的连加、连减,(小鸡图)P75的加减混合,(天鹅图)这些是10以内的计算,侧重让学生在情境图中理解算理,即只有加减法时从左往右计算;在第三册时又安排了两步计算式题,P26、27(西瓜图)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主要使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两步计算式题。因此,在本单元中,两步计算并不困难。2、教材的处理教材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情境,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容易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然而教材在体现大众化的同时,仍突出了地域性,如“解决问题”的例1木偶戏,这是一个具有北方特色的生活情境,对于我们这里的小朋友来说,可能只在电视上见过或根本就不知“木偶戏”为何物。如此便与我们设计情境图的理念不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根据不同地域的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提高教学效率。处理教材有两个注意点:(1)理解教材编排意图要对教材进行处理,前提是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无论怎样处理教材内容,更改后的教材必须体现教材的原来设计意图。处理教材是处理教材的素材而非教材的意图。如例1,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小朋友看木偶戏这个情境图,它所体现的设计意图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使学生在理解这些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列出两步计算式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如果我们认为看木偶戏并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更换更好、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素材,但设计时一定要体现出例1的设计意图。(2)处理教材必须更好既然要对教材进行处理,肯定是原有教材存在某些不妥之处。如有些情境图对学生而言并不熟悉,或创设的情境不能充分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等等,因此处理后的素材必须比原有素材更胜一筹,在体现原有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更好的带动学生融入课堂、学习知识、掌握本领。再以例1来说,具有北京特色的“木偶戏”由于是台州学生不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师们可以设计符合本地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如阅览室里看书的人数、操场上参加活动的人数、停车场上车子的辆数等。老师们在处理教材前应仔细分析,处理后的素材是否比原有素材更好。如果更好,我们可以对素材进行处理;如果还是原素材比较好或两者差不多,则应采用原素材。避免让“处理教材”成为画蛇添足之笔。3、分步计算与综合算式 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需要学生列式解决问题。这里的列式包括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其中分步计算是学生在本单元必须要掌握的计算方法,而综合计算在这里还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把握。(不过从教材的安排来看,如果不要求学生写出综合算式,那么例2中的小括号是很难引导出来!)4、小括号的应用 本单元中的小括号,教学目标的定位是: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因此教学中只要让学生了解到小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即可,不必要求全体学生掌握。重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计算练习来体验、感受、发现小括号的作用。五、教学建议:从量上看,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并不多,只有4课时,然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持之以恒的,需要教师们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继续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意识,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六、课时划分与具体内容: 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P2情境图、例1及练习一的第1题)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或带括号的加减两步(应用题) (例2及练习一的第24题) 第三课时:乘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例3及练习二的第13题) 第四课时:乘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课 (P9做一做及练习二的第4题)七、问题研讨1、在解决问题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每一步需要先求什么,有必要讲解清楚吗?2、例3的例题教学,除掉玩跷跷板的12个同学,在一边观看的分为两部分,有的同学就列式为:34+4+3=19(人),请问,这样可以吗?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主讲稿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单元教学要求: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措施与教法建议1. 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2. 设置情境或通过直观让学生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关系,3.合理组织练习,使学生熟练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重视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单元课时安排:1、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课时左右除法3课时左右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问题研讨:理解乘除法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主讲稿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单元教材分析: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 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单元教学要求: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1、直角、锐角、钝角。2、知平移、旋转现象。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问题研讨: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图形的旋转?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主讲稿一、教学内容 课本P48-66页,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二、教材解读作为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通过上述各图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更注重除法计算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通过主题图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包含有用除法计算问题的素材,为学生创设了熟悉的生活情境,而避免了义教版教材那干巴巴的实物排列展示。而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新实验教材安排了“解决问题”这一节,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更直观、更具体、更生活化的情境中理解“几倍”的数量关系,体会身边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解决问题(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再如教学两步计算式题时,不是单单地注重计算的技能,强调计算的顺序,而也是提供了学生租船这一实际的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乘除两步计算的必要性和应用性。三、课标要求知道除法的含义,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的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五、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3、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六、学情分析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饿基石,我们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乘法口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着重让学生在熟练用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七、教学建议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包括除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求商和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除法意义教学要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相对于加法、减法和乘法而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直接生活体验较少。因此,建立除法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表内除法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那么,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呢? 其次,除法运算的教学宜采用有意义接受的方式。在建立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时说明除法算法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需要建立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操作活动之间的联系。一方面,要从具体到抽象,即让学生能根据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体验其中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还要从抽象回到具体,即让学生根据除法算式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描述算式的意义,加深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如“1234”既可以理解为“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4个”,也可以理解为“有12个苹果,每人分3个,能分给4个小朋友”。 首先,在教学“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时,要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求商方法。交流时,要展示学生不同的策略。如实践操作的方法,通过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解决问题;连续做减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用乘法口诀求商与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要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掌握所有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在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后,用乘法口诀求商就成为一种纯粹的计算技能,而且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教材也明确提出了表内除法计算分阶段的具体要求,如下表: 单元结束时 期末 表内除法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6%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4%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八、单元课时安排共9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3课时解决问题 4课时整理和复习 2课时九、问题研讨作为表内除法(二),它与表内除法(一)有什么异同?在哪些知识技能点上需要提高?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主讲稿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二、教材解读: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教学的,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要设计、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大量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三、课标要求: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3.能说出各事物的名称,识别数位上数字的意义。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数的组成。2.数位的意义。 难点: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六、学情分析: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水平不同。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以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迁移。教学时必须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现实素材中感受万以内数的意识。七、教学建议:1.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认数的基础。教学时要体现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意义。2.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教师要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体会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激发求知欲。3.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现实素材中感受万以内数的意义,并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同时体会这些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八、课时安排: 1000以内数的认识 3课时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3课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2课时九、问题研讨: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生活中的数感,让学生学会以数字的思维认识和处理数学问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主讲稿单元教学内容:克和千克 课本P8590页。单元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单元教学要求: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编排特点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单元课时安排:克和千克2课时左右 问题研讨:1、如何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二年级数学下第七单元主讲稿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105页的内容教材解读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解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具计算起到铺垫作用。课标要求1、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2、 经过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3、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 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3、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教学建议1、 充分利用学生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2、 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该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课时安排这部分内容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二年级小学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主讲稿【教学内容】1.统计1,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统计2,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一格代表五个单位),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做出合理的预测。【教材解读】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题的编排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又从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本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课标要求】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2.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3.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根据记录在统计表中。【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使学生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发展性目标: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使学生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