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化学》PPT课件.ppt_第1页
《大气环境化学》PPT课件.ppt_第2页
《大气环境化学》PPT课件.ppt_第3页
《大气环境化学》PPT课件.ppt_第4页
《大气环境化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n n参考书目 n环境化学 戴树桂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entire world 第一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一、大气的组成 氮(78.09%)、氧(20.95%) 、氩 (0.9%)、CO2(0.03%)、稀有气体 (CH4、SO2、NH3、CO、O3)10m称降尘(数小时) CH3-H CH3-Cl CH3-Br CH3-I P 27 二、大气中重要自由基来源 自由基 由于在其电子壳层的外层 有 一个不成对的电子,因而有很高的活 性, 具有强氧化作用。如: 由于高层大气十分稀薄,自由基 的半 衰期可以是几分钟或更长时间。自由基 参 加反应,每次反应的产物之一是自由基 , 最后通过另一个自由基反应使链终止, 如: 凡是有自由基生成或由其诱发的反 应 叫自由基反应 自由基反应在分子的哪一部分发生 是由能量所决定的,一般总是发生在键 能最低的化学键处。如:烷基过氧化物 R-O-O-R,分子的薄弱环节是O-O单键 (114.3kJ.mol-1) n而烷基中的 C-C 键(344kJ. mol-1) 和C-H 键 (415 kJ.mol-1) 的键能都较高 ,因而在 O-O 断裂产生,产生两种烷 氧自由基(RO和RO)。 1. HO和HO2自由基的来源 清洁空气中 O3 的光离解是大气中 HO的 主要来源: 污染大气中 HNO2 和 H2O2 的光离 解: 其中 HNO2 的光离解是污染大 气中 HO 的主要来源。 大气中醛的光解尤其是甲醛的光 解是 HO2的主要来源: 来自醛光解的HO2的链反应: 其他醛类在大气中浓度较低,光 解作用不如甲醛重要。 亚硝酸脂和H2O2的光解作用: 当有CO存在时 甲基: 乙醛和丙酮的光解,生成大气中 含量 最多的甲基,同时生成两个羰基自由 基。 2. R、RO、RO2等自由基的来源 烷基: O和HO与烃类发生H摘除反应生 成烷 基自由基。 甲氧基: 甲基亚硝酸脂和甲基硝酸脂的光 解 产生甲氧基 过氧烷基: 烷基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形成过氧 烷基 三、氮氧化物的转化 1NO和NO2的基本光化学循环 氮氧化物是大气中重要的气态污染 物之 一,它们在大气中的转化是大气污染化 学 的一个重要内容。大气中氮氧化物主要 包 括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等,常用NOX表 示。 NOX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矿物燃料 的 燃烧、汽车尾气和固定的排放源等。 另 外,燃烧过程中氧和氮在高温下化合 的 主要链反应机制为: 快 慢 当阳光照到含NO、NO2的空气上 时, 发生的基本光化学反应为: M为空气中的N2、O2或其他分子 假设体系发生的光化学过程仅 有上 述三个反应,并已知大气中NO和 NO2 的起始浓度为 NO0和NO20, O2看 作不变; 在恒温、恒容下光照,NO2 在 照 射后的变化: 类似于NO2,O的动力学方程为: 由于O很活泼,前一反应生成的O 很 快被后一反应消耗,使 dO/dt 趋于零 。 因此可用稳态近似法处理,认为: 生成速率=消失速率,即: 可以得到体系达到稳态时O: 即达到稳态时,O2、M可视作不 变, O随体系中NO2的变化而变。 同样稳态时: = 0 则: (1 ) NO、NO2和O3之间为稳态关系, 若体 系中无其他反应参与,氮量守恒,O3的 浓 度取决于NO2/NO。 n按照前面三个基本反应可得到如下平衡 : 又因为O3与NO的反应是等计量关 系的, 所以: 将NO和NO2代入上(1)式 得 : 由此可以解出O3 (见p31 ) 假设: , 则: 令:K1/K3=0.0110-6,并O30= NO0= O 则: NO20 (ppm) O3 (ppm ) 0.1 0.027 1.0 0.095 实际上,城市上空氮氧化物多为 NO, NO2 0.027ppm,说明 大 气中还有其他的臭氧来源。 2氮氧化物的气相转化 NO的转化 NO是燃烧过程中直接向大气排放 的污 染物,在空气中可被许多氧化剂氧化 ,如: 当空气中O330ppb,少量的 NO 在 1分钟内全部氧 化。 其他自由基如: 亦可氧化NO: n以上反应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中 具有重要意义 n由于OH基自由基引发一系列烷烃的 链反应,得到RO2、HO2等,使得NO迅 速氧化成NO2,同时O3得到积累,以致 成为光化学烟雾的重要产物。 NO2的转化 NO2活泼,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 一,也是大气中O3的人为来源。 NO2在阳光下与OH、 O3等反应 这是污染大气中气态HNO3的 主要 来源,同时也对酸雨和酸雾的形成 起 重要作用。气态HNO3在大气中难 以光 解,湿沉降是其在大气中去除的主 要 过程。 n 对流层中这一反应在NO2和O3浓度 较 高时是大气中NO3的主要来源。进一 步 反应如下: n 这一可逆反应使大气中在光照和 无 光照时保持一定浓度的N2O5和NO2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 产生:乙醛光解生成乙酰基 乙酰基与空气中的氧结合形成过 氧乙 酰基,再与NO2 化合生成过氧乙酰基 硝酸 (PAN) (过氧乙酰基) 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是重要 的二 次污染物,具有热不稳定性,遇热分解 , 因而在大气中也存在上述反应的平衡关 系。 大气中的乙醛来源于乙烷的氧化: 3. NOX的液相转化 NOX可以溶于大气的水相中,构成液 相平 衡体系。 NOX的液相平衡 在气液两相中存在以下平衡 此体系平衡时NO2-和NO3-浓度的比值 : 四、碳氢化合物的转化 1大气中的重要碳氢化合物 甲烷: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大气 中 含量最高的碳氢化合物,占大气碳化合 物 排放量的80以上,并且是唯一能由天 然 源排放造成大浓度的气体。 大气中甲烷主要来源于有机物 的厌 氧发酵过程 该过程发生在各种底泥中,一 些动 物的呼吸过程也产甲烷,人为来源 是 石油和天然气的泄漏和排放。 石油烃: 直链烷烃(碳原子数为137,长 碳链 的烃类易形成气溶胶或吸附在其他颗粒 物 上),烯烃、炔烃等 (大气中含量极低 ) 是在原油开发、石油冶炼、燃料燃烧或 工 业生产等过程中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 萜类 来自于植物生长过程向大气释放 , 分子结构中含有不饱和双键,在大 气中 很活泼易其他氧化性物质反应。 (萜类的分子结构参看p38) 芳香烃 主要指单环芳烃和多环芳烃( PAHs) 还包括联苯等,广泛见于各种化工原 料 及石油产品中。香烟烟雾中芳烃含量 较 高,也是室内污染物之一。 2碳氢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反应 烷烃与自由基的反应: 如甲烷的氧化反应: 在以上两个反应中,经氢原子 摘除 反应生成的烷基自由基R(CH3) 与空 气中的 O2 结合生 RO2(CH3O2): 上述烷烃与自由基的反应中,不 断 消耗 O,大气中 O 来源于O3 的光解 ,因 此 CH4 不断消耗 O3,也是导致臭氧 层损 耗的原因之一。 CH3O2是一种强氧化性自由基, 它 也可将NO氧化成NO2: 如果NO的浓度很低,自由基间也 可发 生以下反应: O3一般不与烷烃发生反应,但 NO3(来 源于 NO2 与O3 的反应)可与烷烃发生 较慢 的反应: 这是城市夜间上空HNO3的主要来 源 烯烃 加成反应 氢原子摘除反应 与O3氧化反应 见p41页 反应表示O3添加到烯烃上形成双 自 由基(二元自由基)它转化为环氧或 臭氧 化合物。 含有较大分子量的烯烃化合物 在 大气中参加化学反应时,会产生氧 聚 合物,当其蒸汽浓度仅为ppb级时 , 会凝聚成滴,形成气凝胶,大气中 常 存在一些颗粒物,其表面使烯烃的 反 应加速或预浓缩。 (3) 环烃的氧化 (4) 单环芳烃的反应 (5) 多环芳烃的反应 (6) 醚、醇、酮、醛的反应 五、光化学烟雾 1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大气中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 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 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参加 反应的一、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包括气体 污染物和气溶胶)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 为光化学烟雾。 如:1940年,美国洛杉玑 n 特征:兰色烟雾,强氧化性,具 有强刺激性,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在白 天生成傍晚消失, 高峰在中午。 n 形成条件:大气中有氮氧化合物 和碳氢化合物存在,大气湿度较低,有 强阳光照射( P48 图2-14,15) 。 2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单机制 光化学烟雾形成反应是一个链反 应,链的引发主要是NO2的光解。 引发反应: 自由基的引发主要由NO2和醛 的光 解引起: 自由基传递 碳氢化合物的存在是自由基转化和增 殖的根本原因: HO主要来自HNO2的光解 终止: 终止: 利用上述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模式可以 模拟不同情况下光化学烟雾的状况及各有害成分 的变化(p52,图2-17)。 3光化学烟雾的控制对策 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的排放 反应活性顺序:有内双键的烯烃 二烷基或三烷基芳烃和有外双键的烯烃 乙烯 单烷基芳烃 C5以上烷烃 C2-C5 大多数有机物与 HO 发生反应, 其反应速度常数大体上反映了碳氢化合物 的反应活性。 控制臭氧的浓度 NOX、RH(碳氢化合物,氮氧 化 合物)的初始浓度大小,影响O3的 生 成量和生成速度。 六、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 含硫矿物燃料燃烧过程中直接 排入 大气中的主要是二氧化硫,煤含硫 0.5- 0.6%,石油含硫 0.5 - 3%。 天然来源主要是火山喷发。 1SO2的气相氧化 直接光氧化: 低层大气光氧化形 成 激发态分子。 1SO2为单重态,不稳定,3SO2为三重 态是大气环境中重要的SO2物质形态,能量较 高的单重态分子跃迁到三重态或回到基态: 因此,激发态的SO2主要以三 重态 存在,并进一步反应如下: 或 被自由基氧化 SO2与HO自由基的反应 (活性自由 基) 反应中生成的 HO2,通过反应 使得HO又再生,上述氧化过程又 循环 进行,其决定步骤为SO2和HO的反应。 与其他自由基的反应 (二元活性自由基) 被氧原子氧化: 自由基对气相中SO2损耗的贡献( p58,表2-5) 2SO2的液相氧化 (略) 液相平衡: SO2被水吸收 SO2 + H2O = SO2.H2O SO2 + H2O = H+ + HSO3- HSO3- = H+ + SO32- 液相中O3对SO2的氧化: 微量的Fe、Mn可作为催化剂(p59- 63) 3硫酸烟雾型污染 由于煤燃烧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 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 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n 特点: 发生在冬季,气温低,湿度高,日光 弱。 1952年12月伦敦烟雾。 SO2转化为SO3的氧化反应主要靠雾 滴中锰、铁、氨的催化作用而加速, 硫酸烟雾型污染属于还原性混合物, 称还原性烟雾。 n 光化学烟雾与伦敦型烟雾的比较 (p64,表26)。 七、酸性降水 n 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将大气中的酸 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最常见的就 是酸雨,称湿沉降。 n 我国70年代末期,北京,上海,南京 ,重庆,贵阳等地均出现过,其中以西 南地区最为严重。 1降水的pH背景值 未被污染的大气中,可溶于水 并含量较大的酸性气体是CO2, 如果只 把CO2 作为影响天然水pH的因素,根据 CO2(全球大气浓度为 330ml/m3)与纯 水的平衡,可以计算出降水的pH值( p66)。 已知雨水的pH值约为5.6,可看作未 受 污染的大气降水的pH背景值,并作为判 断 酸雨的界限。 由于大气中可能存在的酸、碱性气态 物质,气溶胶等除CO2 外还可能有H2SO4 、HNO3、NH3等,都对雨水pH 值 有贡献 ,因此仅用 pH=5.6判断不一定合理。 从而提出: 降水的pH背景值。根据 世界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经过长期 测定确定其背景值(p67,表27)。 2. 降水的化学组成 大气中固定的气体组分:(p67-68-70) O2、N2、CO2、H2和惰性气体等 无机物: 土壤衍生矿物 Al3+、Ca2+、Mg2+,Fe3+, Mn2+, SiO32- ; 海洋盐类 Na+、K+、Ca2+、Mg2+、Cl-、Br-、SO42-、 HCO3-、I-、PO43-等; 气体转化物质 SO42-、NO3-、 H+、 NH4+、Cl-; 人为排放的各种金属等。 有机物:有机酸、醛、烷烃、烯、芳烃 等。 光化学反应产物:H2O2、O3、PAN等 不溶物:土壤颗粒、燃料燃烧尘粒 降水的离子组成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 SO42-、NO3-、Cl-、NH4+、Ca2+、H+ 3酸雨的形成 燃料燃烧产生的SO42-、NOx以及工 业加工和矿石冶炼中产生的SO2等转化而成 。 气相反应: 液相反应: NO的反应: 酸雨的主要化学组成 H+、Ca2+、NH4+、Na+、K+、 Mg2+ SO42-、NO3-、Cl-、HCO3-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SO42-,其次 是NO3-和CI-,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 的。 大气颗粒物中的Fe、Mn、V等元 素是催化剂,光化学反应的产物 O3、 H2O2 是SO2的氧化剂。 CaO、CaCO3、NH3 是酸性降水 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其中降水 中的Ca2+提供了相对大的中和能力, NH4+的分布与土壤的性质有关,北方碱 性土壤地区降雨中NH4+含量相对高一些 。 降水中有毒金属元素也已引起人 们的关注,金属元素的湿沉降明显受到 人为活动的影响(表28, 9, 12, 13)。 4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在有适宜 的转化条件下) 大气中的NH3 大气中的NH3与H2SO4气溶胶形 成中性的NH4HSO4,它降低了雨水的酸 度,从而抑制了酸雨的形成。 大气中的NH3的来源: 有机物的分解,含氮肥料的挥 发。土壤中NH3的挥发随土壤pH值的 上升而增大,北方土壤pH值在7- 8之 间,南方土壤pH值5-6,因为北方大气 中的NH3高。 颗粒物的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大气颗粒物组成复杂,主要来源于 扬尘,其化学组成与土壤相同,此外还有矿 物燃料燃烧形成的飞尘。 金 属 催化SO2氧化 颗粒物 酸性物 贡献酸雨 碱性物 中和酸起缓冲作用 新华社报道(2002.11.7 ) 国家计划投入967亿元巨资用 于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防治,确保到 2005年“两控区”(4个直辖市,21个 省会,175个其他城市)内二氧化硫排 放量比2000年减少20。 八、大气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处于气溶胶体系,即大气 中均匀地分散着各种固体或液体微粒,沉降 速度极小,常用粉尘、烟、煤烟、沉粒、轻 雾、浓雾、烟气等来描述。 大气颗粒物是大气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与大气降水过程,大气中有毒物质可以是 无机物也可以是有机物,主要分布在气溶胶 中看作污染源。 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汇 来源 天然来源:地面扬尘(组成和 土壤相似)海浪溅出的浪沫(盐类) 自然界(火山、森林火灾、生物) 人为来源:煤烟、粉尘、工业 排放、汽车尾气等。 汇(sink) 干沉降:通过重力对颗粒物的作用,使 它沉降,沉降的速率与颗粒物的粒径、密度、 空气运动粘滞系数有关,如: 0.1(m) 8105 (cm.s-1) 213年 1 (m) 4109 (cm.s-1) 1398小时 10 (m) 0.3 (cm.s-1) 49小时 100 (m) 30 (cm.s-1) 318分钟 湿沉降 : 指降雨、雪使颗粒物在大气中 消失的过程大气中消除颗粒物的量一般 湿沉降占8090, 而干沉降只有1020。 大气颗粒物具有: 分散性: 气溶胶中固体粉末,液体泡 沫分散在大气 中,如硫酸雾、碱雾、农 药、粒尘等,分散度大。 凝聚性: 饱和蒸气、金属烟尘冷凝聚 成雾。 形成气溶胶:一次污染物在大气(液 相)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新物 质,漂浮在大气中。 2. 大气颗粒物的粒度 颗粒大小的界限很难划分 大气颗粒物实际上并不是球体,多 为不规则的粒子,因此颗粒物的粒径不能 仅指其直径,需用有效直径 来表示。即空 气动力学直径(Dp): Dp表示所研究的粒子有相同终端 降落速度的密度为1的球体。 Dg几何直径, K形状系数 (球形K=1.0) p忽略了浮力效应的粒密度, o参考密度(o=1g/cm3) n Dp是指在通常温度压力和相对湿 度下,在静止的空气中,与实际颗 粒物 具有相同重力末速度的密度为 1g/cm3 的球体直径。 n Dp是一种假想的球体颗粒直径, 与实际颗粒物粒径不同。实际颗粒物粒 径与颗粒物的组成、相对密度和颗粒物 形状有关。 如:Dp = 0.5 m, Dg = 0.34 m (相对密度为2) Dg = 0.74 m (相对密度为5 ) 3.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总悬浮颗粒物 n(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n TSP是指在一定体积中,被空气悬 浮的全部颗粒物,用单位体积中的颗粒 物总质量来表示。粒径多在100m以下 ,特别是10m以下的微粒。 测定方法:大流量采样-重量法 仪器: 大流量采样器 操作:保持气体流量为0.967- 1.14m3/min,入口处抽气 速度为 0.3m3/s n 集粒范围0.1-1000m,采样时间8- 24h, n 玻璃纤维薄膜200250mm,称重得 TSP。 n 若需要分析其组成,则将样品分成 五份,50 % 提取有机物,20%作金属 成分的分析,10 % 分析可溶物。 降尘 颗粒 10(30)-1000 m n测定:重量法 n装置:内径为15cm,高30cm,圆筒 形集尘缸内加 入一定量的水+乙二醇。 每月收集一次,乙二醇 用来防冻、防微 生物生长。 n测定步骤: n过滤 滤液 测pH值、SO42-、Cl-等水溶性 物质 残留 恒重,重量法测定(降尘) 苯萃取 萃取物苯溶性物质 残留物800灼烧 n (非水溶性的不可燃物) 灰分金属氧化物 飘尘 难以降沉 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te Particulates IP) nDp10m 指TSP中能用口鼻吸入的 颗粒物 n气象报告中用PM10表示 n测定:小流量采样重量法 用带有入口切割粒 D50=101m空气采样器采样,采样 时间为8-24h,流量0.01-0.5m3/min,滤 料恒重 n D50代表悬浮颗粒物体系的几何 平均粒径,指在颗粒物粒度分布曲线 上,颗粒物的积累质量一半时所对应 的空气动力学粒径。 4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与其来源有关 无机颗粒物 海洋(无机盐类);汽车尾气(铅);扬 尘(土壤构成、硅、铝氧为主,其它金属元素 ) 粗粒子:硅、铝、铁及金属元素,多为一 次污染物 细粒子:硫酸盐、硝酸盐等,多为二次污 染物 有机颗粒物 (来自燃料燃烧、废弃物焚化) 是指大气中有机物质凝聚而成的颗粒物, 或有机物附着在其它颗粒物上而形成的颗粒 物。有机颗粒物种类繁多,结构也及其复杂。 现已鉴定出在各类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化合 物有300多种(p80-82) 。 九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1. 地球的热平衡 辐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约有 50 在达到地面前被大气反射或被大气吸收后 再辐射回空间;其余50直接由云、大气 或颗粒物散射到地面。到达地表的太阳能 被地球吸收,部分从地表反射回空间,部 分通过红外辐射返回空间,从而维持地球 的热平衡。 大气中的水分子能吸收大量的 红外辐射,波长为700-850 nm,1100- 14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