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ppt_第1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ppt_第2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ppt_第3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ppt_第4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试大纲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对本考点的要求是: : “ “理解理解常见常见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在文中在文中的用法的用法” ” 1 1、“ “常见常见” ”:是以考纲列举的:是以考纲列举的1818个文言虚词个文言虚词 为重点。为重点。 1818个文言虚词是:个文言虚词是: 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则、者、之、与、焉、也、以、因、则、者、之、与 。 2 2、“ “在文中在文中” ”: 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进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进 行分析行分析 判断判断常见用法(相对在词典中的词常见用法(相对在词典中的词 条义而言)条义而言) 虚词的“用法”主要指是什么词性、什 么成分或在表情达意上起了什么作用。 文言虚词有三个特点:一是一词多类 ,如代词“之”就有代词、助词、动词等用法 ;二是一类多义,同样是作为代词的“之”, 有时可作人称代词(我、你、他),也可作 指示代词(这、这个、这种);三是可以连 用,最常见的是句末语气助词的连用。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 。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以”的用法 。 2.通过学习为文言文整体阅读打下基础 。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一)代词(又分两种情况)(一)代词(又分两种情况) 1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 称。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称。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 ( (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窃符救赵) 然语然语之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 (与妻书与妻书) 作作师说师说以贻以贻之之。 ( (师说师说) 輮使輮使之之然也。(然也。(劝学劝学) 代 人 代物 (之:我)(之:我) (之:你(之:你 ) (之:他(之:他) ) ( (之:它之:它 ) 人非生而知人非生而知之之者。者。 (师说师说) 2.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此此 ”。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之之二虫又何知。(二虫又何知。(逍遥游逍遥游) (2)(2)均均之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代事 (之:代知识和道理(之:代知识和道理 ) (二)助词(二)助词 1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的”,放,放 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 的修饰关系,解释为的修饰关系,解释为“的的”。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勾践灭吴)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 2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已。(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3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 语提前的标志。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师说)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窃符救赵) 4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 后置的标志。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劝学)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屈原列传) 5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 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项脊轩志) (三)动词(译为(三)动词(译为“往往”、“到到去去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逍遥游)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 又顾而之他。(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之”字可代人事物 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的除外 ) 1 1、有良田、美池、桑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之属属 2 2、是谁、是谁之之过与过与 3 3、孤、孤之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 4、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 之之 ,曰:,曰:“牛何牛何之之?”?” 5 5、不知将军宽、不知将军宽之之至此也!至此也! 1 1、指示代词,这、指示代词,这 2 2、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3 3、取消句子独立性、取消句子独立性 4 4、动词,往,到、动词,往,到 去去 5 5、代词,我、代词,我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一)介词(一)介词常带宾语,用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动常带宾语,用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动 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对象、产生的原由等。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对象、产生的原由等。 1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石钟山记石钟山记) 2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项脊轩志) 3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赤壁之战) 4 4表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表示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用法同用法同“于于”。可译为:在,从。可译为: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谭嗣同谭嗣同)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复庵记复庵记) 5 5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为,由于。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 仪。(仪。(屈原列传屈原列传) 6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赤壁之战) (二)连词(二)连词 1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而”“”“又又 ”“”“而且而且”“”“并且并且”等,或者省去。等,或者省去。 忽魂悸以魄动。(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 2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 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而”或省或省 去。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 樊哙侧其盾以撞。(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鸿门宴) 3 3表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表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而”“”“来来”“”“ 用来用来”“”“以致以致”等等 。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祭祭 十二郎文十二郎文) 4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可译为可译为“因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六国论)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游 褒禅山记褒禅山记) 5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 为为“而而”,或省去。,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 (三)助词(三)助词 1 1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以:表时间)(出师表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2 2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四)动词 1 1以为,认为。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触龙说赵太后)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2 2用,任用。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涉江) (五)名词(五)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李白(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六)通假 1 1通通“已已”,已经。,已经。 日以尽矣。(日以尽矣。(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 2 2通通“已已”,止。,止。 无以,则王乎?(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 【以为以为】 1 1认为认为, ,把把当作或看作。当作或看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黔之驴) 2 2把把作为或制成。作为或制成。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把它设为。(以为:把它设为。过秦论过秦论) 铸以为金人十二。(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过秦论) 【以是以是】【】【是以是以】 相当相当“因此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 陋也。(陋也。(石钟山记石钟山记)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有以】【】【无以无以】 意思分别是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没有什么办 法用来法用来” ” 项王未有以应,曰:项王未有以应,曰:“坐。坐。”(鸿门宴鸿门宴)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陈情表) 1 1、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2 2、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目的 3 3、介词,因为、介词,因为 4 4、介词,用、拿、介词,用、拿 5.5.介词,依据、按照介词,依据、按照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1 1、各各竦立以听、各各竦立以听 2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3 3、成以其小,劣之、成以其小,劣之 4 4、屠惧,投以骨、屠惧,投以骨 5 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组是( ) A王许之。诸将皆喜 之二虫,又何知 B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臣以险衅,夙遭闵 C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皆以美于徐公 D遽扑之,入石穴中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D 【解析】A项“之”,第一个理解为“它”,代词, 代萧何的建议;第二个为“这、此”,指示代词 B项“以”,理解为“把”,介词;第二个为“因为”, 连词。C项的“以”,第一个理解为“用”,表动作行 为所使用的工具。介词。第二个为“认为”,动词。 D项“之”,均理解为“它(它们)”,代词。 【 解题指津】掌握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18 个文言虚词,一定要立足教材,精读和熟记例句,立足教材,精读和熟记例句, 并进行归类整理,辨析异同,熟能生巧,这是迁移并进行归类整理,辨析异同,熟能生巧,这是迁移 的基础和前提。的基础和前提。 语段训练语段训练 (一)判断“之”在文中的用法。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 僧不应2之。久3之,此僧以箪食 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 :“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 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 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1、动词 可译为“到”“往”2、代词 可译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