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写作示例:善弱妻儿含辛六载重婚丈夫逍遥法外.ppt_第1页
通讯写作示例:善弱妻儿含辛六载重婚丈夫逍遥法外.ppt_第2页
通讯写作示例:善弱妻儿含辛六载重婚丈夫逍遥法外.ppt_第3页
通讯写作示例:善弱妻儿含辛六载重婚丈夫逍遥法外.ppt_第4页
通讯写作示例:善弱妻儿含辛六载重婚丈夫逍遥法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善弱妻儿含辛六载 重婚丈夫逍遥法外 讲述一位妻子和三个儿女的辛酸 故事 同学们的建议与建议 n记录 对全文的总体评价之一 n富于正义与良知。体现了作者对当今社会现 象和问题的思索 n较好地掌握了人物与故事之间的关系 n具有通讯的格局。显示了习作者对生活现象 的处理所具备的建构能力 n以写为本,在写作中学习写作 n概述性语言语言表达比较纯熟 之二 n从全文来看,通讯所要表达的主题还不太鲜明和集 中。(讲述辛酸引发同情;哀其不幸无可奈何;社 会问题重婚现象;负心男人道德责任;基本国策生 儿育女) n从结构来看,构思意识还不太强。读一个开头,什 么都明白了。“别人的文章我只读开头和结尾,我 自己的文章只有开头和结尾。” n骨架是有了,缺少血肉;内容不少,缺少甑别与选 择; 开头: n 孟小梅,湖北郧县人。1996年丈夫抛弃她携当地 一女子出走,后潜至广东汕头某区,至今未归,留 下她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衣食无着。六年多来, 这个善良勤劳的妻子独自一人承担了抚育孩子的全 部重任。当年一个鲜活漂亮的女子,经过艰辛生活 的磨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艳。留在她心底更多 的是疲惫、痛苦和委屈。丈夫重婚,已经把这位善 良的妻子伤害得麻木而迟钝。在2003年春节期间, 我得知了孟小梅的辛酸经历。有感于这位女性的痛 苦遭遇,出于对她的同情,我决定把它写出来,告 于世人,让那些相信公理,相信良心的人来评判。 对开头评价 n天上只有“文曲星”;没有“文直星”作文不 可“竹筒倒豆”。 n可以选取一个点进行“突破”:或选取妻子艰 难生活的“镜头”;或选取“我”对这个家庭状况 了解过程;或以呼唤的方式、抒情的方式、 议论的方式开头,以调动读者阅读的兴味 试改: 风沙可以吹老岁月,但吹不老一个善良者 对善良的渴望;岁月可以改变生命的年轮, 却改变不了生命永恒的追求。 n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山地女人的故事; n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贫弱母亲的故事 ; n 这里,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山地女人、 一个贫弱母亲悲怆而辛酸的故事 作者原文 n第一部分. n共三个小节 一、她是村里小伙子们的偶像 n孟小梅1960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 村干部,母亲早亡,她是家里的大女儿,下 有一弟一妹。由于父亲为人忠厚,有修养, 教子有方,一家子倒也其乐融融。 n 孟小梅从小就长得机灵漂亮,性格活泼, 天资聪慧,是村里名副其实的“村花”。再加 上她有一副好嗓子,不管是豫剧、黄梅戏, 还是越剧,她都能唱得有板有眼,称得上是 才貌双全。 续前 n当时乡里为宣传土地到户,成立了剧团,下乡做宣 传。孟小梅是团里的积极分子,经常到邻近村庄演 出,得到不少小伙子的爱慕。孟小梅虽活泼开朗, 但很讲究分寸,没有在众人的追求下飘飘然,迷失 方向。她继续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戏剧中去, 没有丝毫怠慢。在剧团里,经过几年的成长,孟小 梅逐渐成熟起来。剧团是戏剧爱好者的社团组织, 并不是一个政府单位,生活并没有保障,为了生计 ,小梅不得不离开了剧团,离开了自己钟爱的戏剧 艺术。经人介绍,她在十堰找到了一份临时性的工 作。 分析第一部分的主要谈问题 n村里青年人的“偶像”盲目崇拜的对象 n标题与内容之间并非对应 n全部的介绍比较平淡,“读者意识”“时代性” n解决的途径 n一是更换标题:剧团里的“小红人” n二是对部分内容作必要的调整:显示该强调的和该 弱化的内容 三是可运用对比的联想,把今天的“偶像”崇拜现象 写进来,以增强阅读效果。 本段试改: n她,出生在深冬的时节。也就是三年自然灾 害最严重的1960年。多少像她这样选择 1960年这个降生时间的山村女婴,还没来得 及看清这个世界,就被饥饿夺去了生命。单 凭这一点,她就是幸运的。 n她那位粗通文墨且在村上为官的父亲对她的 未来多少有些幻想,给她取了一个富于诗意 和憧憬的名字孟小梅。 n孟小梅活泼机灵,能歌善舞。一双会说话的 眼睛如同黑夜里的光源一样,明明亮亮。外 加上一副可以穿透苍穹的嗓子,如同一泓清 泉,没有一点污染,流到哪儿,哪儿就有生 机。这一切对一个山村女孩子来讲,真是一 笔了不起点的财富。而就在她步入少年时代 的时候,这笔财富又有了增值的机会 接前 n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也是一个饥渴的年代。孟小 梅成了乡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一名出色队员;豫 剧朝阳沟自然不能没有“银环”,黄梅戏天仙 配更少不了“七仙女”孟小梅随剧团走乡串村 ,走到哪儿,哪儿就短不了关于她的话题: n “这是哪家的丫头?吃的啥宝贝?出落得这般水 灵!” n “下村的那个花儿,怕也比不过哟?” n 村上的小伙子们遇到了,有事没事也寻机会找她 搭讪:“小梅呀,把董永的词教我们两句行不?” 接前 n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也是一个饥渴的年代。孟小梅成 了乡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一名出色队员;豫剧朝阳沟 自然不能没有“银环”,黄梅戏天仙配更少不了“七 仙女”孟小梅随剧团走乡串村,走到哪儿,哪儿就短 不了关于她的话题: n “这是哪家的丫头?吃的啥宝贝?出落得这般水灵!” n “下村的那个花儿,怕也比不过哟?” n 村上的小伙子们遇到了,有事没事也寻机会找她搭讪 :“小梅呀,把董永的词教我们两句行不?” 接前 n孟小梅当然能猜透这班小伙子的心思,当然也能理 解另一种喜欢来点恶作剧的青年。就在一个夜晚, 孟小梅唱完天仙配七仙女的唱后一句词,台下 几个小青年起哄起来:“远看一朵花,近看烂眼疤 !”“台上孟小梅,梦想七仙女。” n 打这件事后,孟小梅想得更多了:在这块封闭的 山村里,我孟小梅现在的确是“红”,有人称赞,有 人艳羡,有人嫉妒,还有人不怀好意。所以能“红” ,是因为这方天地太小。这样“红”下去,早晚都得 变“紫”。(646字) 作者原文 n第二部分,共六自然段 二、在剧台上,她以为自己找到了 爱情 n 1983年,孟小梅怀着种种的无奈从十堰回 到老家。在城里,农村出来的打工族,走每 一步都很艰难,更何况她一个女孩子呢?孤 单无助,受别人欺负,还不如回乡下务农。 思想保守的小梅,就这样回到了家乡。 接前 n乡里的剧团还是办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 在往日,小梅可是这里的红人儿,经过小梅 的再三请求,剧团团长还是把她转进了剧团 。在这儿,她又重新拾起了自己钟爱的戏剧 。为乡亲们唱拿手戏是她最高兴的事,小梅 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在这期间,有位 小伙子闯进了她的视线。 接前 n这小伙子叫何玉刚,比孟小梅小四岁,农村 出身,也是个文艺爱好者,长得一表人才, 能歌善舞,会唱戏,会演小品,是唱戏的一 把好手,在剧团里小有名气。就从这时候起 ,何孟两个认识了。 n 最初的接触,是在剧台上,二人演搭档戏 ,很合得来,常常是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经过二人的不懈努力,舞台表演也更加自如 ,得心应手。 接前 n他们俩成了剧团里的台柱子。对戏曲的共同 爱好,使这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在戏台上, 唱天仙配时,玉刚演董永,小梅就饰七 仙女;唱黛玉葬花时,玉刚饰贾宝玉, 小梅就演林妹妹。经过二人努力配合,他们 的戏在乡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都夸他 俩像真的天仙配一样。每每听到这样的赞语 ,小梅脸上都会泛起朵朵桃花。 n 戏越演越多,玉刚和小梅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终于在1984年春,玉刚和小梅商定结婚。 这年春天,他俩真的成了“天仙配”。 对本段的建议 n标题已将结论说出,不妥;建议修改 n前段说是“偶像”,剧团里的“红人”;这里又讲 “再三请求”。前后显然矛盾。 n“城里生活”略写是应该的。要么只字不提, 即干脆不写;要写,就得写出“灵魂”来。 n至于“孤单无助,受人欺负”则太概略,不能 产生任何共鸣。 试改第二部分:剧情里找爱情 n孟小梅曾有过离开剧团的日子。与其说是担 心“红极而紫”,勿宁说是梦想在现代城市里 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n她原本想挤进车城十堰。城里工作的老乡带 她趟过工厂,串过幼儿园,进过富丽堂皇的 城市家庭,也去过充斥着肥男瘦女的歌厅 接前 n临时的岗位上,正式工的颐指气使,使她明 白:“翻身农奴把歌唱”对她不仅遥远而且还 太“奢望”;家政行当里,家庭主妇那处处警 惕、时时设防的目光如同针刺儿一样扎在自 己的脊背上;而娱乐圈子里,粉男绿女们不 分性别的举止如同恶梦一般,让她浑身颤抖 、神经错乱 接前 n城里这一短暂的经历,让她懂得:城市与农 村本不属一个话语系统。我孟小梅的天地应 该是那垄上埋着红薯,坡上红着高粱,洼里 鸣着青蛙,坪里冒着炊烟的家庄。 n 孟小梅回到了家乡。乡里的剧团还正办得 风风火火,有声有色。她又重新拾起了自己 钟爱的戏剧。 接前 n就在孟小梅离开剧团的期间,有位小伙子进 了乡剧团。这小伙名叫何玉刚,比孟小梅小 四岁,虽说出生在农村,但爹妈给了他一个 好模样。不仅能歌善舞,而且还能说会道。 要唱能唱,要跳能跳,要说能说,也是,在 剧团里一把好手,村村寨寨小有名气。 接前 n 何玉刚闯进她的生活,最初只是在剧台上。 二人演搭档戏,很合得来,常常是珠联璧合 ,天衣无缝。经过二人的不懈努力,舞台表 演也更加自如,得心应手。他们俩成了剧团 里的台柱子。对戏曲的共同爱好,使这两个 人走到了一起。在戏台上,唱天仙配时 ,玉刚演董永,小梅就饰七仙女; 接前 n唱黛玉葬花时,玉刚饰贾宝玉,小梅就 演林妹妹。经过二人努力配合,他们的戏在 乡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都夸他俩像真 的是“天仙配”。每每听到这样的赞语,小梅 一方面感欣慰,一方面也有些顾虑虽说 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己毕竟比这个 戏台上“董永”还大了四岁,不知这个小弟何 时才能长大。 接前 n 戏越演越多,玉刚和小梅的交往也越来越深。当 这个“小董永”向她表白“爱”的心声时,她不安地问 : n“你能不能像董郎那样?” n“像董郎怎么样?” n“勤劳和善良!” n小伙子如何回答并不重要。只知道孟小梅终于在 1984年春与何玉刚成了生活中的“天仙配”。(849 字) 原文 n第三部分,共六个自然段 三、雨一直下,气氛不再融洽 n开始步入婚姻的殿堂,夫妻二人的生活也是恩恩爱 爱。台上是搭档,台下是夫妻。由于各种原因,乡 剧团于1985年解散了,孟小梅和何玉刚都回到乡下 何的老家,离开剧团,离开戏剧,在农村过起了面 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想起以前有滋有味的日子, 夫妻俩都感到一种巨大的失落,再也没有了往日的 欢乐。繁重的生活填满了生活的空间,夫妻之间的 感情也趋于平淡。妻子是个踏实人,什么样的生活 都过得,可丈夫玉刚却不这么认为,他一直还放不 下架子,以为委屈了他这个人才,整日怨天尤人, 没有好脸色。 n婚后的第二年,孟小梅生下了女儿小云。原本小梅 一直想为丈夫生个男孩,冲淡一下这种失谐的日子 ,可没想到却生了女儿,内心深处充满了自责。她 埋怨自己不争气,对不起丈夫。于是她抢着做农活 ,做家务,挑水做饭几乎全包下来。她一心想让丈 夫高兴。可是丈夫却不领情,对于生下女儿,她一 直心存不满,只不过没有表露得太明显,日子还是 在平淡中过着。何玉刚过惯了剧团里的清闲生活, 对农活家务早已敬而远之,操持家务、收割播种也 就成了小梅一个人的事。 n两年后孟小梅再次怀孕,生下了女儿小雪, 这对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何家来说,简直不 能容忍。何玉刚再也沉不住气,开始对妻子 产生了厌恶感。经常挖苦妻子:“要你有什么 用?”善良的小梅只能默默无语,承爱着委屈 ,承受着丈夫的责怪,尽心尽力地操持家务 、带孩子,希望能够得到丈夫的体谅。 n经过何玉刚的多次交涉,靠自己的一点小才,他终 于以合同方式,到了乡派出所工作。远离妻子儿女 ,何玉刚一个人在乡派出所上班,开始还能常回家 看看。在这期间,孟小梅又冒着极大的风险,顶着 计划生育的风头,为何玉刚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可 能是上天感动吧,小梅的第三胎是个儿子,这对夫 妻俩来说总算是个安慰。小梅以为丈夫从此会回心 转意了,夫妻感情会有所好转。事实却恰恰相反, 丈夫对她越来越冷淡了,到了1994年春,情况开始 大变。 n原来,在乡派出所门口,开了一家小商店, 店主人是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叫小翠,相貌 也算端正。从此何玉刚成了这家小店的常客 ,渐渐与小翠熟了起来。这在何玉刚心里便 如一块小石头,激起了阵阵涟漪,意志薄弱 的何玉刚忍不住想与小翠靠近。再加上何玉 刚本来就有点小聪明,会说些花言巧语,经 不住何的软磨硬泡,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 ,两个人终于搂在了一起 n何玉刚总算如愿以偿,春风得意,早把妻子儿女抛 之脑后,一有空就去找小翠。一个月,甚至几个月 都不回家一次。时间一久,敦厚的妻子终于觉察到 ,丈夫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先是委婉的劝告,何 玉刚总支唔说:“你想到哪儿去了,这段时间工作 太忙”。小梅也就不再多说。可丈夫早已是吃了秤 砣铁了心。为了掩饰自己的私情,他骗妻子说小翠 是他结拜的干妹妹。心地善良老实的小梅出于这个 考虑,对小翠还是礼待有加,虽然心里不痛快,但 从没有让丈夫丢面子。私下里,小梅劝丈夫回心转 意,看在三个儿女的份上不要走得太远,不要做太 离谱的事。 n 此后夫妻俩经常为这件事吵闹,但为了这个 家,为了孩子,她一直任劳任怨,砍柴种地 ,带小孩,还要照料何玉刚六十多岁的老母 亲。就在夫妻闹矛盾的过程中,她也没拖丈 夫的后腿,相反小梅一直支持丈夫,希望他 尽快转正。但她不知道,对她的更大的打击 还在后头。 评析与建议 n这段的内容比较杂多。有必要进行适当地调 整; n概述性的话语比较多。生动与曲折不够; n 人物的特征被并不集中的叙述搞的模糊了; n 重新布局和叙述 对此段的改写 三、雨一直下,气氛不再融洽 n台上是搭档,台下是夫妻。人们的称羡着实让小梅 陶醉。开始步入婚姻的殿堂,夫妻二人的生活倒也 恩恩爱爱。 n1985年是孟小梅没齿不忘的一年。就是这一年,乡 剧团解散;就是这一年,她们的女儿降生;就是这 一年,她再次怀孕 n剧团的解散,意味着他们不能用歌喉营生而只得用 四肢在山洼里寻找生活。 n孟小梅有过进城的经历,虽有“失落”感,但 也不奢望离开土地。插秧割麦不也是自己祖 祖辈辈的生活吗?可何玉刚不这样想:自己 哪一点不比别人强?说模样有模样,要文化 有文化,讲能力有能力。凭啥我得 “面朝黄 土背朝天”?回到何家的日子里,不是甩盘子 甩筷子,就是丢农具撂挑子,整日里没见一 个好脸色。而孟小梅只当他是个小弟弟,耍 点小脾气算不了啥。 n随后是女儿的降生。小家伙同她妈一样,也 不知道选择时机。面对小丈夫和老公婆的脸 ,她什么都明白这个女儿并不受欢迎。 好在自己年轻,后面有的是希望。孟小梅这 样想着。 n俗话说,屋漏偏遭连夜雨。就在何家切盼儿 子的时候,二女儿又在第二年出生。小梅原 本想为丈夫生个男孩,冲淡一下这种失谐的 日子,可没想到又生了个女儿,这对重男轻 女思想严重的何家来说,简直不能容忍。小 梅内心深处充满了自责。她埋怨自己不争气 ,对不起丈夫。 接前 n于是她抢着做农活,做家务,挑水做饭几乎 全包下来。她一心想让丈夫高兴。何玉刚再 也沉不住气,开始对妻子产生了厌恶感。经 常挖苦妻子:“要你有什么用?”善良的小梅 只能默默无语,承爱着委屈,承受着丈夫的 责怪。月子还没坐完,就得下地里干活,到 塘里挑水。邻居的老妈妈们心疼地劝她:“别 跟自己过不去。”“生不生儿子哪能只怪我们 女人。”“你这样会落下月子病的!” n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梅仍然鼓励丈夫托 关系、找门子,争取在乡府里找个差事。自 己的男人吃不了苦,不能委屈了他。终于有 一天,何玉刚以合同方式,到了乡派出所工 作。而孟小梅又冒着极大的风险,顶着计划 生育的风头,为何玉刚生下了第三个孩子。 可能是上天感应吧,第三胎是个儿子,小梅 也算对得起何家了。 n可是在一雨夜,小儿子突然高烧。这可是何 家的命根子呀!小梅心急火燎地抱着孩子就 往乡上医院里跑。等敲开医生的门来为孩子 拿药时,这才发现自己走得急,身上分文没 带。 n“医生,请您先给我儿子用药,我去派出所找 我男人?” n“派出所谁是你男人?” n“何玉刚!” n等孩子挂上吊瓶,她才发现自己的狼狈:蓬 头垢面,满身泥水。也顾不得管那些。借着 居民住户里透出的微光,高一脚、低一脚地 总算找到了派出所何玉刚的住处。可是,孟 小梅敲了半个时辰的门,就是无人应答。她 好生疑惑:她能到哪里去呢?在一位好心人 的谜语般的暗示下,孟小梅才知道,何玉刚 在派出所附近认了一个干妹子。 原文 n第四部分的原文,共六个自然段 四、丈夫出逃在外 妻子含辛六载 n由于何玉刚的作风不端,工作态度消极,单位同志 也都有些不满。1996年,乡镇派出所精简人员,在 这种情况下,何玉刚只好辞去职务。为了达到与小 翠长相厮守的目的,他决定离家出走。为此他设下 了一个阴谋,骗妻子说要外出打工。妻子百般劝告 ,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需要人照应,他只当做耳 旁风,并且一意孤行。其实暗地里,他早已安排小 翠先走了。妻子见拦不起住,泪流满面地哀求丈夫 ,但此时心怀鬼胎的何玉刚如何听得见妻子的泣求 呢?在妻子的泪眼婆娑中,何玉刚渐渐远去,殊不 知,这一去就是六年。 n六年期间,何玉刚未给妻子任何音信,小梅 也从不知道丈夫身居何处。何玉刚为了防范 妻子,严密地封锁自己的消息,六年期间仅 仅与自己的姐姐联系过几次,也没有提到自 己的住址。他抛弃妻子儿女,另觅新欢,远 走高飞,留下一个弱子女,和三个孩子。六 年多了,孩子们也早已记不清他们父亲的模 样,更不用提什么父爱了。 n小梅为人忠厚善良,本身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对法 律更是知之甚少,但是最起码她知道,丈夫触犯了 法律,犯了重婚罪。可她一个弱子女,又能把丈夫 怎么样呢?不知丈夫的音讯,不懂法律,连最基本 的诉讼程序也不清楚,也没人帮助,她就算告了又 能把何玉刚怎样呢?据说何玉刚在外日子过得并不 容易,孟小梅甚至期望有一天丈夫会回心转意,因 此,一直到现在,她还在那里干等着。 n这漫长的六年,一个弱女子承担了抚育孩子 的全部重任,可以想像是何其艰辛。在这个 年代,养育孩子是人们觉得最费精力的事情 ,何况她一个单身女人呢?为了抚育孩子长 大成人,孟小梅一直以自己坚强的毅力支撑 着。孩子们要读书,要受教育,孟小梅不惜 在自己30多岁时,再次到十堰打工,靠做豆 腐赚钱,供养三个儿女读书。 n孩子越大,学费越高,为了多挣钱,她还只 身一人到河北某纸板厂做工,给孩子们交学 费和生活费。如今大儿女小云已初中毕业, 完成了义务教育,母亲再也无力供她上高中 ,在亲戚的帮助下,小云在十堰一家工厂找 了份工作。而小女儿小雪和儿子小军还在上 初中。可以预料,孟小梅和孩子们以后的路 是何其艰难。 n长期的生活压力和思想压力,给孟小梅的身心造成 巨大的伤害。埋藏于心中的委屈、不平,一直使她 隐隐作痛。每每谈及这件令她伤透心的往事,她总 是欲哭而无泪。或许是眼泪已流尽,或许是内心已 麻木不仁,在与她交谈时,她眼中那类似于祥林嫂 的目光从我眼前掠过,我不禁心里一怔,如一根细 细的针,深深刺入了我的心,隐隐作痛。一个不幸 妇女的遭遇让我思绪万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是那又怎能怪她呢?她是那么善良,那么宽容, 那么伟大的一个母亲。 评析与建议 n内容比较零碎。从何玉刚来看,又是作风不正,又 是决定辞职不知是单位的意思,还是个人的要 求;又是封锁消息,又是生活不易;又是心怀鬼胎 ,又是从孟小梅来讲,又是劝,又是求,又是 哺育之艰难,又是母性之伟大,又是女儿的工作, 又是从作者来讲,又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又是不好怪她 n必须下决心剪掉与标题无大关联的内容; n必须突出何玉刚的骗子行为; n必须写出母亲的责任。 对本段的改写 n原来,在乡派出所门口,开了一家小商店, 店主人是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叫小翠,相貌 也算端庄。何玉刚一个人生活,少不了到店 里小买,渐渐与小翠熟了起来。何玉刚本来 就有点小聪明,会说些花言巧语,小翠经不 住姓何的软磨硬泡,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 ,两个人终于搂在了一起 n 此时的何玉刚果真和小翠在一起。 n“这是我的干妹子小翠”。何玉刚心里有鬼,急 忙介绍说。 n小梅心里不痛快,但没有让丈夫丢面子。私下里, 小梅劝他说,看在三个儿女的份上,不要太离谱。 n纸是包不住火的!由于何玉刚的生活作风问题,乡 镇派出所在精简人员时,首先就“简”掉了何玉刚。 在何玉刚走人的时候,小翠也打点行装到南方去了 。 n小梅知道丈夫心里不好过,宽慰他说:家里 上有老下有小,也需要人照应。在家过日子 ,挺实在的。可何玉刚自己却另有一番算计 。终于有一天,他说出了自己蓄谋已久的计 划到南方打工。任小梅好说歹说,任亲 友千劝万劝,何玉刚吃了秤砣铁了心。就在 妻子婆娑的泪眼中,他渐渐远去。 n善良的孟小梅虽然阻拦不住他去南方,但无 时不刻牵挂着他。去人就嘱托,逢人便打听 。她就这样死死地期待着,等完了春天等秋 天,等到了冬天等春节。女儿已淡化了父亲 的身影,儿子已模糊了父亲的模样,即今已 是六易寒暑,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何玉刚 未给妻子任何音信,小梅也从不知道丈夫身 居何处。一直到现在,她还在那里干等着。 接前 n 这漫长的六年,一个弱女子承担了抚育孩子 的全部重任,可以想像是何其艰辛。养育孩 子本是最费精力的事情,何况她一个单身女 人呢?孩子们要吃饭,要读书,要关怀,为 了抚育孩子长大成人,孟小梅一直以自己坚 强的毅力支撑着。在30多岁的时候,她再次 到十堰打工,鸡鸣时起床,靠做豆腐一个子 儿一个子儿地挣钱,供养三个儿女读书。 接前 n孩子越大,学费越高,为了多挣钱,她还只 身到河北某纸板厂做工,给孩子们交学费和 生活费。最困难的时候,还背着孩子去卖血 大儿女小云完成了义务教育后,理解母 亲的艰辛,在十堰一家工厂找了份工作。而 小女儿小雪和儿子小军还在上初中。可以想 见,孟小梅和孩子们以后的路是何其艰难。 原文 n第五部分,共三自然段 五、她的爱再也回不去了 n孟小梅,这位中国农村妇女中普通的一员, 她的遭遇也引起了我的深思。中国有八亿多 农民,我深信,还有类似孟小梅这样的人。 她们不懂法律知识,不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 ,她们往往也就成了最容易受伤害的对象, 因为她们不懂如今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 利,她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