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ppt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ppt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ppt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ppt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属于中国古代 哲学理论,是古人用以阐释自然界一切 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宇宙观 和方法论。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指导认识自然 的方法论,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古代 医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医学中的问 题,并与医学理论紧密结合。医学的阴 阳五行学说就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成为贯穿于整个中医 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三)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四)阴阳学说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之间间的相 互关系)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 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 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 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最初涵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 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 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 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 也。” 日光向背 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 明亮 晦暗 温热 寒凉 干燥 潮湿 抽象出代表相对事物或现象的一对范畴 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有 名而无形。” 阴阳学说的含义 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阴阳学说将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分 为阴阳两个方面,并用阴阳之间的相 互关系说明自然界的变化的发展。 易传系辞:“一阴一阳谓之道 。”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 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一般而言,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 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 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 (三)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含义: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不是不变的,而是可变的。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 生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 。 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2、事物阴阳属性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之 中可以再分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而 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 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阴阳交感 阴阳互藏 1、对立制约 概念:对立是指阴阳双方是相互对立的。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 个方面) 制约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抑 制和制约的关系。 应用: 解释气候变化:春夏温热,是春夏阳气上 升 抑制寒凉之气;秋冬寒冷,是秋冬阴气上升抑 制 了温热之气。 素问脉要精微论:“冬至四 十 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 阴 气微上,阳气微下。”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 解释生理活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是阴阳制约消长关系的正常。) 解释病理变化: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指导治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2、互根互用 概念:互根是指阴阳任何一方的存在都必须 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又称相互依存。 例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 无 所谓下。 互用是指阴阳任何一方的发展都必须 依赖对方的资助。即相互促进,相互为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 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医贯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 应用:解释自然现象。 解释生理:气血关系。 兴奋与抑制。 解释病理: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指导治疗: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3、消长平衡 概念:消长:阴和阳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 “阴消阳长”、“阴长阳消”之中的量变. 消长解释的是事物量的变化,属于量变的范畴 。 四时气候, 冬至到夏至,是“阴消阳长” 夏至到冬至,是“阳消阴长” 。 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实际上即是 反映了阴阳消长的过程,其中虽有“阴消阳长” 、“阴长阳消”的不同,但从一年的总体来说, 还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 。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 阴阳平衡,生命活动正常,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 调整阴阳,恢复阴阳平衡,是治疗 疾病的基本原则。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4、相互转化 概念: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 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 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 质变 灵枢论疾诊尺:“重阴必阳,重阳 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阴阳的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重 ”和“极”就是阴阳转化的条件。事物发 展到极点。 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组织结构 (二)说明生理功能 (三)说明病理变化 (四)指导诊断疾病 (五)指导治疗疾病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划分依据:部位和功能特点。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 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 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 、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 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背腹:则背属阳,腹属阴; 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脏腑: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 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 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 ,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 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兴奋 抑制 (三)说明病理变化 1、说明疾病发生 2、病因分阴阳 风雨寒暑, 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3、说明病理变化(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即阴胜、阳胜,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 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偏胜: A “阳胜则热” 含义:是指阳偏胜会引起热象。(实热) 原理:由于阳主热、主动,所以阳盛则热。 临床表现:发热、面赤、心烦等。 B “阳胜则阴病” 含义:是指阳胜会损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 原理:阴阳对立制约,阳盛对阴的制约太过,损伤阴. 临床表现:口渴、尿少、尿赤等。 阴偏胜:“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 正常水平的病变。包括阴偏衰、阳偏衰和阴阳互损三 个方面 阴偏衰:阴虚,“阴虚则热”。 含义:指阴液不足会引起虚热之象。 原理:阴虚不能制阳,阳相对偏亢,引起虚热之象。 临床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 阳偏衰:阳虚,“阳虚则寒”。 含义:指阳气不足会引起虚寒之象。 原理:阳气虚损,温煦功能减退,出现虚寒之象。 (阳虚不能制阴,阴相对的偏盛.) 临床表现:畏寒,手足不温. .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是中医病机学的总纲。 疾病寒热变化是由阴阳失调引起的。 阴阳互损:阴或阳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 影响对方的化生,引起对方不足,最终形成 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 及阴两个方面。 原理:阴阳互根互用。 阴损及阳:阴虚至一定程度,不能化生阳气, 而引起阳虚的病理变化。 阳损及阴:阳虚至一定程度,不能化生阴液, 而引起阴虚的的病理变化。 “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 阳两虚”。 (3)阴阳转化 病证的阴阳属性,可以在一定的条件 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可转化为阴 证,阴证可转化为阳证。如“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表里、寒热、虚实) (四)指导诊断 1、疾病现象分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 按脉,先别阴阳。” 望诊:色泽鲜明为阳,色泽晦暗为阴。 (如黄疸:阳黄、阴黄) 闻诊:察呼吸,听声音,可别阴阳。 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为阳; 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为阴。 呼吸微弱,属阴;呼吸有力,属阳。 切诊 以脉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动分:至(起)者为阳,去(伏)者 为阴; 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态分: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 2、证候分阴阳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阴阳为辨证总纲,表、实、热属阳 ;里、虚、寒属阴。 景岳全书传忠录:“凡诊病施 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 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 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 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五)指导治疗 1.确立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 阴阳协调平衡,生命活动正常。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调整阴阳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太过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使失调的阴 阳,恢复到协调的状态。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 而调之,以平为期。” (1)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为有余之 证。故应采取“损其有余”,“损其偏胜” ,“实则泻之”的方法。 对阳偏胜,应以寒凉的方法损其偏胜之阳, 称为“热者寒之”;由于“阳胜则阴病”, 阳热盛易伤阴液,还应酌情配伍补阴的方法 。 对阴偏胜,应以温热的方法损其偏胜之阴, 称为“寒者热之”;由于“阴胜则阳病”, 阴寒盛易伤阳气,还应酌情配伍补阳的方法 。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不足,为虚损不 足之证,故应采取“补其不足”,“补其偏 衰”,“虚则补之”的方法。 对阴偏衰,补阴。古人称之为滋阴以制阳。 王冰称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 “阳病治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 阴;) 对阳偏衰,补阳。古人称之为补阳以抑阴。 王冰称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 “阴病治阳”。(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 对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张介宾(景岳)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 ,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善补 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 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 阳升而泉源不竭”。 在补阳的基础上配伍补阴的方法,称为阴 中求阳,是治疗阳虚的方法。 在补阴的基础上配伍补阳的方法,称为阳 中求阴,是治疗阴虚的方法。 2归纳药物的性能(药分阴阳) 药物性能由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决定。归经 药性:又称“四气”,寒热温凉,寒凉属阴 (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另有淡 味和涩味,受五行学说影响,习惯上仍称五 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 为阳。” 升降浮沉:升浮者为阳,沉降者为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的运行变化。 (金、木、水、火、土) (水、火、木、金、土) (尚书“洪范”、“甘誓” ,左传) “五方”、“五材”,“六府三事” (二)五行各自特性 目的:研究五行特性为分类奠定基础。 特性包含了事物本身的特点及引申的特性。 1、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 “曲直”,指树木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 展。 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 “炎上”,指温热、上升、明亮。 引申为温热、升腾、明亮。 3、土的特性: “土爰稼穑” “稼穑”,指播种和收获谷物。 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万物。 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 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种谷曰稼,收谷曰穑。 4、金的特性; “金曰从革” “从革”,指“变革” 。 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 5、水的特性: “水曰润下” “润下”,指滋润和向下。 引申为滋润、趋下、寒凉、闭藏。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归类方法 1、类比法 木的特点:“木曰曲直”,生发、向上。 肝的特点: 生发、向上,喜条达而恶抑郁。 所以:肝属于木。 2、演绎法(推演绎络法) 已知某一事物属于某一行,则与此事物关系密 切的事物都属于此行。 肝属于木,肝与目的关系密切,则目也属于木。 长夏 1、夏末秋初:解释气候特点,湿。 2、四季之末:“土不独主时” (1)长夏为每季最后一个月。长夏为四个月 ,另外四季每季为两个月。 (2)长夏为每季最后十八天。一年360天, 四季各有90天,减去最后的18天,余72天 ;长夏也为72(4*18)天。 脾旺于四季之末。 (四)五行关系 1、正常关系(生克制化) 解释生理联系、指导治疗。 2、异常关系(乘侮) 说明病理变化。(病理影响) 1、正常关系(生克制化) (1)五行相生 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 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促进 的关系。 规律(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母子关系: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 存在着“生我”和“我生”,难经将 其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以木为例,“ 生我者”是水,“我生者”是火。故水是 木之“母”,火是木之“子”。 五行相生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2)五行相克 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 着有序的依次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规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克金,金克木。 所不胜所胜关系: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 都 存在着“克我”和“我克” 。内经称为“ 所胜” “所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以木为例,“克我者” 是金,“我克者”是土。故金是木的“所不胜 ”,土是木的“所胜”。 五行相克 木 土 水 火 金 木 (3)五行制化 素问:“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自稳) 内经强调事物之间的制约关系。 类经图翼运气:“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 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 张介宾指出了相生相克相互为用。 制,指事物之间的制约;化,指事物的生化。 五行之间既存在着相互资生,又存在着相互 促进的关系,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事物 内部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 2、异常关系(相克异常:五行乘侮) (1)五行相乘 概念:又称过克,是五行相克太过引起的异常现象。 次序: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原因:一行太过,乘其所胜。 木太过,对土的制约太过,“木旺乘土”。 一行不及,受所不胜乘。 土不足,木对土的制约太过,“土虚木乘”。 (2)五行相侮 概念:又称“反克”、“反侮”,是五行反向克制引起的 异常变化。 次序:相侮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原因:一行太过,侮所不胜。 木太过,不受金的制约而反侮金,“木火刑金 ” 肝火犯肺。 一行不及,受所胜侮。 金不足,不能制木而受木的反向制约。 素问五运行大论: “气有余, 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 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 说明了五行相乘相侮的原因及不同原 因引起的变化。 “制己所胜”(相乘) “侮所不胜”(相侮) “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相乘) “己所胜,轻而侮之” (相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组织结构 (二)说明生理(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及相 互联系) (三)说明病理(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 (四)指导诊断 (五)指导治疗 (二)说明生理(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及相互 联系) 1、用五行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 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1) “木曰曲直”,具有升发向上的特性, 肝属于木,所以肝为刚脏,升发向上,具有 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特性。 (2)“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向上的特性 ,心属于火,所以心有温煦全身的特性。 (3)“土爰稼穑”,土性敦厚,具有承载、化 生万物的特性,脾属于土,具有运化水谷, 化生水谷精微,滋养全身的特性。 (4)“金曰从革”,具有清肃、收敛的特性 ,肺属于金,所以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肃 降为顺。 (5)“水曰润下”,具有寒润、趋下、闭藏 的特性。肾属于水,所以肾有藏精、主纳气 ,主水的特性。 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 (1)五脏相生关系 木生火,肝生心,如肝藏血以济心; 火生土,心生脾,如心阳温运脾阳; 土生金,脾生肺,如脾气资助肺气;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金生水,肺生肾,如肺金清肃下行以助 肾水; 水生木,肾生肝,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 阴血。 (2)五脏相克关系 木克土,肝克脾; 土克水,脾克肾; 水克火,肾克心; 火克金,心克肺; 金克木,肺克肝。 素问五胜生成论:“心其主肾也 ;” “肾其主脾也;” “脾其主肝也; ” “肝其主肺也;” “肺其主心也 。 ” “主”,实际上指制约,也即是相克。 由于“克中有生”、“制则生化”,所以称 它为“主”。 素问集注:“心主火,而制于肾水 ,是肾乃心脏生化之主。” 以此类推,肺属金,而制于心火,故心 为肺之主;脾属土,而制于肝木,故肝为脾 之主;肾属水,而制于脾土,故脾为肾之主 。 (三)说明病理(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五脏疾病按相生关系传变 按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 子病犯母”两个方面。 (1)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 及子脏。 母脏的病变影响及子脏,引起子脏的病变。 肾病及肝,是母病及子, “水不涵木” 。 (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 ,肝为子脏。 ) (2)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 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如心病及肝,即是子病犯母。 ( 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 脏,心为子脏。) 2、五脏疾病按相克关系传变 肝 脾 肾 心 肺 肝 五脏疾病按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 和 “相侮”两个方面。 (1)相乘,是相克太过引起的传变 。 相克太过有两种情况:一是一方的力量过 强,而致被克的一方受到过度的克伐; “木 旺乘土”;“肝旺乘脾”。 一是一方力量过弱,不能任受所不胜的克 伐,也可出现克伐太过的现象。 “土虚木乘 ” ,“脾虚肝乘” 。 (2)相侮,又称反侮,是反向克制引 起的传变 。 形成相侮有两种情况:一是一方太 盛,不仅不受克己一方(所不胜)的克 制,而且对克己一方进行反克;如“木火 刑金”,“肝火犯肺” ;“土壅侮木” 。 一是一方力量过弱,不仅不能克制 所胜之行,反受所胜之行的克制,从而 导致相侮传变。 五脏疾病传变,子病犯母、相 乘病情重,母病及子、相侮病情轻 。 难经经释:“邪扶生气而来 ,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 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所不 胜,克我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 气扶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 邪;所胜,我克也,脏气受制于我 ,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四)指导诊断 1、分析症状,判断病位。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诊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中味苦,脉见洪象,心火亢盛。 2、分析症状,判断病性。 3、分析症状,判断吉凶。 素问五脏生成篇:“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见其色而不得其脉, 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 矣。”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色脉相合,青弦 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 ,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脾虚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 ?心脏病人(心病患者),面见黑色,为水来克火。 (五)指导治疗 1、控制疾病传变 2、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 3、指导针灸疗法 4、指导情志病治疗 1、控制疾病的传变 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 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 勿补之。” “治未病 ” 2、确立治疗原则和方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 基本治疗原则:补母和泻子 难经六十九难: “虚则补其母,实 则泻其子。” 所谓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补 母能令子实。 所谓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泻 子能令母虚。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 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是滋 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肝阴不足 ,肝阳偏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是温 肾阳而补脾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不足,脾阳不振 之证。 培土生金法:又称补养脾肺法,是补脾气而益肺气 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 弱之候。 金水相生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是滋 养肺肾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肾阴虚之证。 命门学说 内经命门凡三见,均指目而言。 难经命门指右肾。“男子以藏精,女 子以系胞。” 明清之际,命门学说形成,强调命门之 水和命门之火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命门位置虽争讼不休,但均与肾有关。 故命门之水多与肾水相混,命门之火多与肾 阳相淆。 由于强调命门之火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 性,故肾阳渐渐取代了心火。温脾阳者,多 指肾阳,而非心火。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基本原则:抑强和扶弱。 相克异常的原因是太过和不及,对一行 太过,应抑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