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口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1页
【安徽人口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2页
【安徽人口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3页
【安徽人口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4页
【安徽人口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人口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建设方案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护理专业建设方案安徽人口职业学院二一二年七月目 录一、专业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时代背景(二)专业建设的可行性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三、专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建设目标(二)人才培养目标(三)教学质量目标(四)专业建设具体目标四、具体建设内容(一)推进校院(企)合作,完善学院与医院合作育人的机制(二)以人文教育渗透为着力点,推动人文课程整合(三)加强护理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兴校”的目标(四)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设,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五)以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为平台,增强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六)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五、改革举措和保障措施(一)以护理行业需求为依据,推动校院对接(二)以人文教育渗透为着力点,推动人文课程整合(三)以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整合为契机,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四)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五)以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为平台,增强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六)以多证融通为载体,实施社会人才培养评价(七)保障措施六、建设进度(一)建设目标(二)步骤和措施七、预期效果八、经费预算安徽人口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建设方案(2012.72013.6)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专业建设时代背景护理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护理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护理内涵不断拓展。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标志着护理对象从以病人为中心扩展到面向所有人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为目标;同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使护理工作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达到预防疾病、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目的;再者护理专业的工作场所由原先的医疗机构逐步扩展到社区、家庭;鉴于整个社会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发展护理专业教育、培养护理人才势在必行。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国家将急需200万护理人才,世界性的护理人才资源的短缺,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在我国,医护比例失调问题同样严重。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2010年底全国医护比例是:1.16,仍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因此,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将来从事老年护理的人才将走俏,保健护士、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另外,专门为个人服务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增大,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就安徽省而言,安徽省“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指出:我省卫生资源配置总量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截至“十一五”末,我省千人口床位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3.03%,千人口注册护士较全国低25.66%。医生与护士的比例达不到卫生部要求的12,与国际上12.7的水平相差甚远。所有资料显示,全球性护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护理人员潜在需求巨大。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现代护理人员要全面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熟练掌握和操作先进医疗设备仪器;同时以患者为中心,以友善、谦诚、尊重为原则,通过语言和行动激励、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达到护理的最佳效果。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护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加强高等护理专业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二)专业建设的可行性1.办学经验 我院前身是一所具有80多年历史的卫生技术类中专学校,是省级示范中专学校。2012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安徽人口职业学院,为高职高专层次的普通高等院校。护理专业是我院的特色、支柱专业,它的发展可溯源至1926年由美国教会主办的“芜湖怀让”护士学校,主要专业护理,2008年学校护理专业被安徽省教育厅授予“省级示范专业”。 80多年来已培养了一万多名毕业生。目前在校生2340人。2000年以来与省内高校联合办学,招收普通全日制及成人函授护理专科学生;2002至2011年与省内高校联合招收初中起点五年制(3+2)高职护理专业。每年毕业生就业于本省乃至深圳、上海、广州、浙江等经济发达省市医疗相关部门,就业率达98.6%,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很多毕业生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社会声誉极高。2.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院护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护理教师均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多年从事护理专科教学经验,同时邀请池州市及部分省内医院护理专家与本校骨干教师组成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附表一)。目前,我院护理专业专任教师5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3人,“双师型”教师60%以上,外聘教师8人。2008年以来,我院29名教师参加了省内外护理专业多种教材的编写,其中16人担任主编或副主编。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先后派出29名护理骨干教师参加省内及全国教师培训,鼓励专任教师到医院临床一线进修实践。目前具有完善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参与学院护理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能够及时把临床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及时传授给学生,实现了教学内容和临床实际零距离。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表一)序号姓名委员会职务工作单位及职务1张又良主任委员安徽人口职业学院副院长、高级讲师2胡捍卫副主任委员安徽人口职业学院教务处长、高级讲师3钱玲副主任委员安徽人口职业学院护理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主管护师4葛正洪副主任委员安徽人口职业学院实习就业办主任、高级讲师5王叙德委员安徽人口职业学院教务处副主任、高级讲师、副主任医师6包友枝委员安徽人口职业学院高级讲师、副主任医师7吴玲委员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8吴立新委员安庆市立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9李沈旋委员池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10杨丽萍委员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11孙芳委员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主管护师12高国萍委员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主管护师13鲍晓红委员安徽人口职业学院高级讲师、副主任医师14兰晓娥委员黄山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15许爱娣委员安徽人口职业学院高级讲师、主管护师16孙中仁委员安徽人口职业学院高级讲师、副主任医师17胡彩屏委员安庆海军医院副主任护师、护理部主任3.护理技能实训基地及图书馆设施我院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学生护理技能训练,加强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校内实训场所设备齐全,校外实训基地充足,办学条件基本完善。实验教学中心面积1万多平方米,分为基础实验中心和临床护理实训中心(附表二)两大部分,基础实验中心拥有现代化的语音室、微机房、多媒体教室、电教室等;临床护理实训中心的设备齐全,有四个“教、学、做”一体化示教室、模拟病房和实训室,能够开展基础护理实训、健康评估及内科护理实训、外科护理实训、妇产科和儿科护理实训、危重症护理实训等专业技能训练。所有实训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制度,满足“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仪器设备价值400多万元,仪器设备满足了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的需要,实验开出率100%。实验教学中心有科学规范的实验、实训管理规章制度。临床护理实训中心简明情况一览表(附表二)序号实训室 名称主要实训项目建筑面积(平方米)设备值43(万元)设备总值1妇产科与儿科实训室产前检查、妇科检查、暖箱的应用、光照疗法45040.000 2外科实训室手术人员无菌准备、手术基本操作、换药30056.000 3诊断与健康评估实训室一般状态、皮肤、浅表淋巴结评估、头、面、颈部评估、胸廓及肺部评估、心脏评估、异常心脏评估、腹部评估、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评估、心电图描记175 86.000 4基础护理与临床护理实训中心(模拟病房)铺床、心肺复苏、鼻饲、口腔护理等2000 212.800 5人文护理实训室站姿、 坐姿、行姿 、 拾物姿态 、 持病历夹 、 托治疗盘、推治疗车1005.000我院图书馆护理图书资料基本满足专业教师及学生的需要。现有图书资料九万余册,电子图书41万种,其中护理相关专业图书3万余册。4. 依托社会资源,丰富办学条件我院隶属于安徽省人口计生委管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池州市。毕业生去向范围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护理专业为池州市乃至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社区、老人护理院、计划生育系统培养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学校有一所80张床位的教学医院,省内外有25所不同等级的医院(附表三)为学生见习、临床实践提供有力保障。是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的稳定基地。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由校教务处、实习就业办公室、辅导员、医院护理部共同负责实习生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制定教学和实习管理制度,使实践基地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带教能力的临床带教教师队伍。学院不断与实习医院临床带教教师沟通,修订并编写实习大纲和实习生手册,实习大纲以学生完成各科实习项目为重点,对评价条目进行细化,详细记录实习中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由带教教师对评价栏目逐栏作出评判,体现评价的客观性。教务处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巡回教学检查,加强对学生生产实习质量监控和实习过程全程监控。学生通过近一年的临床实习获得充分的锻炼和提高,掌握护理操作的基本技能。 安徽人口职业学院“产学结合”合作医院汇总表(附表三)序号合作单位建立时间等级1池州市人民医院2000-06三级甲等2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0-06二级甲等3安庆市立医院2006-06三级甲等4安庆海军116医院2000-06二级甲等5安庆市第一医院2002-05三级甲等6安庆市第二医院2004-06二级甲等7芜湖市第一医院2004-06三级甲等8芜湖市第二医院2004-06三级甲等9宣城中心医院1990-06三级甲等10宣城市人民医院1999-06三级甲等11黄山市人民医院1980-06三级甲等12黄山区人民医院2004-06二级甲等13铜陵市人民医院2001-03三级甲等14苏州太仓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04二级甲等15上海海军基地后勤保障医院2005-06二级甲等16海螺集团总医院2000-03二级甲等17芜湖海螺分院1999-06二级甲等18南陵华泰医院2000-11二级甲等19泾县人民医院2004-06二级甲等20东至县人民医院2009-06二级甲等21东至县中医院2004-06二级甲等22青阳县人民医院1998-06二级甲等23石台县人民医院1993-06二级甲等24青阳红十字医院2005-06二级乙等25青阳博爱医院1993-06二级乙等5.探索培养模式,加强校院(企)合作学院结合多年与合作医院培养学生的经验,尝试并构建“工学结合、校院(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零距离”对接打下基础。初步形成“校中院、院中校”的教学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取得良好效果。6.毕业生质量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学院长期以来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规范教学管理,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开展护理技能和理论知识等竞赛活动,在每年的“512”国际护士节举行授帽仪式、护理礼仪表演等,让学生感受职业氛围,形成职业情感,爱心教育贯穿始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2010年至2011年,我院护理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为95%、97 %。因毕业生专业思想牢固、专业技能扎实、发展潜力大、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用人单位青睐,近两年我院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高达98%、99%。毕业生主要遍布全省各地市的各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社区和计划生育系统,就业质量和专业对口率高,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和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全面提升我院护理专业建设水平,为各级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系统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三、专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建设目标以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及计划生育系统发展,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具有现代护理理念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验实训临床实践教学链式的课程结构,制定并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加快并完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扩建并完善护理实训中心,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二)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每年定期邀请用人单位专家参与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构建以“双证书”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性特点,将专业教学融入执业证书考核中,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院、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系统等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理念、人文关怀精神、良好沟通能力、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健康问题并能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团队合作意识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三)教学质量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目标,以及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完善教学管理体系,重点加强见习、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建立教学工作规范制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革传统考试方法,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四)专业建设具体目标1.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校企(院)合作探索学院与医院合作育人的机制,形成深层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创新“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2.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与护理岗位需求的全面对接实现护理专业课教学要求与医院各科护理岗位工作、护理技能、护士执业考试要求相对接;护士职业素养、人文精神、服务能力培养要求与医院开展全程优质护理服务要求相对接。护理专业课程如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危急救护理学等均以专科护士工作岗位的任务、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要求组织教学内容,进行专科护理技能的操作训练,做到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零距离”。医院开展的全程优质护理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舒适、细致、具有人文关怀的个体化优质服务。护士职业素养、人文精神、服务能力的培养要求与医院开展全程优质护理服务相对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全心全意、病人至上的护理理念,培养护士“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体贴入微、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3.探索系统培养,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在中、高职发展中,充分发挥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依据中、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素质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依据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方法,探索和研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4.构建“四个平台”即打造适应现代护理人才培养的专兼职“双师型”队伍平台、创新课程体系平台、护理技能实训平台和教学质量监控平台。(1)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加教师数量、调整结构、提高能力,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建设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学团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计划至2013年,专任教师总数达70人以上,专任教师中硕士(含在读)及以上学位达45%,高级职称达32%,“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0%。(2)创新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的课程标准。一是调整和改革教学计划,优化人文素质课程,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宽厚的人文科学知识;二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原有的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构建“一贯式”教学模式,即临床见习、实习贯穿于3年的教学计划中;三是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的方式,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需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与合作医院共同研发适合临床护理岗位的校本专业课实训教材。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突出考核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的临床病例为基础,模拟临床护理背景,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训、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考证项目紧密结合,鼓励、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妇幼保育员、老年护理员证书的考核。使学生通过实训、实习、考证综合项目的验收,确保实现工学深度融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部分课程中试行PBL、情景式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对重点、难点、图示、操作等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3)扩建和完善临床护理实训中心。在现有临床护理实训中心基础上,2013年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地扩建和完善临床护理实训中心,使该中心具有基础护理、临床专科护理实训功能,在池州地区较为先进,既能承担1000名护理在校生实训,还能承担区域护理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4)教学质量监控平台是由学院教学督导小组、教学管理部门等校内质量监控系统,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带教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社会用人单位三方评价机构等组成的多元化、具有自我调控和纠偏能力的教学质量监控平台。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检查教师的教学资料,分析所教授班级的考试成绩,再结合学生对教师的定期考评、家长的反馈意见,综合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态度。实习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学生也为实习医院和带教老师评分,双向评价。毕业生成长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四、具体建设内容(一)推进校院(企)合作,完善学院与医院合作育人的机制学院在培养符合国际化发展需求的一流服务性人才时,逐渐完善学院与用人单位合作育人的培养模式。学院与用人单位签订合作培养方案,利用医疗机构等资源与学院的教学资源,形成合力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教、研共建,医院兼职教师与本院专职教师的院校联动,共同承担教学工作和临床护理工作,实现院校双方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发挥院校合作优势,依托护理专业师资优势和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等教育教学资源,大力开展护理技术培训,增强为社会卫生事业服务和对基层偏远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探索系统培养,促进专业教育与岗位的全面对接学院面向全省,深入到各级医疗卫生等机构,调查调研不同层次护理岗位能力的实际需求,明确护理岗位的职业标准,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为着力点,以教学内容与护理岗位对接为目标。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胜任岗位能力为主线,在本行业专家参与下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认同感、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提高学生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证书的接轨。学院把对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激发学生对人文领域相关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使之在获取人文知识同时,培育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注重学问的探求以及技能的获得,更要培养学生注重对真理的追求、对生命珍爱和对人类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三)加强护理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兴校”的目标加强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效果明显、整体素质高、教学能力强、能适应护理职业教育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优秀护理教学团队,实现专业教育与岗位的全面对接。1.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培养或引进高层次专业带头人23名。选拔具有高学历、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主持专业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临床实践等途径,使之成为在护理行业有一定影响力、能把握护理专业发展方向、并对专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实施的专业带头人。2加强骨干教师培养:护理专业教师不但要具有职业资格,更要有职业能力和行业经历,每年临床顶岗锻炼时间不得少于2个月,并指导学生实习,以促进教学和临床的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参加社会职业证书的考试和各种业务培训,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3.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将临床实践标准融入护理教学整个过程。从临床岗位一线聘请优秀的主管护师以上人员到学校授课,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的兼职教学团队。4.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有计划的引进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业人才;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科研课题的申报,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岗前培训、教育理论学习、教育技术培训、专业理论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双师资格的实践训练,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后方能上岗;实行坐班制、集体备课制度、每学期不少于60学时的听课制度;新教师第一年要通读教材、带部分实验课,定期进行外语、专业知识考核,参加研究生班学习,鼓励年轻教师参与“教师授课”大赛的评选活动等。(四)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设,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根据中职、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护理专业的特色,将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突出护理专业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新设置课程结构体系。聘请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家和行业专家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护理专业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再由学校教师与课程开发专家共同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构建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引领的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建立实用型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发展的需求。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就业技能。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德育人,突出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诚实诚信、敬业精神,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对重点、难点、图示、操作等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根据临床护理情境设计情境教学,在校内护理实训中心,模拟各种临床病案,设计护理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形成爱伤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聘请临床行业专家及兼职教师参与校内实训课程讲授、临床带教,实施见习、实习医院带教一贯制,即从校内实训课讲授、临床带教见习、实习均由实习医院临床兼职教师参与。建立院校师生反馈联络网,形成系统、完整、规范化的校外实训基地整体管理模式。继续选择综合实力强的医院,扩大实验范围,进一步试行教学、实习、就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护理院等社会机构“订单”培养护理人才,开展“工学交替”、“校中院,院中校”等合作育人新途径,为共建单位“量身”培养专业护理人才。(五)强化实践育人,加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按照医院工作流程完善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新增500平方米模拟病房,引进先进实训设备,进一步加强各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的实际操作训练,涵盖基础护理技术、重症监护、母婴及儿童护理、养老护理(居家护理、临终关怀)等。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逐步完善工学结合、校院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在学校建病房,在医院设课堂”的育人氛围,实现校内实训与实际护理岗位的零距离,突出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建立健全实训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值班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综合护理技能。改建的实训中心,具有全天候对外开放的教学功能。(六)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开展由就业单位、护理学会等第三方参与的办学质量评价工作。结合职业教育特点,逐步建立毕业生培养评价机制,提高专业建设内涵,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制度。通过第三方评价体系,能够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合理、科学,有利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为高质量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五、改革举措和保障措施(一)以护理行业需求为依据,推动校院对接以护理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工学结合、校院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校院合作办学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作为教学改革与探索的重点,校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护理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考核方法,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邀请护理教育和行业专家组成护理专业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护理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委员会,建立反映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的数据库,为提高人才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二)以人文教育渗透为着力点,推动人文课程整合将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护理美学、护士行为规范、护理心理学等内容贯穿护理教学的全过程,在操作项目的训练过程中,不仅强调技能的培养,更强调对病人的人文关怀,重视爱伤观念的培养,提高沟通技巧,将学生的职业态度作为操作考核必不可少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通过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使医学人文课程的师资数量和结构更趋合理;增加实训课程学时比例;开展形式多样的护理礼仪大赛、授帽仪式、情景式教学等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情感,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护理职业的崇高与神圣,激发学生热爱护理事业的情感。(三)以专业核心课程开发整合为契机,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整合课程体系。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注重人文关怀、理论课程“必需、够用、适合”为度的原则,建立以职业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学体系,以专业技能及职业道德为主线的课程结构。针对护理岗位的实际需求,认真调研,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完善临床护理实训室的建设;聘请行业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研讨教学计划,对核心课程进行重构和整合。由“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发展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重组以“人体系统”为单元的整体护理教学体系,形成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结构融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四)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技能,重视素质”的教育教学方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采多种先进手段进行教学。(五)以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为平台,增强社会服务与辐射能力以临床护理实训中心为平台,扩大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承担各级护理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相关校外人员提供专业护理知识培训,对周边社区人群进行基本急救知识的培训。建立健全临床护理实训中心的基础设施,承担护理职业技能培训任务。以学院志愿者团队为基础,为周边社区人群提供生活服务、居家护理、终极关怀的专题讲座。(六)以多证融通为载体,实施社会人才培养评价把护理教学内容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使学生毕业时持有毕业证、护士执业资格证。同时因社会发展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需求,利用学校资源,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联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考试取得国家认可的相应证书。达到“多证融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持续跟踪毕业生发展轨迹,以专业机构提供的客观数据为依据,科学建设护理专业。(七)保障措施1.体制保障坚持国有公办行业管理的办学体制,在建设项目中吸纳社会和相关行业、计划生育系统资源,形成项目合作联合体。2.组织保障为了保证本专业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建立由学校领导组成的护理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成立由分管副校长、系主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等组成的专业建设团队。规划学院重点专业建设方案,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和进度。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检查各项工作进度,协商解决建设中的问题。3.制度保障根据教育部、财政部重点专业建设要求,学院将为重点专业建设制订出一系列监督措施、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法,如“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及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专业带头人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