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中考诗词鉴赏新题型.docx_第1页
长沙中考诗词鉴赏新题型.docx_第2页
长沙中考诗词鉴赏新题型.docx_第3页
长沙中考诗词鉴赏新题型.docx_第4页
长沙中考诗词鉴赏新题型.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中考古诗词鉴赏新题型训练(一) 蜂 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注:罗隐,晚唐诗人,他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B.“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先抑后扬,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C.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D.蜜蜂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E.这首咏蜂诗运用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蜂”的形象。(二)山园小梅 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释暄(xun)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形容梅花。疏影横斜: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疏影,指梅枝的形态。暗香浮动: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黄昏:指月色朦胧,与上句“清浅”相对应,有双关义。霜禽:羽毛白色的禽鸟。偷眼:偷偷地窥看。合:应该。断魂:形容神往,犹指销魂。狎(xi):玩赏,亲近。檀(tn)板:这里泛指乐器。金樽(zn):豪华的酒杯,此处指饮酒。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B.“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日光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C.“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实写“霜禽”“ 粉蝶”对梅花的喜爱,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D.尾联把梅当作主体,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E.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2.请赏析“众芳摇落独暄妍”中的“独”字。(三)鹧鸪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释鹧鸪天:词牌名。“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平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犹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是说桂花性格柔弱。B.“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认为浅碧、深红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是无须添加的,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C.“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作者借梅、菊衬托桂花的“情疏迹远只香留”,认为桂花比梅、菊更胜一筹。D.“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E.全词自始至终都在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2.李清照咏花的作品不少,桂花浓郁的香气让作者为它鸣不平,请谈谈“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中的“暗香”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释1.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2.潺湲(chn yun ):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3.墟里:村落。4.值:遇到。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山中秋景。“转”和“日”用得巧妙。写出了山水的静态美。B.颔联描写的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倚杖”、“ 临风”表现出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C.颈联写原野暮色。“墟里上孤烟”中的“孤”与“大漠孤烟直”中的“孤”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D.尾联引用典故,以接舆比作裴秀才,以陶渊明自比,既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的友情之深,又体现了两人超然的品格。E.全诗物我一体,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情景交融,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首联。(五)题大庾岭北驿 唐 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释:本诗写于作者被贬途径大庾岭北驿时。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阳月:阴历十月。殊:还。陇头梅:“大庾岭头的梅”。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以雁喻人,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B.“江静潮初落”既是写江水的平静,也是写诗人被贬后平静的心境。C.“林昏瘴不开”既是写丛林迷瞑,瘴气如烟,又隐含着诗人对前路的担忧。D.尾联诗人从写景转为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E.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感人肺腑。2.本诗尾联中的“梅”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六)赠孟浩然 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注释:1.李白出蜀后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这首诗。2.红颜:年轻时。3.轩冕:官职。4.中圣:即醉酒,引用的是三国时期魏国徐邈喜爱喝酒的典故。5.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自己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B.颔联对仗工整,“弃轩冕”、“卧松云”, 突出了孟浩然的高风亮节。C.颈联“醉月”与“迷花”描绘出孟浩然忘情山水怡然自得的形象。D.尾联化用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纯洁芳馨的品格的敬仰。E. 全诗的结构先描写再抒情,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尾联。(七)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 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注释:1.外弟:表弟。2.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3.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为后文作铺垫。B. 颔联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表弟的思念之情。C.颈联描写的是叙谈时间长,侧面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烘托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D.尾联通过实写,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E. 全诗以凝炼的语言,典型的场景,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尾联。(八)章台夜思唐代 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清瑟以写怀,托伤情于瑟曲,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为全篇定调。B.颔联写诗人在午夜听到戍卒的思乡之曲勾起游子的乡愁。C.颈联引用“芳草”这一诗歌中常见的欢乐景象,以欢乐之景衬悲哀之情。D.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E. 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2.试分析尾联与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所表达情感的异同。(九)南歌子 苏轼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注释:宋仁宗嘉祐八年,在凤翔通判任的苏轼赴长安,重游终南山,游途中遇到晴雨变化,苏轼由景生情写下该词。和衣:睡不解衣。求田问舍:指购买田地和房屋。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刘备曾对许汜(s)“求田问舍”表示极度鄙视。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一开始,就描绘出苏轼带着酒意冒着山中阵雨匆匆赶路的形象。带酒冲山雨”,苏轼的劳苦以至于狼狈不言而喻,与苏轼在黄州时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不可同日而语。B.接着便转到写归来后酣睡的情景。“不知钟鼓报天明”从正面表现出旅途的极度疲劳。C.“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而不是梦境的实录。一是表示行旅生活结束后的一身轻松,二是表示自己具有庄周的淡泊功名的意识。D.下片着重抒写归来后的牢骚情绪以及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求田问舍笑豪英”。“求田问舍”,这一典故用来比喻辞官归隐,“笑豪英”,是说自己对刘备的嘲笑。E.全词先描写苏轼旅途的生活情景,再由景入情抒发感慨,反映了苏轼想要摆脱仕宦名利、红尘俗务的束缚,以及旷达潇散淡然的人生情怀。2.“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与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十)蝶恋花 欧阳修尝爱西湖春色早。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顷刻光阴都过了,如今绿暗红英少。且趁余花谋一笑。况有笙歌,艳态相萦绕。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注释:绿暗红英少:谓红花大多已经凋败,所剩无几,满眼所见都是绿叶。艳态:美艳的姿态,指酒席上的歌妓。风情:风月之情。此处是作者自称年已老去,没有了少年时的风月情怀。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主要描写西湖早春的词,西湖之春来得早,去得快,蕴含时光易逝的遗憾。B.“尝爱西湖春色早”直抒胸臆,以西湖早春与暮春相对比,表明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而暮春却是“绿暗红英少”。蕴含着作者的伤感。C.“且趁余花谋一笑”的“余花”,表面是指“红英少”,但实际是指作者余年。D.作者借“笙歌”、“艳态”的意象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旷达之情,是作者的自宽之语。一扫上片悲怆的情感。E.全词乐景入笔,词情由乐而哀,变而为旷达,转而为无奈,将迟暮之人赏春时的复杂心情表现得细致人微,形象生动。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有描写自己老态之语,然而全无伤感之意,试分析其原因。(十一)浣溪沙 李煜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注释: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转烛:风吹烛火。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记梦词,词的上片以“人生如梦”开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B.“欲寻陈迹”但却满眼物是人非,徒增怅恨而已。把自己的怀想和残酷的现实对照起来写,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C. “待月池台”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一个“空”字,道出了作者满怀的寂寞和凄凉。D.“登临”二字是词眼,一切的感伤也许是“登临”造成的,登高望远,怀思故国,怅恨无已。 E.全词前直后曲,情调激昂,情意真挚,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2.“登临不惜更沾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十二)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李白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注释:不容舠: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谓两岸狭窄,容不下小船。舠:小船。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抓住陵阳溪至涩滩一段江水湍急、怪石峻立的特点,勾勒出了一幅舟行险滩的图象。B.“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来形容凶险万分的陵阳溪。C. “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便是全诗主旨的所在,集中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斗争精神。D.诗的前四句摹声状物极力渲染自然景物的险恶,作为画面的背景,极好地烘托了画面主体部分的夸张描写。E.最后两句对于渔人舟子撑篙行船艰苦万分的夸张描写,又进一步点染了江滩的险恶。画面上,这种背景与主体的相互对比,着重突出了全诗的主题。2. 这首诗尽管篇幅短小,但在艺术表现上还是很有特色的。请简要分析。(十三)酬李穆见寄刘长卿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注释: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孤舟相访至天涯”则指李穆的新安之行。酬:写诗文来答别人。 李穆:刘长卿的女婿。赊(sh):遥远。(4)贫家:谦称自己的家。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孤舟”江行,带有一种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和途次之艰辛。B.前两句表明作者旅途的劳累,全诗的主旨形成对比。C.后两句直接描写了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D.“欲扫柴门迎远客”显得亲切,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E.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因贫居而无人登门,诗人的寂寞之感。2.后人评诗常引用“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请结合这首诗分析。(十四)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注释:香醪:美酒佳酿。婉娩:形容香味醇清和美。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苏轼此首写他把月光斟进自己的酒杯里,让读者与他一起分享美酒的芬芳和清光。B.开篇的“月午”,指时间在半夜,“摇荡”透露出诗人举杯相属的豪兴因而翩然起舞。C.“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此时作者始觉幽香袭来,柔顺清润,以至于物我两忘,陶醉在这优美安谧的境界之中。D.“总是少年行乐处”,这少年是泛指,也是指赵德麟。“只与离人照断肠”暗含作者将与友人道别之意。E.这首词中,选取了月色、梅花,冷香,回廊,烟雾等,构成清幽恬静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良辰美景的珍惜。2. 月下赏花,饮酒赋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请说说这首词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十五)秋夜独坐 唐 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注释:1.秋夜独坐:题目一作“冬夜书怀”。2.“黄金”句: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时,有方士栾大诡称“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因此武帝封他为五利将军。后均无效验,被杀。黄金可成,亦指炼丹术。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3.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因年华老去的冷酷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衰老的形象跃然纸上。B.颔联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不由释怀。C.颈联诗人引用典故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D.尾联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认为只有将儒释道三家融汇,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E.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而后半篇则是归纳推理,点明主旨。2.结合诗的内容分析后人称王维为“诗佛”的理由。(十六)恨别 唐代: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释:杜甫于759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杜甫写此诗时,距7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 “五六年”都是虚写,只为恨离家之远,伤战乱之久。B.颔联 “草木变衰”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也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 “思家”、“忆弟”为互文的手法。突出了题意的“恨别”。D.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E.这首七律杜甫把与诸弟告别的情景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2.请赏析“兵戈阻绝老江边”中的“老”字。(十七)同崔邠登鹳雀楼 唐代:李益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注释:同:犹“和”,酬和。崔邠(bn):唐代诗人。字处仁,清河武城人。鹳(gun)雀楼:唐代名胜。北周宇文护所建,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崔邠登鹳雀楼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七月,此次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是李益读崔诗后追和之作。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傍晚与友人崔邠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B.颔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C.“半夕阳”既指诗人眼前之景,也指唐朝因藩镇割据,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也有几分伤时之情。D.尾联“风烟”既指眼前所见的风烟点明诗人登楼的时间为傍晚时分,与首联的“茫茫”相对应;也指国家经历的战乱。E.“思归”二字是全诗的主旨,作者登楼远眺看到一片茫然的景象,一股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2.请赏析诗歌的颈联。(十八)燕昭王 唐代 陈子昂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注释:武则天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反遭贬斥,徙署军曹,有感于燕昭王故事,写下了这首诗歌。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有名的贤明君主,善于纳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了当时强大的齐国。碣(ji)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开篇两句点出凭吊的地点和凭吊的事物,引发出抒怀之情,为后四句作铺垫。B.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的向往。诗人强烈地推崇古人只为一发思古之幽情。C.次句“丘陵尽乔木”以深沉的感情,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寓情于景,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D. “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了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也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借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实君王的抨击。E.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