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生活史.docx_第1页
血吸虫生活史.docx_第2页
血吸虫生活史.docx_第3页
血吸虫生活史.docx_第4页
血吸虫生活史.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吸虫生活史所有吸虫的生活史有两个世代,即有性生殖世代与无性生殖世代。通过两个世代交替,吸虫得以繁衍增殖。吸虫有性生殖世代,是在脊椎动物体内进行,这类宿主称之为终宿主。而无性生殖世代,是在软体动物体内进行,这类宿主称为中间宿主。血吸虫的生活史也不例外。由于不同血吸虫寄生生活需求不同,对宿主(包括终宿主和中间宿主)选择性也不相同。日本血吸虫成虫(有性生殖)除寄生于人体外,在我国还有42种畜兽类寄生。日本血吸虫幼虫(无性生殖)仅寄生于钉螺。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虫交配产卵,卵随血流沉积于肝脏、肠壁血管内和周围组织。分布在肠壁组织的虫卵部分破溃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这时卵内已发育有毛蚴,毛蚴在水中孵出并游动,遇到中间宿主钉螺能主动侵入,继续生长发育,经两代胞蚴的无性生殖,形成大量的尾蚴。尾蚴为感染终宿主的阶段。尾蚴自螺体逸出,进入水中,当人、畜生产或生活接触疫水,尾蚴可主动侵入皮肤成为童虫。童虫随血液循环到肝和肠系膜静脉而定居并发育为成虫。雌、雄虫交配产卵进行又一代的有性生殖。据此,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及童虫6个阶段(图1-1)。图1-1 日本血吸虫病的生活史从血吸虫生活史可见血吸虫病的流行由以下5个环节构成,即:1.传染源排出虫卵。2.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3.毛蚴侵入中间宿主钉螺。4.螺内发育逸出尾蚴。5.尾蚴感染终宿主人、畜等哺乳动物。掌握传播5个环节的特点,可制订防治计划,达到阻断传播之目的。 钉螺的生物学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他是雌雄、同体,水、陆两栖的螺蛳。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栉鳃目、圆口螺科、圆口螺属。生活史和生态1、 繁殖、发育和生长1.1性腺的变化 钉螺的性腺随季节变化。雌螺卵巢除酷热与严寒一度菱缩外,均含有卵,其中以4、5 月份含卵最多,但因各地气候不同,卵巢发育的时间和情况也有所不同,在卵巢发生变化时,雄螺精巢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但精巢开始萎缩的时间稍迟,恢复时间则较早。l.2 交配 一般钉螺交配最盛时期为4.5 月份,9、10、11月份次之,严寒和酷暑时最少,甚至停止,绝大多数钉螺在近水的潮湿泥土表面及草根附近交配,很少在水中交配。据实验观察,经一次交配的雌螺,21个月后尚有少数储藏精子;交配两次的雌螺,储精及孕卵的数量比一次者显著增多。适合钉螺交配的温度为25C左右,较高温或低温都不适宜;干旱可使钉螺交配的频繁期推迟;高度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交配率显著降低。1.3 产卵 雌螺产卵时用吻部在泥土表面挖一小坑,将卵产在泥坑中,然后用泥将卵覆盖。在产卵季节筛洗钉螺享生地泥土,可获螺卵。螺卵球状,直径为0.880.99 mm.剥去泥皮,可见透明卵膜,内含不同期的卵胚。据实验室观察,一个雌螺在整个产卵季节可产卵9258 个,平均为135.8土49.7个。钉螺在半潮湿的泥土上产卵最多,水中产卵甚少,在干燥或无泥处不产卵。钉螺在黑暗或有光照的环境中,都能产卵。1.4 卵的孵化和幼螺生长 一般螺卵产出1个月后,幼螺发育到2旋左右即可孵出。孵化的时间长短与温度有关,平均温度13时约需3040 天,23时20 天左右。37以上或6以下,100 天后也不能孵化。螺卵必须在水中或有一层水膜的泥面才能孵化。在水中孵化的时间为1435 天,在湿泥面为2464 天。光照有利于螺卵孵化。气候温暖的地区,在23 月份就可发现幼螺,4.5.6 月份出现较多,9 月份也可发现幼螺,但10 月份以后逐渐减少。在食物丰富,气候适宜的情况下,孵出的幼螺只需两个月就发育为成螺,较冷的地区,幼螺生长需35 个月,甚至达半年之久。1.5 寿命 钉螺的寿命一般约为1年。据实验室观察,有的钉螺可存活23 年,甚至5 年以上,并在5 年中可繁殖10 代。感染性钉螺的寿命较短,但根据实验资料最长也可活到32个月以上。2、生活条件和习性钉螺需要适当的水分,才能存活。所需水的PH2.1水 以6.77.8 为适宜。在阳光直射下,钉螺在千土上的寿命很短,但湿土上的钉螺不易死亡。在千旱的夏天,特别是暴露在阳光下的地方,自然界的钉螺死亡最多。在湖、河岸璧淹不到水的地方,钉螺很少。土壤水分含量不等,钉螺的分布亦随之而不同。泥土含水12%时,钉螺的活动力较差;含水30%时,活动力强,阴雨天钉螺活动最为频繁,千旱时钉螺潜伏在松士内、裂缝里或草根下。温度对于钉螺活动、繁殖及寿命都有影响,2.2 温度 适宜于钉螺生活和繁殖的温度为2025,高温和低温都能严重影响钉螺的活动和寿命。温度高时,钉螺活动剧增.但寿命短促;温度低时则相反。在自然环境中,钉螺在温暖的春季和秋季较话跃,在严寒和階热时活动很迟钝,似有夏蛰、冬眠的现象。在6以下时,泥土表面的钉螺显著减少,大多数隐藏在草根、縫隙、.松土、枯草、树叶或砖瓦片下,不食不动,但只要局部温度稍高,钉螺就能恢复活动。钉螺的耐寒能力颇强,在实验室内,在一12的环境,钉螺全部死亡的时间在30天以上。钉螺在25的干燥、通风环境中,不食不动,12 个月内多数不死。但经干燥34 个月,尤其在30以上时,绝大多数死亡。在40C的水中6 h 全部死亡。在夏季将钉螺放入水中,不久即迅速爬出水面。炎夏时,河、沟岸壁表面的钉螺大量减少,它们大多潜伏在草丛、土缝、树叶或瓦砾下,很少活动。2.3 光照 据实验观察,最适合于钉螺的照度为36003800lx(勒克司)。照度大于此值时呈背光性,小于此值时则呈趋光性。在晴朗的白昼,地面上所受的照度常在4000lx以上,这时钉螺大多藏匿,少数暴露在外面的钉螺也大多缩在壳内,紧闭螺厣;在阴雨天、黎明、黄昏和夜晚,地面照度在4000lx以下时,钉螺常常十分活跃。2.4 食物 在自然界钉螺主要摄食腐败的植物。从钉螺事生地收集与钉螺摄食有关的生物来看,至少有原生动物、藻类、苔藓、蕨类和草本种子植物等。在钉螺胃中发现11属漢类,它们是:无隔藻属、水绵属、转板藻属、卵形藻属、舟形漢属、羽纹藻属、茧形藻属、桥弯藻属、双眉藻属、双菱藻属及色球藻属。2.5 杂草 草是钉螺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有螺必有草。草生长茂盛的地区,发现的螺也多,反之则少。但有草不一定有螺。杂草所起的作用是保持土壤潮湿、调节温度和遮荫等,有不少草类还是钉螺的食物。2.6 土壤 在有机质和氮、磷、钙的含量较丰富的土壤上,钉螺密度似有增大的趋势。微碱性、微酸性和中性的土壤,都适于钉螺生存。3 分布、迁移和扩散钉螺的分布取决于自然因素,钉螺孳生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都在O以上;全年降雨量都在750 mm 以上。另外,钉螺的分布与土壤和植被有一定关系。钉螺的迁移、扩散与水温、水流速度和风力等因素有关。3.1 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3.1.1 土表和土层 钉螺经常出没于表层的土内,在全年的各个月份中,都有一部分钉螺在土内洞穴缝隙中匿居。在水网地区,全年平均钉螺在土表约占60%,土内约占40%,其中在5cm 以上的浅土层约占35%,在更深的土层内约占5%。土内钉螺所占的比例,以冬季最多(约占50%),夏季次之(约占40%),春秋季约占30%40%。钉螺在土层中的深度,一年中以冬季最深,可达14cm,其他季节一般在6cm 以内,但可因地而异。3.1.2 河岸水线上下 钉螺分布在河岸水线上下1m的范围内,主要分布在水线上33cm 的范围内,全年平均有10%15%的钉螺在水线以下,6 月份水线下钉螺较多,主要分布在水线下3366 cm 范围,河底中心部未发现钉螺。水线上河岸的潮湿范围与坡度有关,平坦者潮湿面积大,陡者潮湿面积小,因此河岸钉螺分布的范围与坡度有关。由于钉螺活动缓慢,故水位猛涨时,水下钉螺暂时增多。在冬季和初春,水下钉螺的比例较低,约为5%。在春末夏初时比例较高,主要是出现大量幼螺水栖的缘故。3.1.3 稻田 稻田中钉螺大多分布在进出水口和田埂附近,特别是和有螺沟连接的进出水口。在距田埂3m 以上的田中,钉螺往往极少,这种现象在面积较大的稻田中特别显著。荒田和没有积水的冬闲田内钉螺密度最高,积水的冬闲田次之,二熟田内很低。3.1.4 沟渠 水流缓慢的沟渠适于钉螺栖息,因此密度较高。沟渠中的钉螺常年以陆栖为主,集中于近水地带,水退后,钉螺密集于潮湿的沟底。3.1.5 江、湖洲滩和湖汊 江、湖洲滩每年一度被洪水淹没,水退后滩地潮湿,杂草或芦苇丛生,有利于钉螺孳生;又因滩地广阔,钉螺呈面状分布。钉螺分布因同高程滩地的淹水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一年中淹水时间8 个月以上的滩地未发现钉螺,淹水2.55 个月的滩地钉螺较多,淹水日数极少或不被水淹的滩地一般未发现钉螺。由于淹水时间和植被不同,钉螺呈聚集性分布。有些地方呈两线(最高有螺线和最低有螺线)、三带(上稀螺带、密螺带、下稀螺带)的分布特点。3.2 残存钉螺的分布情况 经过灭螺后钉螺密度显著降低的地方,钉螺的分布由片状、线状变为点状、段状。在一般环境内,往往不易找到钉螺,但某些复杂环境和灭螺工作遗漏的地方仍可找到。即使只有少量钉螺的地方,也可发现螺卵、幼螺,甚至感染性钉螺,且其繁殖力相当强。这类地点,在水网地区有浅滩、注塘、砖瓦堆、石驳岸、桥墩、水码头、宅基、坟墩、树根、河边小芦苇丛、电灌系统的干渠和支渠及其连通的田地、鱼池、竹林等;在山丘地区有进出水口、水闸、涵洞、烂冬田、山上源头、山坡草圃、竹丛。石缝、石洞、梯田后壁等,在湖沿地区有坝埂边、圩提护石岸、取士坑、闸门、柳林、芦苇丛、芦滩内的坑洼、草滩上的废垄等。3.3 迁移和扩散 据实验观察,山沟中钉螺在流速0.10.15 m/s的水中,可逆水移行;流速0.50.6 m/s 时移行困难,流速0.81.0 m/s 时,稍久即被冲走。据观察,湖滩的钉螺在45 月份的迁移距离一般在2m 以内,最远可达80 m。钉螺迁移扩散的方式有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主动扩散主要以幼螺浮于水面随水流扩散,如不受外界影响,不致下沉;成螺则伸张腹足,倒悬水面游动,最长时间可达20 min,距离可达32 m。被动扩散方式较多,如钉螺可附在船底或植物的断茎、残叶等载体飘流扩散。据实验观察,在风速3 m/s,水面流速0.972.2 m/s 的情况下,有17.3%的钉螺依附载体飘流50 km,但82.7%的钉螺散失在50 km 的距离以内。或随人畜活动而扩散,如人们穿着的鞋能粘着螺卵;牛蹄间隙可夹带钉螺;打鱼、捞虾、打湖草、移种芦苇、茭白或其他水生植物都能将钉螺携带到其他地方,造成扩散。有的湖沼地区,滩地被围垦以后,在垸内实现园田化,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