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命题规律探析及教学应对策略.ppt_第1页
历史高考命题规律探析及教学应对策略.ppt_第2页
历史高考命题规律探析及教学应对策略.ppt_第3页
历史高考命题规律探析及教学应对策略.ppt_第4页
历史高考命题规律探析及教学应对策略.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顾与评析 展望和对策 历史高考命题规律探析 及教学应对策略 绪 言 绪 言 高考命题存在着规律性 高中教学严重滞后于高考命题改革 高考复习沉湎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 应考复习必须转向科学轨道上来 一、近年高考历史命题 改革回顾与评析 (一)转折点 2007年高考命题改革新走向 1、关于能力考查查目标标要求的表述 目标 要求 I II III 一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获取试题试题 提供的 信息,理解试题试题 要求以及考查查意 图图。 提炼炼信息的有效 内容和价值值,并 对对其进进行分析与 整合。 组织组织 和应应用相关学 科的信息,形成综综合 性的信息解读读。 二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识与试试 题题的形式和内容 建立正确的联联系 。 准确地运用相关 知识识和有关信息 认识认识 和说说明问问 题题。 体现现学科渗透,运用 相关学科的知识识原理 分析问题问题 。 三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 现现象,准确描述 和解释释事物的特 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质 和规规律,并作出 正确的阐释阐释 。 辩证辩证 地、历历史地考 察事物,对对事物进进 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 描述与阐释阐释 ,意义义 完整。 四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归纳 、演绎绎、比较较、 概括等方法论证论证 问题问题 。 在论证论证 中观观点明 确、表述清晰、 逻辑严逻辑严 密。 综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 原理和方法论证论证 和 探讨问题讨问题 ,体现创现创 新性思维维。 淡化了知识记忆能力即再认再现能力; 突出了材料解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强调了历史事物和概念的深层理解能力; 强调了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能力; 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能力; 强调了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包含了: 历史阅读能力即正确理解题意并从历史材 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即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说明 问题的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即正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 和观点的能力; 历史思辨能力即运用史学思想和方法思考 、辨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2、新高考命题对老高考的影响 新课标的教改实行一纲多本; 教材对高考命题的束缚荡然无存; 考纲成为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 新高考命题直接影响到老高考,包括 题型结构、能力考查力度、试题难度等。 3、主要变化 试题形式大幅度调整。 材料选择题猛增至50%;考知识为主的 题目不足1/3(乙卷只有1/4)。而新高考卷 的材料选择题占70%,单纯考查记忆的题目 不到20%。在题型上由原来以串题为主,改 为以单题为主;排列组合题也迅速淘汰;图 表材料在各类题型中频繁出现。历史试卷的 学科特征充分显现。 能力考查明显上升。 一是突出历史学科特征,加大了材料 解读的比重,涉及材料的试题分值由50% 左右增加到70%以上; 二是对知识记忆的考查大大淡化; 三是综合题更加强调独立分析、阐述 问题的能力; 四是开始增加考查文史常识和史学思 想方法的试题。 试题难度有所提高。 2007年大纲版文综历史试题的平均难 度是0.50,其中甲卷(II卷)的总体难度 是0.52,选择题平均难度是0.54,综合题 难度是0.49;乙卷(I卷)的总体难度是 0.48,选择题平均难度是0.56,综合题难 度是0.40;两卷各有8道题的难度系数在 0.50以下。而往年选择题的难度系数大都 在0.60以上。 (二)里程碑 2008年命题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1、试卷结构更趋合理 一是政治、历史、地理三科题量比重更 加均衡;二是历史学科三大块的比重更趋合 理。甲乙两卷综合起来,世界史超过40%,中 国古代史占30%,中国近现代史不到30%,这 个格局反映了命题组关于考查内容比例的指 导思想和大致框架。 2、题型更显学科特征 选择题完全取消串题;材料选择题占 据绝对优势,甲乙两套试卷的24道选择题 中,有20道题目的题干使用材料表述,其 中甲卷和乙卷分别都是10道题,高考试题 的学科特征更加凸显,“材料第一,论从史 出”的主要命题原则最终确立。 3、能力考查更加到位 解读材料的分量加大,旨在考查“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试题分值达到一半 (甲卷占48%,乙卷占50%); 旨在考查知识记忆的试题分值下降 到20%以下; 综合题继续强调独立分析和阐述问 题的能力; 对文史常识和史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继续保持。 4、试题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 历史试题的平均难度值为0.51,与上 年持平。甲卷的总体难度是0.56,低于去 年的0.52,其中选择题平均难度是0.57, 综合题难度是0.55;乙卷的总体难度是 0.47,略高于去年的0.48,其中选择题平 均难度是0.51,综合题难度是0.42。 (三)稳中有变 2009年能力提高难度加大 1、试卷结构保持稳定 题型结构几乎与2008年完全一样,材料 选择题在选择题中依然占据绝对优势,试题 的历史学科特征十分突出。 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中国古代史、中国 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分量比较均衡,世 界史稍占优势,中国古代史次之,中国近现 代史再次之。 2、能力考查力度不减 试卷涵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 和探讨问题”4项目标要求,突出材料阅读 和解析,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历史思维和 对历史问题的辨析与论证。 试题材料的选取和题干的表述立意新颖 ,刻意反映史学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材 料意识和论从史出体现得更加充分。 3、试题难度持续走高 甲卷难度0.47,乙卷难度0.45,两卷 平均难度0.46。甲乙两卷综合起来,中国 古代史为0.50,中国近现代史为0.47,世 界史为0.43,这个难度结构基本符合历年 高考历史命题的规律。(近3年的情况是: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 史的考查比重为32%、30%、38%,平均 难度依次为0.50、0.51、0.47。) 世界史的分值比重和难度较大,反映 了世界史在高考复习中的地位比较重要, 考生在世界史方面提高得分的空间较大; 还反映了世界史专家在历史命题组中的核 心作用。这一点,是我们今后教学中应该 予以重视的。 4、近3年高考试题难度统计分析 题题型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合计计 甲卷 乙卷 甲卷 乙卷 甲卷 乙卷 选择选择 题题 0.5430.5590.5700.5140.4850.5060.529 综综合 题题 0.4930.3980.5510.4230.4530.4060.454 中古史 0.5080.4470.5980.4510.5210.4730.495 中近史 0.4860.5690.5300.5150.4360.4960.505 世界史 0.5540.4190.5550.4530.4490.4010.473 政治史 0.5310.4800.5300.4580.4820.4160.485 经济经济 史 0.5210.4470.5610.5180.5120.4550.490 文化史 0.5010.5650.6300.4660.4510.5200.507 总 计 0.5170.4760.5600.4670.4680.454 0.492 0.497 0.514 0.461 二、2010年高考历史 试题评析 (一)2010年全国历史考卷种类 1、大纲文综卷 全国甲卷(卷) 云、贵、藏、青、新、蒙 6省区 全国乙卷(卷) 晋、冀、豫、甘、鄂、赣、桂 7省区 自主命题 重庆、四川 2、新课标文综卷 考试中心命题卷 宁夏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湖南 陕西6省 自主命题卷 山东 广东 天津 浙江 福建 安徽 北京 7省市 3、新课标历史单科卷 考试中心命题 海南卷 自主命题 上海 江苏 广东 4、其它 广东 文科基础 理科基础 山东 综合能力测试 浙江 自选模块 (二)试卷结构分析 1、试卷的题型结构 2010年甲、乙两卷的题型和题量均保 持了上年的格局,其中选择题全部为材料 (图表)选择题,综合题也是纵横相联, 涉及三大板块,古今贯通,中外对比,试 卷的历史学科特征十分突出。 2、试卷的知识结构 甲乙两卷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 界史的比例分别是36%、29%、35%。 两卷政治、经济、文化史的比例分别 是23%、63%、14%,其中经济史的比例 大幅度提高,在试卷中占据绝对优势,甲 乙两卷经济史的分值均超过60分。 4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史的平均考查 比例是50:33:17。 今年经济史的比重猛增,表明高考命 题对经济史考查的日益重视。其实,这一 变化还是直接受了新高考的影响。 试题所描述和展示的历史事物、历史 事实、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等,已经有70% (按分值统计)以上不是中学课本上的。 高考命题所呈现的“远离课本,而且 越来越远”的倾向更加突出。 4年来各部分内容考查比重统计 知识识 板块块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4年合计计 甲 卷 乙 卷 甲 卷 乙 卷 甲 卷 乙 卷 甲 卷 乙 卷 甲卷乙卷平均 中古 24 32 20 40 32 34 36 36 2835.5 31.8 中近 34 32 38 16 30 30 28 30 32.5 27.3 29.8 世界 42 36 42 44 38 36 36 34 39.5 37.3 38.5 3、试卷的能力结构 甲、乙两卷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 力的分值占了近50%,考查“调动和运用知 识”能力的分值占了近44%。其中,“获取 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 图”占13%,“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 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占37%;“将所学 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占23%,“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 认识和说明问题”占21%。 4年来能力考查比例统计表 年 份 获取和解读 调动和运用 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讨 2007年甲卷 40%44%6%10% 2007年乙卷 41%55%3%1% 2008年甲卷 48%37%7%8% 2008年乙卷 50%35%7%8% 2009年甲卷 52%39%1%8% 2009年乙卷 40%45%9%6% 2010年甲卷 49%43%1%7% 2010年乙卷 50%46%04% 甲卷平均值值 47.25%40.75%3.75%8.25% 乙卷平均值值 45.25%45.25%4.75%4.75% 4年平均值值 46.25%43.00%4.25%6.50% (三)考生答卷分析 1、试题难度分析 甲卷的难度为0.49 ,乙卷的难度为 0.45,两卷的平均难度为0.47。其中选择题 的难度为0.51,综合题的难度为0.43;中 国古代史的难度为0.46,中国近现代史的 难度为0.47,世界近现代史的难度为0.48 ;政治史的难度为0.52,经济史的难度为 0.45,文化史的难度为0.52。中国古代史 和经济史的难度较大。 2、考生典型失误分析 综合4年来的试题分析,我们对考生失 误失分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可以得出比 较清晰的认识: 考生的阅读能力,即从试题中获取和 解读信息的能力欠缺,是近年高考失分的 第一大原因。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选择 题还是综合题都表现得十分突出,约占失 分总量的45%。 首先与试题的阅读难度有关,主要是 中国史涉及文言文的内容,或者是有些外 国历史文献或著作的译文; 其次与试题所叙述的历史事物、事实 ,对考生来说十分陌生有关,这在世界史 部分更为突出; 也与考生将已有知识和试题材料及其 信息建立联系的思路不顺有关; 还与考生对试题材料中的主要或关键 信息捕捉不准有关,等等。 例1 2007年甲卷第15题:顾炎武在日知录 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文之典,不综 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 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 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 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0.28 B.汉代经学 0.06 C.隋唐佛学 0.20 D.宋明理学 0.46 本题考生答错率54%,区分度0.41。 例2 2008年宁夏卷第25题:旧唐书良吏 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 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 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0.30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 0.17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0.05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0.47 本题考生答错率达70%,区分度0.05。 例3 2010年甲卷第15题:宋人邢昺上疏称: “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 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 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0.05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0.33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0.41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0.21 本题考生答错率59%,区分度0.35。 例4 2009年甲卷第17题:美国历史学家弗格 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 “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 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 ,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0.24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利 0.43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0.22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0.11 本题考生答错率57%,区分度0.07。 例5 2009年甲卷第23题:英国历史学家霍布 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 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 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 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0.13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0.77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0.06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0.04 本题考生答错率达87%,区分度为0.03。 例6 2009年甲卷第37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 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 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 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 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 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 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 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 ) (材料略)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 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 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 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本题测试难度是0.40,考生失分率为 60%,区分度0.70。其中最高分为29.5分, 0分考生占3.5%。 对一些重要历史事物和事实认识不 清晰、不全面,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 是考生失分的第二大原因。根据对4年试卷 的抽样分析统计,可占失分总量的25%上 下,这在选择题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例7 2009年甲卷第13题:隋唐时期商业经 济较之前代有很大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 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0.12 B.市坊分区 0.51 C.实行两税法 0.33 D.草市兴起 0.04 本题考生答错率49%,区分度0.40。 例8 2009年乙卷第14题:南朝秀美灵动,北 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 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唐初书法 0.23 B.秦王破阵曲 0.06 C.飞天壁画 0.29 D.唐三彩 0.41 本题考生答错率77%,区分度0.25。 例9 2009年乙卷第21题:1787年费城会议制 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 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0.28 B.平等主义 0.60 C.自由主义 0.02 D.共和主义 0.10 本题考生答错率高达90%,区分度-0.02 。 例10 2010年甲卷第20题:1649年1月,英王 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 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 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 公平的权利,不敢 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但是贵族在 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0.25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0.29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0.32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0.14 本题考生答错率71%,区分度0.23。 例11 2010年甲卷第22题:1951年,欧洲六 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 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 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 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0.32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0.19 C.企业之间的合作 0.07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0.41 本题考生答错率59%,区分度0.37。 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推理、 判断、概括等思维和论证能力不足,是历 年来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根据近4年的分 析统计,约占失分总量的20%。这几乎在所 有综合题里都有突出表现。综合题约有近 四成的失分与这个因素有关,在部分选择 题中失分也较严重。这一因素在前些年曾 是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 例12 2009年甲卷第20题:在20世纪,奥匈 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 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 0.34 B.第三世界兴起 0.17 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 0.07 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0.42 本题考生答错率66%,区分度0.27。 例13 2009年乙卷第19题:抗日战争期间某战 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 “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 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以打击。” 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0.13 B.百团大战 0.27 C.台儿庄战役 0.33 D.平型关战役 0.27 本题考生答错率67%,区分度0.21。 例14 2009年甲卷第22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后,社会主义影响力增强,一些亚洲国家独立 后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了独具特色 的工业体系。其中有 A.马来西亚 0.09 B.印度 0.46 C.新加坡 0.39 D.泰国 0.06 本题考生答错率54%,区分度0.30。 例15 2009年海南卷第10题:英国革命和法国 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 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 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 命的成功标志着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0.19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0.35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0.29 D.君主制度的衰亡 0.16 本题考生答错率达71%,区分度0.20。 例16 2010年甲卷第37题(材料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 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本题测试难度为0.46,考生失分率为 54%,区分度0.74。 将已有知识与试题内容建立联系, 或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分析、判断、说明问 题的能力即知识迁移的能力存在差距,也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失分原因。目前与此有 关的失分不少于10%,而且随着命题远离 教材的程度越来越大,其失分比重将呈现 逐渐升高的趋势。 例17 2009年乙卷第20题:法国人达尔让松 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 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 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 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 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 0.14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0.15 C.国王权力旁落 0.38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0.33 本题考生答错率86%,区分度则是-0.05 。 例18 2010年乙卷第17题:1960年起,人 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 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 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0.26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0.24 C.美苏两国间的关系变化 0.17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0.33 本题考生答错率76%,区分度0.13。 例19 2010年甲卷第21题:法国人克雷夫克 夫在18世纪70年代写道:“我可以给你指出一个 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 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同国籍的妻子这里 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 他所描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英属北美殖民地 0.65 B.法属美洲殖民地 0.21 C.西属美洲殖民地 0.04 D.荷属美洲殖民地 0.10 本题考生答错率35%,区分度0.36。 例20 2010年乙卷第37题:(节选)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 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 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 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 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 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 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题测试难度是0.41,考生失分率为59% ,区分度0.72。 学科素养单薄,即文史知识和史学 思想、方法贫乏导致失分,是近年出现的 一个新情况。自2007年以来,旨在考查文 史常识和史学思想方法的选择题,每年在 试卷中至少各有一题成为定例,并且还向 其他题目渗透,其失分情况必然令人关注 。 例21 2007年甲卷第12题:古人所谓“慎终追 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 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0.41 B.道家思想 0.46 C.墨家思想 0.08 D.法家思想 0.04 本题考生答错率59%,区分度0.34。 例22 2007年乙卷第12题:帝王谥号主要依 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0.56 B.汉武帝 0.22 C.唐太宗 0.11 D.清康熙帝 0.11 本题考生答错率78%,区分度0.26。 例23 2009年乙卷第13题:“四面楚歌”典出 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 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 0.11 B.统治集团的更替 0.23 C.北方文化的衰落 0.03 D.民族融合的结果 0.62 本题考生答错率77%。区分度0.03。 例24 2009年新高考卷第35题:法国史学家 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 :“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 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 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 的描写和叙述。”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 0.32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0.42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0.11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0.14 本题考生答错率68%,区分度0.21。 例25 2010年乙卷第23题:德国学者乌尔里希 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 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 ”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 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 0.03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0.39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0.23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内0.35 本题考生答错率61%,区分度0.33。 例26 2010年新高考卷第35题:中日双方对 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 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 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 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 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 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0.42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0.11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0.24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0.23 本题考生答错率58%,区分度0.41。 对历史整体和过程的认识与把握程 度,是和考生答题失误失分密切相关的一 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近年有不少试题 ,尤其是那些远离教材的试题,表面上看 是考查某个或某几个点,其实质则是考查 考生对历史整体和过程的认识,考生如果 对历史过程的不能贯通,或对历史整体不 能把握,是无法对试题作出正确解答和判 断的。 例27 2007年甲卷第22题:与近代相比,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 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0.16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0.49 C.实现了自由贸易 0.20 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0.15 本题考生答错率51%,区分度0.35。 例28 2008年宁夏卷第35题:美国历史学家斯 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到斯蒂 芬森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 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 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 阿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0.30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0.23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0.31 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0.16 本题考生答错率70%,区分度0.30。 例29 2010年乙卷第16题:国民党中央日报 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 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不致发 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0.05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0.34 C.双十协定的签订 0.48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0.13 本题考生答错率52%,区分度0.38。 例30 2010年新高考卷34题:1950年签订的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 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 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 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 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0.36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0.07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0.24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0.33 本题考生答错率67%,区分度0.31。 答题方法和技巧有待总结提高。在 试题形式和评卷规则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答 题技巧和机智水平直接影响到得失分。如 选择题在考生完全不会的情况下,仍有 25%猜对答案的几率,而如何猜对答案, 就有一个方法和技巧问题;主观题是由教 师人工评阅的,考生落实到卷面上的答案 与评卷规则和阅卷思路、习惯越吻合,得 分的机会就越大,反之亦然。 (四)对教学的反思 1、观念落后,目标偏离 根据历史考纲和教材,可归入高考范围 的知识点有500之多。而高考命题大力淡化 知识考查,4年8套试卷所涉及的考点仅占 26%,且重复考查的比率越来越高。今年 文综历史卷的重复率已达1/3,新高考则达 50%。目前70%以上的试卷分值都未直接 涉及教材知识,然而我们的教学却总也摆 脱不了教材的束缚,与高考目标相去甚远 。 高考命题注重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高中教学却关注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 高考命题强调主干知识和独立思考, 高中教学却固守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 高考命题突出材料意识和论从史出, 高中教学却坚持“以本为本”和现成结论; 高考命题刻意创新、重点突出,高中 教学却因循守旧、面面俱到。 2、内容僵化,知识陈旧 以本为本,拘泥于教材的体系、结 构、篇幅和详略,受制于必须与选修、正 文与注释、大字与小字。教科书的缺陷自 然就决定了教学的不足。同时,教师在教 学中宁可多补充内容,也不敢删减、压缩 内容,一味追求多多益善,这种教学上的“ 多”其实变成了“少”。 史观陈旧,知识老化,新鲜材料贫 乏。教学对更新史学观念和历史知识重视 不够,很少涉猎和参考最新的权威著作和 高校教材,反倒十分关注各种复习资料和 模拟试卷。其实已经泛滥成灾的复习资料 同样与目前高考的要求相距甚远,甚至完 全背离。 3、方法保守,效率低下 高中教学习惯于传统的讲讲练练,沉 湎于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教学内容多, 有用知识少;训练考试多,分析反思少; 矫正补偿缺,学习效率低。高考复习不自 觉地陷入歧途且不能自拔,高考复习的低 效甚至无效劳动大量存在。 启示:高考命题的改革,在客观上顺 应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必然对 高考复习乃至高中教学改革起到强有力的 反拨作用。必将迫使广大教师对现行教学 进行深刻反思并寻找新的出路和对策,必 将引领教学跳出题海并逐渐走上一条科学 的应考复习之路,甚至引发一场真正的教 学的革命。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应在于学 校知识全都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 。”科学大师的话,无论对高考命题改革还 是高中教学改革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意 义。 三、2011年高考命题 方向预测 (一)解读新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1、考试依据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 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 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 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 版),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解读:文化素质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 平及与之相适配的能力、情感和个性特点 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初中 历史课程的要求是为弥补新课标在学科体 系上的不足而提出来的,这意味着高考命 题将不受新课标甚至考试大纲的制约,当 然更不会受教材版本的约束,必要时试题 将涉及初中课程甚至范围更广的内容。 2、考查宗旨 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 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 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读:学科素养是指历史学科基本知识、 技能方法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也包含文史常识 、 史学思想和方法等;学习潜力是指学习高校历 史课程应具有的学习能力,即独立学习的能力 、 搜集和解读史料的能力、提出和探讨问题的能 力等;科学历史观则是指唯物史观和全球史观 、 文明史观等;学科思维和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史 学、问题史学、概念化史学、计量史学、结构 史学等所倡导的联系、对比和系统方法等。 3、命题原则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 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 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解读:不拘泥于教科书,意味着教科书仅 是高考命题的参照或依托,试卷将大量运用 新材料,创设新情景,以考查考生依靠已有 知识和素养独立地认识、分析、解答问题的 能力。其实这里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征,隐 含着“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命题原则。 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则强调了历史的 整体性和学科体系,体现了全球史观、文明 史观和新史学的一些基本理念。 新高考关于能力考查目标要求的表述 目标要求 一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试题 提供的 图图文信息和考试试 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 限度地获获取有效 信息。 对对有效信息进进行 进进行完整、准确 、合理的解读读。 二 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别历 史事物和 历历史解释释。 理解历历史事实实, 分析历历史结论结论 。 说说明和证证明历历史 现现象和历历史观观点 三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观叙述历历史事 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释 历历史事物的特征 。 认识历认识历 史事物的 本质质和规规律,并 作出正确解释释。 四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较 、归纳归纳 的方法论论 证历证历 史问题问题 。 使用批判、借鉴鉴 、引用的方式评评 论历论历 史观观点。 独立地对历对历 史问问 题题和历历史观观点提 出不同看法。 (二)对高考命题规律的初步认识 1、高考究竟考什么 过程、解释、方法 主干知识及其结构。主要包括中国 古代各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主 线及时代特征;中国近现代化的曲折进程 及其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和国际背景 方面的主要表现;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制度 、经济和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 过程,1500年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的原因及其在经济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多样 化表现;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 方面相似或相近历史现象的比较。突出历 史过程。 能力考查的切入与链接。突出“材料 第一,论从史出”的原则,蕴含重要信息的 历史材料或文字叙述构成试卷的主体。对 能力考查的体现主要从阅读试题材料切入 ,以有效信息的提取、解读、整理和运用 为基础,向其他各种能力考查延伸和升级 。注重历史解释。 与大学课程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 涉及以下方面:一是大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是学术热点问题和科研前沿的成果( 且是在政治上不太敏感的问题),近年日 益重视经济和社会史的考查正是体现了这 一点;三是作为学科素养的文史常识和史 学思想、方法。另外,中学教材中阐释片 面、观点过时的内容,命题也会有意触碰 。趋势是远离教材,且越来越远。 文史常识和当代史学思想与方法。 对文史常识和史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每 年各有一题已成定例,这体现了高考命题 对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视。文史常识方面, 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礼制、习俗、哲学、宗 教、政治、历史以及典章制度等;史学思 想和方法方面,主要包括:全球史观或整 体史观或“世界体系论”、文明史观及现代 化史观,比较史学以及“新史学”的各种流 派和方法,如“问题史学”、“计量史学”、“ 概念史学”、“心态史学”、“结构史学”等等 。强调史学方法。 2、高考怎样考命题思路探析 着眼于学习能力的考查。 坚定不移地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已 经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信念,在操作层面 上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在文综三科 中一直走在政治和地理的前面,并对它们 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因而历史试题一直是 三科中难度较大的。 求异思维与创新意识。 目前,高考历史命题组是一个知识和 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命题经验日益成熟 的班子,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活力 ,求异思维比较活跃,创新意识强烈,因 而每年的试题都将出现新思维,并有新突 破。 反猜题与出其不意。 反猜题可以说是所有考试命题工作的 一种心理常态。目前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 ,在以材料为主体的试卷结构下,反猜题 已是轻而易举的事,出其不意也成为命题 工作的一种基本追求。所以企图以猜题押 题去提高考分的想法已显得十分幼稚。 由远及近,反复锤炼。 从当前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和试题特点 来分析,许多高考试题的产生都是经历了 一个由远及近,反复推敲、打磨、锤炼和 深思熟虑的过程,有的试题甚至经过多年 磨砺后才最后定型、拍板的。 3、影响和制约高考命题的因素 知识结构。命题组的专业构成对高 考命题的指向会有直接影响。 命题经验。命题经验和试题质量有 着直接关系。从近年试题质量评价来看, 历史命题组的经验和水平已走向成熟。 试题分析。每年的高考试题的质量 分析,对改进和调整第二年的命题思路、 方法,都具有直接影响。 时间因素。高考命题的时间非常紧 张,命题工作的强度很大,每年试卷中出 现个别不尽人意之处,也是难免的。主要 是个别试题偏深过难,试题的区分度太低 。 必然性与随机性。命题组的潜意识 里有一个命题周期。由此若对35年的高 考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研究,必能得到 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将会大大增强指导复 习的针对性,大幅度提高应考复习的效率 。同时,高考命题也存在着相当的随机性 。 (三)考查目标分析 1、知识考查的基本范围和重点目标 老高考4 年共考查到134个考点,累 计高考覆盖率为26%;新高考(包含海南 卷)所考查的考点有180个,累计高考覆盖 率为30%。今年考点的高重复率说明命题 范围具有一定的限度。考点分布的不平衡 性使高考命题的重点凸显出来。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在高中教材中的分量仅占 1/5,在高考试卷中的分量却占了31.75%, 接近1/3。其中隋唐和明清两个单元各占 9%以上,五代辽宋夏金元占5.4%,文史知 识占4%;其他单元即先秦、秦汉、魏晋南 北朝均不到3%。 4 年来着重考查的内容是: 政治史占16.75%,包括:中央集权制 度和君主专制制度、选官制特别是科举制 、多民族国家发展、重要政治改革等。 经济史占8%,包括经济中心变迁、商 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 化、土地赋税制度等。 文化史占7%,除文史常识外,主要包 括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重要艺术成就及 其时代特征,等等。 中国近现代史 在高中教材中的分量超过40%,但在 高考试卷中的分量却仅占29.75%。其中: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占3.88%,中国资 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形成占6.5%,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占4.5%,国民革命运动占 4.25%;其他单元均不到3%(抗日战争 2.75%,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5%,余者更 少)。4 年来着重考查的内容是: 政治史占13.75%,包括:西方列强侵 略中国的特点和阶段特征,近代不同政治 力量对待民族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态度,近 代不同历史阶段反帝反侵略策略、方式的 时代特征等,集中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 命和大革命等单元。 经济史占10.25%,包括:鸦片战争前 后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化过程,新中国 现代化建设成就,涉及鸦片战争、洋务运 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向社会主 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单元。 文化史占5.75%,包括中国近代主流思 想的演变,涉及新思想的萌发、洋务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等维新思想、民主 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内容。 世界近现代史 在教材中的分量接近40%,在高考试卷 中占38.5%。考查比重较大的单元是: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占7.88%,第二次 世界大战占9%;资本主义的兴起占5%,欧 美资产阶级革命占3.63%,两极格局下的世 界占4.25%,史学思想方法占4%;其他单元 分量较轻。4年来着重考查的内容是: 政治史占18.50%,主要涉及:英、法 、美、德、日、俄等国革命(改革)期间 的重要法律文件和文献,各国政治制度( 政体)的不同特点及其演变,两次世界大 战各自的特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和作用,战后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等单 元和内容,反映了主要国家政治制度的多 样化和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 经济史占16.13%,涉及:开辟新航路 的影响包括殖民掠夺(奴隶贸易等)和各 地联系的加强,工业革命的深层背景和对 全球的深远影响,二战以来世界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其特点,当代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及主要表 现等内容,苏联经济特点也有涉及。 文化史仅占3.75%,主要涉及欧洲文艺 复兴的特点和影响、欧洲启蒙思想等。 中外历史联系和比较 高考涉及这 方面内容的试题分值占32%,几乎在所有 学科综合题都有体现。涉及的内容有:中 国明清时期与工业革命前后西方经济状况 的联系比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的中 外关系,文艺复兴和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 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联系比较,科举制度 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等等。这反映了 高考命题对整体史观考查的重视。 重要历史概念 近年高考对历史概 念的考查,主要是教材未作阐释、学生读 不出来的一些概念。如中国古代史有:谥 号、儒学、经学、佛学、理学、国学、阴 阳、五行、楚歌、进士科、均田制、两税 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市坊、草市等 ;中国近现代史有:湘军、清末新军、民 教冲突、平均地权、民族主义、国民革命 军、驼峰航线、三个世界等;世界近现代 史有:民主主义、平等主义、共和主义、 自由主义、联邦制、邦联制、自由贸易、 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等等。 史学思想和方法 近年高考命题一 直坚持对史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除唯物 史观外,命题刻意体现的主要是全球史观 或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以 及比较史学、问题史学、计量史学、概念 化史学、结构史学等重要的史学方法。这 种考查几乎渗透到所有的题型。 2、能力考查目标及比重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约占48%。 其在三大块中的具体比例有所不同:在中 国古代史中约占51%,在中国近现代史中 约占49%,在世界近现代史中约占44%。 其在三大专题中的比例也不相同:在政治 史中约占44%,在经济史中约占45%,在 文化史中则高达60%以上。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目标分布 目标标要求 中 国 古代史 中国近 现现代史 世界近 现现代史 合计计 获获取和解读读信息 51% 49% 44% 48% 获获取试题试题 提供的信 息,理解试题试题 要求 以及考查查意图图。 20% 17% 15% 18% 提炼炼信息的有效内 容和价值值,并对对其 进进行分析与整合。 31% 32% 29% 30%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约占40%。 其在三大块中的具体比例有所差别:在中 国古代史中约占36%,在中国近现代史中 约占39%,在世界近现代史中约占44%。 其在三大专题中的比例也不相同:在政治 史中约占44%,在经济史中约占44%,在 文化史中约占32%。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分布 目标标要求 中 国 古代史 中国近 现现代史 世界近 现现代史 合计计 调动调动 和运用知识识 38% 39% 44% 40% 将所学知识识与试试 题题的形式和内容 建立正确的联联系 21% 21% 27% 23% 准确地运用相关 知识识和有关信息 认识认识 和说说明问题问题 17% 18% 17% 17% 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约占5%。 其在三大块中的具体比例略有差别:在中 国古代史中,约占4%;在中国近现代史 中,约占4%;在世界近现代史中,约占 6%。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中 的比例,分别是6%、4%、3%。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约占7%, 其在三大块中的具体比例略有差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