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五届中华健康管理论坛110417曹.ppt_第1页
[预防医学]五届中华健康管理论坛110417曹.ppt_第2页
[预防医学]五届中华健康管理论坛110417曹.ppt_第3页
[预防医学]五届中华健康管理论坛110417曹.ppt_第4页
[预防医学]五届中华健康管理论坛110417曹.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养生与亚健康治疗 中国中医科学院 曹洪欣 主要内容 o第一部分 认识中医 o第二部分 中医养生 o第三部分 中医防治亚健康 第一部分 认识中医 一、什么是中医? o 中医学起源和发展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研究人 体生命过程以及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科学 o 中医学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文与 生命科学有机结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如何防病治病? 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动态变 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外 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 (证候),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体现了以人为本、早期干预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三、中医学的特征 科学-防病治病的理论与实践 人文-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道德伦理观 (医学的目的和医生医德医术至高追求) 艺术-四诊合参、理法方药统一与辨证论治 为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医者意也”-逻辑思维与悟性思维的综 合应用-辩证逻辑为主的诊断思维模式 四、中医学与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的宝贵医学财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 化和人文精神,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医 学形成、发展的土壤 (二)中医学许多理念受周易影响,逐步融 入儒、释、道文化思想,吸收自然科学成果,形 成人文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知识体系 (三)中医文化来源于中国哲学思想,是一种生命 文化,是有关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文化 (四)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 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防病治病的内 在精神和思想基础 *8 五、中医学的作用与影响 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 积极影响 v 1918-1919年 西班牙流感H1N1大流行,世界有约5亿人感染, 死亡4-5千万人 v SARS、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证实中医的确切疗效 v 中医治疗亚健康与慢性病、复杂性疾病具有优势 v 160多个国家有中药及相关产品,使用中药、植物药人数逾40亿 第二部分 中医养生 中医学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和 谐生存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在养生保健方面 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什么是中医养生? n 养生:养即是保养、调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 生长。保养提高人体生活质量、延长生命 n 遵循生命发展规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取各种方 法保养机体,促进身心健康、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 寿的目的 二、如何认识健康 (一)WHO(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概念 n 1984年WHO宪章提出健康概念: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 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n 1990年WHO在健康定义的阐述中又提出道德健康的概念 n 健康人具备四个条件: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 (二)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o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 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o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 精,以散耗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 ,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 o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 从来 o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三、影响健康与寿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o 1992年WHO宣布,影响个人健康与寿命诸多因素: 60%取决于自体康复因素 15%取决于遗传因素 10%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 8%取决于医疗因素 7%取决于气候因素 可见人体内部蕴含着强大的自我康复能力,即中医 学强调的“正气”。 四、中医养生与治疗的优势 (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与实践经验 (二)中医“治未病”理念与实践体现了养生防病、早期 干预的优势 (三)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有效干预 (四)几千年医疗实践证实中医药对维护健康与治疗常 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传染性疾病以及疑难性疾病等 具有良好疗效。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五、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天人相应,顺乎自然 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护养调摄,实现人与天地 阴阳的协调平衡。 n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延缓衰老的理论 基础 n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人体适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的体现 n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五脏相应 (二)动静结合,协调平衡 o 静:精神上清静。心静气清神凝心定 o 动:形体上运动和劳动。心神宜静,形体宜动 o 动静结合,保持协调平衡,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 规律 o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倡导“动静结合”的养生保健方式 (三)身心合一,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躯体。 神:广义指一切生命活动,狭义指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 人之三宝 “精”、“气”、“神”,中医重视形神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共 养,达到形体健壮而精神充沛 “形神统一”的健身方法是养生保健的最佳模式 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这种形体和意念的有机 结合能够使人体达到“形与神俱”的养生目的 n 调情志,安脏腑 五脏与情志相应-心主喜、肺主(悲)忧、脾主思、肝主怒、肾 主(惊)恐 调畅情志有利于脏腑功能协调、气血运行正常 (四)仁者寿,重养德 道德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五)调整阴阳气血,达到脏腑平衡 n 药膳食疗、中药、推拿、针灸等,具有调整 阴阳脏腑气血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延 缓衰老等作用 第三部分 中医治疗亚健康 一、什么是亚健康 n 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于80年代提出 n 也称病前状态、亚临床期(sub-clinic)、临床前期 、潜病期等,指介于健康与疾病间的中间状态 n 指人体结构和机能检查正常,但有异常感觉和征象 或人体检查指标异常,但还不能确诊疾病的状态 n 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以中年群体居多;高级知识 分子、管理者亚健康状态比例高达70 二、亚健康的演变趋势 亚健康的防治对于健康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n 长期亚健康状态,忽视调理,导致慢性病发生 n 亚健康失于调治,易诱发重大疾病、传染性疾病 n 合理的中医干预手段,使机体恢复健康状态 某地区处级干部健康状况(496人) 处于亚健康状态人数 已超过70% 患病人数超过20% 病态分布: |高血压83人占14%,另外77人发现血压处于临界值15% |高血脂348人占70% |脂肪肝311人占62.7% |空腹血糖增高67人占13% |血尿酸异常134人占27% |肝功异常98人占13.7% |血尿素氮异常51人占10.2%,血肌酐异常10人占2% |妇女乳腺增生64人占参检女干部的55.6% p健康状况特点: 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人数众多 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血生化检查单项指标升高等 p主要原因: 不良生活方式(饮食、起居) 情志调节失常 健康知识匮乏 三、中医干预亚健康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治未病”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n 通过养生保健,使阴阳平衡,防止亚健康的发生 n 通过早期干预,阻止亚健康向疾病转变 n 扶正祛邪是治疗亚健康主要治则 四、中医干预亚健康优势 n 整体观念是从整体认识亚健康的理论基础 “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司外揣内” n 辨证论治是干预亚健康的有效方法 从整体出发,通过对人体的异常感觉和异常特征的分 析、综合,来推测原因、性质与部位,并概括、判断 为某种性质的证候,根据证候的性质进行针对性的治 疗 n 丰富多彩的简、便、验、廉、安的治疗方法 五、亚健康的中医证治 (一)心脾两虚证 v临床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头晕、健忘,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气短乏力、面色萎 黄或淡白、女子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 脉细 v治 则:补益心脾 v方 药:人参归脾丸 v单 方:黄芪、黄精 (二)心阴虚证 v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 、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 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v治 则:滋阴养心安神 v方 药:天王补心丹丸 v单 方:西洋参、麦冬 (三)肝郁气滞证 v临床表现:胸闷不舒、善太息、情志抑郁或心 烦易怒、或咽部异物感、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 经不调、舌暗红、脉弦,病情轻重与情志变化关 系密切。 v治 则:疏肝解郁 v方 药:柴胡疏肝丸 v单 方:玫瑰花、炒麦芽 (四)肝郁脾虚证 v临床表现:胸闷、善太息、胁胀窜痛、情志 抑郁或心烦易怒、纳呆、腹胀、便溏、或腹痛 欲泻、泻后痛减,苔白、脉弦。 v治 则:疏肝健脾 v方 药:逍遥丸 v单 方:炒麦芽、白芍、黄精 (五)肝阳上亢证 v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 、急躁易怒、口干舌燥、或失眠多梦、腰膝酸 软、舌红、脉弦有力。 v治 则:平肝潜阳 v方 药:天麻钩藤颗粒 杞菊地黄丸 v单 方 :决明子、菊花 (六)肝胆湿热证 v临床表现: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苦口粘 、头胀耳鸣、或脑鸣、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 v治 则:清利肝胆 v方 药:龙胆泻肝丸 v单 方:芦荟、黄芩、 (七)脾气虚证 v临床表现:纳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 少气懒言、面黄或虚浮、或消瘦、舌淡苔白、 脉弱。 v治 则:益气健脾 v方 药:香砂六君子丸或参苓白术散 v单 方:白人参、山药 (八)肺阴虚证 v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潮热盗汗 、颧红、消瘦、五心烦热、或咽痒或音哑、舌 红少苔、脉细数。 v治 则:养阴清肺 v方 药:养阴清肺丸 v单 方:麦冬、川贝母 (九)肾阴虚证 v临床表现:腰膝酸痛、胫酸跟痛、头晕耳鸣、 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尿少、舌红、脉细 数 v治 则:滋阴补肾 v方 药:六味地黄丸 v单 方:女贞子、旱莲草 (十)肾阳虚证 v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胫酸跟痛、耳鸣、脱 发、精神不振、畏寒怕冷、尿频、舌淡苔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