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工程材料第三章热处理.ppt_第1页
[材料科学]工程材料第三章热处理.ppt_第2页
[材料科学]工程材料第三章热处理.ppt_第3页
[材料科学]工程材料第三章热处理.ppt_第4页
[材料科学]工程材料第三章热处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金属的热处理 概述 l1、热处理:是指将钢在固态下加热、保温和冷却, 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工艺. l为简明表示热处理 的基本工艺过程, 通常用温度时间 坐标绘出热处理工 艺曲线。 l在机床制造中约60-70%的零 件要经过热处理。 l在汽车、拖拉机制造业中需 热处理的零件达70-80%。 l热处理是一种重要的加工工艺,在制造业被广泛应用. l模具、滚动轴承100%需经过 热处理。 l总之,重要零件都需适当热处 理后才能使用。 l根据加热、冷却方式及钢组织性能变化特点不同,将 热处理工艺分类如下: 其他热处理 普通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 热处理 退火 正火 淬火 回火 真空热处理 形变热处理 激光热处理 控制气氛热处理 表面淬火感应加热、火焰加热、 电接触加热等 化学热处理渗碳、氮化、碳氮 共渗、渗其他元素等 l5、预备(或叫预先)热处理与最终热处理 l预备热处理为随后的加工(冷拔、冲压、切削) 或进一步热处理作准备的热处理。 l最终热处理赋予工件所要求的使用性能的热处理. 预备热处理最终热处理 W18Cr4V钢热处理工艺曲线 时间 温度/ 钢加热时的实际转变温度分别用Ac1、Ac3、Accm表示; 冷却时的实际转变温度分别用Ar1、Ar3、Arcm表示。 l由于加热冷却速度直接影响转变温度,因此一般手册 中的数据是以30-50/h 的速度加热或冷却时测得的. l6、临界温度与实际转变 温度 l铁碳相图中PSK、GS、ES 线分别用A1、A3、Acm表示. l实际加热或冷却时存在着 过冷或过热现象,因此将 1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l加热是热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加热分两种:一种是在 A1以下加热,不发生相变;另一种是在临界点以上加 热,目的是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奥氏体化。 l一、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l奥氏体化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分为四步。现以共 析钢为例说明: l第一步 奥氏体晶核形成:首先在与Fe3C相界形核。 l第二步 奥氏体晶核长大:A晶核通过碳原子的扩散向 和Fe3C方向长大。 l第三步 残余Fe3C溶解: 铁素体的成分、结构更接近于 奥氏体,因而先消失。残余的Fe3C随保温时间延长继 续溶解直至消失。 l第四步 奥氏体成分均匀化:Fe3C溶解后,其所在部 位碳含量仍很高,通过长时间保温使奥氏体成分趋于 均匀。 l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 氏体化过程与共析钢基本 相同。但由于先共析 或 二次Fe3C的存在,要获得 全部奥氏体组织,必须相 应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 二、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影响因素 l1、奥氏体晶粒长大 l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晶粒度称起始晶粒度, 此时晶粒细小均匀。 l随加热温度升高或保温时间延长,奥氏体 晶粒将进一步长大,这也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奥 氏体晶粒长大过程与再结晶晶粒长大过程相同。 温来判断。A晶粒度为1-4 级的是本质粗晶粒钢, 5-8 级 的是本质细晶粒钢。前者晶粒长大倾向大,后者晶粒长 大倾向小。 l在给定温度下奥氏体的 晶粒度称实际晶粒度。 l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 大倾向称本质晶粒度。 l通常将钢加热到940 10奥氏体化后,设法 把奥氏体晶粒保留到室 晶粒度等级标准: n=2N-1 式中:n为放大100倍时平均每6.45cm2面积内所含的晶 粒数; N为晶粒等级。 如:2级晶粒度,在放大100倍的显微镜下,6.45cm2内有2 颗晶粒; 4级晶粒度,在放大100倍的显微镜下, 6.45cm2内有8颗 晶粒。 14级为粗晶粒度,58级为细晶粒度( GB639486标准中又增加了细晶粒9、10两级)。比1 级粗的晶粒为过热组织,一般不能使用。比8级细的晶粒 ,一般为工具钢淬火后的实际晶粒。 l2、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l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温 度高、保温时间长, A晶粒粗大. l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越快,过热 度越大, 形核率越高, 晶粒越细. l合金元素: l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 Ti、V、Nb、Ta、Zr、W、 Mo、Cr、Al等碳化物和氮 化物形成元素。 析出颗粒 对黄铜晶 界的钉扎 Nb/% 奥氏体晶粒尺寸/m Nb、Ti对奥氏体晶粒的影响 l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Mn、P、C、N。 l 原始组织: 平衡状态的组织有利于获得细晶粒。 l奥氏体晶粒粗大,冷却后的组织也粗大,降低钢的 常温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因此加热得到细而均 匀的奥氏体晶粒是热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第二节 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与性能 l冷却是热处理更重要的工序。 l过冷奥氏体的转变产物及转变过程: l处于临界点A1以下的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过冷奥 氏体是非稳定组织,迟早要发生转变。随过冷度不 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 马氏体转变三种类型转变。 l现以共析钢为例说明: 一、珠光体转变 1、珠光体的组织形态与性能 l过冷奥氏体在 A1到 550间将转 变为珠光体类型组织,它是铁素 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 珠光体 索氏体屈氏体 物,根据片层 厚薄不同,又细 分为珠光体、 索氏体和屈氏 体(或托氏体). l 珠光体: l形成温度为A1-650, 片层较厚,500倍光镜 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 l 索氏体 形成温度为650- 600,片层较薄,800 -1000倍光镜下可辨, 用符号S 表示。 电镜形貌 光镜形貌 l 屈氏体 l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 用符号T 表示。 电镜形貌光镜形貌 l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三种组织无本质区别,只 是形态上的粗细之分,因此其界限也是相对的。 片间距 b HRC l片间距越小,钢的强度、 硬度越高,而塑性和韧性 略有改善。 l2、珠光体转变过程 l珠光体转变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渗碳体晶核首 先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在长大过程中,其两侧奥 长大,形成一个珠光体团。 l珠光体转变是扩散型转变(铁、碳原子均扩散)。 氏体的含碳 量下降,促 进了铁素体 形核,两者 相间形核并 l二、 贝氏体转变 l1、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及 性能 l过冷奥氏体在550- 230 (Ms)间将转变为 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 体用符号B表示。 l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 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 (B上)和下贝氏体(B下). 上贝氏体 下贝氏体 l 上贝氏体 l形成温度为550- 350。 l在光镜下呈羽毛状. l在电镜下为不连续 棒状的渗碳体分布 于自奥氏体晶界向 晶内平行生长的铁 素体条之间。 光镜下 电镜下 l下贝氏体 l形成温度为350-Ms。 l在光镜下呈竹叶状。 光镜下 电镜下 l在电镜下为细片状碳 化物分布于铁素体针 内,并与铁素体针长 轴方向呈55-60角。 l上贝氏体强度与塑性都较低,无实用价值。 l下贝氏体除了强度、硬度较高外,塑性、韧性也较好,即具 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生产上常用的强化组织之一。 l贝氏体转变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贝氏体转变属半扩散型 转变(碳原子扩散,铁原子不扩散)。 上贝氏体 贝氏体组织的透射电镜形貌 下贝氏体 l三、 马氏体转变 l当奥氏体过冷到Ms以下将 转变为马氏体类型组织。 l马氏体转变是强化钢的重 要途径之一。 l1、马氏体的晶体结构 l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 体称马氏体,用M表示。 马氏体组织 l马氏体转变时,奥氏体中的碳全部保留到马氏体中. l马氏体具有体心正方晶格(a=bc) l轴比c/a 称马氏体的正方度。 lC% 越高,正方度越大,正方畸变越严重。 l当0.25%C时,c/a=1,此时马氏体为体心立方晶格. l2、马氏体的形态 l马氏体的形态分板条和 针状两类。 板条马氏体/位错马氏体 l立体形态为细长的扁棒状 l在光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 束束的细条组织。 光镜下 电镜下 l每束内条与条之间尺 寸大致相同并呈平行 排列,一个奥氏体晶 粒内可形成几个取向 不同的马氏体束。 l在电镜下,板条内的 亚结构主要是高密度 的位错,=1012/cm2, 又称位错马氏体。 SEM TEM l 针状马氏体/孪晶马氏体 l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形的 片状。显微组织为针状。 l在电镜下,亚结构主要是 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电镜下 电镜下光镜下 l 马氏体的形态主 要取决于其含碳量 lC%小于0.2%时,组 织几乎全部是板条马 氏体。 lC%大于1.0%C时几 乎全部是针状马氏体 . lC%在0.21.0%之间 为板条与针状的混合 组织。 马氏体形态与含碳量的关系 0.45%C0.2%C12%C l3、马氏体的性能 l高硬度是马氏体性 能的主要特点。 l马氏体的硬度主要 取决于其含碳量。 l含碳量增加,其硬 度增加。 l当含碳量大于0.6%时,其硬度趋于平缓。 l合金元素对马氏体硬度的影响不大。 马氏体硬度、韧性与含碳量的关系 C% l马氏体强化的主要原因是过饱和碳引起的固溶强化。 此外,马氏体转变产生的组织细化也有强化作用。 l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其亚结构的形式。针 状马氏体脆性大,板条马氏体具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 针状马氏体板条马氏体 马氏体的透射电镜形貌 l4、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l马氏体转变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 l无扩散性 l铁和碳原子 都不扩散, 因而马氏体 的含碳量与 奥氏体的含 碳量相同。 l(2) 降温形成 l马氏体转变开始的温度称 上马氏体点,用Ms 表示. l马氏体转变终了温度称 下马氏体点,用Mz表示. l只要温度达到Ms以下即 发生马氏体转变。 l在Ms以下,随温度下降, 转变量增加,冷却中断, 转变停止。 Mfz Ms M(50%) M(90%) l(3)高速长大 l马氏体形成速度极快,瞬间形核,瞬间长大。 l当一片马氏体形成时,可能因撞击作用使已形成的 马氏体产生裂纹。 l(4) 转变不完全 l即使冷却到Mz点, 也不可能获得100% 的马氏体,总有部 分奥氏体未能转变 而残留下来,称残余奥氏体,用A 或 表示。 lMs、Mz与冷速无关,主要取决于奥氏体中的碳 与合金元素含量。 l马氏体转变后,A 量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当 含碳量达0.5%后,A量才显著。 含 碳 量 对 马 氏体 转 变 温 度 的 影响 含碳 量对残余奥 氏体 量的影响 Mz 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共析钢) 转变 类型 转变 产物 形成温 度, 转变 机制 显微组织特征HRC 获得 工艺 珠 光 体 PA1650 扩 散 型 粗片状,F、Fe3C相间分布5-20退火 S65060 0 细片状,F、Fe3C相间分布20-30正火 T60055 0 极细片状,F、Fe3C相间分布 30-40 等温 处理 贝 氏 体 B上55035 0 半扩 散型 羽毛状,短棒状Fe3C分布 于过饱和F条之间 40-50 等温 处理 B下350MS 竹叶状,细片状Fe3C分布 于过饱和F针上 50-60 等温 淬火 马 氏 体 M针MSMz 无扩 散型 针状60-65淬火 M*板条MSMz板条状50淬火 第三节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图 l过冷奥氏体的转变方式有等温转变和连续冷却转变两种 。 两种冷却方式示意 图 1等温冷却 2连续冷却 l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 变图是表示奥氏体急 速冷却到临界点A1 以 下在各不同温度下的 保温过程中转变量与 转变时间的关系曲线 .又称C 曲线、S 曲线 或TTT曲线。 一、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曲线图 (Time-Temperature-Transformation diagram) l1、C曲线的建立 l以共析钢为例: l取一批小试样 并进行奥氏体化. l将试样分组淬 入低于A1 点的不 同温度的盐浴中, 隔一定时间取一 试样淬入水中。 l测定每个试样的转变 量,确定各温度下转变 量与转变时间的关系。 l将各温度下转变开始 时间及终了时间标在温 度时间坐标中,并分 别连线。 l转变开始点的连线称转 变开始线。转变终了点 的连线称转变终了线。 lA1-Ms 间及转 变开始线以左 的区域为过冷 奥氏体区。 l转变终了线以 右及Mz以下为 转变产物区。 l两线之间及Ms 与Mz之间为转 变区。 时间 温度 A1 MS MZ A 过冷 P B M AM AB AP 转变开始线 转变终了线 奥氏体 550 650 2s10s 5s 2s 5s 10s 30s 40s l2、C 曲线的分析 l 转变开始线与纵 坐标之间的距离为 孕育期。 l孕育期越小,过冷 奥氏体稳定性越小. l孕育期最小处称C 曲线的“鼻尖”。碳 钢鼻尖处的温度为 550。 l在鼻尖以上, 温度较 高,相变驱动力小. l在鼻尖以下,温度 较低,扩散困难。 从而使奥氏体稳定 性增加。 l C曲线明确表示 了过冷奥氏体在不 同温度下的等温转 变产物。 Mz l3、影响C 曲线的因素 l 成分的影响 l 含碳量的影响:亚共析钢随着碳,C曲线右移,过共析 钢随着碳, C曲线左移,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C曲 线最靠右。Ms 与Mz点随含碳量增加而下降。 l与共析钢相比,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C曲线的上部各多一条先共 析相的析出线。 Cr对C曲线的影响 l 合金元素的影响 l除Co 外, 凡溶入奥 氏体的合金元素都 使C 曲线右移。 l除Co和Al 外 ,所有合金元 素都使Ms 与 Mz点下降。 推杆式电阻炉 l(2) 奥氏体化条件的影响 l奥氏体化温度提高和保温时间延长,使奥氏体成分 均匀、晶粒粗大、未溶碳化物减少,增加了过冷奥 氏体的稳定性,使C 曲线右移。 l使用C 曲线时应注意奥氏体化条件及晶粒度的影响. l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 l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又称CCT(Continuous- Cooling-Transformation diagram)曲线,是通过测 定不同冷速下过冷奥氏体的转变量获得的。 共析钢CCT曲线过共析钢CCT曲线亚共析钢CCT曲线 l1、共析钢的CCT曲线 l共析钢的CCT曲线没 有贝氏体转变区,在 珠光体转变区之下多 了一条转变中止线。 l当连续冷却曲线碰到 转变中止线时,珠光 体转变中止,余下的 奥氏体一直保持到Ms 以下转变为马氏体。 VkVk 共析钢的CCT曲线 l图中的Vk 为CCT 曲线的临界冷却 速度,即获得全 部马氏体组织时 的最小冷却速度. lVk 为TTT曲线 的临界冷却速度. Vk 1.5 Vk 。 VkVk 时间/s 温度/ 共析钢的CCT图 共析温度 连续冷却转 变曲线 完全退火 正火 等温转 变曲线 油淬 水淬 M+AM+T+A S P 200 100 三.钢的热处理工艺 l机械零件的一般加工工艺为:毛坯(铸、锻)预 备热处理机加工 最终热处理。 l退火与正火主要用于 预备热处理,只有当 工件性能要求不高时 才作为最终热处理。 一、退火 l将钢加热至适当温 度保温,然后缓慢 冷却 (炉冷) 的热处 理工艺叫做退火。 l1、退火目的 l调整硬度,便于切削加工。适合切削加工的硬 度为170-250HB。 l 消除内应力,防止加工中变形。 l 细化晶粒,为最终热处理作组织准备。 真空退火炉 l2、退火工艺 l退火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 球化退火、扩散退火、去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 l 完全退火 l将工件加热到 Ac3+3050保 温后缓冷的退 火工艺,主要 用于亚共析钢 . l 等温退火 l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50, 共析、过共析钢加热到 Ac1+3050,保温后快冷到Ar1以下的某一温度下 停留,待相变完成后出炉空冷。等温退火可缩短工 件在炉内停留时间,更适合于孕育期长的合金钢. 高速钢等温退火与普通退火的比较 l 球化退火 l球化退火是将钢中渗碳体球状化的退火工艺。 l它是将工件加热到 Ac1+ 30-50 保温后 缓冷,或者加热后冷 却到略低于 Ar1 的温 度下保温,使珠光体 中的渗碳体球化后出 炉空冷。主要用于共 析、过共析钢。 l球化退火的组织为铁 素体基体上分布着颗 粒状渗碳体的组织, 称球状珠光体, 用P球表 示。 球状珠光体 l对于有网状二次渗碳 体的过共析钢,球化 退火前应先进行正火 ,以消除网状. (4)扩散退火 将工件加热至该成分合金的熔点以下100200,进行较长时 间保温,以使成分与组织均匀化。 扩散退火后一般还应进行完全退火或正火处理,以细化晶粒,提高 力学性能。 扩散退火主要用于铸钢件化学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 (5)再结晶退火 将经冷变形而产生加工硬化的材料或零件工件加热至最低结晶温 度以上100200,并以适当保温使金属发生再结晶。 (6)消除内应力退火(去应力退火) 为消除内应力将工件加热至低于Ac1的某一温度(一般500 650),保温足够时间后,缓慢冷却。 l正火是将亚共析钢加热到 Ac3+30 50,共析钢加热到 Ac1+3050,过共析钢 加热到Accm+30 50保温 后空冷的工艺。 l正火比退火冷却速度大。 l1、正火后的组织: 0.6%C时,组织为F+S; 0.6%C时,组织为S 。 正火温度 l二、正 火 l2、正火的目的 l 对于低、中碳钢(0.6C%),目的与退火的相同。 l 对于过共析钢,用于消除网状二次渗碳体,为球 化退火作组织准备。 l 普通件最终热处理 。 l要改善切削性能,低碳 钢用正火,中碳钢用退 火或正火,高碳钢用球 化退火. 热处理与硬度关系 合适切削加工硬度 3 淬火 l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保温后以大于Vk速 度冷却,使奥氏体转变 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l淬火是应用最广的热处 理工艺之一。 l淬火目的是为获得马氏 体组织,提高钢的性能. 真空淬火炉 一、淬火温度 l1、碳钢 l 亚共析钢 l淬火温度为Ac3+30- 50。 l预备热处理组织为退 火或正火组织。 l亚共析钢淬火组织: l0.5%C时为M l0.5%C时为M+A。 65MnV钢(0.65%C) 淬火组织45钢(含0.45%C)正常淬火组织 l在Ac1 Ac3之间的加热 淬火称亚温淬火。 35钢(含0.35%C)亚温淬火组织 l亚温淬火组织为 F+M,强硬度 低,但塑韧性好 . l 共析钢 l淬火温度为Ac1+30-50;淬火组织为M+A。 l 过共析钢 l淬火温度: Ac1+30-50. l温度高于Accm,则奥氏 体晶粒粗大、含碳量高, 淬火后马氏体晶粒粗大、 A量增多。使钢硬度、 耐磨性下降,脆性、变 形开裂倾向增加。 l淬火组织: M+Fe3C颗粒 +A。(预备组织为P球) T12钢(含1.2%C)正常淬火组织 l2、合金钢 l由于多数合金元素(Mn、P除外)对奥氏体晶粒长大 有阻碍作用,因而合金钢淬火温度比碳钢高。 l 亚共析钢淬火温度为Ac3+ 50100。 l 共析钢、过共析钢淬火温度为Ac1+50100。 二、淬火介质 l理想的冷却曲线应只在C曲线鼻尖处快冷,而在Ms 附近尽量缓冷,以达到既获得马氏体组织,又减小 理想淬火曲线示意图 Ms Mf 内应力的目的。但目前 还没有找到理想的淬火 介质。 l常用淬火介质是水和油. l水的冷却能力强,但低 温却能力太大,只使用 于形状简单的碳钢件。 l油在低温区冷却能力较理想,但高温区冷却能力太 小,适用于合金钢和小尺寸的碳钢件。 l熔盐作为淬火介质称盐浴,冷却能力在水和油之间, 用于形状复杂件的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 l聚乙烯醇、硝盐水溶液等也是工业常用的淬火介质. 三、淬火方法 l采用不同的淬火方法 可弥补介质的不足。 l1、单液淬火法 l加热工件在一种介质 中连续冷却到室温的 淬火方法。 l操作简单,易实现自 动化。 各种淬火方法示意图 1单液淬火法 2双液淬火法 3分级淬火法 4等温淬火法 l2、双液淬火法 l工件先在一种冷却能力 强的介质中冷却,躲过 鼻尖后,再在另一种冷 却能力较弱的介质中发 生马氏体转变的方法。 如水淬油冷,油淬空冷. l优点是冷却理想,缺点 是不易掌握。用于形状 复杂的碳钢件及大型合金钢件。 l3、分级淬火法 l在Ms附近的盐浴或碱浴中淬火,待内外温度均匀后 再取出缓冷。 l可减少内应力,用于小尺 寸工件。 盐浴炉 l4、等温淬火法 l将工件在稍高于 Ms 的盐浴 或碱浴中保温足够长时间, 从而获得下贝氏体组织的淬 火方法。 l经等温淬火零件具有良好的 综合力学性能,淬火应力小. l适用于形状复杂及要求较高 的小型件。 四 钢的回火 l回火是指将淬火钢加热 到A1以下的某温度保温 后冷却的工艺。 l(一)、回火的目的 l1、减少或消除淬火内 应力, 防止变形或开裂. l2、获得所需要的力学 性能。淬火钢一般硬 度高,脆性大,回火 可调整硬度、韧性。 螺杆表面的 淬火裂纹 l3、稳定尺寸。淬火M和A都是非平衡组织,有自发 向平衡组织转变的倾向。回火可使M与A转变为平 衡或接近平衡的组织,防止使用时变形。 l4、对于某些高淬透性的钢,空冷即可淬火,如采用 回火软化既能降低硬度,又 能缩短软化周期。 l未经淬火的钢回火无意义, 而淬火钢不回火在放置使用 过程中易变形或开裂。钢经 淬火后应立即进行回火。 (二)、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l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主要发生在加热阶段。随 加热温度升高,淬火钢的组织发生四个阶段变化。 网带式回火电炉 l1、回火时组织转变 l(1)马氏体的分解 l100回火时,钢的 组织无变化。 l100-200加热时, 马氏体将发生分解, 从马氏体中析出 -碳化物(- FeXC),使马氏体过饱和度降低。析出的碳化 物以细片状分布在马氏体基体上,这种组织称回火马氏体 ,用M回表示。 透射电镜下的回火马氏体形貌 回火马氏体 l在光镜下M回为黑色,A为白色。 l 0.2%C 时,不析出碳化物。只发生碳在位错附近的 偏聚。 l(2)、残余奥氏体分解 l200-300时, 由于 马氏体分解,奥氏 体所受的压力下降, Ms 上升,A 分解 为- 碳化物和过饱和铁素体,即M回。 衡成分, 内应力大量消除,M回转变为在保持马氏体 形态的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细粒状Fe3C组织,称回 火屈氏体,用T回表示。 l发生于250-400, 此时,-碳化物溶 解于F中,并从铁 素体中析出Fe3C。 l到350, 马氏体含 碳量降到铁素体平 回火屈氏体 l(3)、-碳化物转变为Fe3C 回火索氏体 l(4)、Fe3C聚集长大和铁素体多边形化 l400以上, Fe3C开 始聚集长大。 l450 以上铁素体 发生多边形化,由 针片状变为多边形. l这种在多边形铁素 体基体上分布着颗 粒状Fe3C的组织称回火索氏体,用S回表示。 淬火钢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变化40钢力学性能与回火温度的关系 回火时力学性能变化总的趋势是随回火温度提高,钢 的强度、硬度下降,塑性、韧性提高。 2 回火时的性能变化 l200以下,由于马氏体中碳化物的弥散析出,钢 的硬度并不下降,高碳钢硬度甚至略有提高。 l200-300,由于 高碳钢中A转变 为M回, 硬度再次 升高。 l大于300,由于 Fe3C粗化,马氏 体转变为铁素体, 硬度直线下降。 3、回火脆性 l淬火钢的韧性并 不总是随温度升 高而提高。 l在某些温度范围 内回火时,会出 现冲击韧性下降 的现象,称回火 脆性。 l(1)、第一类回火脆性 l又称不可逆回火脆性。是指淬火钢在250-350回火 时出现的脆性。 l这种回火脆性是不可 逆的,只要在此温度 范围内回火就会出现 脆性,目前尚无有效 消除办法。 l回火时应避开这一温 度范围。 l(2)、第二类回火脆性 l又称可逆回火脆性。是指 淬火钢在500-650范围内 回火后缓冷时出现的脆性. 回火后快冷不出现,是可 逆的。 l防止办法: l 回火后快冷。 l 加入合金元素W (约1%)、 Mo(约0.5%)。该法更 适用于大截面的零部件。 4、回火种类 l根据钢的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为三类。 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称作调质处理,简称调质. 广泛用于各种结构件如轴、 齿轮等热处理。也可作为要 求较高精密件、量具等预备 热处理。 适用于各种高碳 钢、渗碳件及表 面淬火件。 应用 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即 在保持较高的强度同时,具有 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提高e及s,同 时使工件具有一 定韧性 。 在保留高硬度、 高耐磨性的同时, 降低内应力 回火目的 S回 T回 M回 回火组织 500-650350-500150-250 回火温度 高温回火 中温回火 低温回火 适用于 弹簧热处理 五 钢的表面淬火 l表面淬火是指在不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及心部组织情 况下,利用快速加热将表层奥氏体化后进行淬火以 强化零件表面的热处理方法。 火焰加热火焰加热 感应加热 l表面淬火目的: l 使表面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极限; l 心部在保持一定的强度、硬度的条件下,具有 足够的塑性和韧性。即表硬里韧。 l适用于承受弯曲、扭转、摩擦和冲击的零件。 l1、表面淬火用材料 l 0.4-0.5%C的中碳钢。 l含碳量过低,则表面硬度、耐磨性下降。 l含碳量过高,心部韧性下降; l 铸铁 提高其表面耐磨性。 机床导轨表面淬火齿轮 l2、预备热处理 l工艺: l对于结构钢为调质或正火。 l前者性能高,用于要求高的 重要件,后者用于要求不高 的普通件。 l目的: l为表面淬火作组织准备; l 获得最终心部组织。 回火索氏体 索氏体 l3、表面淬火后的回火 l采用低温回火,温度不高于200。 l回火目的为降低内应力,保留淬火高硬度、耐磨性。 l4、表面淬火+低温回火后的组织 l表层组织为M回;心部组织为S回(调质)或F+S(正火)。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感应淬火机床 感应淬火机床 感应加热 表面淬火 示意图 l5、表面淬火常用加热方法 l 感应加热: 利用交变电 流在工件表面感应巨大涡 流,使工件表面迅速加热 的方法。 l感应加热分为: l 高频感应加热 频率为250-300KHz ,淬硬层深度0.5- 2mm 传动轴连续淬 火感应器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齿轮的截面图 l 中频感应加热 频率为2500- 8000Hz,淬硬层 深度2-10mm。 各种感应器 中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机车凸轮轴 l 工频感应加热 频率为50Hz,淬硬 层深度10-15 mm 各种感应器 感应穿透加热 火焰加热: 利用乙炔火焰直接 加热工件表面的方法。成本低 ,但质量不易控制。 激光热处理: 利用高能量密度 的激光对工件表面进行加热的 方法。效率高,质量好。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示意图 激光表面热处理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接触加热表面淬火原理,如图3-52所示。 利用一个变压器获 得低电压大电流,次级回路的一端接零件,另一端接一个紫铜滚 轮作电极与零件淬火表面接触,通电时滚轮与零件接触处产生电 阻热将零件该处加热至淬火温度,滚轮转离后,因周围金属温度 低,而加热处迅速被冷却而达到淬火目的。淬硬层深度可达0.15 0.35mm,这种方法可获得均匀分布的硬度,且变形小,目前 主要用于导轨的强化。 (4)接触加热表面淬火 (5)局部淬火 六 钢的化学热处理 l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于特定介质中加热保温,使 介质中活性原子 渗入工件表层从 而改变工件表层 化学成分和组织, 进而改变其性能 的热处理工艺。 l与表面淬火相比,化学热处理不仅改变钢的表层组 织,还改变其化学成分。 l化学热处理也是获得表硬里韧性能的方法之一。 l根据渗入的元素不同,化学热处理可分为渗碳、氮 化、多元共渗、渗其他元素等。 一、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 l1、介质(渗剂)的分解: 分解 的同时释放出活性原子。 l如:渗碳 CH42H2+C 氮化 2NH33H2+2N l2、工件表面的吸收: 活性原 子向固溶体溶解或与钢中某 些元素形成化合物。 l3、原子向内部扩散。 氮化扩散层 二、钢的渗碳 是指向钢的表面渗入碳原子的过程。 l1、渗碳目的 l提高工件表面硬度 、耐磨性及疲劳强 度,同时保持心部 良好的韧性。 l2、渗碳用钢 l为含0.1-0.25%C的低碳钢。碳高则心部韧性降低 。 经渗碳的机车从动齿轮 气体渗碳 法示意图 l 气体渗碳法 l将工件放入密封炉内,在 高温渗碳气氛中渗碳。 l渗剂为气体 (煤气、液化 气等)或有机液体(煤油、 甲醇等)。 l优点: 质量好, 效率高; 缺点: 渗层成分与深度不易控制。 l3、渗碳方法 l 固体渗碳法 l将工件埋入渗剂中,装箱密封后在高温下加热渗碳。 l渗剂为木炭。 l优点:操作简单; l缺点:渗速慢,劳动条件差。 l 真空渗碳法 l将工件放入真空渗碳炉中,抽真 空后通入渗碳气体加热渗碳。 l优点: 表面质量好, 渗碳速度快。 真空渗碳炉 l4、渗碳温度:为900-950。 l渗碳层厚度(由表面到过度层一半处的厚度): 一般为0.5-2mm。 低碳钢渗碳缓冷后的组织 l渗碳层表面含碳量 :以0.85-1. 05为最 好。 l渗碳缓冷后组织: 表层为P+网状 Fe3C; 心部为F+P; 中间为过渡区。 l5、渗碳后的热处理 l淬火+低温回火, 回火温度为160-180。淬火方法有 : l 预冷淬火法 l渗碳后预冷到略高于Ar1温度直接淬火。 渗碳后的热处理示意图 l一次淬火法:即渗碳缓冷后重新加热淬火,按心 部或表面的淬火温度淬火。 l 二次淬火法: l即渗碳缓冷后第一次加热为心部Ac3+30-50,细化 心部;第二次加热为Ac1+30-50,细化表层。 渗碳后的热处理示意图 l常用方法是渗碳缓冷后,重新加热到Ac1+30-50淬 火+低温回火。此时组织为: l表层:M回+颗粒状碳化物+A(少量) l心部:M回+F(淬透时) 渗碳淬火后的表层组织 M+F 三、钢的氮化 l氮化是指向钢的表面渗入氮原子的过程。 l1、氮化用钢 井式气体氮化炉 l为含Cr、Mo、Al、Ti、V 的中碳钢。 l常用钢号为38CrMoAl。 l2、氮化温度为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