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2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1页
教育心理学2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2页
教育心理学2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3页
教育心理学2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4页
教育心理学2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乌申斯基(.)曾说过,我们不要 告诉教师应该怎么做,但要对他们说,请研究学生的心理 发展规律,并在遵循规律及其使用条件的同时积极加以实 践。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发展与心理发展: 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连续的系统性的变 化,包括生物、认知、社会情感的变化。儿童青少年发展包 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增强、生 理机能的改变等。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社会性发展等。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 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达到 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包括道德品质、 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阶段性和连续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普遍性与差异性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生理成熟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 童身心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 上,儿童的心理发展才有了可能,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 本时间进程。 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人类大脑有1000至 2000亿个神经元(神经细胞),它们之间构成了复杂的联 系突触联系,制约着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 向。在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历程中,大脑的发育成熟是制约 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 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完全是环境与 教育作用的结果。 微观系统:是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 、玩耍地等。 中间系统:是在微观系统之间、微观系统和外层系统之间的联系系统 。 外层系统: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 宏观系统:是个体所处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 时序系统: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影响心理发展各因素的辩证关系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从静态分析的角度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包括遗传素质、机能、已有的知识经验 和身心发展水平、主观能动性;后者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从动 态综合的角度而言,主体自身的活动是影响并直接实现身心发展的综 合性、根本性因素,或者说,活动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内外因的矛盾构成了心理发展的动力。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 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 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 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 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 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遗传作用的 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 四、理解心理发展对于教师的重要意义 教育教学要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依据儿 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 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作好各个阶段 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 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 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 则要成熟得晚些等等。 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 关键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依据 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 看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 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 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依据身 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Piaget.J)是瑞 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 家,于20世纪60年代 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认知发展的动力与过程 认知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心理结构即图式的基础上 ,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反复,逐渐发展 的过程。因此,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就需 要理解他提出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概念 。 图式(schema):表示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 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 。 2同化(assimilation)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适应(adaptation), 而适应的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 accommodation)来调整图式以对环境做出反 应。 同化就是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 中从而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3顺应(accommodation):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 的过程。 4.平衡(equilibration):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不断协调。当 个体的经验不能与预期相匹配时,它就会出现。 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已有的图式-同化-不平衡-顺应-平衡- 认知不平衡(cognitive disequilibrium)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感觉运动阶段(the sensorimotor stage,0-2岁) 依赖感觉与运动来认识事物。 本能性的反射发展到目的性的活动。 出现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即婴儿能意识到 即使物体从眼前消失,但它们仍然存在。 延迟模仿:榜样离开,间隔一段时间如隔天后,表现出榜样 的行为。 (二)前运算阶段(the 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比感觉运动阶段更加符号化、象征 化。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本阶段儿童的思维并不是通过 动作或行动来进行,而是通过符号和表象表征进行的,即 儿童能够使用心理符号去重建或再现以前或当前的经历, 但还不具有运算思维的能力。 前运算阶段可以分为符号功能亚阶段与直觉思维亚阶段。 符号功能亚阶段(symbolic function substage,2-4岁) :符号功能(symbolic function)的出现是这一阶段幼儿发 展的最显著特点,皮亚杰所说的符号功能不仅包括用词汇 表征事物,也包括用一事物代替或表征另一事物。 直觉思维亚阶段(intuitive thought substage, 4-7岁):儿 童开始运用初级推理,希望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皮亚杰 称为“直觉型”,是因为儿童对于自己知道什么是非常的确 定,但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些知识的。他们经常说自 己知道某些事情,但这不是通过逻辑思维得到的。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很大的发展,但还不具备还运算 (operation)的性质,运算在皮亚杰理论中是指一种可 逆的心理表征。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有许多局限: 1. 自我中心(egocentrism):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 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 的感觉。 2. 中心化(centralization):只注意物体或活动的一方 面,而且通常是那些具有感知优势的方面,而忽视了其它 方面。 3. 不能逆运算(inability to reverse operation):不能 够改变思维的方向,使其回到出发点。 4. 泛灵论 (animism):把生命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 5. 转换推理 (transductive reasoning) :前运算阶段儿 童的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我没睡午觉,因此 这不是下午。” (三)具体运算阶段(the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7-11岁) 具体运算是一种和真实的、具体的物体相关的可逆的心理 活动。与前运算阶段相比,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 逻辑思维解决具体的问题,即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运用逻 辑思维解决问题,但需要事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不能够 进行纯符号运算。这一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1.去中心化(decentering):能够考虑事物的多个感知特征 ,得出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2.可逆性(reversibility):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指能 够改变思维的方向,使其回到出发点。 3.守恒(conservation):当物体的外观在某些表面上发 生变化时,仍能够认识到物体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4.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归入不同 类别的过程。 5.序列化(seriation) :是指能够根据大小、体积、重量或 其它的一些特性对一系列要素进行心理上排序。 6.推断事实(inferred reality):透过表面现象对于事物 真实意义的推断和理解。 (四)形式运算阶段(the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 11岁- ) 随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出现 ,个体开始形成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形式运算的发展提 供了对各类问题进行推理和形成逻辑的能力。尽管这些问 题的解决在具体运算阶段可能已经得到了实现,但使用的 方法却明显不同。 1.假设推理(hypothetical reasoning) 2.类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 3.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 4.反思能力(reflective abilities)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贡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理解为一个充满好奇 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认为发展是有阶段、有顺序的, 他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了儿童认知发展许多重要方面,揭 示了儿童每一阶段的一些显著的特征,许多方面无疑是正 确的。 局限: (1)皮亚杰可能低估了他所认为的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 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而高估了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的 思维能力。 (2)皮亚杰提出形式运算出现于青春期早期,但近来研 究表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推理,尽管是不 完善的。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但也可能认知 发展还存在第五阶段。 第三节 艾尔金德、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点 一、艾尔金德的青春期社会认知发展观点 艾尔金德(Elkind, 1967, 1981)提出青春期思维模式带 有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即假设世界中所有的人都 按照自己(青少年自己)所看到的来观察世界。这种青春 期自我中心主义有两个独特而有趣的表现:一是个人神话 (personal fable),另一是假想观众(imaginary audience)。 个人神话(personal fable):个人神话是指青少年会通 过想象描绘出一个有关自己命运与个人形象的故事,这些 故事预示着个人形象就像是大英雄或反抗恶势力的大领袖 等。作为故事的核心,青少年所扮演的角色是以前从未有 过的,故事情节如此独特,以至于没有人能够理解它。青 少年往往认为自己是无敌的。 假想观众(imaginary audience):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青 少年认为他认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他人都会和他一样关 注这样的问题。因此青少年非常关注自己,认为别人也同 样关注他自己。当青少年因身体的细微变化表现出不断地 观察自己时,他同样感到他们也被周围的人仔细观察,别 人都像观众,一直在看着他。很显然这只是假象观众。 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点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 Vygotsky,1896-1934)提出了 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观点。 (一)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观点 1心理活动工具-语言符号 维果斯基认为,由于工具(tools)的使用,引起人的新 的适应方式。工具有生产劳动工具与心理活动工具即思维 工具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的使用能够使得传递社会文化知识经验成为可能 ,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 ,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2.两种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 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 ,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 高级发展的标志有四个方面: (1)心理活动的随意性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 ,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认为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 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 这一中介(mediation)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 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 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4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域”(the zone of proximal)是维果斯基用来 解释儿童怎样学习的关键概念之一。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常 处于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认知水平,这一水平就是实际发展 区域。与之相比较,他认为有些时候,儿童在帮助下可以 解决问题,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他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域 。 5.自言自语(private speech) 维果斯基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