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的哲学思考.doc_第1页
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的哲学思考.doc_第2页
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的哲学思考.doc_第3页
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的哲学思考.doc_第4页
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的哲学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的哲学思考摘要:当前高校的班级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伦理学等的思考。美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罗尔斯的许多政治哲学思想,如正义二原则、公共理性、重叠共识等都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罗尔斯;政治哲学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ReflectionsonCollege-LevelClassManagementfromthePerspectiveofRollsPoliticalandPhilosophicalThinkingAbstract:College-levelclassmanagementisfacedwithmanynewquestionsthatdemandcarefulpolitico-philosophical,economicphilosophical,andethicalconsiderations.ThethinkingofrenownedAmericanphilosopherRollsdualprinciplesofjustice,publicreason,andoverlappingcommonviewsmaygiveususefulinspirations.Keywords:college-levelclassmanagement;Rolls;politicalphilosophy班级管理一直被作为一种完全的实践活动,它在中国庞大的班级管理工作者队伍中流行的称谓是经验型的“策略”或“做法”等,故其研究方法大多是经验汇报与交流之类,其中“思想”的份量自然不足。即使在“思想者”云集的高校,由于从事班级管理的人员之特殊性(多为非专业科研人员、或由科研人员兼职),班级管理这一十分重要的实践活动很少能够进入“思想者”们的视野和思考范围之内,因而实际贡献的思想业绩可能比中小学更为薄弱。从与班主任及班级管理有关的书籍、杂志大多面向中小学这一事实就可见一斑。当前高校的班级管理面临许多问题,如连续扩招带来的班额爆涨,管理人员数量与质量的相对匮乏,就业形势严峻导致的毕业班管理及就业指导工作的困难重重,应试教育向高校延伸引发的大学生考证热、考研热、出国热甚至入党热等,无不令人担忧,也让学校备感困窘。许多管理者纷纷惊呼,大学生越来越现实了,“世故”了,大学班主任越来越难当了!实际经验的借鉴还是其他什么治病良药?笔者在粗略研读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罗尔斯的著作及其相关研究文章后得出了一个深切的感受,高校班级管理其实最需要的是一点思想的启示,管理者需要尽快补充一点较为深刻的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伦理学等思想。本文拟从罗尔斯的几个重要思想入手,简要分析其对高校班级管理可能带来的一些有益的启发。一、公正原则在班级管理决策中的优先地位罗尔斯在1971年发表著名的正义论,标志着西方政治哲学主题近20年来的重大变化,即由“自由”转向“平等”。在其后的著作政治自由主义中他又继续论述其“作为公平的正义”这一核心观念,反复强调他的两条正义原则:“第一条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第二条原则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例如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1(p14)第一条原则被称为最大的均等自由的原则(thegreatestequallibertyprinciple),第二条原则被称为“差异原则”(thedifferenceprinciple)。尤其是后一条原则由于其带有明显的补偿性,曾受到了另一些自由主义学者的猛烈抨击,但还是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引起了各国思想界的重视,正义和公正问题再次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人们认真地讨论该书所提出的正义问题,以便为各国的政治和分配制度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内部也存在一系列的公正问题。如班级成员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能否得到平等的分配,它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形成与稳固,也将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效率与教学效益能否最大限度的达到。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班级成员之间存在着社会性的不平等,如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阶层差异的存在,个人天资与发展机会差异的存在等,使得班级范围内处处存在正义与公正的危机。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目前许多高校普遍采用奖学金制度,每学期或每学年评选一次,在评选出三好、优干等基础上,分等进行奖励或“惩罚”(末等奖学金其实质就是一种惩罚,会对当事人的经济特别是心理上造成沉重的压力)。表面看这些制度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可以通过各种数量化、民主化的方式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可否认存在大量的事实性不公正。如各门学科成绩的换算及权重是否合理,体育及特长分的加入是否忽视了人群生理上的先天差异,班干及其他社会活动的加分是否会造成“弱势群体”的利益进一步受损等。种种事实都告诉我们,在班级管理决策中公正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并优先对待的重大问题。在尽可能保证公平分配各种资源的同时,笔者非常赞同罗尔斯的“弱势群体最大受益”原则,即只有这种承认差异并保护弱这一主张其实也蕴涵着深刻的教育人道主义精神。在当前教育体制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是本着为所有学生负责的态度,坚持“一个都不能少”,还是单纯为少数精英分子的快速成长服务?对此,高校班级管理者必须作出选择。无庸讳言,当前我国的高校仍是精英教育的延伸,学校之间、专业之间、班级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并最终都落在学生身上。而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四六级英语通过率、考研升学率等日益成为衡量办学成败的硬性标尺,于是高校仍热心于培养“尖子”“标兵”“明星”等,导致明显的两极分化:即少数人享有大多数的荣誉、机会、成就,而大多学生总是与奖励无缘。当然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运用简单的平均主义,如用“抓阄”来决定奖励等肯定是不可取的,但应该有一个更为合理、公正又无损个人自由的分配方案,罗尔斯的正义两原则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尝试了上述原则,即在可能的范围内实施适当补偿措施。如建立班干的完全轮换、公开竞选制度,采取奖学金的滚动受益、有关奖项不重复享受办法,建立民主选举、班委会磋商和班主任个人决策相结合的机制等。由于认真、透明地对待每一次公共资源的分配,并要求获益者作出相应回报,承担班级义务,最终使班级的“弱势群体”相对地获得了更多的个人权益,较好地处理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当然这些措施也必然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如“明星”利益的部分受损、奖励人群质量的整体下降等,尤其是班级决策与系科、学校整体决策发生矛盾时,小范围的改革就显得十分脆弱,甚至不合时宜。但笔者坚持认为,只有把公正问题及保障措施的开拓放在班级管理的优先位置,高校管理才能走出过分精英化、极度不均衡的现状,实现向大众化、人本化的根本转型。二、班级组织建设中的公共理性与重叠共识理性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思想家,虽然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把理性界定为人类的特有禀赋,并提出了“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这一著名论断。但迄今为止人们对理性的了解仍极为有限,尤其是当社会组织作为理性的载体时,该如何处理好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个人理性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组织的建设与运作更加符合所有组织成员的利益,是社会学理论、组织研究一直关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组织理性的发展存在着宫廷理性、技术理性、沟通理性三种基本类型,如果用历史眼光来看,这三种基本类型也代表了不同社会阶段的社会组织的主要理性特征2。如“宫廷理性”指在组织中形成了与组织成员的地位和权力的获得方式有关,而与组织的效率和组织目标无关的那些行动逻辑规则和经验惯例,而且这些规则和惯例得到组织主要成员的共识与服从,传统社会的国家行政组织是这种组织的典型。“技术理性”则指组织中形成了保证组织目标和组织效率的实现的那些行动逻辑规则和惯例,这些惯例得到组织主要成员的共识或服从,现代社会的公司型组织是这种组织的典型。“沟通理性”这种类型需要组织中采用达致相互了解的商谈规则,而且这些规则是被组织主要成员自愿遵守的,学者们认为目前尚未真正出现这种组织类型。但“商谈伦理”“重叠共识”等语汇随着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的影响的不断扩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这种以“沟通理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在多元化的民主社会出现,应该不会太遥远。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反复论述的“公共理性”“重叠共识”等概念,从某种程度上也顺应并指引了这一组织班级组织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如果把班级作为组织理性的一个承载体,它的每一项决策、每一条行动规则都应该兼顾到社会理性和个人理性的关系,考虑到每个成员之间的沟通,力争获得他们的共识与理解。这里公共理性的培育与发展是值得班级管理者深刻思考的问题,重叠共识的达成则应该是班级组织建设的重要目标。我们不妨从高校班级的特性再做分析:大学生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不能简单套用中小学的班级组织模式。甚至也不能满足于单纯从工具理性出发,建立以科层制为基本特征的班级组织机制,尽管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班级仍以此类机制为主。自小学开始,中国的学生就被习惯地安排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班级金字塔中,班长、班委会成员高高在上,班级成员始终处于被管理、被压制的位置,即使在采用轮换制、竞选制后的班级组织,这种“阶层”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影响依然客观存在,班级基本上仍处于“宫廷理性”的水平。一些锐意改革的班主任虽已意识到其中的不足而欲改变这种体制,采用有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把管理业绩作为班级组织的核心任务的“目标管理”模式。表面看来是使班级管理走向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但从组织理性角度分析,至多属于“技术理性”层次,而且笔者认为上述两种模式与机制都有其合理成分,在中国乃至国外也会一直存在下去,但从发展的角度看都不应作为班级组织,尤其是高校班级建设的努力方向。在面临全球化和多元化大潮的高校中,沟通、共识、商谈、公共空间、公共理性应该成为班级组织建设的新关键词。这里笔者不禁想到在网上甚为流行的各种校友录,也曾作为班主任偷偷溜到本班的网站上阅读学生们的精彩留言。发现在那里有个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班级组织,没有班长、班主任,没有更多的规范、制度,成员之间完全平等、彼此信任,虽松散、放肆但反更透出一种扑面而来的亲热、协调与共享。这难道仅仅是一种网络游戏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从中读罗尔斯作为一个广义上的自由主义者,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深刻地揭示了以自由公共理性为基础的多元化民主社会之宪政思想。他在卢梭等人的启发下,从公意上发展出了公共理性,其实就是用积极自由来参与政治生活。这种来自公民的公共理性与哈贝马斯所说的融合了所有政治生活参与者的程序主义民主,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的。当然这些公共理性、公共空间都有某种隐含的前提条件才能形成,那就是基本权利获得保障,如个人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罗尔斯的思想体系主要是建立在对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的现实的思考之上的,而在我国的制度环境和组织格局可能都显得不够令人满意。但这些不能成为中国班级组织拒绝向更高形态理性水平发展的理由,我们或许应该以高校班级为突破口,在这个最具民主气息和商谈可能的群体里,以实验的姿态创建具有初步“沟通理性”色彩的班级组织,并在将来不断延展、不断辐射,使班级成为全体成员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家园”“公共空间”。三、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下的班级“公民”培养如果说以上两点都是落脚在班集体这个更为具体可感的组织实体之上的话,那么罗尔斯著作给笔者更深的启示还是在个人如何成为“个人”这个问题上。不仅在中国,组织理论传统中对于个人和组织关系的认识都经历过一定的发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种认为个人依附于组织的观点占上风,强调组织效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优先于成员个人的目标和利益3,而这种观点在中国至今仍占班级教育思想的主流。在传统的班级教育理论中,只有服从集体利益的个人,而没有服从个人利益的集体,个人在班级组织面前是渺小的。在极左的集体主义导向下,个人仅仅是社会中的小螺丝钉,任意由社会来安放。而为了确保这种“螺丝钉教育”的顺利达成,班级管理者一直充当着社会的“帮凶”角色,通过各种思想教育及实践活动来不遗余力地降低班集体成员的自我意识,减少他们个体的独立人格,以致于每个班级总会形成一些与集体相对游离的孤星。他们或由于个性独特,或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班级位置,不愿意参与集体的活动,不加入集体的重要决策,甚至在集体中没有一个关系亲近的“伙伴”。对于这样的“孤星”,班级管理者一般都是采取冷眼相看的态度,即使在相对宽容的大学校园,这些成员在表面的孤傲背后可能仍然难免要品尝更多的酸楚。毕竟他们与中国教育一直非常明确的社会取向格格不入,班级、高校、社会需要更多的是“顺然而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不少学者已经基于严肃的思考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公民!亚里士多德为公民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公民是那些永久性参与施行正义和公正处理事务的人,这其实意指着公民具有两种生活秩序,即他作为个体人的私人生活与他作为社会人的社会公共生活,并且在他自己的生活和共同的生活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区分和紧密的联系”。理想的公民在承担公共事务和责任时,首先要具有基本道德能力、理性能力和个人的基本美德,而理想的教育也应该回归到它的真正对象个人主体的培养上,即要强调个人自由、自主的发展,强调个人人性不受控制的尊严。教育既要造福于社会,追求社会福祉(thewell-bingofsociety),也要造福个人美好人生与美好生活(thegoodlife)。教育通过个人品质的培养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重目的,公民的品质是社会成员既作为自为个人主体的个人生活,又作为参与公共生活的独立、平等、自由的社会主体所共同可欲的品质。教育培养公民是实现教育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根本方式。4那么,班级作为社会代理机构之一,在培养公民这一问题上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与使命呢?进一步说,在当前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下的高校里,班级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班级“公民”在当前应该是什么样的姿我们不能不承认,当前的大学校园价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各种思想的潮流与现实的冲击一浪高过一浪,我们经常感到不能理解现今的大学生,对他们表现出来的早熟与幼稚、功利与浪漫、自私或投机感到不可理喻,甚至发出九斤老太式的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观察,换个方式思考,可能结论就截然不同。当代大学生身上可能是多了一些骄娇二气,少了一点集体主义,但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竞争时表现出的泰然和镇定、自信与乐观也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他们是世纪的公民,他们比前辈更强调个人空间,更重视个人享受,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拒绝承担义务,不关心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分配。回头来反思我们的班级培养目标就不难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