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论.doc_第1页
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论.doc_第2页
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论.doc_第3页
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论.doc_第4页
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赵会琴(定兴县姚村教育中心辛木小学) 【摘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 【关键词】情境教学;特点;创设。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更为有效。那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体验的空间。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一课时,可大胆地处理教材,整节课将学生置身于“逛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购物的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已学的“小数意义”、“元、角、分的知识”和“估算”等有关知识,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最后选择自己喜爱的商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购物付钱、找钱的生活问题。这样就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进而感受到学习小数的计算是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进行“生活中的数-可爱的校园”教学时,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教室,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有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了教室里有6盏灯、2扇门等数学问题。再比如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根据开放性的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有关“8”的加减法时,让8个同学上台模拟买电影票的生活场景,选取的8个学生有不同特征,性别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这样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买几张票?”、“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好几个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同时运用于生活实际,不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发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可以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二、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甚至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老师可以用语言描绘、画面再现、音乐渲染三者有机结合来创设情境。这种方法适合在低年级的学生中使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一开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中三个小猴子吵着要猴爸爸买甘蔗给他们吃:最小的猴子嚷着要根数多,老大自认为很懂事说:我只要一根,但要最长的。精明的老二说:我不要最长的,也不要根数最少的,但根数要比大哥多,比弟弟的长一些。猴爸爸思考了一下,买来三根同样长的甘蔗,将第一根分了一半给老大,将第二根平均分成6段,取了3段给老三,将剩下的一根平均分成4段,给老二2段。三个猴子高兴极了,都认为爸爸对他最好。同学们,猴爸爸分得公平吗?公平不公平,学了新课自分明”,学生兴趣盎然地步入了新课。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然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隹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思维就得到了大大激活。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 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三、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前面,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同时,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例如,在教学第五册的“四边形”时,途中设计了分一分的活动,给每组准备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采用不同的分法,使学生在对各种各样的四边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感受这些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积极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生多种操作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一起参加活动,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紧地联系起来,强化记忆和理解,探索数学知识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充满着观察、分析、操作、模拟、推断、迁移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举动。教师要积极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动手、动脑,也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使课堂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到经历学习过程的乐趣,以及成功的满足。利用直观、形象具体的实物演示并结合师的讲解,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不仅能使枯燥的知识产生美感,而且能够提供丰富、生动的画面。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记忆过程中手脑并用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师应加强示范指导,使学生的操作有序可循。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45+20时,师可先指导学生操作如下:(1)用小棒摆出45根(4捆零5根)和20根(2捆);(2)把这两堆小棒合并在一起。2捆应和原先小棒中的哪部分先合并起来,得到几捆,也就是几十根;(3)把6捆和剩下的5根合并起来又是多少呢?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从而得出,口算45+20时,先算( )+( )=( ),再算( )+( )=( )。最后,学生自己独立操作一遍,结合操作,再把口算过程完整地说出来。促使学生把观察动作、操作过程和用脑思考过程结合起来。这样,在情感的支配下,将动作、思维、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会有序操作,有序表达,而且学会有序思维,手越来越巧,语言越来越丰富,思维有条理。4、创设活动情境,给学生愉悦的空间 。 课堂上,尤其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其兴趣,启发其思维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利用听音乐、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千克、克的初步认识”时,我准备桔子、苹果、鸡蛋、土豆、玉米粒,硬币等多种物品,并要求学生分组自带各种物品。先让学生分组掂掂这些物品的轻重,并与别组所带物品交换掂量,从而引出“重量”的概念。然后,我让学生掂掂在家称好的1千克物品。如:1千克大米、1千克香蕉、1千克花生、1千克玉米、1千克洗衣粉等的重量。从而让学生在感官上对“1千克”物品有了初步的认识。再根据掂1千克物品时的感觉,试着掂出“1千克”重的书,这又使感官上的认识又提高了一步!如何测量学生所掂出“1千克”的书的准确性呢?从而引出弹簧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及磅秤等,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及操作。从而让学生通过各种秤的使用及“购物活动”,让他们在原型生活中进行学习。在“克的认识”中,通过1克有3粒玉米那么重,10克大约有30粒玉米那么重,100克大约有300粒玉米那么重从而引出克的概念,再让学生用天平分别称出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重量。例如:一块橡皮、一枚硬币、一支铅笔、一顶帽子等。再进行交流,画出统计表,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物品的重量有初步的认识。最后,通过“魔力眼”让学生对一些标有重量的物品进行估计,每人只能猜三次,师可给以适当的提示,从而把知识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使他们学生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变外部的学习活动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在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如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长正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之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师:老师用今天认识的形体拼成了一个小机器人(出示机器人),你们能从机器人身上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形体吗?生答机器人的胳膊是圆柱体;机器人的腿是长方体;生答;(3)机器人的头是球体;机器人的身体是长方体;机器人的脚是正方体.接着,我转向下一个实践活动,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物体拼出喜欢的玩具,先寻找设计出本组拼图的方案,互相合作,尽可能和老师的不一样,学生活动结束后,让各组学生将本组拼成的玩具向全班展示,介绍制作的方法和所用的材料,其中一组是这样说的:我们组拼的是坦克,用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接下来各组的小朋友都纷纷派代表上台向大家说明本组拼的是什么,用了什么物体。学生表现得主动,拼得的结果丰富多彩,而且能把拼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组织教学,体现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五、创设游戏情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活动。课上适时采用一些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或巩固数学知识。例: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我制作了几十张算式卡片,分批多次进行“送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