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英语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ppt_第1页
小学二年级英语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ppt_第2页
小学二年级英语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ppt_第3页
小学二年级英语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ppt_第4页
小学二年级英语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H /学者专访/何克抗 论语文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窒息创造性思维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三、正确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四、端正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认识 五、培养创造性思维应注意的五个环节 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 众所周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曾受到来自家长、教 师和社会的多方面的激烈批评,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并曾多 次在报刊上开展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全民性讨论。其中规模最大 的一次全民大讨论,发端于1997年11月“北京文学”在“世纪观 察”栏目上刊登的一组关于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三篇文章(家长 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中学教师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 ”和大学教师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这三篇文章分别就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标准化考试、教材教法与教学模式以及文 学教育的目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深刻的剖析和提出尖锐的批 评,并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共鸣与反响。 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 综观这次大讨论,其规模是空前的,意义是深远的。就其广 度和深度而言,不仅在语文教育界前所未有,就是在整个基础教 育领域也是罕见的。正像记者李建平的系列报导中所反映的,这 次大讨论的内容涉及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争论的焦点是语文 学科的性质、功能到底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阅读、识字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尤其是标准化考 试对阅读教学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以及考试方法改革等多方 面的问题。这次大讨论的批判矛头主要指向以下三个方面: 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 1、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二者是一个统 一体的两个侧面,两者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 ,只在词语和句式上兜圈子,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就会成为 毫无意义的“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脱离语言文字的具体表达 与运用,抽象地去讲人文性,就会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博大 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变成僵死的教条,无法达到动之以情、晓之 以理,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文教育效果。 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 1、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 什么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的 人文性?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对此作出了精辟的阐述。她 指出 1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 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 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 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 学科的人文性,不认清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用解剖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 。”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 生变成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 2、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九十年代以来,语文科高考把阅读作为一种独立的能力来考 查,这种作法可以有力地促进学生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是一个 进步。但是,阅读理解能力如何考查,命题是一个难题。目前采取 的办法是标准化的单项选择或多项选择,即对文章中的一段话列出 四种分析,让学生把最确切地反映作者意图和表达方式的一种选出 来。由于这四种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其余三项都是似是而非的, 在意思表达上只有细微的差别,因此必须经过仔细比较、斟酌,才 能作出判断。显然,要将这类选择题出得科学、准确、经得起推敲 是很不容易的。另外,由于个人生活阅历不同,思考角度有别,对 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各异,很难都统一到唯一的标准答案中来。因此 目前语文界对选择题的争议较大。 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 2、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支持用标准化选择题来考阅读能力的一派(例如教育部考 试中心)认为,这种题型是在使用计算机阅卷之后出现的,目的 是追求评分的准确性、科学性,避免人工阅卷的随意性,而在此 之前,阅卷的随意误差是比较大的:据北京师大心理学家的调查 统计,几位教师分别阅同一份试卷,其评分差异最大达到35分。 这就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而机器阅卷,没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影 响,要相对公平些。 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 2、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反对用标准化考试的一派则认为,语文不同于数理学科, 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而不是 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 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过分强调 标准化考试,必然造成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将“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 是“同心协力”,若是填“齐心协力”即被判错;将“刻画描摹 得非常逼真”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 答案填“栩栩如生”也判错就是这类标准化考题存在严重弊 端的典型例证。 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 3、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 象力的培养 许多教师认为,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们的作文教学 已逐渐形成一种僵化、机械的训练模式。作文教学本来是应强 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 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 真情实感,做到“文如其人”。 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 3、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 的培养 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现在教师只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 只要求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能自圆其说、取得较好分数 、冲上二类卷就可以了。至于是真话假话、是真情还是假意就不太关心了 。临近考试,教师忙着猜题,学生忙着背范文,有的学校为了强化训练几 乎以每天一篇的频度布置学生作文。于是渐渐地学生的作文几乎成了假话 、假感想、假故事的大全,几乎所有学生都写扶残疾人过马路、给老师送 伞,所有孩子都像收音机一样说话。他们共同编着同样的故事,只是换上 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到老师那里领一个好分数。有些专家、学 者曾为此大声疾呼:“中国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哪里去了?”答案是明 确的当一代孩子不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不必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时, 还怎么谈得上观察力和想象力?! 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 在这次全民大讨论批判矛头所指的三个方面中,过分强调语文 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所造成的后果是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打 掉了,使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了“机器人”;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的后 果是造成机械地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分 强调写作技巧训练的后果则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丧失最基本、最重要 的能力观察力与想象力。由于“灵气”是指思维敏捷、视野开阔 、想象丰富和具有创意;而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 维必不可少的前提。这就表明,这次关于我国语文教育现状与改革的 大讨论,批判的矛头虽然指向三个方面,但其批判的焦点实际上只有 一个,就是认为当前语文教育是在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扼杀 创新人材这正是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即症 结所在。 一、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症结所在 窒息创造性思维 尽管自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以后,由于强调要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的问题已日益引起学校校长和老师们的重视,使上述状况逐渐有所 改变,但是,从我国语文教育界的总体上看,对上述根本问题只能说有了 一定的认识,才刚刚开始进行改革,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还有 不小的距离。 应当如何来缩短这个距离,以便尽快实现在语文教育中有效地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呢?必须首先端正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关于语 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二是关于创造性思维到底包括哪些组成要素的认识 。只有在端正这两方面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上述根本问题的正确 途径与方法,才有可能真正通过语文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下面就是我们关于如何端正这两方面认识的论述。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语言和思维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学术界一直是 争议很大的问题。长期以来,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围绕 这个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辩论,但至今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下面介 绍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语言决定论 语言与思维统一论 思维决定论 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1、语言决定论 这是由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提出的一种 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建立在对英语和美洲各种印地 安语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对说话人来说,语言是 一种背景知识,任何人在使用母语进行思维时,都在运用这种背 景知识。一种语言的背景知识就是这种语言的语法,“人在使用 差别显著的语法时,这些语法就表明,观察外部相似行为有不同 类型的观察和评价方式,从而使观察者得出不同的看法,并形成 对世界的某种不同观点。”沃尔夫还明确指出:“总的来说,语 言是影响说话者世界观和思维过程的最重要因素。” 很清楚,沃 尔夫的观点是语言决定思维,语言是思维的支配者,不同的语言 决定不同的认知方式,并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1、语言决定论 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系,有各自不同的 语言表达方式,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却不能由此得出结论 语言可以决定人们的思维、可以决定人们的世界观。正如语言 学家桂诗春教授所指出的6:“决定人们意识的首先是人们的社 会存在。在当今社会里,人们按其经济地位不同而组成不同的社 会集团和等级,形成不同的世界观。果真语言可以决定世界观的 话,世界上就没有等级了。既然资本家和工人说的都是同样的语 言,世界观都是一样的,自然不存在什么劳资纷争。”可见,语 言决定论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2、语言与思维统一论 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虽属不同范畴,但是二者互相依 赖,密不可分。不存在脱离思维的语言,也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思维 ,所以二者是统一的。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华生(J.Watson), 他认为:“思维和语言一样,也是一种语言习惯,或称为语言形式 的思维。”“思维的行为是内在的言语运动。思维是无声的说话, 言语是出声的思维。”按照这种观点,人们在进行思维时,也在进 行一种没有发出声音的说话,这种无声的、并非用于交际而是用于 自我思考的言语活动一般称之为“内部言语”。内部言语可以转换 为外部言语(即可由听觉感知的具有语音形态的外显言语),人们 有时自言自语,或情不自禁喊出声来,就是这种“转换”的表现。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2、语言与思维统一论 这种“统一论”不仅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在我们国内也得到 不少语言学家的支持,甚至还有人进一步把“统一论”变成“等同 论”,将语言和思维看成同一件事情。例如有人就认为 “语文科 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 。另外还有人在赞同上述观点 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看成是单纯的语言能 力是不科学的”,“什么是语文能力?过去把它总结为听、说、读 、写四个字。请大家想一想,议一议,这四个字能否包括语文能力 的全部内涵?甚至能否包含它的主要内涵?我以为非。听、说、读 、写还只是一种外部形式,核心是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种 工具进行思维的能力。”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2、语言与思维统一论 在“统一论”或“等同论”的指引下,语文学科变成了思维 学科!甚至听、说、读、写能力也不再是语文能力的主要内涵! 这类观点恐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事实上,不仅“等同论”显然不 可能为学术界所接受 ,就是“统一论”也存在较大的漏洞。有一 个人所共知的基本事实足以驳倒这类理论天生的聋哑人或是失 聪者,他们从小就丧失言语能力,但是他们仍可通过手势语、体态 语等进行正常的思维(当然这种思维能力不可能达到像运用言语概 念思维那样的高级程度)。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3、思维决定论 在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还存在一种和沃尔夫的语言 决定论相对立的观点思维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和思维 的关系虽然很密切,但并非“同源”(同源是指物种的进化有相同 的起源),当然更非“统一”或“等同”,而是有其各自的发展规 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认知能力先于言语能力的发展,所以是思 维决定语言。尽管这种观点承认,除了以语言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以 外,还存在无需以语言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但只要是以语言为外壳 的思维,那就必定是由思维所决定的。由于这种观点强调认知能力 的发展先于言语能力的发展,所以这种思维决定论也被称作是“认 知假说”。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学者维果茨基。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3、思维决定论 维果茨基在考察了德国的心理学家科勒用4年时间对黑猩猩 所做的有关动物思维的大量实验研究后指出,黑猩猩具有某种智力 。而这种智力和有声语言毫无关系,因为众所周知,黑猩猩并不能 说话,这表明黑猩猩无需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所以维果茨基认为 ,在黑猩猩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前语言阶段”。另外,黑 猩猩也有自己的“语言”,例如,它们能使用面部表情、手势、声 音来进行交际,它们能了解彼此的表情、手势、声音。问题是这些 表情、手势总是和具体的动作相联系;而声音则是表达欲望、感情 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表征,黑猩猩虽能发出声音, 但并不是有声语言,它和思维没有联系。所以维果茨基认为,在黑 猩猩向有声语言进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前思维阶段”。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3、思维决定论 维果茨基不仅从类人猿的发展进化角度考察了思维和有声语 言的不同起源和不同发展路线,而且还从人类婴幼儿的成长发育过 程研究了这个问题。他发现在婴幼儿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和有声语言 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相应的前语言阶段和前思维阶段。例如,婴幼 儿开始能说简单话语通常是在1岁左右,而在此之前婴幼儿已具有 类似黑猩猩、甚至高于黑猩猩的初级智力,此即“前语言阶段”; 在婴幼儿诞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已能发出各种声音叫喊和对大 人语音的模仿(咿呀学语),这类声音主要是表达感觉、欲望或模 仿,还不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表征,即和思维过程无关,这就是“前 思维阶段”。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3、思维决定论 维果茨基通过对类人猿和人类婴幼儿的思维与有声语言发展 过程的研究,发现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都存在“前语言阶段” 和“前思维阶段”,即语言和思维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思维先 于有声语言。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维果茨基作出是思维决定语言而 不是语言决定思维的论断。 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上,维果茨基一方面强调,是思维 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但他也承认思维的发展要受制于语言;另一 方面他又觉得不应把二者等同起来,即不能认为二者有必然的联系 。他指出语言和思维好比两个圆圈,它们部分重叠,那是语言和思 维一致的地方,这可以称之为有言语的思维;但是有言语的思维并 不能包括所有形式的思维。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4、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1) 维果茨基理论观点的缺陷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前两种观点(语言决定论和统一论 )有较明显的偏颇,而第三种观点(以维果茨基为代表)在强调认知 能力先于言语能力即思维决定语言的同时,承认语言对思维的重要作 用思维的发展要受制于语言。这种观点比较符合客观事实,有其 合理性,所以目前得到国际学术界比较广泛的支持。但是应当指出, 这种理论观点还不能算是关于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本质认识,因为 尽管维果茨基正确地描述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上述关系这还仅仅 是一种外在的属于“现象”范畴的联系(言语能力是可以直接观察测 量的外显行为,思维能力也可通过其外在的思维成果进行判定,这二 者之间的比较通过外部观察即可实现),尚未涉及内在的“本质”范 畴的联系。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4、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2) 维果茨基理论观点存在缺陷的根源 维果茨基理论缺陷的根源在于对语言和思维的内在联系缺乏认 识:维果茨基只通过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二者外在表现的比较来认识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未曾对思维本身的内在结构进行分析,所以这种 认识是表面的,不可能抓住二者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可见,为了真正 获得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本质认识,彻底厘清长期以来学术界在这 方面存在的种种错误观念,我们必须从分析事物的基本性质入手,切 忌只从表面看问题。为此,我们应当首先对思维的内在结构即其组成 要素进行分析,然后再设法从中找出它和语言的本质联系。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4、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3) 对思维的内涵及其组成要素的分析 关于思维,心理学家与哲学家都认为这是人类大脑经过长期进 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有机能,并把它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 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作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之 所以说是“间接的”反映,是因为这种反映是通过符号表征系统(如 概念、表象、手势等)间接地完成,而不是像照相机那样直接对事物 作出反映;之所以说是“概括的”反映,是因为这种反映不是对客观 事物的全部属性及其外部现象的复制,而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 之间内在联系规律进行抽象(舍弃其非本质属性及现象)的基础上所 作出的概括性反映。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4、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3) 对思维的内涵及其组成要素的分析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皆以系统的形式存在 与变化,而系统总是由若干要素组成。思维也不例外,思维科学的研 究成果表明,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思维,其组成要素有四个:思维加工 材料、思维加工方式、思维加工缓存区和思维加工机制。 只有理解了思维的上述定义及内涵,才有可能进一步认识思维 的结构即其组成要素。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4、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3) 对思维的内涵及其组成要素的分析 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通过符号表征系统间接地完成的,人类 在思维过程中使用的符号表征系统有以下几种:基于语言的概念、“ 属性表象”、 “关系表象”以及手势语、旗语等等。思维过程中使用的 符号表征系统是思维心理加工的具体对象,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一个 要素“思维加工材料”。 思维过程中运用符号表征系统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反映是通过分 析、综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以及联想、想象等不同的心理加 工方式而实现的。这些不同的加工方式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二个要素 “思维加工方式”。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4、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3) 对思维的内涵及其组成要素的分析 要想通过各种心理加工手段来完成对客观事物的概括与间接的反 映,显然还应当有工作记忆区,以便用于暂存思维加工的初始材料、 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这就是上面所说第三个要素“思维加工缓 存区” 。 思维是人类大脑经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有机能,这种机 能有其物质基础,即在大脑皮层中必然有相应的神经生理机制,以支 持思维过程中各种心理加工方式与加工缓存的功能要求,这就是上面 所说的第四个要素“思维加工机制”。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4、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4)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如上所述,思维加工材料包括基于语言的概念、属性表象、关系表象、 以及手势语、旗语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基于语言的概念。 由于概念与其载体(词或词组)彼此不可分割离开语言的词或词组 不可能建立起科学的概念系统,也就是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类的高级思 维,所以学术界往往把概念和思维的关系基本上就看成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例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曾作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的著名论 断。既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就相当于概念和思维的关系,而从上述关于思维 结构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概念和思维的关系属于“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概念是一种主要的思维加工材料,而思维加工材料是思维系统的一个要素 ),可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也就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4、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4)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看清这个“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我们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认识就可以建 立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廓清长期以来学术界在这一领域弥漫的种种 迷雾,对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也可迎刃而解。例如: 既然基于语言的概念只是诸多思维加工材料中的一种,那就表明离开语 言,照样可以利用其它的思维加工材料进行思维,所以,沃尔夫的“语言决定 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既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属于要素与系统的关系,而按照系统论观点,系 统与要素是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内涵的范畴,那么企图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 统一论”,甚至将二者视为等同的“等同论”,自然就不攻自破。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4、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4)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既然按照系统论观点,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并非孤立地、互不相 关地堆砌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例如,作为 思维加工材料这一要素的“基于语言的概念”,就不是孤立地在发挥 “加工材料”这一要素的作用,而是对其它三个要素均有很大影响 当加工材料采用“概念”时,相应的思维加工方式、相应的存储模 式以及脑皮层中的相应加工机制,与加工材料采用“表象”时均有很 大的不同。事实上这一观点已被当代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所证实) ,那就表明维果茨基所强调的“不仅思维决定语言,而且思维也要受 制于语言”的观点是正确的。 二、端正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4、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科学认识 (4)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既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属于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如上所述,系统与要素 是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内涵的范畴,而系统的层次要比要素的层次高,按系 统论观点各个要素之间均有相互作用(而非彼此孤立),显然,各单个要素 的作用和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的整体作用相比,在一般情况下,按系统论 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后者的作用显然要比前者的作用大得多。 这就表明,维果茨基所主张的“思维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的观点也是有根 据的。其不足之处在于未能从思维的本质、思维的内在结构去阐明思维和语 言的关系。因此,仍难以回答像“为什么二者之间会有这样一种关系?”以 及“除了基于言语的思维以外,还有没有其它形式的思维?还有哪几种其它 形式的思维?”这一类涉及思维领域较深层次的问题。 三、正确认识语认识语 言和思维维的关系对语对语 文 教学的重要意义义 通过上述对思维基本性质及组成要素的分析,使我们能真正 把握住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廓清语言学界和思维学 界多年以来在这一对重要范畴上流传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不仅 对思维科学的研究(尤其对创造性思维结构即其组成要素的探索) 很有价值,而且对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这种指导意义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2、要根据不同思维类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不要把语文能力混同于思维能力 4、要重视小学低年级段逻辑思维的培养 三、正确认识语认识语 言和思维维的关系对语对语 文 教学的重要意义义 1、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根据上面对思维系统第一个组成要素的分析,我们看到,目前 人类普遍使用的、最基本的“思维加工材料”一共有三种:基于语言 的概念、属性表象和关系表象。事实上也仅仅有这三种(因为手势语 、体态语、旗语、电报码等虽然也可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符号表征系 统,但对人类来说,它们都不是基本的、普遍使用的,只能算是辅助 性的思维加工材料)。与“概念”、“属性表象”、“关系表象”这 三种基本思维加工材料相对应,有三种人类思维的基本类型(或基本 形式):分别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以关系表象作为加 工材料是直觉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时候,不仅要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形象 思维的培养,还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三、正确认识语认识语 言和思维维的关系对语对语 文 教学的重要意义义 2、要根据不同思维类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上面对思维系统第二个组成要素的分析,我们看到,目前人类普遍使用 的“思维加工方式”主要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联想、想象 ”等多种。若对思维加工方式按所属思维类型作进一步的划分,那么, 属于逻辑思维的有:运用概念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判断、推理等心理加工方式; 属于形象思维的有:运用属性表象进行分解、组合、联想、 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及抽象、概念等心理加工方式; 属于直觉思维的有:运用关系表象进行直观透视、空间整合 、关系模式匹配、瞬间作出判断等心理加工方式。 这表明,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 当根据不同的思维类型采用能与其各自心理加工方式相适应的不同教学策略与 不同教学方式。 三、正确认识语认识语 言和思维维的关系对语对语 文 教学的重要意义义 3、不要把语文能力混同于思维能力 既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而要素与系统是 一对不同层次及不同内涵的范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不仅 不应再将语言混同于思维,也不应把语文能力(即读、写、听、说能 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同起来。如上所述,我们应当在语文 教学中积极地培养学生全面的(包括人类三种基本思维形式在内的) 思维能力。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只能是按照刚才所分析的“应当根 据不同的思维类型采用与其各自心理加工方式相适应的不同教学策略 与不同教学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