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引导.doc_第1页
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引导.doc_第2页
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引导.doc_第3页
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引导.doc_第4页
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引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引导东宁二中 赵明珠思想品德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倾向与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舆论与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同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是相联系的,因为思想品德作为一种社会需要与人的个性倾向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与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显然是有区别的。在过去一个较长的时期中,在思想教育方面,单纯从社会因素方面考虑较多,而从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考虑较少,这就必然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现在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联系起来,这就为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方法。人的健康心理通常是由良好的道德情感体现出来的,它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这恰恰也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思路。人的道德情感、意志、行为都要受道德认识的调节和支配,道德认识越明确,道德情感就越鲜明,道德意志就越坚强,道德行为就越积极。所以说,道德认识是前提,是道德行为的思想基础。道德认识是一个对道德内容即概念的掌握到道德信念的形成的整个过程。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一种道德认识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会产生一种愉快和满意的体验,反之就会产生厌恶和不满的体验。例如对高尚行为有一种钦佩感,对卑劣行为有一种憎恶感。强烈而良好的道德情感会推动人去进行各种高尚的道德行动。所以它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在于以正确的道德动机去战胜不正确的道德动机,同时排除内部各种心理障碍,把正确的道德动机付之行动。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面貌的最终表现。没有行动的道德是没有的,只有把道德认识贯彻在日常的行动中,道德才能发挥它调节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一、青少年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的逐渐提高有关,也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有关。、道德的认识的形成与提高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它包括对道德知识(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信念的形成与道德理想和世界观的确立这样一个互相联系的复杂过程。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开始多停留在直观的、具体观念的水平上,即他们对某一道德准则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事例,即往往依赖于形象的感性经验。如对于好与坏、对与错等道德概念的理解,总是与具体的、个别的事例联系起来,并往往注意事物的外部表现,注意它的直观效果。到了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增多,特别是思维能力(主要是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对道德概念的掌握水平不断提高,会由直观、具体向概括、抽象方面提高,能对诚实与虚伪、公正与扁私等抽象程度较高的道德概念下定义,基本上掌握住这些概念的内涵。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小学高年级时,学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但又离不开具体形象作依据。鉴于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总是以感性的、形象的道德经验作基础这一特点,在教育上把抽象的道德原则与生动形象的实例结合起来,就能提高教育的效果。、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是指根据已有的道德认识对已发生的某些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也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对道德信念的形成,加深对道德认识的理解,从而确定合理的道德行为。首先、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最初总是以别人的评价标准为标准(他律),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总是依赖老师和父母的评价。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才有自己比较独立的评价标准(自律),例如他们已会对班级、学校中的道德是非进行议论。到了高中,学生的自律评价能力可达到比较全面成熟的水平。其次、学生在道德行为的评价中总是从行为的效果出发,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到了初、高中阶段,学生才能逐步地把效果和动机联起来加以分析判断。第三、学生最初总是对别人作评价,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还不会对自己作出评价,他们只能根据老师对别人的评价中来对照自己。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到初中阶段,开始注意自我评价,而到了高中阶段,一般都能以概括的方式来评价自己了。第四、学生的道德评价有一个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特别是初中阶段。初期,他们往往把别人某一次行为表现看成是一贯的,把偶然的行为看作是经常的。以点当面,以偏概全。随着年龄增长与知识和经验的不断丰富,到高中时就能对别人对自己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总的来说,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别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其中教师的示范性评价,对发展学生道德评价能力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信念是在确信道德认识的正确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来说,道德信念是在学生自己和他人的道德实践中,伴随着一种内心体验,证明某种道德认识的正确性,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因此,确认道德知识的正确性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这就是道德信念。一种道德信念一经形成,它即成为推动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不论是自己或是别人按所确立的道德信念去行动时,都会在内心引起一种情绪上的体验,一种出自内心的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所以说道德信念是学生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种内驱力。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信念是品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有其阶段性:小学低年级生还没有道德信念,到小学中年级,学生才有初步的道德信念,但这种信念是不十分明确和稳定的,到了小学高年级,开始具有一定自觉程度的、比较稳定和独立的道德信念,但还不够深刻和有系统;从初中阶段开始,才有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到了高中,一个人的道德信念才真正确立起来。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同时,形成一定的道德理想。这种道德理想有时体现在所崇敬的人的具体形象上,但也可能体现在概括性的形象上,这两者都可以成为学生追求和奋斗的目标。、道德情感的丰富与发展道德情感的产生是来自于人的道德需要。道德上的是非、善恶会激起内心的波动,引起人在感情上的喜怒哀乐。道德情感是随着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丰富的。当一种道德行为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时,会表现出一种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反之会表现出消极的、否定的情感。道德情感会由于某种道德情景的直接感知而引起。如当人看到助人为乐的行为时,会引起赞誉的情感,当看到不守纪律的现象,会引起厌恶的情感。道德情感也有与道德形象相联系而产生的,例如想起某位英雄形象时而产生崇敬倾慕的情感。道德情感还会与道德伦理相联系而产生。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都是在较深刻地理解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关系准则的基础上产生的道德情感。上述三种道德情感,实际上反映了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上的三种不同的发展水平。在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大都属于道德情景直接感知和通过形象引发的道德情感,只有到了初中后期及高中,才有较成熟的道德伦理的情感体验。据此,在教育上应更多地以具体事例和形象来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并在培养发展学生道德情感的同时,不断地调节和清除如幸灾乐祸、妒嫉等不健康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一个人按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学生的道德面貌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而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他的行为举止中得以形成和巩固的。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引向道德行为中去。学生的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的方式方法,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道德意志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意志主要体现在以正确的道德动机去战胜不正确的道德动机,以及克服各种内外困难,坚决执行道德动机所引出的行为决定。道德意志有强弱之分,一个道德意志薄弱的人,虽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也不能付之行动;有的虽付之行动,由于意志的强度不够,又不能坚持到底。道德意志的培养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开始不能要求太高,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而后逐步过渡到让学生去完成比较复杂、需要长期努力的任务上去,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同时,学生的意志类型各有差异,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以针对学生意志上各自的特点和弱点,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应集中在对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四个方面,即自觉性、自制力、果断性、坚持性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上。真正的道德行为不能只停留在一时一地上,而应成为一种自觉的、经常的、持续的、并且是自然而然的行动,成为一种精神需要,一种道德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道德实践,习惯成自然,使道德行为真正转化为道德品质。孔子曾说过他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明他在道德行为习惯上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个人才算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对中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应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学习、生活、纪律、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做到要求恰当,反复巩固,不断深化,才能逐步养成。 以上所说道德上的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在实践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晓之以理(知)、动之以情(情)、持之以恒(意)、导之以行(行)四者的有机结合。二、品德不良原因及其心理因素分析所谓品德不良学生,是指经常违反纪律或有严重道德过错,甚至有轻微犯罪行为。掌握这些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配合运用心理治疗方法,做好他们的思想品德的转化工作、十分重要。(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一般说,学生品德不良是在某些客观的消极因素影响下,在实践中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所以品德不良有其客观原因,也有其主观的心理方面的因素。形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不良,社会消极影响和学校教育不当三方面。、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不良主要表现在重养轻教、教育失当和家风不正上。孩子在教育失当、家风不正的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良倾向。具体表现有:()家长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纵容、袒护,管教不严或爱而不教。特别是在当前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情况下,这种倾向更趋严重,致使孩子养成娇惯任性,随心所欲,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容易胡作非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简单粗暴,不是以理服人,而是训斥打骂,使孩子养成恐惧心理和对立情绪,他们或者在粗暴教育中养成以暴还暴的蛮横心理,或者变得唯唯诺诺,有似惊弓之鸟。由于得不到家庭温暖,在矛盾激化时,常以逃夜,出走等进行消极反抗。()家风不正。表现在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作风不正、行为不轨,这往往是孩子形成不良品德的温床和染缸。家风不正还表现在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的默许、支持,甚至唆使孩子犯错误,促使孩子不良品质进一步发展。()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一致,使孩子感到行动无准则可依,是非观念模糊。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致使孩子长期放任自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受坏人勾引而变坏。()有的家庭分崩离析,或因故将孩子长期寄养他处,这会使孩子心灵受到损伤,从而形成心理变态。此外,家庭居住条件差,父母生活不检点,也会给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以不良影响。就目前来说,有相当多的家庭对孩子,或养而不教,重养轻教,或教育不当、宽严失度;或家风不正、贻误子女。因此,改善家庭教育状况是养成学生良好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的不良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日益增多,接触面不断扩大,难免会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和有害倾向的影响。主要有:()腐朽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腐蚀。()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弄虚作假、贪污侵吞以及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学生心灵的污染。由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比较关心社会动态,所以受到的影响更大,甚至连小学生也粗知世态人情。()黄色书刊、影视的毒害和流氓习气的侵蚀。、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学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的片面性、简单化,客观上会对品德有缺陷的学生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教书不教人,特别对品德上有缺陷的学生,或放任自流,或姑息迁就,或采取惩办主义。如教育中的重治标、轻治本,多堵塞、少疏导。只要学生不犯禁,师生就相安无事,如若犯禁,才予教育,未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由于校方处理问题上的偏私、不公正,往往会使矛盾激化,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影响教育效果。此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未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能有效地发挥学校的作用,也是一个原因。(二)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心理因素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深刻地指出:任何天生犯过失的人,任何天生的不良性格,是绝对没有的。在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中,这个道理的确凿性,到达了百分之百。这段话说明学生品德之所以会不良,应该从后天环境因素(包括教育)中去找原因。因为当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而存在时,必然要受到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最终还是要通过内部心理因素起作用。所以在大体相同的社会影响下,有的学生品德良好,有的学生则品德不端。一般讲,形成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心理因素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人在社会实践中有自己的各种需要,但这些需要应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去获取,青少年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正处在形成的过程中,还不稳定,不完善,并常有错误的理解,因此容易受某种诱惑而产生超越允许范围的非份之想,甚至进一步做出违反道德准则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道德意志薄弱一般说,思想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不一定就有正确的道德行为。也即知行脱节甚至相反的现象。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人的意志力薄弱,经不起外界的种种诱惑,以至欲望膨胀,无法自制。于是外部的诱因通过其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成为支配行动的内部诱因。这种内部诱因能否得到控制和克服,取决于本人道德意志力的强弱。、正常心理作用的结果受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从众心理等驱使,使道德观还不成熟的学生对什么都想跃跃欲试,都想亲自实践一下,从而可能对某些不良行为也盲目模仿,进而成为一种难于摆脱的恶习。如有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也染上了诸如酗酒、吸烟,赌博、偷窃、性罪错等。、异常心态的驱使异常心态包括情感的狭隘、偏私和心理上的过敏、猜疑与情绪的变化不定。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加上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在情感上会出现异常反应:狭隘偏私,不明事理,往往混淆是非,善恶不分,重感情,讲义气,即使为一己之私而去两肋插刀亦在所不惜,平时极易冲动,缺乏理智,动辄暴跳如雷,情绪亢奋,只要一语挑逗,就会暴发出不良的道德行为;而且心理过敏、多疑,对周围一切常存戒心,极易产生对立情绪。、“定势、习惯”效应不合道德的需求在多次侥幸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会逐步形成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即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动力定型),于是在不合理的需求与错误的行为方式之间建立了巩固的联系。加上坏习惯的维持所产生的舒适的情绪体验,又会不断地强化这些坏习惯,成为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力。由上可以看出,学生的一切不良行为都是在外部诱因的影响下,在内部错误心理的支持下而产生的。三、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治品德不良的矫治关键在于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这在下面还要专门论述。一般的品德不良的矫治,有从教育学角度进行,也有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这两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对品德不良学生的矫治,我觉得应把握如下几个重要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利用内心的矛盾。即以其积极的心理因素去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发现和抓住学生品德上的闪光点,发扬其优点来克服其缺点。如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在他们的心理活动方面大都有活泼机智,胆大好胜,性格爽直,爱动脑筋的特点。心理教育就是要以其长克其短,扶其正,祛其邪。从而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其次、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每个人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独立人格是人的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