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和科学精神.docx_第1页
论科学和科学精神.docx_第2页
论科学和科学精神.docx_第3页
论科学和科学精神.docx_第4页
论科学和科学精神.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论科学和科学精神 物理学院刘愈(写在前面: 我很喜欢这个题目,虽然站在我这个层次是没有办法严格辩证什么是科学和科学精神的,但是作为一名追求和触及了科学边缘的理科(物理)博士生,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和意义,不但是指明自己的前进方向,更是给自己树立起去面对茫然未知的强大自信。我相信每一个真正追求科学而不是混个文凭的博士生都有他们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不论对于当前社会的普遍思想的评价是正确或错,但积极进取态度和客观逻辑思维方式都是一样的。对于各个不同的学科而言,都可以是这样的:让偶然和必然的事件变得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被人所操纵。)科学和科学精神,是一个大而泛之,各具其说的概念。人种、民族、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生活环境、学科类别,都是引起对这个两个概念产生不同看法的影响因素。不论是论科学还是论科学精神,都有许多前辈大师的精辟解释阐述辩论。而且从发展辩证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定义是能够一直保持其完整的正确性的。所以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和塑造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兼容并蓄,去伪存真”的思想来指导人们学习历史经验和创造新事物。其实这一思想的本源即是一种“根骨”不变性: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由于受到宇宙世界客观的抑制,至少在目前是没有办法超脱二元论的思维(肉体和精神),所有,必然有人类产生科学概念以来一直延续的科学和科学精神的本质。一 引言和定义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精神?在解释这两个问题之前,必要阐述和认清一个基本的事实。每一个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都应该是这么一种看法:宇宙世界时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们彼此之间又客观存在相互的联系和影响。根据这个基本的思想就可以认为,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包括了所有的亲朋好友等人;而站在他们的角度看,我对他们又是客观的。总结就是,所有人都是客观的,不论是谁。如果再延伸一下的话,我们所有的活动都是客观的,我们所有的主观的意识和活动都是整个宇宙体系客观决定的。所以,区分客观和主观、唯物和唯心,只是看人所需要产生影响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的大小,即在某个小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任何客观的事物都可以看作为主观。这就是辩证思维的相对性。自从人们产生对科学的追求以来,一直在极大和极小两个方面追求极限。对科学的认识和定义也随着对极限的不断地深入了解之后得到了更新。因此,要定义科学和延伸的科学精神,只有限定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之内。于是,就目前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而言,科学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任何必然和偶然发生的事物使其重复发生的经验总结。这种经验的总结包含了各个领域,不分种族、文化、宗教、学科,其特点是在可以对任何事物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复制,这种复制可以是单独的复制,也可以是复杂的组合和逻辑的复制,其特别的限定条件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之内。而在对科学的追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客观的、逻辑的、可以被人学习理解的、能够在这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的一种人文,则可以被称为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和科学本身是必然相关的。正如我们在讨论纯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工程)两者对于社会谁更重要的问题一样,得到的结论是,如果没有纯科学,那么应用科学就没有办法生存和发展,可以简单而形象的比喻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对于目前一流的科学家的认识都是纯科学是基础,指导了应用科学的发展,应用科学从纯科学中衍生,是大树上的分支。对于科学精神而言,即是依附于科学本身,属于科学的一部分。但是,因为科学精神属于科学,对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学者,往往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会给科学精神安排一个形而上学,上层建筑的头衔,以区别于技术类科学,其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自身社会地位的重要。其实,科学精神就是属于科学的一部分,虽然科学精神是能指导人们更好的从事科学研究,但是,在一个毫无科研环境中的任何毫无科研经验的人,他是既不会产生科学精神,更不会去理解和使用这种精神了。用事物和事物间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看,由科学的存在而产生科学精神,两者是同时产生的,并无先后顺序。科学的进步也必然伴随着科学精神的变化,这两者是既不会因为从事科研的人意识到了科研精神的存在才产生联系,也不会因为没有科学的进步,科学精神却能够自由进化。也就是说,把科学和科学精神对立是不正确的,把它们两者要在一个整体中拆分开来也是不正确,把它们分出层次强调主客观同样也不对。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说,科学精神既然是属于科学的一部分,那么,借用科学的定义,在一定的时间空间的条件下,这种精神就是可以被重复的,因此,这也代表了人类科学的特点之一,可以学习和改善。二 现实理解的科学前面已经说过,科学的定义是随着人类对极限的认识不断加深而在不停的变化的。在有文字记录之前,我们无法系统的理解那个时候的人类的科学观是什么,如果采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看法,也许并不是人的积极主动去认识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选择了这些要改变的世界,追求科学的一群人,让这么一群人演化并繁衍下来。在远古之前,在地壳分裂成了几大板块之后的稳定时期内,亚洲人、非洲人、欧洲人没有互相往来的能力,没有办法进行相互间的思想的沟通,无神论自然是不会相信会有所谓的神或者神的使者来给他们传递福音,启蒙智慧,但是他们仍然进化出了无与伦比的、其它动物都所不具备的逻辑和运用工具的能力。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最原始的简单的应用粗糙天然工具的技巧,开始自己设计和创造更适合的工具,这一点被现在称为区分人和动物的最关键的特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生存法则选择了一些生物进化到人形,然后这些人形群体的中的部分应用工具的人形生物变得相对于其它人形动物更加的强大,于是被称为人。这些人发现了利用工具的好处和优点,就开始不断的创造新的工具,于是有了种族和部族,有了继承和传承。在不断的应用新工具和创造新工具的过程中,人类建立了科学体系。这种思想同历史中杰出的哲学家的思想认识相同,每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知识的态度就是这样的。从这种逻辑的推断我们就可以看出,科学并不是天生下来的,而是不断的积累的,促使了人类的进化,这种追求能够过上更舒适的生活的奢侈的态度,到目前已经成为了人类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反之相对于原始社会之前,为了提高自身生存的安全感的而利用创造工具的动力而言,无疑就是对科学认识的极大的改变。因此,现在的科学,已经变得更加的复杂和多样性,对它的解释和理解也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到的影响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对于任何一个认同科学的人来说,无论他所持的态度为何,他都会认为科学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发应这一概念,也就是说,科学应该是客观和事实求是的。这就是科学的本质特点。现在的人们把科学拆分成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部分,虽然他们都承认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有必然且紧密的联系,并且认识到了两者之间有同一个根骨,但是仍然把一个完整的科学划分成了两大阵营。站在一个纯科学理论主义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不正确的,或者说这种划分仅仅是阶级形成所利用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西方人把学科分为两大类:艺术和哲学,并且有这样一种认为,如果把人类得到的所有认识看为一个人的话,哲学将是这个人的身体,而艺术不过是这个人所穿着的华丽的外衣。这种说法虽然不是完全的正确,但是却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思考:哲学中有这么一种观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一片树叶都有它独特的表现形式,这就是生物的多样性,虽然树叶和树叶之间不同,但是对于大树来看,却没有任何的不同。因此一个艺术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一旦有任何可以复制的地方,那就是可以被称为科学的东西。前面我们定义了科学的概念是可以有条件的任意复制,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借用这个定义清楚的分辨出,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伪科学了。现在人们普遍都不会质疑自然科学能够被冠上科学这个能够得到无上尊重的字眼,这些学习和理解创造自然科学的人之中的杰出一小部分,都是被科学家的尊称。对于人文科学而言,由于很多是牵涉到历史和独一无二的艺术的特点,这是是没有办法重复的,从为证主义的观点看,这似乎科学的含义就变得弱了。但实际上,人文科学确实是可以被名以科学的后缀的,因为只要是符合逻辑且客观的特点,那么能否重复,并不能因为是否是人能够复制就决定了它是不是科学。因为这牵涉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当然,也不能因为无法实证就否定其科学本身,毕竟科学本身于是在进步的。所以,科学,应该是严谨的,客观的,逻辑的,可重复的现实的反映,不论这种总结的经验和规律是否会在今后被更正。三 科学精神上一段最后我们说到,不论当前我们认识并得到科学是否会在今后被更正或者被否定,我们都不会惧怕,正是因为我们有科学精神的支撑。前面我们说过,科学和科学精神同是产生。这种同时产生的条件源于人自身,因为这两者都是人在从事科研活动中的总结。一般的人,往往就粗鲁的把科学和科学精神划分为自然的部分和人文的部分,实际上从第一段中我们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二元论和一元论的争执。这里的二元论和一元论是本文中的定义,二元论指把人分为精神和肉体两部分,也就是主观和客观,一元论指值精神和肉体都是客观的,人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是可以计算和推测的(类似于心理学的研究),没有主观的概念。在本文中,尤其要强调一元论这一点。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明白了,科学精神之于科学的关系和地位。既然人类的所有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被计算和推测,哪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在强调主观这一点呢。原因就是在于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的问题,在同样的尺度状态下,我们没有办法完全了解另外一个人的言行,更没有可能去准确预测任何人的在此后较长时间内的行为。借用物理观点来说明就能更好的明白这点,量子理论认为,在对一个量子进行测量的时候,这种测量的过程就干扰了量子本身的行为,因此,要想得到准确的量子的特征数据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被称为测不准原理的解释。另外从得到科学的归纳推导方法和因果论的普识,将一个人看作一个量子,那么在同等的空间尺度下,是没有办法准确测得其他任何人的目前状态,那么就没有办法推得将来的准确行为了。解释这些,只是为了说明人类的精神活动从原子分子细胞病毒的角度来看都是客观的,同样作为思想活动之一的科学精神也是具有的客观性并客观的。既然肯定了科学精神的客观性,那么也就说明科学精神要包含两个特质:第一是严谨和逻辑的对自然的反映,第二是真实可靠的经验、方法总结。科学精神作为在科研活动中的思维和逻辑的总结,在现实中不单包含了反映科研的部分,同样也是生活、学习以及其它一切活动行为给人的刺激性印象的归纳和总结。也就是说,科学精神是每一个人从出生以来一直到他做当前事情为止所有的活动的意识总结应用于科研活动中的一部分。相对于受过当下的系统教育、科研培训并专业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普通人仍然是有科学精神的,只是其科学精神在他的整个精神体系中所占据的分量不同。任何一种精神作为指导人类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等概念的综合,都将会影响人在判断和选择未知的时候的决定。所以,科学精神在一个人精神体系中的比重,也就是哪一种思考方式、价值体系在人的意识形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就决定了绝大多数时候人的活动,也就是在面对下一步和未来的决定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前面我们讨论了科学精神的客观性,但是也同样提及了在人这个层面上,人是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这种客观性的,于是便有了主观能动性的考虑,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也是如此。在远古之前的人来是没有办法想到今天人类的生活模式的,这就是主观的局限性,这一点也是中世纪时候宗教的繁荣的原因。随着人的智慧程度(自己定义的智慧)的提高,人似乎是主观能动性更强,更加考虑主观意识在指导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更积极的强调思想和意识的作用。对于任何的未来的、不确定的、未知的具体事物和领域,站在人这个层次来说,就是是一种主观的随机的,符合量子规律的行为。因此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人的活动表示出来的主观性远远大于其客观性,强调塑造一种真正科学的科学精神就是极其必要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并且真实如是的科学精神,对于指导科学研究,得到真实的科研结果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的原因。四 总结科学和科学精神,讨论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就应该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但这里似乎又存在了一个悖论:从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是没有永恒的东西存在的,包括真理本身,也就是说真理在人类思想意识的反映所形成的科学和科学精神更不可能保持永久的正确性。因此以并不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讨论我们希望正确的结果,这看起来就是一个伪命题。这也是神学、伪科学、虚假科学借以攻击纯科学的借口。要解决这个问题,似乎神学又提出了一个完美的解释,那就是塑造一个神,一个完美的、无所不能的超越人类的并且有主观意识的存在。由于人的局限性,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能力是没有办法真正触摸到真理的,于是,必然存在主观的一种思考方式,但是却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