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阈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1页
建构主义视阈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2页
建构主义视阈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3页
建构主义视阈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式研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构主义视阈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式研究 摘 要: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中国部分学科教学中已经逐步得到运用。用这一教学理论来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中心地位的确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可以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最终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四个选择”的必然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1-0232-0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使这一现代教学理论被许多学科接受。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也正经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改变。这一改变绝非偶然,它有利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和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主要兴起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学习和教学理论在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基础上的又一次大综合和大发展。”虽然各派对教与学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学习观。与以往的学习理念相比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中的重心的转变:从外部输入到内部形成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社会化学习的转变;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崔景贵曾概括出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特征:“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的学习与反思性学习。”由此可看出,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者自身对问题的主体作用。 第二,师生观。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也给师生观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教师的作用由知识的传授者向促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转变。在传统的教学观之下,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权威者,处于中心位置。教师更为关注知识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心理需求。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的角色应有一个根本的变化,应该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第三,知识观。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被动、简单、直接。于是,知识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讲授法”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当然,这一方法之所以长期占据主导位置自然有其特殊的优点。但就我们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不容忽视的是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认真听课,自然这样的教学对他们而言是无益的。据笔者曾组织的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1 000名大学生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34.5%,断断续续听课的学生占43.5%,基本不听课的学生占18%,还有4%的学生完全不听课,这一情况无疑令人担忧。 二是学生数较多,教师的教学很难做到全部覆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必修课,专职教师较少,而学生太多。从而导致基本上每班的人数都是从120160人不等。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授法”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学生,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 既然传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师讲授法”存在着诸多问题,那么,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来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就成为必要,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如何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设计 坎格拉等人曾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CLD=Constructivist Learning Design)所包含的六大基本要素,即创设环境(Developing Situations)、提出问题(Asking Questions)、搭建桥梁(Building Bridges)、组织协作(Organizing Groupings)、展示成果(Arranging Exhibits)和反思过程(Inviting Reflections)等。”下面就以建构主义教学六要素来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进行教学设计。 1.创设环境。创设环境要尽量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而且环境的设计要以教学内容为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影片、节目和网络资料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和直观的学习环境,也可以使用相关教具,如投影等将授课内容与教学环境相融合,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其中能够实现对问题的认识、知识的运用,以及意义的重新建构。 如:我在讲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篇综述的“鸦片战争”问题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鸦片战争的电影片段。 2.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围绕着问题展开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活跃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准确的提出一个较为开放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发散其思维。在学生们观看完鸦片战争的影片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的选择就比较准确,因为,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破坏,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们知道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3.搭建桥梁。就是搭建一条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通道。这一桥梁也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在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提炼出相关信息要素。通过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另一方面这些问题里有包含了大量的新知识。 4.组织协作。有效的安排组织学生展开协作也是这一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教师在给出任务后,可以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目的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要求他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鸦片战争”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在全班进行交流,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兴趣,提出有关这一问题的许多支问题或话题,教师再根据这些支问题或话题有目的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 5.展示成果。也就是学习小组将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展示出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如何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互动和探讨,并以各种形式来展现自己小组的成果。通过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适时加以引导,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6.反思过程。简言之,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教学过程来提高教学效果。在完成展示成果阶段后,教师要指引学生对教学内容、新旧知识点等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要对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同时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反思过程越准确,就越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四、效果分析 近年来,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教学实践活动已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教学中有越来越多的教学学校和教师日益认可、支持和推广”。总的来看,用建构主义理论来设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 第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保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知识、兴趣、经历等出发,重新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调动。教师可以展开创造性教学,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学生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的兴趣被激起,个人潜能也得到挖掘和表现。 第二,教学信息传送渠道得以拓展。传统的教学渠道就是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而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取得就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工作,为信息的传送提供更多的渠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知识,也可以借助于模拟情境来进行学习。 第三,教学质量得以提升,教学目的得以实现。一方面,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下,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中心和主体,他们都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另一方面,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也会得以充分的开发,也有利于我们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在实现前两个目的的基础上,对培养大学生对“四个选择”必然性的理解也实有裨益。 参考文献: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妖异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67-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