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新常态下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新常态下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新常态下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新常态下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常态下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发展面临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结构调整的影响和动力转换的影响。为促进转型创新,必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取向,转变金融发展方式,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金融发展必须以“提升质量”作为关键词,通过深化改革,最终形成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下载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 金融发展 直接融资 互联网金融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积极适应新常态,更好地发挥金融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当前金融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发展环境的变化 (一)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而长期以来,金融业务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下进行。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后,金融机构原有客户群会发生重大变化,与此对应,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也会发生变化。 图1 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 (二)结构调整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趋势性超过第二产业,2013、2014年比重继续提升,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2%,第二产业占比42.6%,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告别工业为主体、制造业率先发展的时代,开始进入服务业主导的时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产生大量需求,文化、旅游、休闲、教育,这些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长期以来,我们的金融机构习惯于为制造业服务。如何为快速增长的服务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是新常态下金融机构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其次是企业形态的变化。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传统模式下,金融机构以大客户、大项目和外商投资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此获取规模效益,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仍然存在着巨大缺口。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金融机构在经营重心方面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传统的以抵押和担保作为风险防范主要工具的做法必须创新,通过创新改变同质化竞争格局,向差异化竞争过渡。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企业的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给银行业、证券业提供了大量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的机会。另外,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相关的债券比重上升,也给投资银行业提供了较大的业务发展空间。 需求结构方面,从未来趋势看,基础设施建设仍在增加,但房地产已逐步接近历史峰值,与此同时,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产能过剩严重,这些行业的投资相应下降,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与之配套的消费金融未来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出口和国际收支方面,新常态下,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加上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所要求的金融服务必然会随之增加。 (三)动力转换的影响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国际上通常看法: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4年,我国总人口13.68亿,65岁以上人口1.38亿,占人口总数的10%。日趋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金融业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健康险、养老保险、护理保险等。 创新驱动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金融创新必须和科技创新加速融合,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另外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金融领域内部竞争增加。如果满足于传统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墨守成规、故步自封,金融机构的优胜劣汰难以避免。 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转型创新 (一)直接融资在支持创新驱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间接融资主要指银行信贷,直接融资主要指在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应当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各有其优缺点。在节约交易费用和节约信息收集成本,提高信息加工质量方面,间接融资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银行对企业的债权一般不能像股票和债券那样在证券市场上流通,因此,银行资本在经营上多追求安全性和稳定性。而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风险分担的机会。市场允许个人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调整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可以对冲各种特定风险,进行风险互换,因而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风险产业筹集资金,有利于实现企业和产业的重组。 根据标准普尔的估算,截至2013年年末,中国企业债余额为14.2万亿美元,由此测算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企业负债与GDP比值)为155%,远高于经合组织提出的企业部门杠杆率安全阈值90%的标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尤其是股权融资比重,可以补充企业部门净资产,降低经济的杠杆率,从而降低金融风险。 除此之外,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还可以激活投资和消费,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国家凸显,金融机构不仅要为工业还要为其他的产业,不仅要为大企业还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不仅要为有担保的、有抵押的企业提供服务,还要为创业初期无担保、无抵押、甚至无现金流的企业提供服务,这样的要求显然光靠银行是解决不了的,必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资本市场繁荣。另外一方面,资本市场的繁荣还可以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从而刺激消费,大幅拉升内需。 (二)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仍然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结构以银行主导,企业融资高度依赖银行信贷。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的火暴、地方债务平台的大幅扩张,银行新增贷款直线上升。 表1 2002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 单位:亿元人民币,% 注: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 从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看,2014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9.4%,比2002年下降32.5个百分点,直接融资快速发展,2014年非金融企业以企业债券和股票形式合计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17.4%,比2002年大幅提高12.5个百分点。按照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期末,我国非金融业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将提高至15%以上。即使如此,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与发达国家企业直接融资占比80%以上仍差距甚远。由此可见,我国直接融资占比偏低,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资金周转,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为此,要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创业板市场改革,发挥沪深交易所股权质押融资机制作用,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等,以最终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展望未来,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资本市场将迈入一个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三、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取向,转变金融发展方式 (一)我国金融领域市场机制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领域存在“两多两难”的矛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造成“两多两难”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金融领域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扭曲,市场化改革滞后。 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信号与最终决定力量。长期以来,我国对金融市场价格利率和汇率实行较严格的管制,使金融资源价格严重扭曲,不能反映正常的供求关系,同时引发寻租和腐败,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十八大以来,金融改革步伐加快。目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已全面放开,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为基准利率的1.5倍(2015年5月10起)。2015年6月2日,央行发布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推出大额存单,对于个人和机构的大额存单分别以市场化的方式确定利率。大额存单的推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大额到小额”的一个重要关口,预示中国离利率市场化目标日趋接近。 从未来看,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运营将真正走向市场化,储户对银行风险的识别将变得重要,银行破产时代即将来临。而长期以来,我国缺少规范化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对出现重大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采取接管、托管的方法,而不是实行破产处理。滞后的金融监管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不利于优胜劣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2015年5月1日,央行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破产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加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法律法规,使金融领域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报告完整阐述了金融改革的目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此提出六大具体措施:一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二是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三是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四是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五是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六是完善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综合分析,上述措施分别涵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调控、金融监管及金融开放等五个方面,体现出金融改革的三大方向,即市场化、国际化和稳健化,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包括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各行各业都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2014年4月,李克强到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金融调控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有新举措。要依靠深化改革增强金融业的活力和效率,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实现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村镇银行设立“常态化”,塑造金融新格局。在搭配组合运用好现有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根据需要创新推出针对性强的金融措施,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相互配合,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支撑。 (三)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互联网的最大特征是平等开放,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打破传统金融业的垄断格局,促进金融业的创新发展。但另外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提高社会资金运用效率的同时也积累着信用风险。 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互联网金融,语句不多,但意义深远,表明互联网金融正式进入决策层视野。从报告表述中可以看出,决策层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态度是谨慎支持,强调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同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意味着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将更为严格。 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再次强调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成为观察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更宽广的视角。 2014年3月24日,新华社记者就互联网金融监管热点话题采访了央行有关负责人。央行负责人提出互联网金融监管应遵循五大原则: 一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合理把握创新的界限和力度;二是互联网金融创新应服从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的总体要求;三是要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五是要处理好政府监管和自律管理的关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互联网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宗旨不能改变,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改革和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