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主力战车》word版.doc_第1页
《式主力战车》word版.doc_第2页
《式主力战车》word版.doc_第3页
《式主力战车》word版.doc_第4页
《式主力战车》word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0-88-96式主力战车 通过天安门阅兵广场的88B主力战车。型号 80/88式主力战车 制造国/厂 中国/北方工业公司 使用国 中国 车体尺寸(m) 长9.3(含炮管) 宽3.37 高2.29(至车顶)/2.87(至防空机枪) 战斗重量(ton) 80式:38 发动机/马力 12150ZL柴油机1/730 推重比(ton/马力) 80式:19.2 极速(km/hr) 57 续航力(km) 430 乘员 4 武装 主武装: 83式(80式/88B)/83A(88A)105mm旋膛炮1次武装: Type-54 12.7mm防空机枪1Type-59 7.62mm同轴机枪1烟幕弹发射器8(80式)/12(88/96式)前言 1950年代末期,中国在苏联的协助下建立本身的战车产能,其第一代产品就是苏联T-54A战车的中国版59式战车。1970年代中苏交恶,中国战车工业无法再获得苏联的技术支援,只好以59式为基础进行一系列研改,包括推出69式、79式等战车,然而这些车系都跳脱不了老一代苏联战车的窠臼,性能终究有限。从1970年代起,中国展开新一代主力战车的研制计画,并开始引进西方科技;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推出的第一种新战车80式正式亮相,开始了往後20年中国主力战车小步快跑追赶世界水准的历程。 现代化的起点80式战车早期80式战车的原型车。 80式战车由中国陆军装备重镇北方工业公司研发,前置作业始於1974年,1978年正式开始全车发展,首辆原型车於1985年出厂,暂时被称为80式,编号ZTZ-80;等到1988年定型後,依照年份而正式定名为88式,编号WTZ-88,期间在射控系统、装甲等方面做了相当大的改良。早期80式战车相当程度地沿袭了前一代中国/俄制战车风格,整体构型紧致低矮,战斗重量仅38ton,虽然被弹面积低,但装甲厚度与车内空间也受到限制。早期80式战车仍沿用79式战车的旧式龟壳型钢铸炮塔,并无特殊装甲,防护能力较为逊色。不过80式倒是使用了全新的底盘,扬弃了过去俄式战车惯用的克利斯蒂承载系统(无顶支轮),改采当时西方主力战车惯用的构型,这是因为北方公司引进了美国M-60主力战车的技术,故越野、避震能力较以往更为进步。59、69式战车的承载系统拥有五对承载轮,无顶支轮;而80式战车的底盘则拥有六对承载轮与三对顶支轮,接地压力较低,并采用西方式的扭力杆悬吊,第一、二、五、六对路轮还设有液压避震器。为了保护悬吊系统免於遭受弹片击中,并抑制战车行驶时扬起的尘土,80式的侧面还设置了波浪状的侧裙。动力方面,80式使用一具中国自制的12150ZL涡轮增压柴油机,改良自69式战车使用的12150-7BW柴油机,最大马力由後者的580匹增至730匹,且耗油率减少6%,这使得80式的推重比较69式的14.44大幅提昇至19.2,赶上了苏联T-72的水准。80式的传动系统为机械定轴式变速箱,具有5个前进档与1个倒退档。80式的最大路速约57km/hr,登坡能力60%,越障高度0.8m,越壕宽度2.7m,续航距离430km,加装车外燃料箱後增至600km。80式战车编制四名乘员,包括车长、驾驶、炮手与装填手。80式其他的辅助装备包括核生化(NBC)防护系统、车内自动灭火系统以及俄式主力战车惯用的潜渡装备(包括伸缩式呼吸管),使80式能以潜渡方式通过5m深的水域。 火力方面,80式战车扬弃了59/69式以来的旧式100mm滑膛炮,换装一门北方工业新推出的83式105mm旋膛炮,此炮首见於79式主力战车,是1970年代西方战车炮主流英国L-7A3旋膛炮的中国仿制版,炮身也附有热套筒,炮身俯仰角度为-4.3+18度,能发射翼稳拖壳曳光穿甲弹(APFSDS-T)、高爆曳光穿甲弹( HEAT-T)、高爆榴弹( HESH)等弹药,车上总共储存44发105mm炮弹。80式的副武装包括一挺Type-59 7.62mm同轴机枪,以及一挺位於车长席的Type-59 12.7mm防空机枪;其中Type-59同轴机枪最大射程1800m,日间射程1000m,夜间射程800m,实用射速250发/分,循环射速600发/分,而Type-54防空机枪最大射程2000m,对地面目标的日间射程1500m,对空中1600m,实用射速80100发/分,对空射击射速600发/分。射控系统也是80式战车研发工作的焦点,最早的80式原型车沿用79式的简单观测瞄准装置,各部件独立运作,并未整合成一套系统,例如炮手瞄准仪与外置式雷射测距仪可说是毫不相干。中国陆军在1981年决定以80式作为第二代主力战车,故接下来80式便不断地改良精进,逐步迈向成熟并投入生产,侧面印证了中国战车技术从1980年代起的突飞猛进。以下便分别介绍:略经改良的80式-II战车。80式-II:此为80式的第一种改型,换装较进步的Type-37A观测/射控系统,包括整合有TLRLA雷射测距仪(有效距离3003000m)的TGSA炮手瞄准仪、BCLA弹道计算机、环境感测单元以及二维稳定装置。将炮手瞄准仪与雷射测距仪整合後,80式-II在日/夜间均能有效射击固定与移动目标系统。此外,80式-II加装第二代星光夜视器,与上一代中国战车使用的主动红外线夜视器相比不仅效能较佳,而且不会像後者需要用红外线探照灯照射目标,进而暴露本身的位置;然而,第二代星光夜视器的效能仍无法与当时西方第一流主力战车的红外线热影像仪相提并论。80式-II还加装内建式检测系统(Build in Test System,BITS),使维修工作更加简易。80式-II也改良了部分动力组件,战斗重量与全长均略为增加,并将最早80式原型车的个人式核生化(NBC)防护装备更换为全车加压式。80式-II的正面装甲增厚,并在炮塔外加装大型置物架,炮塔两侧也各装四具单管烟幕弹发射器,通讯装备则改为VRC-83无线电与车内通话器。85式:这是北方工业公司从1980年代发展的新型战车,使用与80式相同的底盘、承载系统与动力系统,换装拥有复合装甲的新型盒状焊接炮塔。早期85式原型车的观测/武器系统与80式差不多,随後进一步换装更精良的射控系统、125mm滑膛炮、自动装填系统等等,技术改进幅度极大,与80式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在别篇专文介绍。由於经费有限,中国本身并未采购这种性能优於80/88式但昂贵得多的85式战车,而是用来外销(客户是巴基斯坦),并以获得的外销收入来为解放军换装新型战车,同时也可根据巴基斯坦的操作经验进行改善,这是中国从80/88式战车开始实行的新策略。换装83A长炮管105mm主炮的88A战车。88式A/B:80式战车发展到1988年正式定型,自用型号正式确定为88式。88式换装北方工业新完成的ISFCS-212型射控系统,整合有雷射测距仪、整合稳定装置的炮手瞄准仪、弹道计算机、主炮稳定装置以及可侦测目标仰角、方位角、轴倾斜与横风的环境感测装置,整体水准较以往中国战车有了长足进步,第一发命中率大幅提高,此外也具备行进间射击的能力,夜视装备则为第二代星光夜视器。此外,88式取消了原本80式位於炮盾左侧的管状瞄准镜,烟幕弹发射器改为炮塔两侧各装三组双联装。88式B是88式的第一种改良型,修改了储弹设施,能使用新的105mm弹药;88A则是稍後推出的进一步改进型,换装83A型105mm滑膛炮,炮管进一步加长使射程、威力提升。88式仍沿用传统的龟壳铸造炮塔,而88A则还可加挂FY系列的高爆反应装甲。虽然88式比起80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铸造炮塔、105mm主炮等仍属於上一代设计,与中国同时期发展出的85-2M无法相提并论;但由於经费拮据,解放军无法立刻换装85式,只能从1988年起开始生产88A/B战车,逐步汰换阵中大批老旧的59、69式战车。由於中国公开的资料极少,外界只能大致推估88式的生产数量。知名的詹氏防卫评论中心(Janes Sentinel Security Assessment)在2001年的刊物认为解放军此时共配备了400辆88式A/B,这是比较可信的数字;而IISS在2002年则认为中国已配备900辆88式A/B,次年更增为1000辆。由於中国军费不足,国防经费中相当比例是用於维持庞大的组织与人事,改革计画中重建老旧基础建设也占用极大的经费比例;而中国国防工业长年处於小步快跑以追赶世界先进水准,这在陆军战车与海军舰艇方面最为明显。综合以上,实在很难让人相信中国有足够的经费与意愿,在其真正的目标武器(例如96、99式战车)出现前大量生产过渡性质的武器(88A/B),更何况近年来解放军也没有太多经费能大量换装新型主力战车。88式C/96式:88C堪称80式族系最终的构型,1996年付诸量产之际正式命名为96式(西方国家一度还以为88C与96式是两种不同的战车),是解放军第二代主力战车的最终发展型,也是解放军真正换装的新一代主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