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目标的相关理论.doc_第1页
关于教学目标的相关理论.doc_第2页
关于教学目标的相关理论.doc_第3页
关于教学目标的相关理论.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教学目标的教学理论最近看了好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发现在教学目标的编写上,存在一些问题,想通过本专题与老师们一起讨论,教学目标的编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希望老师们参与!思考几个问题:一、教学目标的特点与功能是什么?二、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区别是什么?三、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当然把教学目标定义为“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可以的,但却有些一般化和笼统化。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还可以将教学目标定义为有着递阶关系的各种层次的教学目标系列。 在学校教育中,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级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是水平相对抽象的、陈述较为宏观的目标,是学校教育努力实现的总目标,也是安排学校开设各种类型课程及课程领域的依据。第二级水平的目标稍具体些,为课程目标,是某门课程要实现的目标,考虑不同的学习领域、学生的发展状况,以行为目标的形式把宽泛的培养目标分解得更加具体,作为课程标准。第三级水平的目标是将课程目标分析到操作化的程度,描述具体的行为结果,引导教学的展开,因此称为教学目标(即课堂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描述的范围是一个单元或一节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确定将要完成的具体目标,是目标系统中最具体并且可操作的单位。教学目标的内涵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外延是各类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也就是教学目标具体化的表现。二、教学目标的功能教学目标具有下述几方面的功能:(1)导向功能。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引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避免教学的盲目性。(2)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由于教学目标是对实际教学结果的预期,因而为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时对教学结果进行的测量与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3)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教学策略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因此教学目标制约并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4)指引、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开始时,明确告诉学生教学目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新内容的期待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5)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载体。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只有将课程目标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时,课程目标才得以落实,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得课程目标最终得以实现。参考书目:陈晓慧.教学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三、传统教学目标陈述的方式及其弊端:第一、在表述教学后学生要能“做什么”时,使用意义含糊的词语。如“懂得”“理解”“认识”“掌握”“体会”“加深体会”“进一步认识”。这是目前教学目标陈述中最常见的问题。第二、由于教师缺乏分类思想的指导,因而陈述的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在陈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时,比较混乱。第三、目标主体的偏离。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最常用的句式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使学生认识。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教师是否做了“使能”的努力,将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的行为观测点,学生是否“能了”,反倒成为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助证。如是这样,与“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一基本界定产生了目标主体的偏离。四、规范的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包含的要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目标设计与编写要以学生为中心。、目标设计与编写要用可测可察的外显行为来界定,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的编写和界定,一方面要使它直接指导教学,另一方面要考虑使它便于评价。、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习类型。教学目标中对学习类型的反映是通过能力动词来体现的,即不同类型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能力动词来陈述。如陈述性知识(陈述)、辨别(区分)、具体概念(识别)、定义性概念(分类)、规则(演证)、高级规则(生成)、策略性知识(采用)等。、教学目标设计与编写要全面考虑教学结果。教学目标的编写与界定,要力求反映教学目的的总体要求。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五、教学目标编写中可供参考的行为动词行为术语法:行为术语法就是用可以观察或测量的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的方法。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结果性目标就主要是运用行为术语法。对于行为动词,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动词。见下表:知识领域:学习水平可供选择的行为动词了解如说出、背诵、辩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理解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应用如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订、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技能领域:学习水平可供选择的行为动词模仿如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独立操作如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订、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迁移如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表现目标描述法:(与课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相对应)学习水平 可供选择的行为动词 经历 如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反应 如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领悟 如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六、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界说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的总要求(它限制在学校教育范围内)。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具有何种社会价值的社会成员,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即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在身心各方面得到怎样发展的问题。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理想中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和学科目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 三、教育目的的四个层次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四个层次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替代。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教育工作的一张蓝图,这张蓝图的实现必须通过设计一系列课程和组织一系列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