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说课记录.doc_第1页
《桃花源记》说课记录.doc_第2页
《桃花源记》说课记录.doc_第3页
《桃花源记》说课记录.doc_第4页
《桃花源记》说课记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 课题:桃花源记主备人:张华新 复备人:支秀珍【课标与教材分析】:新课标指出:“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作者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丰足的生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描写,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他生活在爱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不满社会现实,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重点:反复诵读,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难点: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的:作者的情况;世外桃源的意思;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想知道的:故事的具体内容,到底有无这样的地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生字;浅易的句子;注释中的语句。【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方法与媒体】 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可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导入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学生交流)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注意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要求进行朗读指导: (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翻译。 提醒学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五、学生齐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文言知识整理归纳应作为重点:古今异义如“交通、鲜美、妻子、不足、无论、绝境”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分步品味,想像桃源理想世界的奇特之处;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发表对其理想的评价;总结收束全文。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提问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诵读,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分步品读课文 1通过练习“ 桃源”的形式了解课文的线索。 2、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 提问: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可以理解为如下三点: 一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还可以有其它理解。 3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三、深入研讨课文,了解写作目的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四、课堂小结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