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doc版.doc_第1页
《应对气候变化》doc版.doc_第2页
《应对气候变化》doc版.doc_第3页
《应对气候变化》doc版.doc_第4页
《应对气候变化》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对气候变化 迎接低碳时代全球气候问题的由来、现状与应对学习目的:通过该专题的学习,了解全球气候问题的历史由来、严峻现状以及世界应对和各国政府的态度立场,同时深刻理解中国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和为应对气候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并结合实际,身体力行为碳减排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近百年来,人类正经历一场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不仅关系人类未来的生存安全,而且已经成为影响未来国际体系、重塑全球政治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世界各方为了自己的“小算盘”就碳减排相关问题进行激烈的博弈。但不管博弈的结果如何,无可置疑的就是,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气候问题日益严重,全球化的“低碳革命”正在兴起,人类也将因此进入“低碳时代”,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全新时代。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概念、政策应运而生。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它将对人类未来发展产生哪些影响?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变化?中国怎样走自己的低碳之路?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又能为迎接低碳时代做些什么?这些就是本章要关注的问题。一、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趋势及影响1、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气候变化是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就是指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开始把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提出来。80年代,随着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关系认识的深化,随着几百年来最热天气的出现,这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议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其2001 完成出版的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根据地面气象仪器观测结果,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2007年IPCC发布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确定:目前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前升高了0.74;20世纪的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而过去的50年又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50年。气候变暖的现象得到了观测事实的确认。2、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气候变化主要源自于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然而在地球的大气层中,有一部分气体,例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由于可以无障碍地让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通过,同时又阻挡住从地球表面反射回来的长波辐射,致使地球大气层内部的温度升高,有类似温室的效应,所以被称为“温室气体”。一般来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越高,温室效应越强,气候变暖将进一步加剧。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的寿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其寿命可达200年,因而最受关注。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但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譬如,到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正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得出的结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而最近五十年的全球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2007年,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进一步确定,全球变暖90%的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把“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化”的可能性从以前的“可能”、“很可能”变成了“几乎可以肯定”。3、气候变化的趋势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0.4%),到目前已上升到近360ppm。依据各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到4。2001年,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在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排放情景下,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到2100年时将比1990年上升1.45.8,可能是近一万年中增温最显著的速率。2007年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推测,到21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升高1.84。4、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对其负面影响更为关注,因为其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到全球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据科学推测,如果全球气温升温1,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升温2将意味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彻底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1)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入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等疾病增加或再次发生。二、气候变化问题国际谈判进程及各国立场1、漫长的谈判进程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全世界各国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开始一系列漫长的国际谈判。(1)两大国际公约的诞生1990年12月联合国决定成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此后开始了漫长的气候问题谈判。截至2005年,谈判最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就是两大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于1992年5月9日在纽约通过,并在1992年6月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开放给各国签署。公约缔约方会议(COP)是公约的最高机构,它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定期审评公约规定的缔约方义务和评估各缔约方履行公约的情况。第一届COP会议于1995年举行,之后每年召开一次。公约规定了缔约方在履约过程中应遵循的五项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特殊情况原则、预测、防止或尽量减少气候变化的原则(预防原则)、促进可持续发展原则、合作和开放经济体系原则。另外规定了各缔约方的义务。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期间,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而最终签署,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使公约的实施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京都议定书改变了公约中只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定性限制的做法,对其附件二所列缔约方(主要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做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限制,要求它们在201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排放水平相比平均要减少5.2%,其中欧盟平均减少8%,美国7%,日本6%。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国际法的形式对特定国家的特定污染物排放量做出定量限制。(2)“后京都时代”的气候谈判2012年京都议定书一期到期以后被称为“后京都时代”。在这一阶段,联合国需要考虑制定新的国际气候协定。2005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公约第11次缔约方会议(COP11),是“后京都时代”气候谈判的启动标志。会议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其中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工作小组,于2006年5月开始启动针对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2012年后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谈判进程,以进一步推动和强化各国共同行动。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会议根据京都议定书在印度尼西亚召开,达成“巴厘路线图”。会议对附件一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区分,规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两条轨道上进行谈判,从此“后京都时代”气候谈判采用双轨谈判机制。双轨制也是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谈判框架。“巴厘路线图”规定新的国际气候协定必须在2013年生效,所以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被看成国际谈判的最后期限,各方都给予了很高的预期。2、出人意料的哥本哈根会议(1)会议基本情况2009年12月719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COP15暨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会议在原定的会期上拖延一天,最终戏剧性落幕。相对于人们的预期,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出人意料。没有形成人们期望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只是通过了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1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与中国总理温家宝、印度总理辛格、南非总统祖马和巴西总统卢拉磋商后,美国与基础四国达成一项非约束力的“五国协议”哥本哈根协议。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宣布这一决议时指出,如果各国都坚持己见,等待达成一项既全面又有约束力的协议,结果可能会一点进展都没有,甚至会出现“走一步、退两步”的情况。 在一些国家质疑哥本哈根协议出台方式不民主、不透明的反对声中,各国家集团对协议进行紧急磋商。欧盟经过闭门协商,做出让步,宣布同意这份协议。非洲国家联盟和小岛国家联盟也表示今后愿意在哥本哈根协议基础上继续谈判。 1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球媒体记者宣布哥本哈根协议将采取自愿加入原则吸纳缔约方,随即有20国加入缔约方。最终,哥本哈根协议以188国赞成,5国(委内瑞拉、苏丹、尼加拉瓜、玻利维亚、古巴)反对获得通过。由于没有获得全体成员国通过,这份协议不属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有缔约方的共识,不能成为公约框架内的文件,不能冠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任何标识。 (2)哥本哈根协议主要内容及意义在减排目标方面,协议提出全球增温应低于2摄氏度;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与经济转轨型国家)应履行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但协议并没有给出具体数字;由各缔约方在2010年2月1日前宣布本国至2020年减排目标的具体数字,届时会将其写入协议的文本。在协议中,发达国家没有为京都议定书第二期的强制性减排指标做出任何实质性承诺。在资金援助方面,协议提出至2012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短期资金援助为每年300亿美元,2013年至2020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资金援助为每年1000亿美元。根据协议内容分析,哥本哈根协议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协议第一次将包括基础四国在内的主要发展中国家自主减排目标列出,对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具有现实意义。虽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减排的义务性目标不一样,但它具有国内约束力,体现了积极签署协议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在防治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责任感。 其次,协议表明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短期和长期资金援助计划,与之前发达国家只作政治性承诺相比,援助计划透明、具体、细化,这是前所未有的进步。今后需要敦促发达国家信守承诺。 再次,美国基础四国模式,改变了国际制度制定过程以美国为主导的局面,表明了签约各方的诚意,在减排问题上,必须共同承担责任。发展中大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在事关人类福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展中大国将自己视为促合作、负责任的国家。获得188国授权的哥本哈根协议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最终成果,虽然不具实质法律意义的约束力,但依旧是今后联合国气候谈判的基础文件之一。因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认为,哥本哈根协议虽然不能满足各缔约方的希望,但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开始,为今后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形成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文件奠定了基础。哥本哈根会议决定2010年在墨西哥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COP16)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CMP6),届时将会继续厘清哥本哈根协议更多的细节,争取出台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成果。3、三大利益集团及政治博弈气候变化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从总体看,1997年前的气候变化问题讨论协商重点集中在科学认知层面;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签署京都议定书以后,气候变化讨论焦点集中在经济层面;以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生效为转折,气候变化的国际争论逐步转向地缘政治大国(或国家集团)的气候政治博弈。(1)三大利益集团及其立场在气候变化公约谈判中,主要形成了欧盟、以美国为代表的“伞形集团”(美、日、加、澳、俄等发达国家组成)、“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等三个大的集团。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南北矛盾凸现。各方所持气候变化谈判立场取决于切身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程度,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分歧,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一定分歧。 欧盟是气候谈判的发起者,各国国内环保势力较强,也力图在国际上高举环保旗帜,且因清洁能源在其能源构成中比例较大,并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较充足的资金,极力要求立即采取较激进的减、限排温室气体措施。“伞形集团”多为能源消耗大国,反对立即采取减、限排措施。“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集团庞大。“七十七国集团”于1964年6月正式成立,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组织,现有成员130个,名称沿用未变。中国不是七十七国集团成员,但一直与其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在经社领域基本上以“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的模式表达共同立场。到目前为止,“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集团尚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团结一致。但它们的内部矛盾也在加大,内部协调愈加困难。多数发展中国家反对在目前情况下立即采取减、限排措施,不希望减、限排措施阻碍其自身的发展;产油国担心减、限排措施会影响其石油生产与出口。以小岛国为首的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欧盟持相似观点。(2)气候问题的政治博弈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把近年来国际气候政治的激烈博弈推向了新的高潮。可以预料,博弈不会随着哥本哈根大会的结束而停止,而是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作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被探讨、谈判乃至争执。这种政治博弈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单轨双轨机制博弈。哥本哈根会议谈判采用“后京都时代”的双轨机制。一种是京都议定书(KP)机制,专门就京都议定书附件一指定减排目标的发达国家制定2012年后的第二期承诺减排义务进行磋商。另一种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长期合作行动(LCA)机制。双轨制有利于维护公平、保障发展中国家的权益。美国联合欧盟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意将双轨并为一轨,宣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须在统一的框架下谈判,共同做出减排承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求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要求实施双轨制。双轨制是发展中国家的谈判底线。 二是减排目标博弈。按照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度减排。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建议,至2020年,发达国家至少要减排25至40。在中期减排目标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期减排目标的立场分歧较大。中国和77国集团要求发达国家至少减排40。而发达国家做出的承诺离2020年减排25的最低目标仍有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试图摆脱以前做过的承诺。 三是资金技术支持博弈。资金和技术援助是发展中国家比较关心、也会得到实惠的议题。西方发达国家拖延推诿,使急需气候变化适应基金的不发达穷国和小国未来的前景暗淡。应对气候变化应该尊重发展中国家把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优先事项,并相信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促进所有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在国际资金来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为了经济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彼此的竞争不可避免。因此,发展中大国与小岛国及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分歧,这种分歧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显得更加复杂。 4、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从当前的国际舆论看,许多媒体特别是西方媒体有意无意地将中美相提并论,强调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地位和作用,美国也为转移目标,借口中国排放总量全球第二,而把自己的减排方案和所谓中国的减排透明度问题挂钩。这种转移视线,转嫁压力的做法实际上居心叵测。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进一步完善并广泛传播我们的观点和立场,从理论上说服别人,进而在道义上赢得支持。我们必须从理论和道义上夺取战略制高点,形成具有强大的、具有说服力的“中国声音”,来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争取必需的发展空间,并在可持续发展中塑造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此,我们应坚持以下三点基本立场:(1)坚决反对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碳排放排名。目前,许多官方研究都以国家、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为基数,进行全球碳排放分析。这在客观上突出和强化了中国在全球排放中的地位。实际上,以国家为单位计算碳排放总量完全没有道理、也没有意义。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而人口第三大国美国才3亿人,大部分国家只有几千万、几百万人。如果说排放权也是人权,排放面前人人平等,中国的排放总量要达到美国的至少4倍才算公平!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也不允许的,但也充分说明排放总量排名不说明任何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有极强的特殊性,要坚决反对个别国家在国际谈判中拿中国的排放总量做文章。我国应尽可能呼吁,在联合国和国际机构的相关报告中,应淡化各国排放总量的概念,强化人均排放的概念。国内新闻宣传也应注意淡化中国全球排放大国的提法,突出强调我国的人口比整个欧洲加整个北美洲人口总和还多1亿人,尽量降低国内外舆论对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关注和期望。(2)明确提出按消费端计算人均排放量。从人均排放看,全球排放空间主要被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占据,发达国家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因此,不能仅从生产端看待碳排放问题,因为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被人消费,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如果仅从生产端限制碳排放,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相关产业会从受限制国家转移到不受限制的发展中国家,单个国家虽然实现了减排,但对全球来说,并没有实现减排的目的。近年来,发达国家为了减轻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把很多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我国作为全球加工制造基地,为全世界生产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这些产品相当大部分被国外消费,将生产这些产品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都算在中国头上,显然不够公平。我们应对联合国有关机构提出明确要求,今后评估报告应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分别计算各国人均碳排放量,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各国的排放水平。(3)继续坚持重申历史责任原则。历史责任原则是目前全球气候谈判的重要基础。但当前发达国家在谈判中一个很明显的倾向,就是试图淡化历史责任,进而否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所以未能达成各方期待的协议,主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试图改变已有的谈判基础,甚至要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起承担强制性减排责任。因此,坚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在各个场合重申这一原则,对于争取舆论、防止被发达国家“绑架”,是很必要的。当然,强调这一原则,并不表示发展中国家不承担未来减排的责任,而是为了促使发达国家在协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方面提供更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三、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1、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总体思路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减少排放量,增加吸收量是控制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相比,是治本的关键所在。在控制气候变化方面,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一是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二是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包括各国之间的联合履约),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三是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等。以经济手段推动和促进全球减排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并被证明是有效手段。其中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所以通称为“碳交易”。 2、六大节能减排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早在1992年6月11日就签署了公约,此后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节能减排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在“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22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8大约束性指标。这八大约束性指标中与资源环境保护有关的占到一半,主要包括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等。此后,节能减排成为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关注的指标。“十一五”以来,我国政府主要采取了六大政策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1)淘汰落后产能2006年2008年,我国淘汰落后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到2009年上半年,已关停小火电机组5407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的任务。(2)优化能源结构2005年,我国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截至200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达2.5亿吨标准煤,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生产能力等均居世界第一。(3)推动技术进步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攻克一批促进节能减排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环境治理工程;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节能和环保服务市场。(4)增加森林碳汇温室气体的汇是指温室气体从大气中清除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我国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林业作为温室气体汇的能力。近5年来,中国森林蓄积量以每年近1亿立方米的速度在增长,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4提高到20,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5)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实行耗能产品最低能效标准,扩大强制性能效标识的实施范围;切实抓好电力、钢铁等重点耗能企业以及建筑、交通行业和公共机构的节能工作,加强了重点耗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对重点污染源实施了在线监测,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不同模式循环经济的典型经验。(6)完善政策机制设立节能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节能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合同能源管理等。对开展节能、发展循环经济和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采取了减税免税政策;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工程,实行“以奖促治”政策,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对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的地区,研究实行生态补偿的机制。随着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方面政策的频频出台,2007年6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开始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方案回顾了我国气候变化的状况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不懈努力,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阐明了我国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更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写照。在2010年节能减排目标即将完成时,近日,中国政府又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的新目标,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政府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展示了13亿中国人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真诚愿望。四、迎接低碳时代全球气候变暖呼吁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可以说,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对于推动低碳经济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至关重要:一是美国选择以新能源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这一政策在全世界掀起了新能源经济的浪潮。二是哥本哈根会议对全球的碳减排形成新的压力。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开幕起,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全球对于气候变暖和碳排放的关注,对各国政府和产业界形成了现实的压力,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1、发展低碳经济(1)何谓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全球低碳经济浪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报告表明,与利用煤炭和石油发电的1100亿美元投资相比,2008年全球绿色能源发电的投资首次超过传统能源,达到了1400亿美元。低碳经济中的最重要领域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等)发展的状况表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重要分水岭,它已开始对各国经济结构,投资和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开发绿色能源已成为奥巴马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欧洲国家虽然采取绿色环保措施的时间相对较早,但过去欧洲各国的行动太分散,力度不够大。欧盟委员会2009年3月9日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2008年全球绿色能源发电吸引了140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最大的增长来自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3)低碳经济在中国当发达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时,中国也应该找到自己的低碳经济之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尽量体现低碳理念的经济模式。它最大的特点不是依靠庞大的投资,购买发达国家最先进的减排技术和设备来实现减排,而应该是体现中国特点的适用性强的减排模式。主要应该关注以下领域:一是能源消费的调整,在能源消费多元化、煤炭利用的多元化等方面下工夫,以多种政策来引导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二是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三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四是低碳经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应用。2、提倡低碳生活全球气候变暖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人可以置身其外,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能源的消耗,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参与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方式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除了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的方法,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可见,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编撰执笔:林新荣)思考题:1、分析气候变化问题的由来及其影响。2、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措施有哪些?3、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如何身体力行迎接低碳时代?知识链接:1、专题网站2、相关术语3、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凝聚共识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4、15招教你如何步入低碳生活。【专题网站】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中国低碳网【相关术语】1、气候与气候变化狭义地讲,气候常常被定义为“平均的天气状况”,或者更精确地表述为,以均值和变率等术语对变量在一段时期里的状态的统计描述。这里,一段时期可以是几个月到几千年甚至数百万年。通常采用的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30 年。这些变量一般指地表变量,如温度、降水和风。广义地讲,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的状态,包括统计上的描述。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典型的为10 年或更长)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对大气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人为改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 款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 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2、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对流层系统之内。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4。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面-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3、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所射出的红外辐射谱段特定波长辐射的气体成分。该特性导致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全由人为因素产生的温室气体,如蒙特利尔协议所涉及的卤烃和其他含氯和含溴物。京都议定书将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s)和全氟化碳(PFCs)定为温室气体。4、温室气体的源与汇所谓温室气体的源,简单的讲,就是指温室气体向大气排放的过程或活动;而温室气体的汇是指温室气体从大气中清除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具体说:温室气体的源是指温室气体成分从地球表面进入大气,如燃烧过程向大气中排放CO2;或者在大气中一些物质经化学过程转化为某种气体成分,如大气中CO被氧化成CO2,对于CO2来说也叫源。温室气体的汇则是指一种温室气体移出大气,到达地面或逃逸到外部空间(如大气CO2被地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或者是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经化学过程转化,成为其它物质成分。5、二氧化碳(CO2)及二氧化碳当量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可以自然生成的气体,也可以是燃烧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以及土地使用变化和其他工业过程的副产品。它是影响地球辐射平衡的主要人为温室气体。它是度量其他温室气体的参考气体,其全球增暖潜力指数为1。二氧化碳当量:对于给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混合气体,相当于多少能够引起同样的辐射强迫的二氧化碳的浓度。6、化石CO2(二氧化碳)排放因碳沉积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和媒)的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7、固碳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的碳含量的过程。生物固碳过程包括通过土地利用变化、造林、再造林以及加强农业土壤碳吸收的实践来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物理固碳过程包括分离和去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或加工化石燃料产生氢气,或将二氧化碳长期储存在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地下含水层。8、碳汇与森林碳汇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与之相对的概念是碳源,它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9、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10、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1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该公约于1992年5月9日在纽约通过,并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议上,由150多个国家以及欧共体共同签订。其宗旨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个水平上,使气候系统免受危险的人为干涉”。它包括所有缔约方的承诺。在该公约下,附件一中的缔约方致力于在2000年前将未受蒙特利尔议定书限制的温室气体排放回复到1990年的水平。该公约1994年3月生效。12、缔约方大会(COP)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的最高机构,由批准或同意UNFCCC的国家组成。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1)于1995年在柏林召开,此后每年召开一次。13、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UNFCCC缔约方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达成。它包含了除UNFCCC之外法律上所需承担的义务。议定书附件B中包括的各国(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经济转轨国家)同意减少人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碳、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的排放量,在2008至2012年的承诺期内排放量至少比1990年水平低5%。京都议定书仍未生效。14、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MOP)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大会将充当京都议定书的最高权力机构-缔约方会议(MOP)。只有京都议定书的各缔约方可以参与讨论和作出决定。在该议定书生效之前,MOP 不可以召开会议。15、附件一国家/缔约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1998年修订)所包括的国家集团,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中的所有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其他不履行公约的国家即非附件一国家。根据公约第4.2(a)和4.2(b)款,附件一国家承诺2000年前单独或联合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也参见附件二、附件B和非附件B国家。16、附件二国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二中所包括的国家集团,是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中的所有发达国家。在公约第4.2(g)款下,这些国家被期望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履行义务,如准备国家报告。附件二国家还被期望推动环保友好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转让。凝聚共识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2月18日哥本哈根)拉斯穆森首相阁下,各位同事: 此时此刻,全世界几十亿人都在注视着哥本哈根。我们在此表达的意愿和做出的承诺,应当有利于推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站在这个讲坛上,我深感责任重大。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各位,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2006至2008年共淘汰低能效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5年至2008年,可再生能源增长51,年均增长14.7。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农村有3050万户用上沼气,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2003至2008年,森林面积净增20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增11.23亿立方米。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各位同事,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从零开始的,国际社会已经为之奋斗了几十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是各国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取得的成果,凝聚了各方的广泛共识,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