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与对策——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修正.doc_第1页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与对策——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修正.doc_第2页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与对策——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修正.doc_第3页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与对策——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修正.doc_第4页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与对策——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修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考 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修正胡雪萍内容提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家研究的课题,从我国情况看,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大,城市就业压力大,怎样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的劳动力转移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从成本收益分析这一视角,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了重新思考,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充分考虑转移的收益和成本,采取相应措施,使城市和农村共同吸纳。关键词:农业剩余劳动力 成本收益 托达罗模型Think twice on the migration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er A revise to Todaros modelAbstract: The migration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er is a research topic of development economists. From our country, there are many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er, more pressure on getting urban employment, It is more emergency to look for a way to transfer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er. On the base of revising Todaros model, by analysis cost and revenue, rethink migration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er in China, cost and revenue should be considered during the migration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er , and some measures must be took to absorb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er by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er cost and revenue Todaros model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必然现象,各国的发展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从我国情况看,农业剩余劳动力存量大,城市就业压力大,应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本文从托达罗模型入手开始分析。一、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内涵和政策含义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从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的人口流动模型。托达罗认为,由于城市中失业的存在,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决策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模型的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1: 第一,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这种考虑主要是经济因素,但也包括心理因素; 第二,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实际工资差异。其中预期的差异是由实际的城乡工资差异和在城市部门成功地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第三,获得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第四,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很大的条件下,也是如此。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的高失业率是城乡经济机会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用公式表达这一思想为2: M=f(d) f 0 (1) d=W.-r (2) =N/(S-N) (3)在上式三个式子中,f 0 表示人口转移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M为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数量;d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W为城市实际工资水平;为在城市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r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S为城市总劳动力规模;N为现代部门总就业人数。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上述这一模型是指一个阶段而言的,人口转移应该建立在较长时间范围基础上,为此托达罗建立了一个转移者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以前的n期净收入贴现值公式: (4)在这一公式中,Yu(t)和Yr(t)分别代表t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资率,n表示计划范围内的时期数;r表示贴现率(托达罗解释为反映迁移者的时间偏好程度)C(0)表示迁移成本,p(t)表示一个迁移者t期中在现代部门获得工作的概率。据此,托达罗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猛增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有:第一,缩小城乡就业机会的不平衡。如果让城市工资率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农村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就会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这不仅会引起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且最终会造成农村地区劳动力短缺,特别是在农忙季节更是如此。这些社会成本可能会超过个人的迁移收益。因此,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政策含义是如何阻止从农村向城市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第二,开创城市就业机会不足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由于假定人口流动率与城市较高的工资和较高的就业机会成正比,因此,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多将会引起人们对高收入水平的预期,导致更多的农业劳动力流入城市。这种旨在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来减少城市失业的政策,不仅可能会导致更高的城市失业率,而且还会因“诱发迁移”造成低水平的农业产出。第三,减少政府对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的过分投资。托达罗认为,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的速度大大超过城市新就业机会创造的速度,在城市出现了庞大的过剩劳动力。因此,农村居民的教育学历越高,其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因而不加区别地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的迁移和失业,在支付同样工资的条件下,城市中的雇主愿意雇佣那些受教育较多的人,原本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就可胜任的工作,却要具有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的人去做。第四,鼓励制定一体化的农村发展规划。要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因此,要求恢复农村和城市收入之间的适当平衡,改变目前的发展规划严重偏向于城市工业部门的政府政策,减弱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动力,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二、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修正(一)反思托达罗模型正确地分析了农业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较高收入地区流动的现实,在他的模型中,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主张,这对于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稳定,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托达罗模型也存在不少缺陷:1、托达罗假定发展中国家在农村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认为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始终是正数,这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符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增长又快于城市人口增长,在有限的土地上必然存在大量的生产率很低的劳动力。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总量大,“十五”期间农业剩余劳动力有1.5亿左右,其中向非农领域转移的就有4000万人,如果按GDP保持年均8%的增长,每年大约只能提供800万个就业岗位,劳动力将会长期供过于求。这么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将会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2、托达罗模型中包含一个假定,即流入城市的劳动者必定在城市里找到工作,即使找不着工作也会做临时工或完全闲置。因为他们在城市里待的时间越长,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预期的收入也越高这些假定是不符合实际的。实际上,农民在城里找不着工作的话,一般都会返回农村,做临时工的人挣到一些钱后,也都会再回到农村。因为,在城市中生活比在农村中生活要支付更高的生活费用。迁移者是理性的经济人,他在城市里等待就业机会的同时,会充分考虑自己的生活成本,而托达罗只考虑了农业劳动力的迁移成本,忽视了迁移所需的附加成本,如制度约束带来的额外费用和在城市里生活的生活成本及心理成本。具体来说,务工的成本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经济成本包括托达罗模型中的迁移成本,进城后为获得城市的暂住证等的证卡成本、培训成本等。社会成本包括思乡的心理成本、承受不公平待遇、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丧失等成本。因此,光考虑城乡预期收入差距,还不能解释这种转移,还必须考虑在城市获得的实际收益和实际花费的成本。这种收益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收益是货币性收益,即农业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所获得的工资和其他货币收入;无形的收益是一种潜在的收益,即农业劳动力通过进入城市,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获得了一定技能。3、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直接受就业概率的影响在托达罗模型中,就业概率=N/(S-N),农业劳动力是否转移依据的是城市总就业人数N,城市总失业人数S-N 和城市新就业岗位创造率,而又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差。这个就业概率的确定从理论上讲看似可行,但从现实看,农业劳动者无从知道这些数据,这些变量太宽泛,缺乏可行性。因此,其迁移似乎带有“盲目性”。但从实际情况看,农业劳动力在作出流动决策时,往往要考察流入地的就业情况,如哪些行业需要工人等,而这信息又主要是通过外地打工的亲朋好友处得来的。根据一项研究表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来源如下3:来自亲戚、朋友的 占76.1%来自招工队的 占9.7%来自广播电视的 占2.8%来自招工广告的占2.1%在上述信息中,第一项信息在社会学上称为“初级社会关系”;后三项称为“次级社会关系”,这样的信息源说明了,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流动,是以熟人群体为基础的。因此,可以说,农业劳动力的流动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而不是如托达罗所说是“盲目”的。(二)修正基于以上的分析,对托达罗模型作如下的理论假定:1、农业劳动力是理性的经济人,农业劳动力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2、农业劳动力作出决策的依据是其行动的成本和收益。根据以上假定,建立新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型:M(t)=f D(t) , C(t) , R(t) f/D 0 , f/R 0 , f/C 0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量M(t)是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当预期收入差异较大时,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量就越大,反之就小;f/R 0表明M(t)随农业劳动力在城市获得的实际收益的增加而增加;f/C 0表明M(t)随转移的成本的增加而减少,当成本增大时,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量就会减少,反之,会增大。D(t)仍然表示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表示对具体就业岗位的预期就业概率,与托达罗的就业概率的含义不同。三、修正后的托达罗模型对促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含义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预期收入差异、转移必须支付的成本、在城市实际获得的收益。而这些因素又受到制度因素、就业容量等因素的制约。(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制约因素1、制度约束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成本C(t)加大这种制度约束主要包括户籍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用工制度等。从户籍制度看,由于户籍制度,使预期的实际工资有可能小于农村的实际收入,阻隔了劳动力的转移。一是增加了劳动的附加成本,主要反映在同工不同酬上;二是增加了子女教育的附加成本,这些进入城市的劳动力的子女在入学上,需要交纳额外的借读费、赞助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流动成本。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看,由于比较落后,农业劳动者既无劳动保险,又无医疗保险,一旦他们转移到城市后,由于缺少相应的保障,加重了转移者的心理成本。从用工制度看,转移出去的农业劳动力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一是在就业上受到歧视,要么采取资格认证、行业限制等政策限制农业劳动力在城镇中就业,要么只让农业劳动力从事一些报酬低、待遇差的工种;二是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工资被拖欠、克扣的现象时有发生。2、乡镇企业就业吸纳能力下降的制约,引起下降在20世纪80年代曾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主渠道的乡镇企业,由于面临着二次创业,要求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逐渐减弱,引起农业劳动力的就业概率下降。表一:乡镇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4年份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万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人数(%)1980300010.11990926222.11998125372720001282025.720011273325.9从表中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和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率增长缓慢,有的年份的比率还是下降的,这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再向乡镇企业大规模转移的可能性减弱。3、城市就业容量的制约,使提高的空间受到限制一方面城市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就业更加困难。从下岗职工人数看,2002年上半年,国有企业累计下岗职工为3014万人,实现再就业的国企下岗职工只有1700多万人,再就业率只有5.6,比2001年上半年减少了4个多百分点5。城市中原本只有农业劳动力才愿干的“粗、重、脏、累、差”工作,下岗职工也开始问津,使农业劳动力进入的空间缩小。另一方面,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扩大,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大约为1200-1300万人,近年来,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达到9800多万人,且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劳动力整体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转变6。 4、农业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影响了R(t)的提高根据一份有关农业劳动力素质的调查,在所调查的对象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达到48,几乎占了一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27。这种素质造成了两方面结果,一方面,农业劳动力难于适应城市中工作岗位的需求,难于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只能是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收入水平低的工作。这两方面,都使农业劳动力在城市实际获得的收益R(t)难于提高。(二)利用修正的模型引导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并不能象托达罗所说的那样,阻止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是要积极引导,城市和乡村共同吸纳。从以上分析看出,要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要从提高就业概率、减少成本支出、增加收益等方面着手:1、 提高就业概率从修正后的托达罗模型可以看出,由于D(t) = W(t). - r(t),而是指具体岗位的就业概率,因而,要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要扩大这些劳动力的就业概率。 其一,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城市就业容量。提高城市化水平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据预测,我国城市化水平到2010年将达到45左右,如果实现了这一目标,则将会有2亿左右的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的城镇人口。提高城市化水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城市建设,一方面可以发展大中城市,充分利用其工业经济中心的地位,利用其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服务业,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为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发展小城镇,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农村建立工业小区,在工业小区的建设上,要本着以市场导向为原则,以能够产生关联效应的、能带动周围经济发展的产业为主导产业,通过采取倾斜政策,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其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就业概率,除了要通过增大城市的就业容量之外,还要立足于农村本身的发展,扩大农村内部的就业概率。要着重调整农业内部的结构,从传统的种植业转向林、牧、渔业,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及与农业有关的服务业的发展,就地吸收从农业中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其三,建立就业服务制度。为了提高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概率,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就业市场的机构,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前、就业中和就业后的服务。通过提供信息参考、统一管理、跟踪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状况和用工状况,提高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概率。2、 消除制度约束,减少转移成本C(t)一是对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削弱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限制,允许劳工移民,即允许在城市打工,且有稳定职业的农村居民,给予长期居住权利和市民待遇,减少劳动力转移中的流动成本。尽快使一部分长期在城镇工作的农民的子女在入学、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的子女同等的待遇,减少转移中 的附加成本。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城的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其保障金可由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共同出资。据了解,我国的农村低保工作从1994年就开展过试点,但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同时,建立失业、养老、医疗保障制度,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减少心理成本。三是完善用工制度,消除对转移的劳动力的歧视性制度规定,打破城乡差别、工种限制,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3、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