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知识课件_第1页
糖尿病知识课件_第2页
糖尿病知识课件_第3页
糖尿病知识课件_第4页
糖尿病知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糖尿病基础知识,甘李药业 市场部,目录,血糖与胰岛素 糖尿病分型及发病机理 糖尿病临床表现与诊断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综合治疗,调节血糖激素,降糖激素: 胰岛素(Insulin),体内唯一的 降糖激素 升糖激素: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髓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 生长激素 其他,胰腺结构和胰岛功能,胰岛素原和胰岛素的一级结构,一种蛋白质 A链:21个氨基酸 B链:30个氨基酸 半衰期:45分钟 清除:主要在肝脏和肾脏清除,胰岛素降糖作用示意图,胰岛素原,胰岛素,胰岛素与受体结合,胰岛素受体,细胞内系列变化,胰岛素的分泌,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受葡萄糖传感器调控 通过细胞排粒作用,释放入血液,胰岛素的双时相分泌,0,20,40,60,80,100,0,30,60,90,Time (mins),第一时相,第二时相,时间 (分钟),血浆胰岛素 mU/L,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胰岛素的分泌,第一时相:快速分泌相 细胞接受葡萄糖刺激,在0.51.0分钟的潜伏期后,出现快速分泌峰,持续510分钟后减弱 第二时相:延迟分泌相 快速分泌相后出现的缓慢但持久的分泌峰,其峰值位于刺激后30分钟左右,胰岛素分泌与血糖波动关系,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正常人每天约分泌50U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分泌:抑制肝糖输出,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提供日常活动能量,维持血糖在狭窄范围内波动;占全天的40-50% 餐时胰岛素分泌: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食物中的糖类,提供能量,血糖来源,血糖去路,肝糖原,消化 吸收,分解,非糖物质 (蛋白质、脂肪等甘油、脂肪酸、氨基酸),转化,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糖异生,非糖物质 (蛋白质、脂肪等),血糖,胰岛素+,胰岛素+,胰岛素+,胰岛素-,胰岛素-,肾脏排泄,胰岛素的降糖作用,重点小结,列举人体内升糖激素和降糖激素? 胰岛素分子结构? 胰岛素分子如何降低血糖? 胰岛素双时相分泌模式? 全天胰岛素分为哪两部分,主要作用? 血糖来源与去路?,糖尿病分型及发病机理,糖尿病:全世界主要致死因素之一,3.4,5.4,6.6,6.1,6.0,2.2,4.8,6.9,5.1,8.8,8.6,2.5,0,1,2,3,4,5,6,7,8,9,10,Excess mortality attributable to diabetes (%),Africa,Americas,Eastern,Mediterranean,Europe,Southeast,Asia,Western,Pacific,Men,Women,Roglic G, et al. Diabetes Care 2005;28:21305,仅次于感染,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交通意外的第五大死因,2007年糖尿病患者数TOP10国家 (2079岁患者),IDF web-site, /media,中国几次大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摘自医师报 2008年11月版,1980年 1994年 1996年 2002年 2007年,兰州会议标准 WHO1985 WHO1985 WHO1999,0%,8%,6%,4%,2%,10%,12%,14%,0.67%,2.28%,3.21%,4.5%,1.8%,13.31%,10.59%,患病率,城市,农村,男性,女性,中国城市糖尿病患者已高达4100万,糖尿病造成的沉重负担不亚于经济危机,糖尿病DM (Diabetes Mellitus) 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使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进而出现全身各个系统的并发症。,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分型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1型糖尿病(T1DM):以前称胰岛素依赖型 2型糖尿病(T2DM):以前称非胰岛素依赖型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A. B细胞功能基因缺陷 B. 胰岛素作用的基因异常 C. 胰腺外分泌疾病 D. 内分泌疾病 E. 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 F. 感染 G. 非常见的免疫介导的糖尿病 H. 并有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T1DM发病机理胰岛素绝对缺乏,病毒感染,基因改变,自身免疫,B细胞损伤和免疫性胰腺炎,胰岛素绝对缺乏,高血糖,1型糖尿病,T1DM发病机理,胰岛细胞受自身免疫性破坏所致,患者多具有特征性的自身免疫抗体存在 针对胰岛细胞的抗体如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酪氨酸磷酸酶自身抗体(IA-2)常阳性 包括急性型和迟发型: 急性型:青少年发病,有酮症酸中毒倾向 迟发型(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 :发病年龄较大,起病相对缓慢,早期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有效,而无酮症酸中毒,此时易误诊为2型糖尿病,T1DM自身免疫中介性(1A型),T1DM特发性(1B型),具有1型糖尿病的表现而无明显的病因发现 呈现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缺乏,频发酮症酸中毒,但始终没有自身免疫反应的证据(针对胰岛细胞抗体阴性) 此类患者很少,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某些族群。遗传性状强,与HLA无关,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 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症状:发病时糖尿病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即有酮症倾向 治疗:胰岛素 蜜月期,T1DM简述,T2DM发病机理胰岛素相对缺乏,T2DM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抵抗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 外周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降低,脂解作用增强 肝葡萄糖产生及输出增加,在糖负荷时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 胰岛素抵抗贯穿于T2DM全过程,由单纯IR 糖耐量减退 T2DM早期、后期,T2DM的自然史 (Natural history of type 2 diabetes),20,10,0,10,20,30,Adapted from International Diabetes Center (IDC). Minneapolis, Minnesota.,糖尿病病程, 细胞功能,血浆葡萄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空腹,餐后,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发病年龄多数在35岁以后 临床特征为起病缓慢、隐匿,大多数患者往往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部分病人是在体检时发现 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引起,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为主,伴随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多,或少,或正常 治疗:口服药、胰岛素,T2DM简述,妊娠糖尿病(GDM),妊娠中初次发现的糖尿病(妊娠前已知有糖尿病者称之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75g OGTT中所见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DM/IGR) 产后6周需复查OGTT,重新确定诊断 正常 IFG或IGT 糖尿病重新分型 妊娠期只能用胰岛素治疗(不通过胎盘屏障),哺乳期过后根据分型及胰岛B细胞分泌情况再决定治疗方案,糖尿病的警示灯,有糖尿病家族史,疾病和生活压力,不良的饮食及 生活习惯,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年龄因素,既往有妊娠的妇女 曾经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妇女,重点小结,糖尿病定义?中国患者总数? 糖尿病分型? T1DM与T2DM发病机制有何不同? 胰岛素抵抗? 占全部DM人数90%的是?多发于青少年的是?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是?,糖尿病临床表现与诊断,尿液检查(urine studies) 血糖测定(glucose examination)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evaluation of HbA1C) 其他,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 (Laboratory Studies),尿糖测定 - 诊断重要线索,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 肾糖阈:DM肾疾患升高,妊娠时降低 尿酮体阳性: - 新发病者提示T1DM - 对T2DM或正治疗者,提示疗效不满意或出现重要的合并症 - 尿酮体阴性不能排除酮症:用硝基氢氰酸盐试验法,乙酰乙酸和丙酮呈阳性反应,酸中毒明显时,以-羟丁酸为主,尿液检查(Urine Studies),血糖测定 (Glucose Examination),诊断主要依据,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 测定方法:静脉全血、血浆、血清和毛细血管全血测定 一次测定仅代表瞬间血糖水平,一日多次测定可更准确反映血糖控制情况 分为: 空腹血糖:FPG(fasting plasma glucose)/FBG 反映全天基础血糖水平 餐后血糖:PPG(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PBG 反映进餐后血糖水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 血糖高于正常未达诊断标准者做 - 不限饮食和正常活动23天后清晨进行 - 试验前禁食814h,可以饮水 - 取空腹血后, 5min内饮75g无水葡萄糖粉的水溶液250300ml,服糖后30min、1h、2h和3h取血(用于诊断可仅取空腹及2小时血)测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测定(evaluation of HbA1C),糖化血红蛋白为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两条链N端的缬氨酸与葡萄糖化合而成,为不可逆反应,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其中以HbAlc为主。 由于红细胞在循环中的寿命为120天,故其测定可反映DM患者过去3个月内血糖控制水平,是血糖控制的监测指标。 HbA1C :正常值46,血糖分类示意图,IFG,IFG+IGT,IGT,正常,DM,空腹血糖 mmol/l,OGTT2小时血糖 mmol/l,低血糖,3.3,3.3,糖尿病前期血糖调节受损: 空腹血糖受损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 ):FBG 在5.6-7.0mmol/L之间; 糖耐量受损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PBG在7.8-11.1mmol/L之间;,糖尿病诊断指标,血糖值重复测定大于以上指标,空腹血糖7mmol/L (126mg/dl),任意时间血糖 11.1mmol/L(200mg/dl),OGTT餐后2h血糖 11.1mmol/L(200mg/dl);,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糖尿病,四项指标满足2项即可作出诊断,尿多,口渴,消瘦,瘙痒,疲乏,糖尿病典型症状,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喝的多,吃的多,小便多,消瘦;,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典型症状:“三多一少” 1型糖尿病起病时常较明显 2型糖尿病起病常隐匿、缓慢,症状轻或没有症状 其他症状:2型糖尿病多见 反应性低血糖 视力模糊 皮肤瘙痒、女性外阴瘙痒 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均可为其首发症状,代谢紊乱症状,重点小结,OGTT试验? HbA1c含义及正常值? 糖尿病诊断标准? IFG、IGT? “三多一少”症状的发生机制?,糖尿病并发症,高死亡率主要原因:糖尿病并发症,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乳酸性酸中毒 低血糖症 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并发症: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 微血管并发症:眼底病、肾病 神经并发症: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 大血管/末梢血管/神经综合病变:糖尿病足,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 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诱因:型糖尿病或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突然中断或减量,以及遇有急性应激情况时(例如各种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手术、麻醉、妊娠与分娩等),体内胰岛素极度缺乏,糖代谢紊乱加重,脂肪分解加速,产生高酮血症和酮尿症伴代谢性酸中毒及明显的脱水;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有: 尿糖、尿酮阳性;血糖增高(在16.733.3mmol/L); 血酮体(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 5mmol/L; 烦渴、多尿、夜尿增多 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Kussmaul 呼吸)。 严重失水,尿量减少,意识障碍,嗜睡甚至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症状及防治,发病率及死亡率: 易发生于T1DM,发病率1% 5%;在感染、手术、妊娠等应激情况下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发生; 发达国家中总体死亡率为5 10;大于64岁的患者死亡率达20;年轻人的死亡率为2 4; 预防:避免各种诱因的发生 如:感染、应激等,坚持自我保健,定时检测血糖、尿糖和尿酮体,当血糖14mmol/L伴有尿酮体弱阳性时,需立即在医生指导下给予足量的胰岛素治疗,不使其发展至DKA阶段。 治疗:需要对患者采取积极的胰岛素及静脉补液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nonketotic hyperosmolar diabetic coma,NHDC) 诱因: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引起血糖急剧升高的因素,同时伴有严重失水,导致血糖显著升高,无明显酮症; 严重高血糖, 通常33.3mmol/L(600mg/dl) 高血浆渗透压, 350 mosm/L 严重脱水: 血清钠150 mmol/L 症状:临床表现与酮症酸中毒相似,只是尿中没有酮体,少有酸中毒。由于血糖和血渗透压很高,患者很容易发生昏迷,病情严重,死亡率高。呼吸浅,心率快。,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临床症状及防治,发病率及死亡率: 多见于老年人及外科手术后,约2/3患者发病前无糖尿病史,或仅有轻度症状; 在美国,糖尿病非酮体高渗性综合症占由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30%。糖尿病非酮体高渗性综合症的死亡率为31%。 预防:尽早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控制感染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加强血糖检测、早期及时发现,正确合理治疗糖尿病;老年人口渴中枢障碍应注意饮水。 治疗:需要对患者采取积极的胰岛素及静脉补液治疗。,急性并发症乳酸酸中毒,无氧酵解的糖代谢产物乳酸大量堆积,导致高乳酸血症,进一步出现血pH降低,即为乳酸性酸中毒。 诱因: 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缺氧性疾病 使用双胍类药物 发病率与死亡率: 较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老年糖尿病人,一旦发生病死率高,常高达50%以上症状: 嗜睡、昏迷、呼吸深快、恶心呕吐、脱水、血压逐渐下降乃至休克。 治疗:补液、静脉滴注胰岛素、纠正酸中毒、透析,低血糖症 血糖2.8mmol/L(50mg/dl)+低血糖症状体征 低血糖症状: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包括心慌、出汗、饥饿、无力、手抖、视物模糊,面色苍白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定向力下降、吐词不清、精神失常、意识障碍,直至昏迷。 低血糖反应: 有低血糖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血糖值不一定2.8mmol/L,主要与血糖下降速度过快引起升糖激素释放(如儿茶酚胺)所致的症状及体征有关。,急性并发症糖尿病低血糖症,低血糖的症状,发抖,出虚汗,心跳加快,头晕想睡,焦虑不安,饥饿,情绪不稳,头疼,四肢无力,视觉模糊,糖尿病低血糖症治疗,常见类型 反应性低血糖:多发生在2型糖尿病早期或发病前,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有关 药物性低血糖:可能发生低血糖的药物 预防:糖尿病教育。严重而长期的低血糖症可致广泛的中枢神经损害,造成不可逆性神经病变,甚或死亡。 治疗: 立即食用下列一种可快速升高血糖的食品; 饮一杯葡萄糖水、果汁或可乐;吃1-2汤匙蜂蜜 发生严重的血糖神志不清时,应立即送往医院急诊;密切监察防止低血糖复发,有的需长达一周的处理。,慢性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 微血管并发症:眼底病、肾病 神经并发症: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 大血管/末梢血管/神经综合病变:糖尿病足,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梗死),脑动脉硬化 (中风),肾病 (蛋白尿),视网膜病 (失明),末梢血管病变 (足坏疽),神经病变 (手脚麻木),发生致死性脑卒中的 危险增加23倍 3*,1. Wingard DL et al. Diabetes Care 1993; 16: 1022-25. 2. UKPDS 6. Diabetes Res 1990; 13: 111. 3. Balkau B et al. Lancet 1997; 350: 1680. 4. Kings Fund. Counting the Cost. BDA, 1996. 5. Most RS, Sinnock P. Diabetes Care 1983. 6: 67-91.,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情况,发生致死性心脏病的 危险增加24倍3*,高血压2,截肢的危险增加15倍4,5,7%,18%,35%,4.5%,患病率,脑血管疾病1,心电图异常2,间歇性跛行1,*与普通人群相比,1型糖尿病10年时高血压发生率5%,20年为30%,40年为70%。 2型糖尿病被诊断时即有40%伴高血压。高血压常伴有肥胖,且预示将有心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高血压,大血管病变冠心病,糖尿病使患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4倍。 非糖尿病患者7年发生首次心梗发生率为3.5%。 而糖尿病患者7年发生首次心梗发生率为20%。 非糖尿病患者再梗或心血管死亡事件发生率为18.8%。 而糖尿病患者再梗或心血管死亡事件发生率为45%。,大血管病变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颅外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增高5倍。 MRFIT- 糖尿病发生中风可能性增加3倍。 55岁的人群中,糖尿病增加中风的危险性10倍(OR11.6,95% CI 1.2115.2)。,大血管病变防治,积极预防改变生活方式: 进行饮食治疗 增加体力运动 避免饮酒、吸烟 积极降低患者血糖: 使用各种方法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HbA1c 7%) 研究显示,HbA1c每降低1%,发生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降低14%和12%。 积极降低患者血脂、血压 血压:130/80mmHg;血脂:LDL-C 100mg/dl,1. UKPDS 6. Diabetes Res 1990; 13: 111. 2. The Hypertension in Diabetes Group. J Hypertens 1993; 11: 30917.,视网膜病变1,21%,糖尿病肾病2,18.1%,勃起功能障碍1,20%,足背动脉搏动无法触及1,13%,足部皮肤缺血性改变1,6%,足部振动感受阈异常1,7%,糖尿病诊断时合并微血管病变的情况,微血管病变山梨醇代谢,毛细血管,基 底 膜(筛子),细 胞,有病变的毛细血管,有病变的基底膜,有病变的细胞,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 (diabetes retinopathy,DR),99的1型糖尿病和60的2型糖尿病,病程在20年以上的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全世界导致视力缺损和失明的第二大因素。在美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40岁以上成人失明原因的25%,糖尿病患者致盲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的25倍。 按眼底改变可分两类六期。,正常眼底,单纯型,增殖型,期 : 微血管瘤,小出血点,期 : 微血管瘤、 出血斑、硬性渗出(黄白色),期 : 棉絮状白色软性渗出,出血斑,期 : 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期 : 新生血管,纤维增殖, 期 : 继发性视 网膜脱离、失明,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防治,预防: 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研究显示HbA1c每下降1%,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几率下降37%。早期发现、积极治疗。 治疗: 药物治疗 降糖、降压 高血压促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且加速其发展 视网膜光凝 玻璃体手术,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分期: 期:肾脏增大和超滤状态,GFR升高, 肾脏结构正常 期:运动后微量白蛋白尿(排泄率为20200g / min ,或排泄量在30300mg/24h);超滤状态仍存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病变可逆 期:早期肾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即UAER持续在20199ug/min(正常人10gmin) 期:临床肾病,尿蛋白逐渐增多,UAER200g/ min,GFR渐降低,伴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渐减退 期: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尿毒症临床表现 在微量蛋白尿阶段前,严格血糖控制是可以防止肾病变的发生,GFR: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肾小球滤过率 UAER: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尿白蛋白排出率,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 (diabetes nephropathy,DN),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诱因:糖尿病肾病(DN)多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早表现,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尚未完全阐明。 2型DM中DN发生率约20%,严重性仅次于心脑血管病。 1型DM约有40%死于DN尿毒症 DN是终末期肾病主要原因 美国1996年资料: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ESRF)患者中DN占首位,为36.39% *。 1997年中国DN约占ESRF的5%*,目前这个数字还在升高,一些资料表明已上升至16。,*USRD (美国肾脏数据统计源), 1996 * EDTA ( 欧洲肾透析移植学会), 1997,ESRF: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防治,预防: 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血糖:HbA1c7;血压: 135/85mmHg以下 限制蛋白摄入 0.6-0.8g/kg/天,并选择优质蛋白质如鱼和肉等。 治疗: 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性 肾移植,慢性并发症神经病变 (diabetes neuropathy,DNP),糖尿病诊断后的10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分为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对称性、多发性,下肢较上肢重,进展慢。 肢端感觉异常(麻木针刺感、灼热及感觉迟钝等),呈手套或短袜状分布,痛觉过敏;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 感觉迟钝易受创伤或灼伤致皮肤溃疡,较难愈合,继发感染致急性或慢性骨髓炎甚至败血症。 自主神经病变较常见,出现较早,影响胃肠、心血管、泌尿系统和性器官功能,感觉障碍,肌肉萎缩,糖尿病神经病变流行病学,患病率高: 可达4790;新诊断T2DM有12.430%* ,新诊断T1DM 12。 病程的延长以及血糖控制不良,患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致残率高:造成5070的非创伤截肢,美国每年截肢65000例,平均每10分钟1例。 死亡率高:达2550。 复杂的护理,反复住院治疗,巨大的经济损耗。,*Lancet.1998;43,中国糖尿病 2001 (5),糖尿病神经病变防治,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将血糖、血压、血脂长期控制在正常水平,可防止或延缓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证实强化治疗可降低DNP危险60% 神经病变后要注意: 自我保护 合理用药,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足 (Diabetic Foot),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和/或因下肢缺血造成的足病理状态,常合并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足溃疡与坏疽。 糖尿病足是许多国家截肢首位原因。 美国每年实施60000例非创伤性下肢手术中,50%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 我国住院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为1.6%6.4%。近年来,糖尿病病足溃疡和足坏疽的患者正在增加。,糖尿病足,每天检查足、穿合适的鞋 穿鞋以前要看看鞋内有否异物 防止烫伤,洗脚前先用手试水温 不要赤足 定期看医生 戒除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等,糖尿病足保护教育的原则,预防并发症,避免吸烟,保持理想体重,保持血压正常,每天自我足部检查,适量的运动,健康饮食,定期复诊,控制血糖,UKPDS & DCCT,UKPDS与DCCT试验是近代循证医学对糖尿病治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糖尿病治疗历史上的里程碑试验。 UKPDS与DCCT试验均已证实,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和残废率。,UKPDS,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始于1977年,历时15年。 5102名新诊断的T2DM患者入选,年龄为2565岁。随机分为强化和常规治疗组进行治疗 研究目的在于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强化血糖控制能否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结论1:与常规治疗相比,强化治疗可显著减少并发症风险 微血管病变 25%, P = 0.0099 白内障摘除 24%, P = 0.046 视网膜病变 21%, P = 0.015 白蛋白尿 33%, P = 0.0006 心肌梗塞 16%, P = 0.052 结论2:A1C每下降1个百分点,任何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危险性降低2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危险性降低21,心肌梗死的危险降低14,中风的危险降低12,微血管并发症降低37。 结论3:常规治疗组及强化治疗组中患者A1C及空腹血糖水平的持续上升,反映了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进展,细胞功能进行性退化,UKPDS:强化血糖控制可显著减少并发症风险,DCCT,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1993年结束,平均随访6.5年 1441例T1DM患者入选,1339岁,平均糖尿病病程约5年,随机分在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均用胰岛素治疗 目的是在1 型糖尿病患者中,强化血糖控制使血糖降至正常范围,能否降低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结果证实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显著减少并发症风险: 视网脉病变危险下降76%;进展下降54%; 增殖性视网脉病变等下降47%; 尿蛋白40mg/24h风险下降39%; 尿蛋白300mg/24h风险下降54%; 临床神经病变发生率下降60%;,DCCT:强化血糖控制可显著减少并发症风险,重点小结,急性并发症分类? 慢性并发症分类? 低血糖症诊断标准? 低血糖的症状? UKPDS、DCCT的全称及结论?,糖尿病综合治疗,糖尿病治疗的目标,纠正糖尿病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代谢紊乱 防止和减小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型糖尿病:多重危险因素群聚的状态,2型糖尿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