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孝”文化打造代际和谐.doc_第1页
用“孝”文化打造代际和谐.doc_第2页
用“孝”文化打造代际和谐.doc_第3页
用“孝”文化打造代际和谐.doc_第4页
用“孝”文化打造代际和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孝”文化打造代际和谐贾宇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40)摘要:本文试图对老龄社会下如何解决代际矛盾做出一定的探讨,提出以孝文化去打造代际和谐。首先对“孝”文化在老龄社会遭遇尴尬做了具体阐述,包括有能力但不愿意孝敬老人,有孝心却没能力孝敬老人,不同代人之间的代沟问题,还有空巢老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等。接着借用学者的观点,我又对传统孝文化内涵做了归整与自己的补充香火的延续、敬老、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并把平等、保障、共享的时代内涵赋予“孝”文化,实现“孝”文化的与时俱进,同时也论述了以传统“孝”文化和新型“孝”文化为依托的传统代际关系和新型代际和谐。本文在第三部分提出以“孝”文化打造代际和谐的具体方案,首先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切实关注老人;其次,要让老人积极地参与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来,实现老有所为和所乐;再次,呼吁社会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总之,只有大力弘扬“孝”文化,才能把我们的社会建成一个老少融合、代际共享的和谐社会。关键词:老龄社会 孝文化新型代际和谐人总有变老的一天,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老人比重达到一定水平就标志着这个社会进入老龄阶段。根据联合国制定的人口学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以上即为老龄社会或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按此标准,许多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相继进入老龄社会。就像大未来作者托夫勒所言,“有些趋势汹涌而来,在你还没看清楚之前,就已让你灭顶。”中国则在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但是上海早在1979年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到7.2,成为中国最早步入老龄社会的城市。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的吴瑞君女士透露,2001年,上海60岁以上的人口已占18.6,65岁以上的占14.5。1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3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并且以每年大约3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30,这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2而对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其赡养将成为影响代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一、老龄社会中“孝”的“尴尬”在快速老龄化的社会大背景下,老人们应受到如何的关照?从逻辑上讲,老人们在年轻体壮时为子女耗尽心血,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年老体弱时理应得到子女的加倍关爱与孝敬,得到社会的充分回馈,但是,情况却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美好。现实中的“孝”遭遇尴尬。作为一个社会,我们曾经倾向于小看老年人,并设想大多数老年人都缺乏才智、不能被雇用、不具备生产力、日渐衰弱。因此,向老年人开放的就业领域和社区组织领导机构一直很有限。正像罗伯特巴特勒所指出的:“老年人的悲剧不在于我们每个人必定会变老和死亡,而在于不必要地、有时令人难以忍受地把这个过程变成痛苦、羞辱、衰弱和孤立。”3所以一方面,对于很多有能力却没孝心的人或者是不和睦的小家庭来说,他们把老人当成是一种负担,既不能给家庭创造财富,又很容易为生病而耗资无数。所以会出现儿女住宽敞明亮的房子,多间屋子空着不住而父母却挤在阴暗潮湿的小房子里度日。儿女不管,吃不饱,穿不暖,生病了没钱治病,有的甚至还虐待老人,有的老人万般无奈之下,不得已将不孝的子女告上法庭,亲子关系变成了仇家,着实让人寒心。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孝心却没能力的人而言,情况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好多中年人经过父母培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后,本来准备着一心照顾辛苦一辈子的父母亲,却突然遇到下岗失业的困境,非但没能对父母物质生活带来多大帮助,反倒还得父母照顾其一家的生活,同时还得承受精神上的煎熬。第三,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年轻人和老年人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再加上双方没有很好的沟通,所以形成了严重的代沟,甚至于造成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心灵伤害。第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的越加激烈,做子女的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是超乎寻常的,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人口寿命的延长,“四二一”家庭结构数量的攀升使子女所面临的赡养老人的压力也是空前的。尽管他们中很多人受到过尊老、敬老教育的强烈影响,能够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有着较强的养老责任感,但对老龄社会中承担家庭养老的全部责任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同他们追求事业成功会有矛盾。空巢家庭的危机便是这一矛盾的突出体现。“三世同堂”曾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家庭模式,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曾是老人最大的慰藉所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家庭结构正在被打破。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出现,家庭小型化和老龄化的加速,“空巢家庭”激增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4空巢老人,即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其中包括无子女的老人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老年问题专家郝麦收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最重要的老龄问题之一。从现状看,在一些主要的城市,空巢家庭已占老人家庭的三分之一左右;从发展看,未来年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有可能达到。空巢老人由于特殊的身体条件和精神状况,无疑需要得到外界的关照,其中包括经济供给、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回归办理个方面。5其中,经济困难、无人照顾、缺乏精神慰藉,这三大问题困扰着“空巢家庭”中的老人,现状堪忧。不过,与生活困难、无人照顾等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对“空巢老人”来说则伤害更大。“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特别是老伴去世后的孤老会更加孤独,有的儿女甚至在孤老的情感问题上横加阻挠,严重地伤害了老人的心灵。现在社会上老年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退休后的不适应感、孤独感。尽管社会为老有所乐提供了许多途径,但乐趣又怎能代替得了儿女之间的亲情?尤其在每逢佳节喜庆的时刻,老人们总免不了以泪洗面,让本该欢乐的佳节平添几分悲凉。这种现状严重地影响了代际之间的和谐,阻碍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需要拿起“孝”文化的武器,打造代际之间的和谐。二、“孝”的与时俱进和对新型代际关系的理解著名学者谢幼伟曾经说过:“中国社会是彻始彻终,为孝这一观念所支配的社会。中国社会是以孝为基础建立起来的。”6殷海光先生也曾经说过:“孝是中国家族中心主义的灵魂与基本命题”7考“孝”字,始见于虞书,经过长时间的变迁,孝的涵义也在不断地改变,据史料记载,孝文化兴于周代,制度化于汉代,在孔子那里, “孝”被纳入到品德修养来提,被称为“德之本”。关于孝的词汇意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讲的,“,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8 孝在传统意义上有这么几层意思,首先,孝体现在对于同一血脉祖先的香火的绵延上。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有一句话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可谓根深蒂固,那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的中国人向来是把有无子嗣当作天大的事来看待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可以找得到残留的痕迹。孝的第二层意义是对父母的敬爱与奉养、侍疾。动物界尚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之说,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受父母养育之恩后,该如何对待年迈的父母?奉养、侍疾理所当然。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9但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0可见,敬老是传统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层,传统孝文化包含有立身与谏诤的意义。子曰:“立身行事,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11即建立功勋,成就事业,以求扬名于后代,并且能够光宗耀祖,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同时,在传统的代际关系中,并非一味地主张子女对父母没有丝毫发言权。曾子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12 第四层,善终为传统孝文化应有之意。父母在世时,要按礼节侍奉,去世了,也要按礼节送终。总之,孝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和核心,就在于它蕴含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和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利他主义和追求协调和睦的价值取向。发端并凝结于孝观念的这些基本精神影响并培养了中国人的仁爱敦厚、忠恕利群、守礼温顺、爱好和平的人格特质。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国民因循守旧、保守落后的性格。 13因此,在这样的孝文化的依托下所形成的代际关系就具有两面性,首先是长幼有序、各司其职规范的严格性,孝敬老人使得家庭和睦,社会团结,这为农业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其次是这样严格的规范具有严重的不平等性,对于人性的发展极为不利。有论者提出,传统代际关系有三大糟粕:一,夹杂奴役人民的封建礼教,如“三纲”强化了孝道的奴性特征,二,存在着损害人性的浓厚封建意识,如家长制,宗法观念,男女不平等,包办婚姻等愚孝成分,三,传统孝道中存在着愚昧落后成分习俗,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我们的“孝”文化也应该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被赋予平等、保障、共享的时代新内涵,实现孝文化的与时俱进,也就是增进亲子代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增加法律保障和社会的养老保障,促进社会的认同,使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共享社会文明成果,最终实现新型的代际和谐,即两代人无论是家庭内的,还是社会的,都要相互依存与帮助,相互理解和沟通,实现不同代人的共同利益。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亲子间的平等性。代际关系是人格和权益平等基础上的尊敬与关爱,与传统的“长辈专断,晚辈服从”的尊卑有序有着本质区别。二、代际间的互动性,既讲亲情友情,又讲原则,既讲互相约束,互相促进,又讲互助互惠。这与传统孝文化中所体现的只讲晚辈奉侍、牺牲的单向代际关系根本不同。三、支持范围的全面性,既讲家庭对赡养老年人的责任,又强调社会的保障,使代际支持的范围和内容大大超出传统代际关系的状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四、老龄化的积极过程性,着眼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强调老年人参与、自强,增强社会发展活力。14可见,这是一种依托于新型孝文化基础之上的新型代际和谐三、 以孝文化打造代际和谐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解决当前的代际问题不是要排除孝道,而恰恰相反,是应该在保留传统孝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孝道,在我们这个“未富先老”的社会里,还应该提倡家庭养老为主,以新型的孝文化去丰富家庭养老模式,打造新型代际和谐,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首先要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当前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溺爱,孝道意识严重匮乏,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在学校强化这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在家里,家长不仅要克服溺爱孩子的恶习,还要在孝敬老人方面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想想那个温馨的公益广告吧年轻的媳妇安顿好年幼的儿子后,为年迈的婆婆洗脚,回来时却看到令人感动的一幕,儿子晃晃悠悠端着一盆温水,要为妈妈洗脚所以我们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保证老人物质生活得舒心一些,在他们患病时能够得到及时的照料。对于那些自己生活奢侈却连老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不愿提供的人应该动用法律的武器去制裁。但与物质关怀相比,精神上的抚慰可能是老人最需要的。走过了“父为子纲”、“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年代,也经过了子女把“孝”踩在脚下胡乱践踏的年代,当今的社会是以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平等为基础的社会,父子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的,这需要老人和子女之间能够尊重对方的人格及其权益,真正地互相理解,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对老人而言,应该解放思想,不能苑于旧条框,或用老观念束缚、干涉子女,做子女的也不要认为父母思想落伍而一味的横加指责,同时要尊重父母在各方面的选择,比如单身父母想要找老伴儿共渡晚年,子女不应该找各种理由横加阻拦。老年人亦有自己的情感世界,爱情并非年轻人的专利,追求一份夕阳恋是老年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做子女的尤其是有知识的子女不应该用世俗的保守观念或功利主义破坏老人的情感,而应该换位思考,真正地去体谅老人内心的需求和渴望。这种相互尊重与理解是其乐融融代际和谐的一个基础。一旦实现代际平等,就必然会产生代际间的互动。代际之间不仅有亲情,更应有友情。纯粹的亲情只能使人想到骨肉相连的怜惜,而友情更能使代际间产生敞开心扉、互相沟通的欲望。现在有一种观点得到普遍的认同,那就是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提倡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长,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子女必然会结成朋友甚至是哥们儿,进入到彼此的内心世界,就能真正体谅对方,等到父母年老体衰,儿女长大成人,这种体认感也犹如陈年老酒,越发醇香。另外,成家或在外的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这不仅是对父母的一种精神慰藉,对自己何尝不是一种情感的满足?其次,作为退休老人,离开自己工作多年的岗位也不要长时间的失落下去,应该继续自觉地吸收新文化,关注当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状况,一定要使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当前,社会上兴起的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老年大学,为老年人的老有所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老年人也应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实现老有所为。比如现在城镇有好多退休的老人穿起了制服,当起交通协管员,为维护交通秩序出一份力,还有的孤寡老人自发组织一些互助团,互相关照,互送温暖,为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还有一些老年艺术爱好者自发组建艺术团,节假日进行公益演出,不为挣钱,只为老有所乐,又能弘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再次,在提倡家庭养老方式的同时,我们也呼唤社会养老模式为代际矛盾的解决出大力气。但是,“未富先老”的特点决定中国不可能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有充裕的时间与实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据民政部统计,2001年老年收养性覆盖率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由敬老院供养的占13.6%,还有114万人占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老残幼有150万人,大部分靠低保救助,只有13%由福利机构收养。据调查,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但当前也存在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老人进福利院5-7%的社会供养比例。15但我相信,随着我们政府的不断努力,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会不断走向完善。四、 结语不管是打造家庭层面上的代际和谐,还是社会层面上的代际和谐,都需在我们弘扬孝道。提倡现代新型的“孝”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家庭和睦幸福,而且对促进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都具有积极意义。如果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能认真履行孝道,必将使孝行大倡,使不孝无处藏身,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也能促使老年人自觉成为未成年人的导师和朋友,孟子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