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方法全套教案.doc_第1页
社会调查方法全套教案.doc_第2页
社会调查方法全套教案.doc_第3页
社会调查方法全套教案.doc_第4页
社会调查方法全套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调查方法主讲教师教案第一章 社会调查研究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社会调查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能够准确掌握社会调查的含义,明了社会调查的任务和方法体系,了解社会调查的相关理论及其方法体系和历史发展状况。【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社会调查的含义和基本任务;社会调查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进行课堂讨论。【教学内容】本章教学内容要点:1、社会调查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社会事实、现象及其规律)的信息资料,并作出描述,解释和对策等的社会认识活动。2、社会调查的主体和客体3、社会调查的任务和功能就是搜集调查对象的真实资料;准确地描述调查对象,使调查对象能够在人们意识中真实地再现;正确地解释调查对象,推论多种现象社会调查是正确认识社会的根本方法,是科学管理社会的重要前提,它能够促进社会科学和理论的发展。4、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5、社会调查的历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发展6、学习社会调查学的目的和方法【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调查?2、你是如何理解社会调查的主体和客体的?3、社会调查的主要任务和功能是什么?4、简要评述近代西方社会调查研究的三位先驱人物。5、阅读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谈谈你对调查研究的认识。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一、 社会调查定义的界定社会调查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社会事实、现象及其规律)的信息资料,并作出描述,解释和对策等的社会认识活动。社会调查研究不是社会研究的唯一方式,因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还可以采用实验研究的方式。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二、社会调查的特点1. 社会调查的主要功能是反映社会事实,使调查对象及其规律再现于人们的意识之中。2. 社会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探索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 社会调查的对象是社会自身。社会调查的方式方法具有现实性、实证性和系统性。第二节 社会调查的主体和客体一、社会调查的主体社会调查的主体是指社会调查行为的发动者和执行者,是社会调查行为的主导部分和实际运作者。按照在社会调查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社会调查的委托者,即社会调查的发动者;二是社会调查的受委托者,既可以是一个严密的组织,又可以是从事社会工作的研究人员。二、社会调查的客体社会调查的客体通常又称为社会调查对象,是指社会调查主体在调查过程中获取信息的对象和认识研究的对象。它有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层次构成:一是社会调查目的决定的课题领域(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二是载负课题领域信息的信息载体。第三节 社会调查的任务和功能一、社会调查的任务1. 收集调查对象的真实资料2. 准确地解释描述调查对象3. 正确地解释调查对象4. 对社会调查对象进行科学地预测和对策研究二、社会调查的功能1. 对形成、检验和发展社会理论的功能2. 对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发展的功能3. 对社会决策的功能4. 能提高人们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第四节 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一、 社会调查学是一门方法性学科二、 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三、 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 社会调查研究既是一项科学活动,也是一种研究社会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由不同层次的方法组成的一套方法体系,即最高层次的方法论,中间层次的基本方式和低层次的具体方法(见图1-2)。图1-2 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图第六节 学习社会调查学的目的和方法一、 学习目的二、 学习方法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程序和基本类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理解和掌握社会调查各基本类型的含义及各种调查类型的优点和局限性,明确各类型的应用范围。【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社会调查各类型的含义、特点和优缺点及应用范围。【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调查报告的设计实践【思考题】1、社会调查工作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2、普遍调查的含义与特点分别是什么?3、抽样调查的含义与特点分别是什么?4、你是如何评价抽样调查的?5、典型调查的含义与特点分别是什么?6、进行典型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7、个案调查的含义与特点分别是什么?8、个案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教学内容】第一节 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一、选题阶段二、准备阶段三、调查阶段四、研究阶段五、总结阶段第二节 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社会调查研究有很多种类型,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可以把社会调查研究划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普查是对所要调查的总体中的每个个体进行逐个的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所要调查的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一部分个体作为样本,通过对样本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来推论总体状况的一种调查。典型调查是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典型单位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达到了解研究总体目的的一种调查。个案调查是选取某一社会单位作为调查对象,详细描述和分析其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的一种调查。第三节 普遍调查一、普遍调查的含义和特点一含义:普查,是指对所要调查的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无一遗漏地逐个进行的调查。一般来说,普查往往是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进行的调查,例如全国、全省、全市、全行业、全系统等范围进行的普查,其规模很大,属于宏观的社会调查。二普遍调查的特点1. 普查具有全面性的特点2. 普查具有准确性的特点3. 普查具有普遍性的特点4. 普查具有局限性二、普遍调查的作用及应用范围通过普查能够对社会的整体状况作出全面而准确的描述,为了解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状况以及大规模总体的概况提供最基本的资料;同时,通过普查往往能够得出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的结论,为国家及各部门制定政策、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普查的成果也为各种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主要用于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等三、普遍调查的程序和方式一普遍调查的程序由于普查的统一性强,涉及的社会面大,参与人员多,所以必须要严密组织、细致开展,通盘考虑全过程。一般来说,普查是按以下的程序和步骤进行的:第一, 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第二, 制定普查方案,包括制定普查的总体、分析单位,普查的项目以及时间和经费的预算等;第三, 设立专门机构,培养调查人员;第四, 进行普查试点,修订普查办法和工作细则;第五, 进行普查登记,并及时送报调查资料;第六, 汇总、分析调查资料;第七, 公布普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第八, 总结普查工作。二普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统计报表的方式,即由上级普查部门(通常是国家行政部门)制定普查表,由下级有关部门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填报。例如,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进行统计的数据资料,就是来自各城乡企业、单位统一填报的报表汇总来的。另一种是通过建立专门的普查机构,由专门的调查人员采用专门的调查表对每个调查对象进行直接的调查登记进行的。例如,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残疾人普查等等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的。四、普遍调查的原则做好普查,必须遵循如下的一些基本原则。1. 需要高度集中的组织和高度统一的安排2. 调查项目必须简明3. 应尽可能按一定周期进行第四节 抽样调查一 、抽样调查的含义与特点一含义:抽样调查是指从所要调查的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一部分个体作为样本,通过对样本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来推论总体状况的一种调查。二抽样调查的特点二、抽样调查的应用在调查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决定是否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1对于要了解其全面情况但又无法进行普遍调查的社会事物或现象,常使用抽样调查。2对于某些社会现象虽然可以进行普遍调查,但如果使用抽样调查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就没有必要采用普遍调查而只采取抽样调查即可。对于具有较高同质性的社会事物或现象,也同样可以用抽样调查代替普遍调查。3在对普遍调查进行质量检验或补充修正时,常采用抽样调查。此外,如:为制定决策收集有关信息,在实施决策后收集反馈信息,或者了解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民情民意,也常常使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三、抽样调查的一般步骤1. 确定研究总体和调查总体2. 进行抽样设计和实际抽取样本3. 评估样本和收集资料4. 分析统计资料和推论总体四、对抽样调查的评价1. 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2. 可以迅速获得数据资料3. 可以迅速收集到内容丰富的资料4. 准确性高5. 应用范围广泛6. 局限性(3点)抽样调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个案调查相比,抽样调查的内容仍然不够深入、全面,工作量也较大;在资料处理和分析上抽样调查需要运用大量的数理统计知识和复杂的技术;此外,由于抽样调查是由部分来推论总体,而部分与总体之间总会存在误差,因此,抽样的结果只能近似总体,而不能等于总体,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第五节 典型调查一、典型调查的含义和特点一含义:典型调查是指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在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典型单位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达到了解研究总体的目的的一种调查方法。二特点:1. 有意识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调查对象2. 主要是定性调查3. 调查方式是面对面的直接调查4. 简便灵活5. 局限性(1)首先,典型调查大多适用于范围较小、同质性较强的研究总体,对于较大范围的总体就不太适用了。(2)典型调查的调查对象的选择是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进行的,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成功的典型调查往往需要调查者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3)典型调查是由个别的典型来推论一般的总体,这种推论往往不能保证其准确性,调查结论的适用范围也难以确定。此外,典型调查收集的资料只能用于定性分析,难于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二、典型调查的步骤典型调查的一般步骤是:1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调研课题,确定调查题目。2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对调查总体作一般性的了解,并对总体中的各个单位进行恰当的分门别类。3根据总体的具体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调查对象。对于异质性小的总体,选择的调查对象可以较少一些;对于异质性较大的总体,可以按照总体的不同类别分别选择调查对象。4调查员进驻调查单位,按照调查提纲,进行深入调查,围绕调查目的和任务,客观、全面地收集资料。5整理分析资料,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说明和解释,并确定调查结论的适用范围。6在整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对调查资料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工作建议。三、选择典型的原则四、选择典型的方法五、典型调查应注意的问题第六节 个案调查一、个案调查的含义和特点一含义:个案调查是选取某一社会单位,如个人、家庭、组织、社区等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收集与它有关的一切资料,并详细描述和分析其产生与发展的全过程的一种调查方式。二 个案研究的特点二、个案调查的分类根据个案调查的调查对象的不同,可以个案调查分为以下几类:1. 各类人员的个案调查2. 各类社会组织的个案调查3. 各类社会问题的个案调查三、个案调查的一般步骤个案调查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 立案并建立研究档案2. 调查设计了解案主的一般状况,设定调查的指标体系,确定调查的主要内容以及调查人员的组织等。3. 收集资料应注意的是资料的收集必须要紧紧围绕立案的问题,全面、深入。收集资料,取得证据,是整个调查的关键。4. 分析判断对收集到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有关判断和结论,科学地揭示出事物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办法。5. 撰写调查报告撰写结论性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可以分为初始报告和终结报告。初始报告是初步的结论和意见,需要进一步通过社会实践进行验证,再通过修正和补充,形成终结报告。四、个案调查的应用范围五、个案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1. 调查深入细致2. 调查对象是确定的3. 具有具体性和独特性4. 调查结果真实可靠5. 调查方法灵活多样6. 局限性1个案调查要对调查对象的整体状况进行详细的描述,为此设计一种正式、客观的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是很不容易的。这就容易造成调查者在调查中只去发现自己所希望的现象,导致调查结果缺乏客观性。2个案调查是对个别的、具体的个案单位进行的调查,其调查结果缺乏普遍性,如果把个案调查的结论推广到一般的社会现象中,就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缺陷。3个案调查要详细了解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搞清楚调查对象的来龙去脉,这往往需要调查者耗费大量时间深入实际调查分析,因而个案调查是比较耗费时间的。第三章 抽 样【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从具体方法和技术角度集中介绍各种选取调查对象的方法及其相关的知识,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抽样调查中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概率抽样与非概率的基本类型;概率抽样与非概率的基本类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思考题】1、你是如何理解抽样和抽样调查的概念的?2、列举并解释概率抽样的基本类型。3、列举并解释非概率抽样的基本类型。4、在实际调查中如何确定样本规模的大小?【教学内容】一 抽样的概念1. 抽样抽样指的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调查对象的过程2. 抽样与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社会调查的的类型,而抽样是一种选取调查对象的过程,抽样的工作只是抽样调查过程中的一部分3. 抽样的基本类型从大的方面看,各种抽样都可以归为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两大类,这是两种有着本质区别的抽样类型。概率抽样是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因而它能够避免抽样过程中的人为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而非概率抽样则主要是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抽取对象,它不考虑抽样中的等概率原则,因而往往产生较大的误差,难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在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这两大类中,还可以细分出若干不同的形式,具体情况见图3-1图3-1 抽样分类图二、基本术语1. 总体总体通常与构成它的元素共同定义: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而元素则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2. 样本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或者说,一个样本就是总体的一个子集。3. 抽样单位抽样单位就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4. 抽样框抽样框又叫抽样范围,它指的是一次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5. 参数值参数值也称为总体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6. 统计值统计值也称为样本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抽样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这些样本值去估计和推断各种总体值。由于从一个相同的总体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抽样设计得到若干个不同的样本,所以,从每一个样本中所得到的估计量,都只是总体的许多个可能的估计量中的一个。抽样设计的目标,就是尽可能使所抽取的样本的估计量接近总体的参数值。三、抽样的程序1. 界定总体界定总体就是在具体抽样前,首先对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范围与界限作明确的界定。这一方面是由抽样的目的所决定的,因为抽样虽然只是对总体中的一部分个体实施,但其目的却是为了描述和认识总体的状况与特征,是为了发现总体中存在的规律性,因此必须事先明确地界定总体的范围;另一方面,界定总体也是达到良好的抽样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不清楚明确地界定总体的范围与界限,那么,即使采用严格的抽样方法,也可能抽出对总体严重缺乏代表性的样本来。2. 制定抽样框这一步骤的任务就是依据已经明确界定的总体范围,收集总体中全部抽样单位的名单,并通过对名单进行统一编号来建立起供抽样使用的抽样框。3. 决定抽样的方法从前面有关抽样类型的介绍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具体的抽样方法有好几种,而各种不同的抽样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对于具有不同研究目的、不同范围、不同对象和不同客观条件的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所适用的抽样方法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实施抽样之前,依据研究的目的要求、依据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以及其它有关因素决定具体采用哪种抽样方法。除了抽样方法的确定性以外,还要根据要求确定样本的规模以及主要目标量的精确程度。4. 实际抽取样本实际抽取样本的工作就是在上述几个步骤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所选定的抽样方法,从抽样框中抽取一个个的抽样单位,构成样本。依据抽样方法的不同,以及依据抽样框是否可以事先得到等因素,实际的抽样工作既可能在研究者到达实地之前就完成,也可能需要到达实地后才能完成。即既可能先抽好样本,再下去直接对预先抽好的对象进行调查或研究;也可能一边抽取样本一边就开始调查或研究。5. 评估样本质量评估样本的基本方法是:将可得到的反映总体中某些重要特征及其分布的资料与样本中的同类指标的资料进行对比。若二者之间的差别很小,则可认为样本的质量较高,代表性较大;反之,若二者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那么样本的质量和代表性就一定不会很高。第二节 概率抽样概率抽样是根据概率论原理,使总体内所有个体都具有同等的被抽入样本之机会的抽样方法一、随机抽样随机抽样也被称为简单随机抽样或纯随机抽样,是一种最基本的抽样方法。随机抽样的关键是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样大小的被抽中的机会,而不是任意地抽取个体。简单随机抽样又叫纯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它是按等概率原则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Nn)。根据随机数表,表中的数码和排列都是随机形成的,没有任何一点规律(也叫乱数表)。利用随机数表进行抽样的具体步骤是:1 先取得一份总体所有元素的名单(即抽样框);2 将总体中所有元素一一按顺序编号;3 根据总体规模是几位数来确定从随机数表中选几位数码;4 以总体的规模为标准,对随机数表中的数码逐一进行衡量并决定取舍;5 根据样本规模的要求选择出足够的数码个数;6 依据从随机数表中选出的数码,到抽样框中去找出它所对应的元素。二、系统抽样系统抽样又称为等距抽样、机械抽样或间隔抽样,其核心是从抽样框中每隔一定的数目或距离抽取一个个体。系统抽样的具体步骤是:1 给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按顺序编号,即制定出抽样框;2 计算出抽样间距。计算方法是用总体的规模除以样本的规模。假设总体规模为N,样本规模为n,那么抽样间距K就由下列公式求得: 3 在最前面的K个个体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记下这个个体的编号(假设所抽取的这个个体的编号为A),它称做随机的起点。4 在抽样框中,自A开始,每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即所抽取的个体的编号分别为 A,A+K,A+2K,A+(n-1)K。5 将这n个个体合起来,就构成了该总体的一个样本。三、分层抽样1. 分层抽样的概念分层抽样就是先依据某一或几种特征,将总体划分成几个小的部分,然后采取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着几个子样本和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2. 分层抽样的优点分层抽样方法有一个优点,就是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的精度。分层抽样的另一个优点,就是非常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情况,以及对总体中不同的层次进行单独研究,或者进行比较。3. 分层抽样的运用在实际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时,研究者需要考虑下列两个方面的问题:1 分层抽样的标准问题通常采用的原则有:第一, 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第二,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标准。第三,以那些已有明显层次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2 分层的比例问题分层抽样中有按比例和不按比例分层两种方法。按比例分层抽样是指按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同总体单位数目间的比例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即在单位多的类型或层次中所抽取的子样本就大一些,在单位少的类型或层次中所抽的子样本就小一些。采用不按比例分层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但若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即通过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资料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四、整群抽样整群抽样与前几种抽样的最大差别在于,它的抽样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它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的样本。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可以简化抽样的过程,还可以降低收集资料的费用,同时还能相对地扩大抽样的应用范围。整群抽样所具有的简便易行,节省费用的优点,是以其样本的分布面不广,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相对较差等缺点为代价的。由于整群抽样所得样本中的个体相对集中,而涉及的面相对缩小,故在许多情况下会导致样本的代表性不足,使得结果的偏差较大。五、多段抽样多段抽样也叫多级抽样或分段抽样,它是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当总体的规模特别大,或者总体分布的范围特别广时,研究者一般采用多段抽样的方法来抽取样本。多段抽样的具体做法是: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大群(组),然后再从这几个大群(组)内抽取几个小群(组),这样一层层抽下来,直到抽到最基本的抽样元素为止。在运用多段抽样方法时,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要在类别和个体之间保持平衡。或者说,保持合适的比例。如何确定每一阶段抽样的单位数目呢?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两方面:1 各个抽样中的子总体同质性程度。同质性程度高的子总体,所抽的规模就应相对小一点;反之则应大一点。2 要考虑研究者所拥有的人力和经费。多段抽样的方法适用于总体范围特别大、对象层次特别多的社会科学研究。由于它不需要总体的全部名单,各阶段的抽样单位数一般较少,因而抽样比较容易进行。但由于每级抽样时都会产生误差,故这种抽样方法的误差较大,这是它的主要不足。在同等条件下减少多段抽样误差的方法是:相对增加开头阶段的样本数而适当减少最后阶段的样本数。所以,当研究者的人力和经费允许时,应尽量扩大开头阶段的抽样规模。第三节 非概率抽样方法常用的非概率抽样有以下几种:一、偶遇抽样偶遇抽样又叫方便抽样或自然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到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应该注意区分与随机抽样的差别。从表面看,二者的确有些相似,都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纯粹依靠客观机遇来抽取对象。但二者有一个根本的差别,这就是偶遇抽样没有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的被抽中的概率。那些最先被碰到的、最容易见到的、最方便找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对象大得多的机会被抽中。正是这一点使我们不能依赖偶遇抽样得到的样本来推论总体。二、定额抽样进行定额抽样时,研究者要尽可能地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因素来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成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然后依据这种划分以及各类成员的比例去选择对象,使样本的成员在上述各种因素、各种特征方面的构成及其在样本中的比例都尽量接近总体。如果把各种因素或各种特征看作不同的变数的话,那么,定额抽样实际上就是依据这些变数的组合。三、判断抽样判断抽样是指研究者依据自己的主观分析和判断,来选择那些适合研究目的的个体作为调查对象的一种抽样方法。判断抽样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特别是当研究者对研究总体的情况比较熟悉,研究者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研究方法与技巧十分熟练、研究的经验比较丰富时,采用这种方法往往十分方便。但是由于它仍然属于一种非概率抽样,所以,其所得样本的代表性往往难以判断。在实际中,这种抽样多用于总体规模小,所涉及的范围较窄、或时间、人力等条件有限而难以进行大规模抽样的情况。四、雪球抽样雪球抽样是一种极特殊的抽样方法。当我们无法了解总体情况时,可以从总体中少数成员入手,对他们进行调查,向他们询问还知道那些符合条件的人;再去找那些人并再询问他们知道的人。如同滚雪球一样,我们可以找到越来越多具有相同性质的成员。如果总体不大,有时用不了几次就会接近饱和状态,即最后访问的人再介绍的都是已经访问过的人。例如,要研究退休老人的生活,可以清晨到公园去结识几位散步老人,再通过他们结识其朋友,不用很久,你就可以交上一大批老年朋友。但是这种方法的偏误也很大,那些不好活动、不爱去公园、不爱和别人交往、喜欢一个人在家里活动的老人,你就很难把雪球滚到他们那里去,而他们却代表着另外一种退休后的生活方式。第四节 样本规模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一般情况下,社会科学研究中样本规模的确定主要受到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对调查精度的要求抽样的目的往往是要从样本去推论总体。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第二个因素,就与这种推论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密切相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用置信度与置信区间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样本规模与抽样的可靠性及精确性之间的关系。2. 调查总体的规模大小样本规模与总体规模有关,这不难理解。按一般的想法,总体越大时,则样本也要越大,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精度。但是,这种想法只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当总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样本规模的增加与它并不保持同等的增长速度。3. 调查总体内部的异质程度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精确性,在同质性程度高的总体中抽样时,所需要的样本就小一些;而在异质性程度高的总体中抽样时,所需要的样本规模就大一些。4. 调查者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从样本的代表性、抽样的精确性考虑,则样本规模当然是越大越好;但抽样所得到的样本是要用来进行调查的。样本规模越大,同时也意味着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越多;意味着所可能受到的限制和障碍也就越多。第五节 抽样方法案例介绍第四章 社会现象的测量【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对社会测量的概念、不同的测量尺度、社会测量指标、测量的信度与效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社会测量方法能系统和全面地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测量的尺度和测量的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社会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讨论【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测量,其构成要素有哪些?2、社会测量尺度有哪几种类型?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构建社会测量指标。4、何为测量的信度和效度,二者的关系如何?【教学内容】在这一章中,将介绍测量的概念与特征、测量的层次、测量的信度与效度问题以及抽象概念测量的操作化问题。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测量美国学者史蒂文斯(SSStevens)认为:测量就是依据某种法则给物体安排数字。这一定义被许多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所采用。在此基础上,本书中则用下述定义来进一步解释测量的含义:所谓测量(measurement)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1. 测量的四个要素构成测量定义有四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即:测量客体、测量内容、测量法则、表达工具。2. 测量客体测量客体就是测量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是我们要用数字或符号来进行表达、解释和说明的对象。在测量的四个要素中,测量客体所对应的是“测量谁”的问题。3. 测量内容就是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实际上,在任何一种测量中,我们所测量的对象虽然是某一客体,但所测量的内容却并不是客体本身,而是这一客体的属性或特征。在测量的四个基本要素中,测量内容所对应的是“测量什么”的问题4. 测量法则是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也可以说,它是某种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区分不同特征或属性的标准。在测量的四个基本要素中,测量法则所对应的是“怎么测”的问题。5. 表达工具是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在测量的四个基本要素中,数字和符号所对应的是“如何表示”的问题。二、社会现象测量的特征对人及其社会行为的测量与对自然现象的测量有着十分不同的特点“1. 人一方面作为测量的客体或对象,而另一方面又作为测量的主体,因而给社会现象的测量带来了无法回避的主客观矛盾。无论是作为测量主体的人,还是作为测量客体的人,都具有主观意识、思想感情、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都会对测量的过程和方式作出种种反应;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都使得社会现象的测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2. 社会测量的内容常常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所进行测量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二者相互联系、也相互影响,特别是由于任何一种社会测量都会干扰和影响现实生活中它所希望或正在测量的现象,就象自然科学中的“测不准原理”那样,因而会给实际的测量工作带来许多困难。3. 在自然科学中,由于测量的对象相对单一和稳定,因而测量的可重复性强、量化程度比较高。特别是这种测量常常可以建立起某种公认的、通用的单位标准。第二节 测量层次由于社会科学研究中所涉及的现象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因而对它们的测量也就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史蒂文斯1951年创立了被广泛采用的测量层次分类法。他把测量层次分为四种,即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一、定类测量也叫类别测量和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用来鉴别被测量对象类别归属的社会测量形式或测量标准。由于定类测量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因而必须注意所分的类别既要具有穷尽性,又要具有互斥性。即所分的类别既要相互排斥,互不交叉重叠,又要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包罗无遗。这样我们所测量的每一个对象都会在我们的分类体系中占据一个类别,且仅仅只会占据一个类别。二、定序测量定序测量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尺度是指用来鉴别个被测对象具体属性的高低次序或大小次序的社会测量形式或测量标准。定序测量不仅能够象定类测量一样,将不同的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而且还能反映事物或现象在高低、大小、先后、强弱等序列上的差异。因此定序测量所得到的信息比定类测量所得的更多。三、定距测量定距测量也称为间距测量尺度或区间测量。指用来鉴别和把握社会变量个变量值间确切差别的社会测量形式或社会测量标准。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字差别。需要注意的是,定距测量的值虽然可以为零,但这个零却并不具备数学中我们所熟悉的零的含义。从测量的角度看,此时的零只不过是一个特定的数字而已,它是人们主观认定和选取的。四、定比测量定比测量也叫比率测量尺度或比例测量。是指用来把握社会变量值相互之间比例、倍数关系的社会测量或社会测量类型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所以,它测量所得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零点(绝对零点)存在,是定比测量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为了进一步清楚地说明这四种测量的差别,我们将它们各自的数学特性总结在下表中。表4-1 四种测量层次的数学特性总结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类别区分(=、=)有有有有次序区分(、)有有有距离区分(+、-)有有比例区分(、)有明确不同的测量层次所具有的不同数学性质,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在社会科学研究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中,需要根据不同测量层次所具有的数学特性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另外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时,有一个重要的规则:尽可能对它们进行高层次的测量。即凡是能够用定比测量或定距测量的,就一定不要只用定序测量甚至只用定类测量。因为高层次测量所包含的信息更多,且高层次测量的结果很容易转化为低层次的测量结果。反之则不行。第三节 社会测量指标一、社会指标的设计1. 什么是社会指标的设计2. 社会指标设计的具体过程二、社会指标的综合1. 什么是社会指标的综合2. 综合社会指标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三、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1. 什么是社会指标体系2. 建立社会指标体系的一般步骤3. 建构社会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四、常用的社会指标第四节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一、社会测量的信度社会测量的信度是指在社会测量活动中主体运用某一确定的长外、测量手段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所得测量值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它说明的是测量结果反映测量对象实际情况的可靠性程度问题。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大部分信度指标都以相关系数(r)来表示,其基本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1. 再测信度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再测信度。2. 复本信度复本信度采取的是另一种思路:如果一套测量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复本,则可以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这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3. 折半信度即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信度。二、效度社会测量的效度,又称准确度,是指在社会测量活动中,社会测量主体运用某一确定的测量手段读测量客体进行考察所取得的测量结果对说明测量客体某方面属性的恰当、准确、有效的程度。测量的效度具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表面效度、准则效度和构造效度。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同时,人们在评价各种测量的效度时,也往往采用这三种类型作为标准。1. 表面效度表面效度也称为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它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择的项目是否“看起来”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2. 准则效度准则效度也称为实用效度,它指的是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用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作比较,如果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与原有的作为准则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那么我们就说这种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准则效度。3. 构造效度它涉及到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它概念(或变量)的测量。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测量的效度与信度都是一种相对量,而不是一种绝对量,即它们都是一种“程度事物”。对于同一种对象,人们常常会采取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常常会采用各种不同的测量指标。也许这些方法和指标都没有错,但它们相互之间一定会在效度与信度这两方面存在程度上的差别。我们对它们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则是:越是在准确性和一致性上程度更高的方法和指标,就越是好的测量方法,就越是高质量的测量指标。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社会测量的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四方面的表现:第一,不可信,必无效。就是说,测量结果若不能可靠地反映被测客体的真实特征,那么,它就必然不能有效地、贴切地说明测量所要说明的问题。第二,可信,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就是说,几次重复测量的结果间有较高的一致性,比较可靠地反映了被测对象的真实特征,是可信的。但是,这一测量结果可能说明的是所要说明的问题的真实特征,也可能说明的不是所要说明的问题的真实特征,因而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有信度的测量,不一定有效度。第三,无效,可能可信,也可能不可信。就是说,测量结果虽然未能有效地说明测量所要说明的问题,但测量结果可能真实地揭示了被测对象的属性,因而是可信的;也可能没有真实、准确地揭示被测对象的属性,因而是不可信的。无效的测量,其对被测对象的反映未必不可信。第四,有效,必可信。就是说,测量结果如果能贴切、有效地说明所要说明的问题,那么,这正是因为测量结果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被测对象现存的客观属性,是可信的,所以才能以其真理性力量,有效地说明测量所要说明的问题。社会测量若是有效的,那么,它必然具有可信这一前提。 上述四种情况说明,社会测量的信度与效度间的关系并非是对称的,其中信度是效度的前提和基础,效度则是信度的目的和归宿,任何社会测量,只有做到二者的辨证统一,才会具有科学性。第五章 社会调查的选题和方案设计【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会选择调查课题、确立调查对象和内容、设计完善的调查方案,了解社会调查的理论建构。【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调查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调查报告的设计实践。【思考题】1、如何正确地选择社会调查的课题?2、社会调查的对象分为哪几种类型?4、选择一项实际调查课题,设计一份社会调查总体方案。【教学内容】第一节 选择社会调查课题一、选择社会调查课题的重要意义二、调查课题的类型1. 理论性课题理论性课题是指为检验或发展某些假设和理论而从事的研究。2. 应用性课题应用性课题是指为了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实际应用的需要。3. 描述性课题描述性课题是指那些对社会现象做出准确、具体描述和叙述为目的的调查课题。4. 解释性课题解释性课题亦称因果性课题,是进一步对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机制和过程作解释和说明的课题。5. 预测性课题预测性课题是指在说明社会现象的现状及因果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或状况的课题。三、正确选题的基本原则1. 需要性原则2. 科学性原则3. 创造性原则4. 可行性原则5. 适当性原则第二节 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在社会调查课题明确以后,需要进一步确定社会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这一工作是将社会调查课题深化与具体化,是课题设计的继续发展过程。一、调查对象所谓调查对象,也称为分析单位,即调查者进行调查与抽样的基本社会单位。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析单位的基本特征汇集起来用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大的集合体或解释某种社会现象。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分析单位主要有以下几类:1. 个人2. 群体3. 社会组织4. 社区5. 社会产物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1. 区群谬误区群谬误又叫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2. 简化论简化论也称简约论,它指的是研究者仅仅用十分特殊的个体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从形式上看,简化论的错误正好与区群谬误相反,研究者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来进行测量,而作出的是有关集群的分析单位是如何运行的结论,或者说,在研究者所拥有的是有关个人如何行为的资料,但是,他所作出的却是有关宏观层次的单位如何运作的结论时,这种错误最容易发生。导致简化论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研究很容易获得有关个人的具体资料,而宏观层次的单位的运行则往往比较抽象和模糊。二、调查内容调查内容是指一项社会调查研究所要确定的调查项目和调查指标,它们反映了分析单位的各种属性和特征。一般来说,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可分为三大类别:状态、意向和行为。1 状态状态特征是指分析单位目前的基本情况,它们可以通过一些客观指标进行调查。在社会调查中,状态变量一般可作为自变量,它们对态度、行为及其它社会现象都可能有重要影响作用。2 意向意向是一种主观变量,它是分析单位的内在属性。意向是社会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意向性是内隐的,很难直接观测。调查者通常需要设计一组题目来描述态度、观念、和行为倾向的不同类别或不同程度。通过对分析单位的信仰、态度、观念、倾向等意向分析来解释或预测社会行为的产生、发展与变化。3 行为社会行为指由人与社会的需要所引发的、具有内在动机的、表露于个体及群体外部的各种动作的总称。行为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产生全部社会现象的原素和根源。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等分析单位均有其特定的行为。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理论建构一、 理论假设及其特点理论假设与命题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所谓理论假设,也叫研究假设,是在调查之前,对调查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的相互关系作出的推测性判断和设想。是未经调查资料证实的命题。理论假设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探索性理论的认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假设是针对所要调查的课题而作出的尝试性的理论解释,体现着社会调查的目的,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解释。第二、假设一般是调查人员在掌握初步资料的基础上,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启发下形成的科学假设,而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第三、假设是在调查研究之前提出来的,它仅仅是假设,不是结论,有待调查结果来检验。第四,假设必须是可验证的。例如,牛顿假设苹果落地是由于地球存在引力所致,这是可以用实验证明的;但若假设苹果是受上帝旨意而掉落,这是完全无法验证的,不属于科学的范畴。第五,假设或许被调查结果所证实,成为科学结论;或许被调查结果所证伪,部分或全部被推翻;或许被修改、补充、完善。应当看到,理论假设和理论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正确认识与把握这种关系十分重要。如果把一切科学理论都归结为假设或“操作假设”,会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把某种假设绝对化,过早地把其宣布为科学定论,也不利于认识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掌握理论假设向理论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让假设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逐步向确实可靠的理论转化。二、 理论假设的作用在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