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ppt_第1页
课件: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ppt_第2页
课件: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ppt_第3页
课件: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ppt_第4页
课件: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目 的,规范常见病证的中医临床、辨证、治疗 提供中医常规处理策略、方法 提高常见病证之中医临床疗效、科研水平,目 的,编写遵循:科学性、实用性、严谨性原则 符合医疗法规、法律要求 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可参考性 可作为临床实践、诊疗规范、质量评定 的重要参考依据,背 景,本指南是国家中医局政法监督司立 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 2006年 初筹备 9月 培训班进行培训 11月 成立编写委员会,背 景,2010年 1月完成初稿 3月、4 月二次向全国各省市专家发出调查问卷 5月在上海召开专家论证会 2011年 7月通过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终审 2012年 根据终审意见进行修改,6月定稿,指 南,“指” 康熙引孟子:“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南” 方向 指南: 辨别方向的依据,标 准,“标” 康熙引晋书宣帝纪:“立两标以别新旧,旌旗也” 标准: 衡量事物的准则,可供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核对 指南与标准 二者是有区别的,指 南,本指南适用于 “鼻渊” 的 诊断、辨证、治疗,鼻 科 学,与中医临床各科一样,是用中医的基本理论, 中医的基本思维,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归纳,辨别,辨识 病情的轻重 病势的趋向 病变的部位 病变性质的一门学科,鼻 科 学,望诊遵经:“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男女媾精,五官先生鼻” 杨子方言:“鼻始也,兽初生谓之 鼻,人初生谓之首, 人之胚胎鼻先受 形,故谓始祖为鼻祖”,鼻渊 指鼻塞、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临 床表现之鼻科疾病。 西医的“鼻窦炎”可参考本病,鼻 渊 概述,鼻渊一病首见于内经 素问 气厥论: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衊瞑目”,鼻 渊 概述,管子 度地篇 :“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 历代医家对鼻渊认识颇多。但总不外胆热移脑。隋唐 时期因避讳(唐高宗李渊),而很少有鼻渊记载 认为浊涕来源于脑故曰 脑漏 脑渗 脑泻 脑崩 控脑砂 等名,鼻渊 概述,这大概是人类对鼻窦炎的最早认识,发病率 鼻渊,鼻窦炎(Sinusitis)是耳鼻喉科的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12% 。 日本学者调查 2238名小学生:发病率城区:7.9%,乡村:15.1%。 587例鼻塞患者,鼻窦炎占 294例(50.2%)。,鼻 渊,鼻鼻窦炎,鉴别诊断,伤风鼻塞: 有明显的感冒症状、病程短 鼻窒: 病程长、影象学可帮助诊断,原 因,汽车尾气(特别是柴油车)。 含有芳香烃化合物微粒(萘 芘 烷等) 小分子量,35个苯环,非挥发油物质, 由于其親水性,吸入后沉积于呼吸道粘膜,形成 “芳香烃受体复合物”,发病率增高 鼻渊,1 工业化进程过快,大气污染加剧。 2 滥用抗生素,耐药性病源微生物增多。 3 气候变温,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将逐 年增高。 乃头号杀手 4 为其他疾病之主导诱因,美国 10亿人次 / 年 中国 50-60亿人次 / 年,鼻 渊 概述,系指由脏腑失调,外邪侵袭,邪聚鼻窍, 所致之以鼻塞,涕多,头昏头胀等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鼻病。 西医鼻窦炎颇类本病,鼻 渊,诊断要点 病史 多有感冒、疲劳、受凉史 症状 浊涕量多,或伴有鼻塞、头昏头痛 嗅觉减退等 局检 黏膜充血肿胀、鼻甲肿大、中甲为 甚,中道或嗅裂可见黏脓性分泌物 中甲息肉或息肉样变,鼻腔五度辩证,中甲及中道: 肝、胆 下鼻甲及下鼻道: 肺 鼻顶: 肾 李氏区属: 心 鼻前庭属: 脾、胃,鼻粘膜,呼吸区和嗅区:约150cm2 呼吸区:占鼻腔大部分2/3 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构成,图:鼻纤毛示意图,纤毛:长约4-6 n m 直径 0.3 n m.其粗细一 致,排列整齐。 溶菌酶 干扰素 分泌性IgA等抗体,鼻 渊,借其酶的作用由前向后摆动。粘液毯5mm/分钟, 自前向后形成流动波。 吸入之灰尘可在15分钟内排除,鼻 渊,目前对该病西医多以手术治疗 手术有很多弊端,中医药治疗鼻鼻窦炎,由于中医药在鼻窦炎的治疗上,具有 多成分、多靶点、多层面 调节特点,一 肺经风热 病 因,1 起居不慎,泠暖失调,风热外邪入侵,或 风寒化热 2 肺脏素有蕴热,复受外邪,邪壅肺系,肺失 宣降,清肃失职,邪热循经上犯鼻窍所致,一 肺经风热,主症:鼻涕混浊,量多,鼻塞,嗅觉减退,头昏 头痛,恶风发热,汗出咳嗽,痰多。舌苔 薄白,脉浮数,一 肺经风热,治疗: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 温病条辨 (银花 连翘 荆芥 薄荷 大力 淡 豆豉 桔梗 甘草 芦根 淡竹叶),一 肺经风热,加减 1. 若鼻塞较剧。可加:辛夷 苍耳 菖蒲 2. 若鼻涕较多。可加:半夏 枳壳 瓜蒌 3. 若咳嗽者。可加:杏仁 紫苑 冬花,二 胆腑郁热 病 因,胆为中精之腑,为刚腑,内寄相火,其气通于脑 情志不遂,恚怒失节,气郁化火,火聚胆腑,循 经上犯,移热于脑,壅遏头面清窍,腐灼肌膜, 热炼津液为涕,发为本病,二 胆腑郁热,主症:鼻塞,涕脓稠量多,色黄或黄绿,臭秽, 嗅觉减退,头痛较剧,口苦咽干,目眩, 心烦易怒,耳呜耳聋,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数,二 胆腑郁热,治法:清胆泻热 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木通 泽泻 柴胡 车前子 龙 胆草 黄芩 栀子 当归 甘草 生地 ),二 胆腑郁热,加减 1.若鼻塞较剧。可加:薄荷 藿香 2.若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 玄明粉 3.若头疼者。可加:白芷 川芎,三 脾胃湿热 病 因,1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湿热内生, 上蒸鼻窍 2 饮食偏食,嗜食煎炒 3 脾胃运化失常,湿热薰蒸鼻窍所致,三 脾胃湿热 鼻渊,主症:鼻塞持续,涕黄脓稠量多,嗅觉减退,头 昏头痛,头闷胀,倦怠乏力,脘痞腹胀, 食少纳呆,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脉 滑数有力,三 脾胃湿热 鼻渊,治疗:清热利湿 化浊通窍 方药: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白蔻 藿香 茵陈 滑 石 木通 菖蒲 黄芩 川贝 射干 薄荷 连翘),三 脾胃湿热 鼻渊,加减 1.若鼻塞较剧。加:川芎 佩兰 辛夷 2.若脘腹胀滿。加:半夏 砂仁 木香 3.若腹胀纳呆。加:陈皮 二芽 鳮内金,四 肺气虚寒 病 因,1 久病体虚,病后失养 2 过用苦寒,耗伤正气,四 肺气虚寒 鼻 渊,主症: 鼻塞反复发作,涕粘白,头昏头痛,嗅觉 减退, 稍遇风寒,诸症即加重,气短乏 力,少气懒言, 语声低微,面色苍白,咳嗽痰 多,喷嚏时作,自 汗畏风,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四 肺气虚寒 鼻 渊,治法:补益肺气 益气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 辨证录(人参 荆芥 细辛 诃子 甘草 桔梗 鱼脑石),四 肺气虚寒 鼻 渊,加减: 1.若咳嗽痰多。可加:杏仁 半夏 紫苑 2.若涕多。可加:半夏 陈皮 枳壳 3.若自汗恶寒。可加:防风 黄芪 白术,五 脾气虚弱 鼻 渊,1 素体虚弱 2 久病失治 3 饮食失节、过用苦寒 4 劳倦、思虑过度 脾胃虚弱,化生不足,清阳不升,无力托毒,五 脾气虚弱 鼻 渊,主证 鼻塞时轻重,涕粘白,混浊,量多, 劳累后加重,嗅觉减退,头昏头痛, 食少便溏,纳呆,脘腹胀満,面色萎 黄,倦怠乏力,舌胖或边尖有齿痕, 舌淡苔薄,脉细弱,五 脾气虚弱 鼻 渊,治法:健脾益气 利湿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扁豆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山药 莲子肉 薏苡仁 砂仁 桔梗甘草 ),五 脾气虚弱 鼻 渊,加减: 1.鼻塞较重。可加:藿香 辛夷 薄荷 2.鼻涕黄稠量多。可加:半夏 瓜蒌 苡仁 3.头昏头痛。可加:白芷 川芎 藳本 4. 纳呆,脘腹胀満。可加:半夏 白蔻。,中成: 鼻窦炎口服液(胆腑郁热型),外治,滴药 芳香通窍之品 蒸气吸入 苍耳 辛夷 薄荷等 或内服之药渣,针灸疗法,体针 迎香 印堂等 灸法 囟会 迎香 四白等 按摩 迎香 合谷等,肺系病变: 外邪侵袭 肺(卫)气虚寒 脾胃病变: 脾胃湿热 脾胃虚弱 肝胆病变: 胆腑郁热 其 他: 气血瘀滞,各型鼻渊发病情况统计,各型鼻窦炎主要证型分布 498,证型 男 女 合计 肺脏病变 17 28 45 (9.045%) 肝胆病变 147 216 363 (72.8%) 脾胃病变 18 37 55 (11.04%) 其他 2 33 35 (7.02%) 合计 184 314 498 女性多于男性,其比例为 1.71:1 肝胆病变占绝大多数为 363例(72.8%),谢 谢 熊大经,历史悠久,中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是祖国医学临床学科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着不可估量的对作用,五十二病方,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献 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籍. 据考证大约成书于公元前六-四世纪 其中涉及耳鼻咽喉科方面的内容有20余处,约170余字. 其内容包括,五十二病方,生理: 循行于头面之经脉均为阳经 病理: 耳聋 喉痹 鼻鼽 喑等病 治疗: 用针灸治疗耳鼻喉疾病 这些为耳鼻喉科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扁鹊(秦越人) 战国时期杰出医家, 精通内外妇儿科, 尤长于脉诊,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 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 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中国人对耳鼻喉科的贡献,葛洪(281341年 60岁)江苏句容人 肘后方 1. 药末(液)吹(滴)耳。这在耳鼻咽喉科中是最早的. 2. 最早提出“卒聋”一病及治疗. 3. “百虫入耳”(以酒灌之; 或以鸡冠血, 韭汁滴耳). 4. 异物入喉(或食道). 以韭菜大束食之或以磁石磨 如枣核钻孔,丝线穿之,吞下,中国人对耳鼻喉科的贡献,宋代 (960-1279)分为13科.其中就有口齿科,咽喉科. 沈括 (字:存中) (1031-1095年) 64岁 (杭州人) 天文学家 地质学家 数学家 梦溪笔谈“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 入喉中,吹之能着人言,谓之颡叫子”。,中国人对耳鼻喉科的贡献,张从正(字:子和) (1156-1228年) 62岁 (河南睢县人) 内腔镜之刍形,整体观,五官乃五脏之外候. 脏腑之病理变化多循经反映于五官.也就 是说五脏的病理变化常在五官有所反映 或者说诊察五官即是诊察五脏,黄帝内经,生理 灵 五阅五促使:“鼻者肺之官也耳者肾之 官也” 灵 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 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黄帝内经,病理 灵 脉度:“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灵 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 素问 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心,脾,肝,肾,肺,耳,舌,鼻,目,唇,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